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化发展问题
一、农机化发展难解的困惑
1.农机规模经营的困惑。众所周知的经济法则是:没有一定的规模经营,就谈不上效益,农业机械化也不可能例外。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将始终是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障碍。比如说,你一亩地,我三分田,你要种这,我要种那,你要收割,我要播种,你要灌溉,我要放水,连路都没有,你说农机怎样下田作业?若能将适当规模的土地统一起来,同时进行一种农机作业,那就大大降低成本了。研究规模经营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土地流转问题,承包者承包权长久不变,但是经营权要进行科学合理流转,这样才能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再就是品种统一问题,一个品种成熟早,一个品种成熟晚,搞在一起,要搞农业机械化也很难。如果一个大片田地都是同一个品种,那么这个问题就很简单多了。就拿渔业畜牧业来说,只有成规模经营的养鱼、养猪、养鸡,才能真正实现机械化,而且生产经营效益才会显著。
2.农机作业成本的困惑。一本要算清的细账:笔者曾多次深入农村调查得知,现阶段,农民种植水稻,如果从整田、插秧、打药、收割等作业全部由农业机械来完成,一亩田机械作业成本就需要三百多元,加上种子、农药和化肥生产资料投入还需要三百多元。假设早稻平均按一亩400公斤产量计算,就按1.8元1千克谷子算就是720元,那么种水稻每亩利润就只有120元了,再加上早稻国家每亩种粮直补60元,那么一亩的纯利润就是180元。晚稻还要高一些,多100元一亩,两季相加就是400多元。
对上面的情况我们做如下假设:首先,如果是规模经营者,应该肯定,这个每亩纯利润是很划算的。因为,对于规模生产者来说,种200亩田,就能纯赚8万多元。如果种粮补贴是给土地承包者的,那租种者就赚5万多元。其次,如果作为土地承包者外出打工,其承包地让农机手代耕代管代收,只支付全部的农机作业费,也勉强过得去。外出打工者,种一亩田虽然只赚一百多元,但是他可以节约来回路费300来元,用往返要花的路费来请机械作业其费用当然也是划算的。其三,如果种田只是保自己吃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他使用农业机械就是就太不划算的了。为什么不划算呢?因为他请收割机、耕整机、插秧机作业就要花三百多元,就等于他自己拿三百元出来买谷子吃。因为他们平时打禾插秧喊自己的亲戚朋友、邻里来互相帮工就行了,我帮你,你帮我,采取这种不掏钱的方法,不算劳动力工钱。作为自给自足的农民来说,要他拿三百元出来请机械作业,他会觉得不划算,他就不愿意干,他就宁愿自己磨磨蹭蹭的干。我们把这三种不同的类型对象来分析成本核算的问题,要降低农机作业成本,要使农民用得起农业机械,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2007年仅化肥、机械作业两项费用就占到粮食生产总成本的30%以上,占物化成本的60%以上。马克思早就说过:“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按照这一经济原理,一旦农机作业价格低于人力作业价格,农机比人工在经济上、时效上、质量上综合考虑更划算的时候,农业生产就具备了普遍采用农机作业的经济前提。农机化的发展,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技术装备,还有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是核心的问题,农机化的发展还是一个经济的问题,没有好的效益,再先进的农机也推广不开。
4.农机适应性的困惑。一是农机对地形块的适应性要求。广大平原地区这些问题好商量,丘陵地区就麻烦了。我国南方和北方是有差别的,同样在南方,各省份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县与县之间,县内乡镇与乡镇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在南方,多数是山区丘陵地区,田块小、落差大、零星分散,土质结构复杂,如果说在这些地方推进农业机械化,有的田就没有一个大型机械那么大,你怎么去搞机械化呢?这就需要研究小型的农机具来解决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农田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研究解决农业机械的适应性问题,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推广农业机械化。二是农机对作物的适应性要求。农业机械化带给农民的变化,还不只是粮食作物。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不少地方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加大了薯类、油料、茶叶、果园等生产机械化的示范推广,积极引导发展特色农机。如在长江流域油菜机械直播、开沟、移栽、收获等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果业机械在陕西、江西、新疆及湖北的宜昌地区等水果主产区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三是农机对区域性的适应性要求。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不同,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北方平原地区多,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对于粮食作物推进全程机械化可能性大;南方丘陵山区地区多,适合小型农业机械作业,应根据种植作物不同有选择地发展机械化,宜机械化则机械化,宜半机械化则半机械化,着力解决生产环节机械化问题,走符合丘陵山区实际的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相结合的道路。四是农机对品种和栽培制度的适应性要求。不少人认为,一种作物的一个生产环节,有一种机械就可以适应了,其实不然。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同样是水稻机插秧,南方和北方是有很大差别的,就是在南方,也不尽一致,比如,江苏和湖北同样是种植水稻,其实是大不一样,一是品种不一样,二是栽培季节不一样,三是气候条件不一样,四是栽培制度也不一样,六是管理水平不一样,也有早稻、中稻、晚稻,有一季稻、双季稻,有常规稻、杂交稻,现在又出了个超级稻,还有深泥田、浅泥田,这么多不一样,你想用一种插秧机机型包打天下,能适应得了吗!?
4.农机利用率的困惑。购买农业机械,有个利用率的问题。如果购买农业机械是用来商品化服务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好解决。如果不是用来搞商品化服务赚钱的,只是自己一家用的,那么尽管政府补贴了10%,或者30%,甚至60%,必竟农民自己还要掏90%,70%,40%。如果利用率不高,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农民购置农机,他还是不合算的。他要算到什么程度,要算到买农业机械比养牛合算,他才会搞机械化而不养牛种田。搞农业机械化,利用率很重要。考虑了利用率就考虑了成本的问题,解决成本的问题就是解决提高利用率的问题,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5.农机具与拖拉机配套不合理的困惑。拖拉机只有配备上相应的农机具才能进行农田作业。我国拖拉机生产企业一般只生产拖拉机而不生产农机具,拖拉机说明书上也只标明拖拉机的主要技术参数而不注明应配套的农机具。如2005年有几起投诉就属于这一类问题。吉林珲春市农民赵延中购买某厂生产的40型拖拉机,同时由经销单位推荐配置了灭茬旋耕机一套,作业中离合器轴多次损坏,拖拉机生产企业认为是配套农机具不当使拖拉机超负荷作业,不属拖拉机质量问题,拒绝退机。经销单位经理也说配错了,但不负责退货,让农民重新购买农机具。
二、农机化发展面临的困难
当前,农机化发展进入了快速轨道,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广大农民从中获得了利益,增强了农民经营农机的市场意识,提高了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农机化发展进入了大好时期。不容忽略的是,农机化的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
1.发展不平衡,平原和丘陵地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机耕与机播、机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2.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机耕道、场库棚、维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机具的使用效率。
3.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安全监管、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教育培训、质量监督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4.作业市场不规范,拦机截机、作业质量纠纷、市场地方保护、中介乱收费多收费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是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需要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在发展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应该看到,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对外部关联度、依存度不断提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不确定性。
1.国际油价波动加剧,价格呈不断走高趋势,农机作业成本高位运行,压力越来越大。
2.气候变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日益加大,重大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多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越来越突出,对农业生产和农机作业服务的影响很大,对机械化生产减灾防灾的范围、质量、规模、时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新趋势,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农民工就业状况等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会以多种形式传导到农业机械化生产上,并且会长期存在,增加机械化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我们要正确的研判形势,主动应对,趋利避害,不断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迈上新的台阶。
四、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比如韩国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达到了日本战后用40年时间达到的机械化程度。而我国目前农机耕、种、收3项作业水平仅为35%。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利用效率很低,作业效率也不高。我国1台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项目平均不到1.5种,而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式作业,1台拖拉机一次进地能同时高质量完成几项作业。我国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除小麦的机播和机收水平相对较高外,水稻栽植和收获及玉米机收水平还很低。
2.农机产品质量较差。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除少数机种外,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产品的评价是“能用、爱坏、常修”。而且伪劣产品泛滥,市场法制手段较弱,我国农机企业多而散、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农机产品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使用的牧草种植收获机械、饲草饲料青贮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采摘和加工包装机械等新型适用的高性能、多功能、高价值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3.农机使用成本效益比不高。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相比,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三是农机户税费负担较重。四是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也不稳定,信息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购机户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仍是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4.农机化投入不足。尽管中央财政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与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同时,农村机耕道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滞后,农机化推广示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政府投入少,大部分科研生产部门已转产,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当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5.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居多。农机具配套比例失调,作业形不成规模,致使作业效率受到限制。农业机械作业范围窄,使其整体功能发挥不尽合理。政府对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力度较小,农户对价格贵的机车、机具缺少购买力,导致机车更新速度较慢,使机车老龄化程度提高,影响田间作业质量。
6.农机作业成本居高不下。农民整地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农民土地块小,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用机整地积极性降低。
7.土地属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经营发展,大片作业受到限制,发挥不出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特点,导致适宜于田间作业的大型机具发展缓慢。
8.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网络已严重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机具作业过程中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严重不相适应,阻碍了农机发展。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认识不足,阻碍了科技含量较高的农机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