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天接地话“远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优秀论文、专题报告选载

为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补白”

——基于当下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现状的断想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王金涛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要“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近几年,湖北省在实施“国培”项目和“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注重规范培训管理,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从而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尤其是远程培训的质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近几年来,远程培训作为一支重要的培训力量和特有的培训形式,介入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可以说它的成绩与问题都很“突出”。如何发挥远程培训的独特魅力,又怎么避免其负面影响,这一直是我们关注并着手研究的课题。下面我以“留白”与“补白”为话题,试对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做一个回顾。

中国书画艺术讲究“留白”,意即书画者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将画面留出一定的空白。这虽是书画家的章法与审美之需要,同时也给欣赏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和探究的余地。于是,也就有了创作者的“留白”与欣赏者的“补白”之说。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也是如此。一方面,远程培训以其强大的网络覆盖、优质的课程资源和较低的培训成本,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深受广大参训者的青睐;另一方面,远程培训又因其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学习方式的特殊,也会无意之中给参训者留下一些闲地、盲区与暗点。虽说瑕不掩瑜,但有些被动的“留白”,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益的影响却不可小视。那么,谁来为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补白”,补什么,怎么补?近年来,业内不少人士也在破解这道难题,试图将人们对远程培训的“爱中有忧”变为“挚爱有加”。

湖北省教育厅组织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相关的培训机构领导、专家及参训教师代表,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精神和要求,以课程实地指导为抓手,以完善培训管理为主线,以提高培训质量为目标,以促进教师学习方式变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追求,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虚实相衬,加强远程培训的地方监管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是时代使然,大势所趋。远程培训为我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由于学校分散、集中困难,他们很乐意参加远程培训。远程培训项目在农村教育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鄂的几家主要远程培训机构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任何一种培训形式,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会有缺陷。远程培训是一种“人机”对话过程,如果是一般个体参与其中,纯属自愿随意,无需组织与管理,但中小学教师作为一个群体而走进远程培训,其实质是由政府买单的一种培训福利行为。广大参训教师在享受这种福利同时也必须尽到相应的义务,即接受严格的管理,完成既定的任务,不能进出自由,我行我素。

湖北省教育厅从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入手,试图通过管理权责的确认和运行机制的创新,让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有效介入,从而加强了远程培训的监管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数控人控兼容,培训组织精细化

客观地讲,驻鄂的几家远程培训机构在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组织管理上有着不少的高招妙招,收效可观。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参训人数多且分布地域广,情况千差万别,承办方因人力资源所限,大多无暇顾及所有的培训现场,了解情况只能依赖于电话、网络,因而“数控”不周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而对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来说,又因与网络培训公司的权责不明而出现不好管或不能管的失位或缺位现象。这样,远程培训机构时常扮演着主办与承办一肩挑的角色,也就容易产生因二者不可兼顾的“空白”区间。

如何将“一根线”的遥控和“面对面”的人管有机结合起来,化虚为实、虚实相映,最大限度地满足培训者的需求,确保培训质量,这是大家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鉴于此,钟祥市教育局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探讨,采取数控加人控的策略,使培训组织工作做得更为扎实、精细。

(1)远程培训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市教育局明文规定培训计划和参培人数由市教育局直接下达到学校,校长是远程培训和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远程培训纳入学校领导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对在远程培训中存在的学员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现象采取行政干预,视情况对学校和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

(2)制订远程培训辅导教师的考核和管理办法。严格把好辅导教师的选拔关,安排熟悉中小学教育实际、教育技术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强责任心的培训员或有一定管理经验的骨干教师担当班主任,安排市教研员或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担任班级辅导教师,远程管理、辅导工作纳入本人工作总量,作为年度考核的目标之一,从而使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心存敬畏,专心工作。

(3)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运行机制。强化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远程培训中的组织、管理、指导与服务功能,对培训过程作全方位跟踪,充分调动管理教师和学员的积极性,真正使远程培训的组织管理这一环节不仅“实”起来,也“壮”起来。

2.线上线下链接,学习辅导深入化

远程培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学员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这就需要天网人网的积极配合,线上线下的有效对接。在这方面,襄阳市的做法值得借鉴。

(1)把线上学习做实。就在鄂的几家远程培训机构而言,线上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师资团队力量很强,尤其是中国教师研修网,在课程配置方面更贴近时代和教师需求。但由于远程培训的形式等因素所限,班级管理松散也是不争的事实。虽有班主任却极少谋面,虽有辅导教师却鞭长莫及,虽有QQ群却在闲侃,很多措施其实是“浮”在空中的,这些对学员在线学习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此,襄阳市出台了《远程培训班级管理规范》。首先,根据学科按学区组建班级,尽可能缩小班额;然后,以学员处所相邻为类,划分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选聘出一名研修组长作为辅导教师的助手,承担一部分学习辅导和管理事务工作;再次,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尽可能一肩挑,其主要任务是:线上学习时,监查上线率、合格率,按时发布班级公告,填写各项活动记录表,定期编写、发布班级培训简报,查看班级学习统计数据并发布学情公告,切实加强在线学习辅导,严查挂网、复制等虚假学习现象;线下活动时,在班级定期组织和参与沙龙、论坛等讨论活动,及时评阅本班学员提交的研修日志、专题作业、教学设计,总结并推荐优秀研修日志等。

(2)将线下交流做活。襄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要求各班级管理员积极做好和上级部门的联络、沟通工作,及时向上级项目办公室汇报整个培训的进展和任务完成情况,注意邀请项目领导参观班级沙龙、联片小组研讨等活动,了解学习动态,倾听学员呼声,现场解决培训中遇到的诸如时间紧张、设备不足等实际困难,特意在简报、公告栏中开辟专栏供相关领导发表看法与意见,对远程培训做得好的单位与学员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规定班级管理员和指导教师多安排时间深入到学员中间,督促、检查学习作业,参与研讨交流活动,为学员答疑解难,使线上与线下环环相扣,保证培训质量。

3.后台前台互通,质量评估多样化

评判参训学员的培训是否合格,大多数远程培训机构是按照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作业量而裁定的,这种统计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后台生成。这样做的优点是量化准确、快捷,其负面作用是许多学员可以凭借技术手段作弊造假,而计算机却无法识别。同时,也把学员的集体研讨及自觉研修排斥在外,因而不能客观地反映学员的培训效果。所以,评价学员是否学有所获,既要有后台的操作,又要吸纳辅导教师的意见和学员的自我评价。长阳县在这方面就有很好的实践经验。

早在2007年,长阳县全体教师就参加了基于全国继教网的非学历培训。所有教师以校为单位,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组成远程学习小组开展互助学习。小组长由管理人员担任,在学习的初期、中期及后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布置和检查学习任务的落实情况。学员之间就学习情况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进行现场讨论,对学员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初步评判。在后来的各类“国培”项目中,他们也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有效监控了远程平台的培训过程,很好地保证了远程培训的质量。

远程培训评价必须完成从后台到前台,从机械到灵活、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必须依赖于地方高质量的辅导教师团队、管理员队伍以及培养学员中的骨干力量。因为只有他们参与了学员学习的全过程,对学员的作业完成质量的评价最有裁量权。所以,远程平台在对学员的考核、评价中,在优秀班级、优秀学员的评选中,不能仅凭鼠标来决定,一定要充分吸纳辅导老师的意见,只有这样,远程培训的评价才会更真实、更合理。

此外,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正在组织力量调研,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着手制订《湖北省远程培训评价指导意见》,将对远程培训的评价在内容、标准和方式上进一步规范。

二、天地相连,加浓远程培训的乡土特色

随着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持续推进和“国培”项目的全面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有少数学员特别是农村学员也时常抱怨:“有些培训让我们听起来激动不已,做起来不知所措。”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仍是最直接的因素,而远程培训内容全靠空中传输,授课者不可能与学员面对面交流,学员由此所留下的遗憾就比其他的培训要多。因而,远程培训就更需要“接地气”,更需要主办方与承办方在后续跟进阶段的通力合作,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培训者的新需求,又能促进远程培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双赢”,“连天接地”是必然的选择。湖北省教育厅通过实地调研,广泛吸纳多方意见,将远程培训机构、地方培训机构与湖北专家团队几家的力量有机整合起来,为“天”与“地”的相接准备了3个“端口”,从而形成了远程培训的张力与活力。

1.课程跟进,多听乡音

远程培训机构在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项目的课程设置上,不仅要遵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充分考虑当地教育的实际和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更科学地配置课程,重视名、特、优培训资源的比例搭配,腾出一定的空间,让一些县、市及本地中小学校的优质培训资源也能登上网络这个大舞台。当然,这样做可能会增加运行成本和开发难度,但课程跟着教师走,讲授围着问题转也应该成为远程培训的不二法则,否则,远程培训这条路将很难走下去。

为加大这方面的监管力度,湖北省教育厅拟在项目招标中试行远程培训课程设置的申报与审核制度,其中地方课程必须占总学时的20%左右,以加强远程培训的针对性。

2.专家送培,多进乡村

专家送教下乡是“天地相连”的有效方法之一,驻鄂的几家远程培训机构也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1)中国教师研修网与湖北省教育厅教师管理处联合组织“相约在国培,名师伴成长”送教下乡活动。专家送教下乡是中国教师研修网线下跟进的内容之一,在湖北已做了数年,足迹达20多个县、市(区)。2013年3月下旬,中国教师研修网结合远程培训的课程内容要求和特点,又诚邀江苏、四川、重庆等省市及本省六位知名专家、特级教师,围绕“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话题而再次走进乡村。第一环节是“同课异构”,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对有效教学进行深度思考;第二环节是专家主题讲座,由省内外专家根据各区县教师实际培训需求作专题报告。活动先后在襄阳市樊城区、钟祥市、宜都市、随县、蕲春县以及武汉市洪山区等市、县展开,有1300余名学员观摩了特级教师与学员的同课异构,聆听了专家的报告与现场点评,活动旨在通过专业指引,进一步帮助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2)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织“专家在我身边”送培下乡活动。2013年4月,送培下乡的专家们特地到房县和崇阳县的边远山区学校,与农村教师与城区学校特级教师一道,围绕“初中语文学科的有效性”问题,同在一起上课、听课、评课,一起参与教学研究,一起探讨教学疑难。活动做到三个结合,即“专题讲座”与“课型研讨”相结合,“当地示范”与“名师送教”相结合,“特色研讨”与“城乡互动”相结合。一些听课的老师感慨道:“看来,生源与硬件不是进行课改的必要条件,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只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就能处理好教材,调动学生的潜能,使课堂达到高效,关键是自己要勇于思考、改变和实践。”

(3)中央电大网开展“我与湖北名师面对面”活动。为检验参训教师的网络学习效果,同时满足参训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愿望,帮助参训教师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中央电大网在2013年3月23日赴恩施市舞阳中学开展了“与名师面对面”的送教活动。特邀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国培计划”初中英语学科首席专家刘兆义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与参训教师零距离交流,还安排恩施市舞阳中学英语教师与武汉市的教师作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使恩施市140名初中英语教师加深了对先进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更加坚定了新课改的决心和信心。

尽管上述远程培训机构的送培送教成果喜人,但这方面的空间依然很大,殷切地希望送教不能只到市、县级,还可以大胆地往前走,多进深山和湖汊,那里的教师更渴望专家面对面的指导和帮助。

3.校本做活,多谈乡情

谁都知道远程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一遇到实际困难总会有不少培训者绕道而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两难”:一是难以找到“远程”与“校本”之间的有效契合点。十堰市房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通过远程培训与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三者互促、在校本研修中完成远程培训作业和用校本培训巩固、促进远程培训成效这几条路径,较好地解决了如何“结合”的问题。二是难以开发合适的校本培训资源。远程培训一般对“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讲解生动、透彻,而对“怎么做”的问题回应比较笼统,留给学员的困惑较多。应城市教师进修学校认为校本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解决“怎么做”问题上,而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开发、利用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大量的实践性资源,使之在校本培训中真正发酵,与远程培训形成互补互惠。应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做法如下。

(1)在同一培训课程中,发挥学员优势,开发自身资源。应城市在远程培训“新课标”这个学习专题中,为了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受训教师的适应性,进而回答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应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注意从“国培”学员中发现并开发课程资源,将几年参加市级以上获奖的优质课视频案例推荐给培训教师,上传至学校网站,让受训教师在培训现场观看视频,回到家中下载观摩学习,从身边老师的课例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体会新的课程理念。通过反复观摩这些身边的案例,广大教师必将不断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逐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2)在同一培训专题中,发挥区域优势,补充校际资源。如远程培训关于“师德修养”的课程,安排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师德标兵的报告和专家讲座等,内容和形式都很好,但一些学员学习后,常认为太高大,可望而不可即,不如身边的榜样好学。而具体到某一所乡村学校,这样的榜样又很少。于是,应城市教师进修学校在暑期教师培训中,组织市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深入各中小学作巡回报告,这些报告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2013年,应城市教师进修学校又沿袭用身边的人说平常的事这一传统,让大家感受身边榜样的魅力,并将其中的41位教师的事迹集结成《教师培训之师德篇——爱铸师魂》一书,作为校本培训师德教材推荐给学校,这就较好地解决了需求增多与资源有限的矛盾。

(3)在同一传播途径中,发挥局域网优势,上传校园资源。应城市今年初完成了全市学校网站建设。于是,市教师进修学校与市教研中心联手,根据“进课堂、进学科、小专题、微课程、混合式”的18字原则,将分散在当地中小学校的一些原始资源进行二度开发,化零碎的、粗浅的、纸质的为专题的、精细的、电子的,为广大学员量身打造了诸多具有乡土气息的“微课程”,再上传于校园网站上,供教师下载学习,以弥补远程培训平台的不足,做到“天网”与“地网”相连。

三、研修相融,加快远程培训的纵深跟进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渐进式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色各样的培训将会伴随着教师的一生。但就当下而言,我们一些培训机构总是将广大学员视为“被训”的对象而忽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不少学员在“被”字的阴影下,时常会因某一培训项目的终结而就此放缓甚至停滞自己前进的脚步。为此,湖北省教育厅从去年开始,尝试着用课题研究来延展、深化远程培训成果,使教师的“研”与“修”显得更为鲜活与充实。

1.调配研究人员,将精英独享变为百姓争鸣

课题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农村中小学校教师而言,无论学校承接何种课题,往往都是相关领导、教学骨干的专利,一般教师少有问津,而这一次远程培训课题的研究者,湖北省教育厅明确要求由三类人员组成:

第一类人员为总课题负责人。凡立项的课题必须由本省相关专家或特级教师领衔并担当总课题负责人。总课题负责人的职责是:在初始阶段,制订课题的《实施方案》,做好开题报告;在研究阶段,督查各子课题的研究进程与质量,召集各子课题负责人会议,做中期质量评估;在收尾阶段,汇聚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总报告,做好结题和参加省级成果汇报与展示工作。要求各总课题负责人要在平常的研究中全程参与,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以提升课题研究的档次和质量。

第二类人员是参加了远程培训的当地中小学校教师。其中既有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又有一般教师,以一般的参训教师为基本队伍。24个子课题中,自愿申请加盟的一般教师达240余人,约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3%。

第三类人员是县、市(区)培训机构参加远程培训工作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他们对远程培训和当地教师均有了解,可在当地发挥一定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一般安排为子课题负责人。

这种研究队伍结构性的变化,目的是将课题研究由精英专利变为草根行为,实行三类人员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确保研究有效,同时也体现了科研工作公正、公平的价值观。

另外,还特地邀请了湖北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秘书处参与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对课题研究给予学术指导和过程跟踪,力促课题研究如期完成。

2.精选研究内容,将高、大、深变为小、实、新

湖北省远程培训课题研究另一个创新点在于课题的选择和研究内容的确定都是由学员说了算,真正做到“我的课题我做主”。学员选题不会追求高、大、深,而是突出小、实、新的特点,他们会以远程培训中的习得和感悟作镜子,来反观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迷惘与困惑,把问题当朋友,再把这些问题通过筛选和加工,将其中的某些问题演化为研究课题。这样选题,较充分地体现了一线教师的职业情怀。

所谓“小”,即课题涉及问题不大,研究范围较窄,起点较低,要求不高,比较适合农村教师做研究。如“教师智慧的创生性与教学行为的习惯性研究”这一课题,就是由恩施市屯堡中学和来凤县接龙中学的一些学员们,在观看国培课程视频的基础上,再结合课堂观察研究活动而共同提炼出来的。教师智慧的创生性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习惯性改良,使教师原有的教学定势和习惯向新课程标准靠拢;同时,教师教学行为的习惯性对教师智慧的创生性具有负面影响,教师或陈旧或不科学的思维定势和教学习惯阻碍着教师的智慧潜能的发挥,使得教师智慧的创生性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虽然研究这个课题对课题组成员来说极具挑战性,但大家做起来信心十足,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提炼出来的课题。

所谓“实”,一是行为要实在。要脚踏实地研究,倡导原生态与原创性,减少流行色和仿制品;二是问题要实际。聚焦当下课堂,“教什么被边缘化,怎么教被复杂化,评学被淡化,评教被僵化”的现象依然普遍,“有效性”仍然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本次远程培训的课题研究内容也主要是针对有效的内涵特征与评价、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从理念和实践层面作深入探讨;三是成果要实用。提炼观点不说大话,不讲套话,不喊口号。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不故弄玄虚,尤其是针对问题所提出的方法、路径、策略,能够让一般老师易理解、易操作、易掌握。研究成果能经得住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所谓“新”,即研究的观念要新,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重复他人的研究;得出的观点和结论较为新颖,问题解决的方法、路径、策略富于创造性。

经过申报和评议,最后正式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了七个总课题和24个子课题。

3.创新研究机制,将研究过程变为发展之道

实践研修互通,就要用培训的眼光看科研,将课题研究的过程视为教师的发展之道。为此,中国教师研修网等几家驻鄂远程培训机构,大力支持在远程培训中增加课题研究项目的举措,把学员的课题研究作为培训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给予了一定的人力与经费帮助。不少中小学校将课题研究与远程培训捆绑,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与专家一道,通过对具体教学事件的组织策划、教学案例的解剖探究,让研究人员在反思自己和研究他人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和借鉴,然后将感动化为行动。

例如,在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初中语文课题总负责人胡明道老师带领下,初中语文“远程培训过程中的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总课题组从课题的内涵出发,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与过程如何动态协调地达成统一”这样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供研究小组的成员们在实践中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13年6月中旬,胡老师在中期交流会上,特意安排五峰实验中学的金勇老师和汉川实验中学的陈艳利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分别讲授散文《雨丝》,随后两位老师交流了自己的授课心得,其他课题组成员议课、评课。大家就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授课思路、教学风格等问题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教师还提出了自己的重构设想。在此基础上,胡老师充分肯定了各课题组以课题为轴心,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方向,并以两位教师现场教学为案例,向大家介绍和示范了美段赏析、遗憾探源、困惑求解、方案再创的评课四步骤,胡老师还和课题组成员达成了“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师的策略和行为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重要共识。这样,使大多数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亲历了一个从茫然到了然、从随意到有意、从模仿到创造的体验过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并不神秘,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大家由衷感慨道:“教师的专业发展原来如此。”

远程培训中嵌入课题研究的实践证明:如果说常规培训是一种“普惠”进修的话,那么课题跟进就是一种“培优”深造,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普及版”到“专业版”的升级,这样的一种再创性“补白”,也是值得其他培训形式效仿的。

为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补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创新,又涉及远程培训网络公司和地方培训机构的观念、行为的变化和运行机制的改善,更离不开广大教师的主动加盟和创造性劳动。湖北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必将促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迎来一个更加绚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