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导引(2)
(二)心理健康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良好的心理素质,虽然不能代替一个人的学识和工作才能,但它可以保证一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落孙山。得知消息后,他在绝望之余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当他正在医院抢救时,突然传来消息:他被录用了。原来是计算机统计出现了差错,他的考试成绩实际上是名列榜首。但很快又传来消息,他被解雇了。因为公司总裁听说了他自杀的事情之后,认为他连如此小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能在今后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建功立业呢?于是决定解雇他。
有一位大学生,从小聪慧过人,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里做策划。他的非凡才干深得公司领导层的赏识,不久,年仅27岁的他就被提拔为中层管理人员。后来经同事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女朋友。但由于生活方式差异太大,两年之后女朋友和他分手了。失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他总是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深深地思念着女朋友,人也变得有些神思恍惚。带着这样的情绪上班,难免影响工作。一个月过去了,他没能完成任务;两个月过去了,他仍是完不成任务……于是公司毫不客气地将他辞退了。失恋又失业,他的情绪更加失落。他母亲看到他这样情况不宜呆在北京,便动员他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休养一段时间后,不愿让母亲失望的他又去了北京,希望找到份工作。然而他糟糕的精神状态让他求职屡屡碰壁。在北京奔波了三个月后,他最终身无分文了,只能再回到家乡。再次失败而归的他心情更加郁闷了,整日落落寡欢,见人爱搭不理,周围的人见他行为怪异,也不愿理他了。有一天,街坊邻居们吃惊地发现,出现在街上的他蓬头垢面,衣衫不整,一边走一边四下里看,发现矿泉水瓶等垃圾便捡起来当宝贝似地搂住……一位本应前程似锦的大学生,为什么他的人生却如此失败呢?就是因为他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心理素质太差的人,即使学习很优秀也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面临困难、挫折时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合理地看待困难和挫折,从而使自己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并最终战胜困难、挫折,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往往难以做到合理地看待困难和挫折,从而使自己陷入到悲观、消极的心态中无法自拔,甚至一蹶不振,最终则会被困难、挫折所击垮。
(三)心理健康有利于提升个体生活质量
一个乐观开朗、富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容易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而情绪低落、忧郁孤独的人更容易被生活中的“困难”所击倒。
我们先来看看几个普通人对生活的感受。
家在北京万泉河路小区的晶晶小姑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压力”这个词儿。晶晶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她每天都背着沉重的书包,手里还拿着水笔、画夹这些上兴趣班的工具去上学。晚上放学回家,每当电视里演心爱的动画片时,她都会可怜巴巴地去哀求父母----尽管她非常清楚这样“过分”的要求家里人肯定不会答应,因为老师“发明”的那么多的作业总让她写也写不完。“我现在压力可大啦!”一脸稚气的她,总是希望快快长大,这样就可以不用写作业,想看什么电视就看什么电视了。
晶晶也许不知道,她那“想看什么电视就看什么电视”的父亲,压力比她更大,作为中关村一家小软件公司的老板白兵,3年前在北京买了房子、车子。他现在每天早晨七点上班,晚上七点下班,“十一”也没有一天休息。“压力来自哪儿?”他苦笑,“我觉得一踩油门就是压力!油就是钱啊!花了就得玩命地赚。没有压力的时候?可能也就我上大学那会吧。”十几年前毕业的白兵,曾经是一名诗人和校园歌手。
对于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大四学生小赵来说,白兵记忆中的那种闲情逸致的大学生活已经体会不到了。她从抽屉中翻出一摞证书,颇有点儿自嘲地说:“这就是我大学生活的全部财富了。”大学3年多,小赵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考级、考证,就连谈恋爱也是忙里偷闲。“这些东西也不知道有用没用。反正大家都在考,你要不考就落后了。”小赵最近又决定复习考研,报考的是热门专业,录取比例1:9。“我现在一睁眼就感到压力。”
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晶晶、白兵还是小赵,似乎都已不是特例。第1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上,来自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这说明,从南到北,从中年到青年再到儿童,从白领到教师,从干部到群众,都在承受着来自社会、单位和家庭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压力或大或小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甚至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路路教授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之中。而转型期的中国,也由此步入一个压力社会。
当今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正在从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造成了人的心理机能的片面使用和发展。一位狩猎社会的猎人要有灵敏的视觉、听觉、嗅觉、想象和思维能力,要有强健的体魄、独立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要有精诚合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才能生存下来,正是这些要求促成了其心理机能的全面与和谐发展,而一位现代社会在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呢?社会要求他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对金钱的需要,二是熟练地拧紧螺丝的技能,很容易造成人的身心片面发展。
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人际摩擦和冲突的机率大大增加,人际冲突日益频繁,人们不得不经常处于应激和压力之中。
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和功能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使得传统家庭的生产、生殖、保护、相互支持、教育、消费等功能被逐渐分解和取消,家庭结构向小型化、核心化转变,性爱在组成婚姻和家庭中的作用逐渐上升,家庭不稳定趋势日益明显,由于家庭中爱的缺失引起心理异常的情况屡见不鲜。
面对社会和家庭如此快速的变迁,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无法应对的。每个人都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过有意义的生活,只有心态积极乐观,适应人生的种种变化,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才可以从容面对一切,享受美好的人生。
(四)心理健康能够优化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既属于个体又属于群体,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幸福和成功的人,还可以净化和美化群体心理环境,让大家都能生活在和谐的气氛中。古人云: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其中的“百忧”罪魁祸首就是各种形式、大大小小人际冲突没得到正确处理。这直接引起睡眠不良,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一般人面临冲突时,往往呈现出三种模式:对抗、逃避、僵持。
对抗:双方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如果只知道对抗,轻者,身心疲惫,郁郁寡欢。没有了快乐,终日与愤怒、沮丧、自卑为伍,不知道活的乐趣在哪;如果是手握重权,执掌国家公器,左右公司命脉的人,则可能企业破产,千百个家庭因此堕入贫困;或国与国之间硝烟四起、刀兵相向,百万黎民百姓丧身战火里,涂炭生灵,人神共愤。
逃避:逃避会让关系变得疏离,变得冷漠,走向消亡。置身于这样的情形下的个体,会慢慢发现,在他周围没有一个可以说真心话的人,寂寞孤独悄然而至,无力驱散。
僵持:双方对峙,虽没有对抗,也不想缓和,就这样耗着,生命苦短,有多少能量可以空耗。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事业为这种内耗,付出了多少代价呢?
如果一个人正在对抗、逃避、僵持模式中“轮回”,当谈判遇到“对抗”,当关系遇到“僵持”,当管理遇到“逃避”,这样的人际环境是没有办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的。
曾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马勒博士说过:“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了一切。”的确,健康是人生快乐、幸福、成功的基础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心理健康的意义远远超过躯体健康。这不仅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水平、医疗条件的发展和改善,躯体疾病在逐渐减少,而且还因为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每一个想获得成功的人,都必须关心和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五)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发展相互依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其中解决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不仅可以弥补国家各项政策的缺漏,还具备维系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减少社会冲突,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等多方面的功能。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关系到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要构建和谐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只有优良的心态、健康向上的团队、和谐稳定的家庭,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社会成员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人的心理健康是人内在精神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和谐依赖于每一个成员的各尽所能,而能力的发展和发挥都以基本的心理健康为前提。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他对自己的认识就比较清楚,知道自己的潜能、兴趣所在,并为自己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积极进取,容易取得个人的成功,对社会的发展也做出积极的贡献。人也只有心理健康了,才会有积极的情绪、向上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精神道德追求以及坚强的意志,人的内在精神才能和谐,人才能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进取,共同发展,社会才能和谐。相反,心理健康状况不好的人,缺乏基本的自知之明,有的自轻自贱、破罐破摔,有的自命不凡、好高骛远。这样的心理状态只能导致生活工作的失败。失败之后更容易充满各种消极情绪,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不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产生攻击、退缩、物质滥用甚至自杀等消极行为,不利于家庭及社会的和谐,甚至会无端制造各种矛盾和问题,危害社会和谐与稳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人们能力的发展与发挥,对社会的和谐做出贡献。
社会和谐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社会是由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成员组成的,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有各自的活动领地、谋生手段,职业、身份、利益、偏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他们之间有相容互补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是相互平等、相互依赖的。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和阶层冲突。弱势阶层成员目睹强势阶层的显赫,内心的不平衡会加剧,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在滋长,同时深感自卑、无助和绝望。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突破道德、法律理智的防线,铤而走险,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巨大威胁。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发展相互依存。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反过来,社会和谐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但建设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经济发展、制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相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而言,心理保健工作相对要容易的多。我们不能坐等社会和谐了再谈心理健康,而是要先行一步,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全体人民的心理健康,为社会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不同群体心理的差异性
人作为这个地球上的物种之一,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存在许多共性,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家庭背景、个人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身心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存在很大差异。下面仅从经济、文化、家庭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人们的共识,说明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一定会受到所处经济环境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证,我们以贫困大学生为例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