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教育投资与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
人口较少民族教育投资还不足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是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投资量的增加是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是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能否快速发展的前提,但提高投资效益同样必须作为继续投资的前提。如果我们一味地只是希望投资越多越好,对投资效益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这种投资就是低效率的,甚至是完全浪费的。
一、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素质低
从人口较少民族的总体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至今为止,教育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人口的总体素质低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仍然较高。如基诺族6岁及以上人口1.91万人,其中受过小学以上(含小学)教育的占81.62%,受过初中以上(含初中)教育的占34.53%,受过高中及中专以上教育的占9.79%,受过大专、大学教育的占1.33%。基诺族15岁及以上人口有1.49万人,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0.25万人,文盲人口比率为17.13%,其中,男性成人文盲率为13.8%,女性成人文盲率为20.52。[29]
(二)三率低,流失率高
由于人口较少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县级财政的教育投入能力相当有限,所在地区的大教育环境相对落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底子薄,基础差,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不仅满足不了现有人口对教育的需求,已有的学生流失也较为严重。如门巴族占总人口99%的墨脱县背崩乡,全乡2004年底适龄儿童670人,但在校人数仅348人,入学率仅51.94%。[30]再如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中心小学学生流失情况严重,年初五年级有学生81人,至六月初流失22人,流失率达27%;六年级学生49人,至六月初流失11人,流失率达22%;初中班学生120人,至六月初流失34人,流失率达28%。[31]
(三)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满足实际的教育教学需求
一是校舍条件差;[32]二是教学环境差,有的学生上学来回要走好几十里路;三是图书资料、教学仪器等缺乏,大多学校达不到国家办学标准;四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居住相对分散,集中连片办学有困难,而分散的教学点布局又不平衡,许多村寨没有学校。如西藏林芝县排龙门巴族民族乡,1999年该乡105户、583人分散在9个行政村,最大的村只有20户、119人,而最小的村只有7户、31人。[33]加上近年来学校布局调查,许多学校和教学点被撤并,不仅学生上学困难,还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增加了学习成本,部分孩子8~9岁才入学。
(四)师资数量相对于实际的教育教学需要有较大差距
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长期停滞于“维持型”,师资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程度较低,这严重制约了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新世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培训工作已经逐步开展和规范起来,但是教师接受培训并不等于教师专业发展。目前,与当地语言、文化和教育适切的教师培训还很少,导致教师培训工作“形式化、走过场”问题较为严重。从根本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主追求的结果,因此,多形式、多渠道、有实效地激发教师工作以及学习、探索和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另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和支持体系。只有加快教师专业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五)职业技术教育落后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校(培训机构)少,且职业技术教育大都照搬其他地方的模式,以书本教育为主,没有结合本民族、本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外出务工等实用知识和技能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鄂伦春自治旗没有一所独立的职业学校,完成初中教育的鄂伦春民族学生进入社会后无一技之长,就业困难。由于劳动技能低,即便回到民族聚集区从事农业劳动也是无从下手,影响了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教育意识落后
在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意识里,祖祖辈辈的生活一直是在传统中进行的,读不读书似乎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不读书照样过日子,甚至有的人认为读书是浪费,宁可让孩子从小在家务农也不愿意送孩子读书。同时,由于收入水平不高,送孩子读书的热情也不高,能不送孩子上学就不送了。加上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受此影响,“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使得本来就困难重重的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又遇上了新的难题,进一步加深了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