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睡眠和清醒、白昼和夜间、休息和活动的更替,血压皆呈节律性的波动。近年来由于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对血压的这种昼夜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发现无论正常对照组还是高血压组,血压都呈昼夜节律特征性变化,即白昼血压高于夜间。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昼夜变化程度明显不一样,高血压组变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从白昼到夜间,高血压组收缩压下降幅度为10.33%,舒张压为10.40%,而正常对照组收缩压为15.97%,舒张压为14.98%,两组差异显著。说明高血压病患者对血压的调节能力呈下降趋势,这种能力的下降,可能会导致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更长时间处在高负荷状态,从而导致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夜间的血压变化受人的体力、脑力活动的影响较少,主要由交感迷走神经的调节,有文献报道高血压病患者夜间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增高,这种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增高,导致了高血压组夜间血压高于正常对照组。
11.什么是临界高血压?
人的血压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会受到劳动、情绪、冷热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人为的划定一条血压值界限来判断正常或不正常则较为困难,所以,一些临床工作中引入了“临界高血压”这个术语。以前把临界高血压称边缘性高血压,即指血压水平介于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状态。国内一般将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而小于95毫米汞柱的血压称为临界高血压;也有人认为,舒张压波动在92.5~99毫米汞柱者,没发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器质性损害者可定为临界高血压。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高血压标准中,临界高血压为收缩压142~159毫米汞柱,舒张压90~94毫米汞柱。现在,人们对临界高血压的危险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测量血压有偏高倾向时,即能引起注意。
虽然早期高血压病患者属临界高血压范围,而临界高血压并不一定完全转变为高血压病患者。有的人血压可逐渐恢复正常;有的人几十年仅仅表现为轻度血压升高,而不出现全身各器官的合并症,所以临界高血压不等于早期高血压。对于临界高血压不要急于用药物治疗,也不要轻易诊断。因为诊断后常会对患者心理、工作上增加一些思想压力和负担。初次测血压为临界值,之后可以每隔1~2周测一次,连续观察一段血压情况,如果确实为高血压,就给予药物治疗;如果观察几次后血压下降至正常,就不能诊断为临界高血压。
12.高血压病是如何分期的?
计算血压的单位一般有毫米汞柱(mmHg)和千帕(kPa),两者之间是可以换算的,他们之间的比例大约为7.5∶1,换算时就可以简单地用毫米汞柱乘以4再除以30,就得到血压的千帕值,反之也可以。
正常的血压范围是收缩压在90~140毫米汞柱(12.0~18.7千帕)之间,舒张压在60~90毫米汞柱(8.0~12.0千帕)之间,高于这个范围就可能是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低于这个范围就可能是低血压。
在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中,绝大多数的病程经过和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自发病开始要经过10~20年时间才进入后期。为了有助于掌握病情的发展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临床上一般以舒张压的高度和合并脑、心、肾及眼底的损害程度作为高血压病分期的标准,可将高血压病分成三期。
(1)第一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舒张压大致在12~13.3千帕之间时,是高血压病的早期,此时血压往往有波动;有时也可降至正常,收缩压也可以在年龄组正常高值范围,但基本上没有心、脑、肾、眼底等病变。对于第一期患者的诊断要慎重,需多次反复测量血压。以免将紧张、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后所引起的暂时血压升高误诊为高血压。
(2)第二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舒张压在13.3千帕以上,并有心、脑、肾之一的器质性损伤,但器官功能尚能代偿。①心脏增大:物理检查如叩诊法或X线透视或拍X线心脏常规片时显示心脏增大;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劳损改变。②眼底可见中度动脉硬化。③尿常规化验可出现尿蛋白阳性、红细胞等。
(3)第三期:血压持续升高,舒张压常常超过16千帕,身体主要脏器如脑、心、肾等损伤明显,其代偿功能已经丧失,从而发生心力衰竭或脑血管意外或肾功能衰竭,同时有夜尿增多、浮肿少尿、头痛、恶心、呕吐、半身麻木等症状,眼底检查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迫、渗出等病变。化验检查可见尿素氮升高、贫血。本期为疾病后期,一般不能再从事日常紧张工作和劳动,应以休息为主。
13.什么是儿童高血压?
一般认为,学龄前儿童血压>110/70毫米汞柱,学龄儿童血压>120/80毫米汞柱,青少年血压>130/90毫米汞柱,均应视为儿童高血压。儿童高血压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近年的研究证实,10岁以下的儿童高血压,80%以上可能为继发性高血压,主要继发于肾脏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动脉狭窄、大动脉炎、主动脉缩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则原发性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因此儿童高血压应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14.什么是妊娠高血压?
妊娠血管疾病:主动脉狭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颅脑病变使颅内压增高也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综合征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也有叫做“子痫前期-子痫综合征”的。通常与妊娠20周后发病,表现为体重增加过快,每周增加超过0.5千克,下肢、腹壁水肿,严重的出现腹水,逐渐出现高血压。
临床诊断标准为妊娠20周后血压超过130/90毫米汞柱,或血压较以前升高超过30/15毫米汞柱,并伴有蛋白尿及水肿。
妊高征最严重阶段就会发生子痫,患者会出现眼球固定、瞳孔放大、口角和肌肉震颤乃至肌肉强直等症状,患者甚至会进入昏迷。
15.高血压为何会“缠上”年轻白领?
近年来年轻人的高血压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上海市最近的调查发现,该地区高血压现患率为33. 21%,其中城区高血压现患率为34.19%,乡村高血压的现患率为31.16%,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高血压病患者群患病状况是“一高二低”:“一高”是患病率高;“二低”是知晓率低与血压有效控制率低。高血压病患者中仅有1/3强的人知道自己患病,不足1/4的人血压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
调查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大约占了高血压病患者的20%,10年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0%。由于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导致肾上腺素过多分泌,引起血管收缩,最终导致高血压;而他们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也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压还可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富贵病”的出现。
由于每个高血压病患者在每天的不同时间,血压波动规律不一样,患者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无高血压或什么时候服降压药比较合适。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不仅可以明确高血压的类型,而且让患者随时了解其血压波动的规律,指导其准确用药和规律生活,更好地避免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
16.什么是老年性高血压?
世界卫生组织将老年人高血压规定为年龄在65岁以上(我国规定为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日测量,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
这些患者有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如眼底动静脉交叉呈铜丝状或银丝样改变,主动脉、腹主动脉钙化(在X线片中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听诊主动脉区有收缩期杂音,出现老年斑等现象。胸腹部X线检查、心脏和腹部超声波检查对于评价这类患者的预后是非常有用的。老年人高血压中收缩压的升高与脑卒中、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密切相关。
17.什么是更年期高血压?
目前国际上已公认的更年期是从40岁开始,更年期反应可持续约10余年。此时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起着明显的变化。首先出现月经紊乱,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阵发性潮热及潮红,这种潮热多发生在绝经前后的数年,其发生率65%~80%,同时伴有波动性血压增高,这种血压是以收缩压增高为主的,其可能的原因为交感活性增高所致。此外可能还伴有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神经兴奋性体征。
18.血压居高不下是何因?
血压居高不下会对心、脑、肾等器官产生严重损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因此,长期而有效地控制血压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在治疗过程中,不少高血压病患者吃了不少药,但血压控制不理想,不是降不下来,就是忽高忽低。这是怎么回事呢?
(1)白大褂效应。有些人一见到医生就紧张,血压也随之升高,甚至服用降压药后,也无济于事,医生一量血压就高。这部分“患者”在家里自测血压是正常的,24小时动态监测血压也在正常范围内。这种高血压在医学上被称为:“白大褂高血压”,显然这是一种伪高血压。对策:通过心理疏导,消除精神紧张。因不是真正的高血压故无需药物治疗。
(2)忽视自我治疗和调养。现已知道,高血压除与遗传有关外,与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关系。精神紧张、食盐过多、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身体超重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并使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对策:改善生活方式,也即我们常说的自我治疗和调养,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具体饮食方面,应该低盐(每日不超过5~6克)、低脂肪、适当增加钾与钙的摄入,运动项目最好选择有氧代谢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但不宜做剧烈运动。
(3)药物使用不当。其中包括:药物用量不足、剂量偏小;单一药物疗效不佳时,未采取联合用药;不了解药物代谢的半衰期,服用间隔过长;服药依从性差,经常漏服或未坚持长期治疗;其他药物的拮抗作用,比如拟交感神经药中的麻黄素,非甾体类消炎药消炎痛、布洛芬等,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本身都有升压作用,若与降压药联用,将会使后者的疗效大打折扣。对策: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从小剂量的单一药物开始,逐渐加量,如果效果仍不理想,考虑不同种类的降压药联合应用。提倡使用长效制剂,注意药物的合理配伍。
(4)肾损害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高血压可致肾小动脉硬化,使肾脏血流减少而受损;肾损害反过来又能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给降压治疗带来困难。对策:调整改善肾功能,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汀新等,同时可配合使用利尿剂双氢克尿噻等,以减轻水钠潴留。需要强调的是,对高血压的治疗一定要从早期开始并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
(5)继发性高血压未针对病因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约占全部高血压病患者的5%,发病年龄较轻,均由某些特定的病因引起,常见的有两大类,即肾性高血压由急慢性肾炎、肾囊肿、肾动脉狭窄等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由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甲亢等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往往血压长期居高不下,药物治疗很难奏效。对策:明确病因并彻底祛除(包括手术治疗),血压即可恢复正常。当然,有些因病变特殊,其原发病无法根治,血压亦难以控制。
(6)药品本身质量有问题:如过期、变质及假冒伪劣药品,患者服用了非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对策: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看病要去正规医院,彻底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当然还要靠行政执法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9.高血压病有哪些并发症?
高血压并发症主要是大小血管的病变。心、脑、肾等器官是高血压的损害对象,在医学上被称为高血压的靶器官。①心:高血压可以引起心肌肥厚及心力衰竭,还可以引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长期的高血压还会使心室扩张,形成高血压心脏病。②脑:高血压可以引起脑动脉硬化,最后引起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溢血。③肾:高血压可以引起肾动脉硬化,影响肾功能,甚至会导致尿毒症。以上这些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高血压病患者一旦出现这些靶器官的损害,即为高血压三期。
产生这些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血压使动脉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尤其是全身小动脉的长期痉挛,可能使血管壁发生营养不良性变化,内膜下蛋白性物质沉积,纤维组织增多,中膜肌层肥厚,动脉弹性减低,以致管腔变窄。由于小动脉内的变化,管腔内的沉积增厚变窄,医学上称此为“玻璃样改变”。全各器官组织内的小动脉都会受到影响,其中尤以肾细小动脉最明显。因为小动脉痉挛,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心脏为了维持畅通的血液循环,必须加倍努力地收缩,才能使血液达到各处,其结果是心脏过于劳累,左心室肥厚以至扩张。肾脏则因肾小动脉硬化,形成肾缺血,最后产生高血压素,促使全身小动脉痉挛,这样又加重了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肾脏长期缺血,发生营养不良变化,肾功能也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