武汉信息年鉴(201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在省市领导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武汉市国土规划局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促进规划国土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做出了贡献。

一、基本情况

武汉市国土规划局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2年,局属勘测院引入了第一台计算机辅助勘测生产。1996年3月成立信息办,明确了有关职责、机构和人员组成,1999年5月成立信息中心,时有工作人员11人,经过15年的发展,现有工作人员140余人,历年来累计信息化经费投入约3.16亿元。

1996年全局系统召开科技大会,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基本框架。“九五”期间,加大了信息化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实施了全局系统网络建设,开展了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了“窗口服务制”工作模式,丰富了规划国土数据资源,促进了规划国土信息集约利用,研制了系列国土信息采集和评价系统,建立了“数字武汉—规划国土在线”网站,开展了“数字武汉”研究,启动了“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以“数字武汉”建设为先导,建立“数字规划”、“数字国土”和规划国土电子政务系统,建成覆盖全局各部门的网络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规划国土管理的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决策智能化和政务公开化,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电子服务渠道。特别是通过实施“数字武汉”、“数字规划”和“数字国土”工程,构建了全市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促进了规划国土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以“数字武汉”建设为导向,以电子政务和数字规划、数字国土工程为依托,加快推进了规划国土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规划国土管理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决策智能化、政务公开化以及服务社会化水平,提高规划国土行政审批效能和服务能力,实施了“一个中心、两项工程、三个系统、四个体系”建设,一个中心即规划国土数据中心,两项工程即金土工程和城市数字化工程,三个系统即协同办公、政务公开与服务、动态监管系统,四个体系即数字化规划编制、数字化勘测生产、土地资产经营数字化、规划国土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以来,国土规划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不断深化“数字规划”和“数字国土”工程建设与应用,整合应用信息资源,创新武汉市国土规划管理,以信息技术创新促进国土规划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为“数字武汉”、“智慧武汉”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作贡献。

“十二五”期间国土规划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全市国土规划系统信息化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深化;信息平台支撑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地理信息平台应用进一步扩展;城乡一体化信息化同步发展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基础装备能力进一步提升,局信息化工作继续保持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框架体系可以概括为“1个中心、3项工程、5类系统、6项支撑”。1个中心即数据中心;3项工程即“数字国土”、“数字规划”和“数字城市”工程;5类系统即调查采集类、规划设计类、集成监管类、分析决策类、公共服务类系统,覆盖了信息资源从采集到应用的各个层面,6项支撑是指信息化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技术、人才、经费和标准。

二、2013年信息化建设情况

2013年,局系统紧紧围绕全局重点工作,投入资金约7167.05万元,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有力支撑了国土规划管理,为全市信息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助推了行政效能提速

1.行政审批实现市、区一体化网上对接

按照全市流程优化改革要求,建立了基于新流程的区级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和电子监察平台,优化调整了区级电子化审批流程,实现了与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对接,在市、区两级平台上实现了国土规划一体化的网上审批,全年通过系统办理各类事项98673项,集成电子证照173281项,局行政效能监察绩效排名在全市排名前列。

2.集中服务信息平台支撑了审批模式创新

适应市局集中服务中心建设需要,初步建立了集行政审批、技术服务和集中监管于一体的集中服务信息平台,支撑市局“一主两辅三集中”审批模式创新;由于集中服务中心的建立,促进了市局驻市民之家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窗口办事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全年受理行政审批项目4688件,其中14.5%的项目实现了当日办结,获得全市入驻市民之家审批部门综合绩效评比第一名。

3.移动办公和视频会议系统降低了行政成本完成局公文电子处理系统建设并于5月1日上线运行,实现了公文的网上接收、上传和分发;建立了国土规划移动办公系统,推行公文移动签批,大幅提高公文处理传输效率,市局收文办理时间同比提前5.5个工作日,平均提速近40%;建成全局视频会议系统,涵盖了市局与各区(分)局、事业单位、市民之家派驻窗口及规划展示馆共26个节点,并与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对接,于7月30日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市局先后11次召开视频会,累计参会近8000人次,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4.多项事务管理与服务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完成了全市国土资源规划业务专网骨干线路升级,市局核心网络接入带宽由百兆升级到千兆。深化局短消息服务中心建设并通过验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年发送短信18万余条;建立了局“数字图书馆”并于5月1日开通运行;建立了局网络学习中心并于7月1日开通运行;完成武汉市城乡规划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并部署到市规划展示馆各楼层,优化完善了局信访、规划编制管理、经济发展重点指标监测、人事管理等系统,湖北省测绘项目登记系统5月28日在全省运行。

(二)新版综合“一张图”建成并向新城区延伸应用

1.拓展了“一张图”覆盖范围

以全域城乡统筹规划为依据,将国土规划管理平台延伸至全市域,结合区域发展要求和实际建设情况分期构建全市域的统一平台。建立一张图维护月报发布制度,对每月一张图更新维护的类型、更新内容、位置、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积极组织开展各新城区开发区现实情况及建设需求调研,进一步明确了新城区、开发区“一张图”建设工作机制和框架。全年更新统一规划管理用图67次、规划道路50次,覆盖都市发展区范围。

2.综合“一张图”系统完成跨网络平台升级

在原有C/S版国土规划综合一张图系统的基础上,采用云服务和B/S应用模式,研制了新版市域国土规划综合“一张图”系统并于9月1日启用。系统形成了局业务专网、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等3个版本,满足了市局机关、局属各单位、区(分)局和乡镇国土所的使用需求,全年调用41774次,部署移动设备245台。

3.开展了审批数据清理、集成与更新工作

以综合“一张图”系统为抓手,加强了全市国土规划审批信息更新,完成4013项一书三证审批和图形信息、170316项土地登记和86项土地供应信息入库;完成了武汉市2007至2012年2.04万宗402.54平方千米建设用地批、征、供、用以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验收数据清理入库,完成全市2011至2013年闲置土地清理项目入库和2012年度征地批后实施基础数据清理工作。新城区、开发区通过综合“一张图”完成2732项一书三证审批信息和图形信息、45794项土地登记信息入库,图形上传率较去年增长11.56%、入库率较去年增长12.43%。

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整合取得新进展

集 成 了 全 市 范 围2013年6月0.5米、10月0.5~1.0米和11月2.1米卫星遥感影像,实现了东西湖、新洲、汉南1:2000地形图全覆盖,新增了新城区、开发区控规导则,规划道路网数据全市覆盖。完成1:2000基本地形图更新1680平方千米,1:500基本地形图更新441平方千米;对全市范围内的道路、水系、房屋、绿地、地名等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完成了109072条POI数据采集更新,增加了地铁专题图信息。

(三)公众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得以完善和提升

1.局门户网站完成升级改版

完成局新版门户网站“智慧武汉——国土资源和规划网”建设并于5月1日上线运行,新网站集成了市局各单位最精品的信息内容,设置“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和“信息服务”三大版块共100个栏目,全年发布各类信息25047条,微博发布信息1603条,收集国土规划舆情334期467条,武汉局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市级第二名。

2.区(分)局网站信息丰富及时

各区(分)局积极开展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不断完善各自网站管理及维护机制,编制了信息公开年报、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发布各类信息公开内容,其中汉南区局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提升了信息公开能力,武昌分局网站信息内容全面、信息公开及时,江夏、蔡甸、青山、汉阳等区(分)局网站也在全局网站信息公开检查中名列前茅。

3.事业单位网站逐步完善

事业单位不断加强各自门户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网站的窗口作用。2013年执法支队开通了门户网站,信息中心进行了网站升级改版,为企业、市民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查询、办事、宣讲等信息公开服务。交易中心、规划院、地空中心、交通院网站信息更新维护及时,网站内容丰富。

(三)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推进了智慧武汉发展

1.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和武汉市地理国情监测两个项目进展顺利

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纳入了《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设计》,并于3月12日获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试点批复,武汉市成为全国首批10个试点城市之一。批复下达后,编制了项目设计书,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和评审会,根据专家意见对项目设计书进行了修改完善,并提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审批。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要求,组织召开了武汉市地理市情监测工作会和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讨论会,编制了《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并通过了专家评审,成立了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518平方千米范围内进行了普查试点。

2.完成“政务电子地图”建设研究并成为行业标准

为适应数字城市、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地理信息服务需要,市局设计开发了新的地理信息产品“政务电子地图”,填补了湖北省该领域空白,该成果于11月21日通过验收,提出了一套成熟的政务电子地图编制理念、技术路线和管理办法,成果实现了季度更新,广泛应用于经济普查、社会创新管理等领域。以此为基础,省地方标准“政务电子地图数据规范”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获批主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标准《城市政务电子地图技术规范》并于10月16日启动。

3.继续推进武汉市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数字化系统建设

在2012年工作基础上,2013年项目获市发改委立项批复并向全市铺开,实现了市、区、街、社区四级系统的无缝对接和与13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对接,系统在1103个社区部署,在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城关镇的社区覆盖率达到了87%,采集比对了666万人口信息、257万套房屋信息,化解矛盾27万件,建立健全了职能部门以基础信息变动情况为基础的跟进服务和跟进管理机制。该项目顺利通过了省综治委的验收,后续工作被列为武汉市“智慧城市”规划的15个重点应用领域之首。

4.推进了“以地控税、以税节地”的税地合作新模式

开发了武汉市土地税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为全市土地税源征管提供了土地征用、土地出让、土地转让、土地开发、土地保有全过程信息共约67万条,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推送和共享,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性和一致性。通过系统建设,2013年土地使用税征收入库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征收入库37.1亿元,同比增长50.8%。

5.建立完善了“天地图·武汉”市级节点

按照“天地图”省市级节点的标准规范和数据保密技术处理相关要求,开展了“天地图·武汉”市级节点数据组织与数据库建设,设计开发了门户网站“数字武汉——地理信息网”和相应的地图服务管理系统、服务发布管理系统,2013年12月正式接入国家“天地图”主节点,为“天地图·武汉”的后续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以金土工程为基础推进智慧国土专题系统建设

1.统一了全市地籍管理信息平台

省国土资源厅安排了676万元信息化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该项目年度建设任务。2013年,开展了系统总体设计,对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了新的全市统一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全市统一的“地籍一张图”初步数据库,开展了“地籍一张图”数据库清理整合工作,通过虚拟化技术开展了服务器的集中和分布式部署。平台于6月10日在全市投入运行,实现了市局、分(区)局和技术支撑单位的地籍管理业务网上办公和地籍信息统一管理。

2.网上土地交易平台向新城区延伸

完善网上交易系统功能,建立了公众监督平台,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建立了网上交易配套服务系统,完成了9家银行的调试和链接,全国率先支持多币种及境外人民币交易,获得上级和服务对象的高度评价。截至12月31日,交易系统认证用户共379个,系统发布中心城区经营性用地项目公告21批次,成交项目162宗,面积约783.2公顷,总金额约348.23亿元。系统应用向新城区推广,江夏区通过系统发布公告9批次,出让工业用地29宗,面积约177.2公顷,总金额约5.72亿元;汉南区通过系统发布公告1批次,出让工业用地2宗,总面积约5.7公顷,总金额约1449万元。

3.金土工程专项项目建设不断推进

搭建了武汉市土地整治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实现了各类土地整治项目从立项、实施到竣工验收各阶段、各环节的全程监控。建立了历年土地整治项目、基本农田保护、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数据库。启动武汉市矿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建设工程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审查子系统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子系统开发,建立了已有地质灾害资料数据库。开展了武汉市建设用地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现了市域范围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动态监测的全覆盖。

4.实现储备地块远程监控管理

为了进一步提升储备地块管理水平,建设了储备地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并投入试运行。该系统能够对市土地中心首批18宗储备地块实现远程同步全景监控,能够有效地解决部分储备地块面积大、单次巡查时间较长、发现侵害行为后难以追查等实际问题,使市土地中心的储备地块管理工作从单纯依靠人员现场蹲守、巡查管理,向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点面结合的储备地块管理方式迈进。

5.开展了土地资产经营监管系统建设

以土地储备机构项目清理为契机,通过整合土地储备供应计划、土地储备实施和供应情况等数据,搭建了武汉市土地资产经营监管系统,强化了土地资产经营的过程监管,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五)智慧规划专题系统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1.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建设与应用不断深化

采用虚拟化和分布式技术,完成三维数字地图系统软件平台升级,开展了96个规划报建项目的三维审批辅助审批。对三维数字地图进行成果转化处理,制作了主城区600平方千米、新城区70余平方千米的固定视角三维地图,丰富了地理信息资源。辅助新洲规划展示馆总体规划、城市框架、重点区域展示。全年新增及更新三维模型89.73平方千米,建立并更新了8座路桥隧等市政设施信息,更新信息23.7千米。

2.智能交通信息系统进展顺利

2013年,更新了新增出租车的GPS数据GIS地图路网和静态交通数据库,完善浮动车实时路况系统,丰富规划决策平台系统功能;引入过江桥隧ETC实时数据,完善ETC交通分析系统,初步建立“三个系统,一个平台”整体框架,实现了“七桥一隧”的动态流量监测与服务水平分析;引入全市7000多台公交车实时GPS数据、武汉通IC卡数据、公交站点和线路数据,建立了武汉市公交信息系统;将交管浮动车系统引入交管监控大厅,开发了全市交通诱导系统;继续发送交通运行周报、月报、季报和年报,开展全市交通拥堵点段的分析和治理工作,开发城市交通运行周报网页,多渠道向社会各界发布交通信息。

3.规划编制与设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开展了新城区及开发区规划信息平台建设,梳理集成城乡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中各类数据,为指导新城区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与技术平台;启动了城市设计三维平台的试点工作,尝试以重点功能区为核心的城市设计三维平台的建设;在《武汉市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人口布局研究》、《武汉市“三旧”改造规划》等多个重大项目中运用信息技术,快速开展各种分析工作,为项目的快速推进、质量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4.创新卫片执法检查新机制

以黄陂区为试点,开展了全市年度中期卫片执法检查预警,共提取预警图斑2159个,做到了违法用地“早发现、早预警、早制止”;创新土地变更调查与卫片执法协同工作模式,研发了协同工作系统,统一了技术平台,建立了“在线填报、内外业同步、多级联动”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与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机制,以预警分析为抓手开展违法占耕比实时发布,并全面应用于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工作中,提升了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六)行业服务扎实开展,提升行业影响力

1.支撑了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

优化完善了全国城乡规划优秀设计奖申报评审系统,并应用到全国各省级规划主管部门,30个省市使用该系统报奖1111项,注册申报单位362个。承担了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信息管理工作委员会等协会、学会工作,制定了《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规划信息类)评选实施细则》并承担了2013年度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规划信息类)评选活动,评出获奖项目18项。

2.加大了行业信息化交流

积极参加和协办行业学会、协会的技术交流活动,全年共组织39人次参加了全国和省级学会、协会活动14次。组织召开了“2013智慧城市建设与应用论坛暨湖北省测绘学会数字城市工作委员2013年工作会”、“2013年度中南地区城市勘测管理及技术交流会”。编制完成了《中国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编发《武汉地理信息》和行业杂志《城市规划信息化》、《城市勘测》的编辑出版工作,促进了行业宣传和交流。

3.推进了科研项目和标准研制

积极推进“用地网络化综合监管信息平台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村镇土地高精度快速调查监测技术开发与示范试点”、“城镇区域发展建设用地、交通承载模拟预测技术研究及综合示范应用”等3个“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住建部科技计划“基于三维数字地图的数字物业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湖北省地方标准《湖北省建筑日照分析技术规范》于2013年8月1日通过省住建厅验收。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姚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