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研究” 研究总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研究”是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下达的立项课题(见鄂教办[2013]16号文件)。我们承接这一课题,旨在对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优势进行研究,解决中小学教师在保持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优势的难题。本课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基本上达到了课题申报时所设定的研究目标。现将本课题研究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启动“校校通”工程等。这些措施的核心就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改变,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转变,离开了教育信息化,谈不上教育现代化。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班班通”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将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现代教育技术也一样。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和传统教育的手段各有优势,各有短板,但又无法相互替代。有些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并不适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而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却得心应手,反之亦然。例如,丹江口市“班班通”进入校园已有两年,但各学校对多媒体的使用情况呈现较大差异。具体而言,城区教师多媒体应用比较普遍,一是他们对设备运用的熟练程度高,二是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较强,但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存在过分依赖的问题,忽视甚至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而在农村教师多媒体使用率较低,一是年龄大的教师多,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较差。二是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够,只是使用简单的幻灯片,或是仅播放视频、图片、录音等,他们更多还是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目前,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个学校领导都在大力提倡并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我们也在担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大力推广,如若在理论与实践中未能有效处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高效融合问题,这将会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研究”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提出,旨在围绕当前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如何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89年,日本将“教育技术与方法”作为教师资格的必修课。2000年之后,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我国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顾富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陈迪教授、河北大学闫志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赵可云教授等,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以顾富民教授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目前国内外学界多集中于对传统教学的批判,而欠缺对其优势的认识,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论著也都非常少。同时,即便在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或者是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中,也大多是谈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浅层次研究,而对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优势互补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却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成果及成果分析
课题组自承接研究任务之日起,从课题的内涵研究入手,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基本上理清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特征作了系统的归纳,形成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研制了一些相关的制度,经过1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本课题的研究基本上达到了既定目标。现作如下介绍。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中的主要概念关键词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运用”。其中核心是“运用”。
(1)现代教育技术。在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将“教育技术”的性质解释为:“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很显然,这个解释是不全面的。课题组认为,“教育技术”一词包含“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教育中的技术是指物化了的技术,是教育媒体本身所反映的技术,即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成果,借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育的技术则是非物化的技术,是指如何选用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活动,控制、评价教学过程等问题,它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技术的问题。
在“教育技术”前冠以“现代”一词,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没有本质的区别,突出“现代”二字是为了更多地探索、吸收与现代教育科学有关的技术、成果和思维方法,突显教育技术的时代特色。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本课题中应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有效地传递和控制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2)学科教学。本课题中“学科教学”是指中小学校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教学与学习方式。本课题着眼于日常教学和学生学习相结合,从日常教学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然后回到日常教学中实施,对结果进行评价和修正。
(3)运用。是指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经过科学地教学设计,改善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而探索到二者渗透的有效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过程。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研究”主要围绕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领域,着重于运用的意义、方法与策略,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本省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提供一定的范式。
(二)主要观点及其结论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形成了如下基本观点。
1.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是校园里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是被喻为当下中小学校园里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1)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积极意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是中小学教师专业训练的基本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单靠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技术水平已远远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了。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坚定的意志,以适应教育工作现代化的需求。教师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逐步达到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的目的,将计算机和网络融入日常教学行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目前,一部分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掌握现代教育媒体技术会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的教师要有坚定的意志,知难而进、奋发向上的意志品格,努力成为拥有复合知识的新型教师,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无数事实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为教师探究教学行为的最优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由传统的教学设计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学生从事探讨和开展讨论,提示如何讨论和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由原来对学生机械记忆的纸笔检测,转向更多的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而是通过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通过课件、投影、录像、动画等形式图像处理和图像、声音输出,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感知材料,在短时间内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顺利地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2)化解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负面影响。毋庸讳言,现代教育技术是具有正负双重作用的,教师切不可把现代教育技术理想化、绝对化,不应片面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而盲目应用。课题组认为,由于目前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高或使用不当,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其一,运用中的程式化,限制了教师的应变能力。现代媒体由于制作的时间成本比较高,而且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情况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顺序,不能及时增减课件内容,老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由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等等,这样就容易造成教师的思维定势,限制教师的创造性活动。
其二,运用中的泛滥化,加重了教师对媒体的过度依赖。一部分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视为一种时髦,看作替代一切教学行为的妙方,这样势必造成适得其反的“功效”。试想,明明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却偏偏要把它做成课件,原本可板书的内容,也由鼠标敲击到底,这样的课堂哪有生机?更有甚者,某些教师由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痴迷”,以致造成课堂上因媒体器材出现故障而无法“开口”的尴尬局面。
其三,运用中的垄断化,降低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直观形象,优教促学,因而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许多时候,专家评课、上级视导,也常常将有无多媒体作为评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样就有意无意的使得多媒体在教学中畸形应用,有些地方大有“垄断”课堂之势,甚至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的附庸,大大减少了学生和教师的语言沟通,严重影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基于此,相关业务单位应该及时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主动探寻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让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协调发展,发挥其正能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弱、限制或避免负影响。
2.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要遵循教学的“最佳选择”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应该遵循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一些规律和原则,这里不一一列举和阐释,仅就其中的“最佳选择”原则,谈一些意见和建议。所谓“最佳”是相对而言的,最佳选择主要包括内容最佳、手段最佳、时机最佳等要素,这些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时,应整体把握,才可达到理想效果。课题组综合大家的观点,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最佳选择,主要体现在4个节点上。
(1)在需要营造生动逼真的情境时。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生动、逼真、互动等特点,创设相应的逼真的情境。如:导入新课,可介绍与之相关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实验和分析案例时,可播放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
(2)在需要强调重点深奥的内容时。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解决了传统课堂难以讲清的难点、重点问题。将媒体运用做到“好、巧、精”,而不是“多、乱、杂”。
(3)在需要呈现难以言说的知识时。如果从知识所呈现的形式上讲,可以把知识分为两大类,即可编码和非编码的知识。所谓非编码知识也称隐含(缄默)性知识。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中一些内容,教师不好用恰当的言语将其说明、描述清楚,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内在特征加以描述和演示,便于学生认识和接受。
(4)在需要演示费时危险的过程时。多媒体可以化繁为筒,缩短时间。如实验教学,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尽如人意。多媒体则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模拟一些重要的而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实验,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多媒体实验教学,还可使危险的实验安全化、真实化。例如模拟可燃物爆炸,无需接触爆炸现场,借助动画就能展示清楚,再如讲授大气压的测量时,用多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学生能通过动画很好地理解大气压支持的水银柱高度,同时避免实验的危险。
3.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要重视教师教学的行为改变
(1)传统办公室被颠覆,改变教师的备课行为。现代教育技术使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室的空间被颠覆,因而改变了教师的备课理念、内容、方式、手段和时间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的备课由个体作坊式劳作变为集体智慧合作。
分段式备课。分为课前、中、后三个时段备课。课前备课是常规的教学设计,解决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等一系列问题。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结构”又要形成“弹性”方案;课中备课,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给出合适的应答,调整教学策略,推进教学过程;课后备课,主要通过网络日志(教育BLOG)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电子化备课。电子备课是指广大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进行备课。通过学科教学资源网以及教师自制资源库的模块化资源,将各种资源整合为页面形式的课件,为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库产品进行课件制作提供了保障。通过选择和流程化制作,快速高效地完成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还以校园网为平台(QQ群、FTP服务器),教师上传教学设计的各种课件、教案、论文等,形成了局部的教学资源的共享,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室空间,能够对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交互式的讨论。
立体化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化、超媒体化、网络化、超大容量化和交互化等特点,为教材的编制提供了现代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这种知识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等,并且教学内容形成体系,通过超级链接便于资料的检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对象、进度来组合选择使用课程资源,使教学充满个性化。
(2)开放交互的教学模式形成,转变师生的交流行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封闭课堂变为了“翻转”课堂。教师可通过网上查询、社会调查、文字资料等手段进行多种资源的整合,然后放在网上,每个同学、每个小组为丰富自己的论据,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包括书籍、网络资料,来交流、切磋学习心得,进行对问题的研究,认识、体验研究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指导者。
(3)电子化评估平台建立,转变了教师的评价行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生的评价也由学校单一化逐步向社区、家庭及社会资源的不断开发而成为多元化评价:一是建立电子评估系统评价应该反映学生在一个时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反映学生的进步状态。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二是计算机辅助测验评价,可利用系统题库随机生成试卷的功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相应难度的试题,学习者通过联机测试,利用软件及时批改功能反馈学习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系统,可以将素质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内置到系统内做在线调查和统计,并自动生成统计报告,以便教师掌握学习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要注意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
(1)精彩的视频与平凡的文字优势互补。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日益结合的今天,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我们切不可忘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此,我们要不断发挥“白纸黑字”的传情达意功能,使它不但可以吸引人、感染人,还可以引导人、塑造人。我们既要借助多媒体形、声、光、色的优势,促使学生通过文字阅读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稳定的印象,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文本的感悟。目前,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品味的时间少了,其实是十分危险的。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是说,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形声于外。因此,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咬文嚼字,用语言文字所创造意境美、形象美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2)活跃的“白板”与沉默的“黑板”优势互补。“白板”是一种集多种信息于一体的现代教学工具,“黑板”是最古老的传统教具,“黑”与“白”之间只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载体不同,并非水火不容。这两种教学载体各具优缺点,如何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实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在推广“白板”时却否定“黑板”,使得本来可以由教师们轻而易举的板书而都留给投影仪大屏幕去展示了,这样做我们确实少吃了“粉笔灰”,可是我们也发现往往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的知识,学生还没来得及整理、记忆,就一晃而过了。原来老师一边在黑板上面写,学生一边在下面记,写一遍记一遍,很多知识点当堂课就完全记住理解了,现在学生感觉好像什么都没记住。因此,多媒体是不能完全替代黑板的,应该是“黑白”两股道,殊途却同归。
(3)虚拟的直观性与现实的探究性优势互补。课题组认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生动的优势,使物理、化学、生物这样有实验的学科,不致受教学条件、环境的限制,而简化或弱化实验课的教学;另一方面,在重视直观性的同时,又不能忽略探究性,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担心实验的成功率或怕浪费课堂时间,而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其实这样的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把功夫用在课下,只要课前准备充分,上课完全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即使失败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一些错误数据的分析,往往比获得正确的数据更重要,而这些是多媒体无法代替的。
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必须培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素养
南京晓庄学院顾富民教授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是:“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思想方法和手段辅助教育、教学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意、美学等方面素养的综合。”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是教师创造性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学的前提。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下面从3个方面来简述其培养途径。
(1)自我修炼。本课题研究发现,那些现代教育技术素养较高的教师,都有很深的自我修炼功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都有对新技术的期待,即使是老教师也有兴趣尝试新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创建教育博客、管理教育云空间、运用QQ办公等形式,帮助教师保持和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让教师融入信息社会,跟上时代步伐。
(2)活动推进。要有计划地安排公开课、展示课、比赛课,让教师展示自己的专业发展成果,争取同行、专家的认可。比赛课对现代教育技术要求要高一些,以增强压力感,使之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促使参赛者教育技术素养实现跨越性提升。还可以在科研、教研活动中,让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自己的教科研成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而且也能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促进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培训提升。建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多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集中培训,学校的校本培训要把现代教育技术纳入必修内容。如近几年,普及白板、推广教育云的相关培训工作开展得比较及时,效果较好,但微课程录像制作技术培训也需要适时开展。“国培计划”的教师远程培训,学习时间、地点机动灵活,大大降低了培训成本,其开放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远程培训要大力提倡,切实抓出成效。
6.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必须建立绩效评价的科学体系
课题组成员结合当前我省中小学校教育技术应用实际,从硬件和网络连通性、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利用与学科整合、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四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基于校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这套体系采取层次分析法(AHP法),共分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科学设置每一层级的权重和指标。目的是为学校在评价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绩效时提供一个量化的标准,以此推动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快速而健康的发展,详情如下表。
基于校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续表
续表
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所形成的结论是: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近期基础设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
本课选择老河口市、丹江口市等地区和武汉市蔡甸区一中、郧县实验中学等学校作为研究基地,重点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意义、模式、方法、策略与途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现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了一些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其中对“绩效评价体系”的建构研究和提出的教学“最佳选择”原则,这两项研究成果具有指导性价值,对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互补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1.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
课题组成员撰写的《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主次地位》《浅谈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浅谈多媒体技术使用于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让多媒体走进初中语文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博客的助推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化组合》《从课堂变迁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思考》等论文质量都较高;郧县实验中学朱凤玲老师撰写的论文《巧用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王荣贵老师撰写的论文《论政治课教学的幽默艺术》、杭彦老师撰写的论文《舞好“课堂教学”这一步》等文章相继在国家或省、市级正规刊物上发表。
2.研制了《基于校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绩效评价体系》
该体系结合当前我省中小学校教育技术应用实际,从4个维度来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体系》共分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科学设置每一层级的权重和指标(详见相关的子课题研究报告)。
3.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促进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丹江口市课题组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中,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电脑操作技能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技能的培训,使教师通过培训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教学技能,促进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逐步形成。郧县实验中学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设备的人数达到95%以上,绝大部分教师能将PPT技术用于日常教学,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非常丰富,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教师的交流不断加强。
(四)成果归因分析
1.课题研究受到领导重视
本课题的总负责人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湖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主任王祖琴同志,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员,本人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与管理工作,先后参与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湖北省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国培计划——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等重大教师培训项目的策划与组织实施,主持或参与多项教师教育重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颇丰。各子课题负责人均为本单位一把手,在研究时间、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2.课题研究团队实力较强
课题研究的主要参加者大多具有多年的组织管理经验,且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项目策划与具体实施工作,有的还承担过相应集中培训的教学任务和远程培训的班级管理与辅导工作,具有现代教师远程培训的先进理念、管理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3.课题研究的条件有保障
从课题研究的条件、时间及环境等要素来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如丹江口市、老河口市等继续教育中心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研究网络,有严密的组织结构,能够将研究内容落实到人,做到统一安排、分段实施、过程督办、阶段小结,这些措施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四、成果转化情况及应用前景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我省各学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都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成果正大量转化,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本课题成员撰写的多篇论文已在各类杂志发表;课题研究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得到相关专家的认可;课题研究发现的问题,如“农村学校大多还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城区学校随着电子白板的普及又过于依赖现代教育技术”等,已经引起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机构的重视。课题研究成果有着较强实效性,推广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