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内科门(1)
第一节 外感类疾病
一、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证候】身热恶风或不恶风,头痛,咳嗽,咽痛,呈流行性发作,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病因】疫毒袭表。
【治法】辛凉解表,祛风清热。
【方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芦根各15克,桑叶、桔梗各10克,淡竹叶8克、薄荷、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可连服3剂。
【按语】本方以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芦根、桑叶、淡竹叶、薄荷发散风热,桔梗、甘草、清热利咽止咳。如症重者,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可用至50~100克。
二、风寒感冒
【证候】畏冷发热,头身痛,流清鼻涕,喷嚏,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紧。
【病因】寒邪袭表。
【治法】辛温解表,祛风散寒。
【方药】
(1)
葛根、防风、豆豉各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3枚。
用法:水煎,分两次温服。
(2)香葱(又名四季葱)7根(连根须),生姜5片,辣椒粉适量、葱、姜煎汤下面条一大碗,加入辣椒粉,吃面喝汤,盖被发汗。一般1次可愈。
【按语】方药(1)以葛根、防风、豆豉解表散寒,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方药(2)为民间辛温发汗单验方,在风寒症状突出、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不失为一剂良药。
三、风热感冒
【证候】头痛发热,咳嗽,咽喉痛,流脓鼻涕,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病因】温邪袭表。
【治法】辛凉解表,散风清热。
【方药】
(1)金银花、连翘各15克,牛蒡子、防风、竹叶、桔梗、射干各10克,薄荷、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两次温服。
(2)金莲花8克,黄芩、桔梗各10克,甘草、薄荷各6克。
用法:水煎代茶饮。
【按语】方药(1)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牛蒡子、薄荷、防风、竹叶祛风清热;桔梗、射干、甘草清热利咽止咳,一般用于风热感冒重症。方药(2)金莲花、黄芩清热解毒,桔梗、甘草利咽,薄荷祛风清热,一般用于风热感冒轻症。
四、暑热感冒
【证候】身热不扬,头痛身重,肢软乏力,鼻塞声重,口淡无味,舌质淡红,苔白或厚兼腻,脉濡数。
【病因】暑邪袭表。
【治法】清暑解表,化湿清热。
【方药】
香薷、厚朴各10克,扁豆、芦根、荷叶各15克,佩兰6克。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按语】本方以香薷清暑解表,厚朴苦温化湿,扁豆、芦根渗湿,荷叶、佩兰清暑、祛湿、化浊。
五、体虚感冒
【证候】素体虚弱,反复感冒,经久不愈,舌质淡红,苔白润,脉细缓。
【病因】卫气虚弱。
【治法】益气固表,扶正祛邪。
【方药】
(1)黄芪、白术、防风各100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日两次,每次5克,温开水冲服。连服1个月。
(2)紫河车1具,洗净滤干水,加瘦猪肉250克炖,吃肉喝汤。
【按语】方药(1)为玉屏风散,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辛甘微温,合黄芪、白术固表祛邪。方药(2)紫河车甘咸温,补精益气,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六、风温初起
【证候】发热,头昏头痛,不恶寒或自汗,口干渴,伴午后加重,入夜尤甚。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数。
【病因】温热挟风邪受自口鼻。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
【方药】金银花、连翘各15克,红栀、竹叶、淡豆豉、桑叶、菊花、杏仁、甘草各10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
【按语】本方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竹叶、桑叶、菊花、薄荷祛风清热,红栀配豆豉清胸中郁热。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之旨。
七、温邪内陷
【证候】高烧不退,渐至神志昏迷,窍闭不语,目赤生翳,咬牙啮齿,循衣摸床,小溲短赤,大便不通,唇口焦黑,舌绛苔黄干厚,脉弦数有力或洪大,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斑疹隐于皮内,视之有形,扪之无迹。
【病因】温邪入营,热入心包,伤阴耗液。
【治法】清气透营,解热救阴,凉血透疹。
【方药】
(1)生石膏、金银花,带心连翘、玄参、生地各50克,知母、麦冬各15克,鲜石菖蒲根10克。
用法:另加鲜芦根200克(切细),鲜竹叶100片,熬水,去渣煨药,日夜频服。
(2)紫血丹,每次1.5克,用竹沥和水化服,每日3次。
(3)安宫牛黄丸2粒,每次1粒,用竹沥和水化开服。
(4)鲜梨切片,榨取汁,日夜频频灌服。
【按语】素禀阴虚火旺之人,内有伏热,倘感温热之邪,则热最速,可在短时间内出现逆转心包,发生昏谵痉厥。此为表里热邪俱重,方以大剂咸寒之生石膏及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佐以玄参、生地、知母、麦冬解热救阴;竹叶、鲜石菖蒲醒脑开窍;配以紫血丹、安宫牛黄丸清营凉血,可化险为夷。
八、湿温初起
【证候】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热甚,有汗或无汗,胸痞不饥,后但热不寒,舌苔白润不渴,或见舌白不润,口干喜热饮,脉象弦细而濡,其病多难速愈。
【病因】素体湿重,感温热之邪,湿与温合而成,亦有素体不足,感受夏秋湿热之邪所致。
【治法】开宣上焦气分,清解湿热之邪。
【方药】薏苡仁20克,滑石15克,杏仁、厚朴、通草、竹叶、陈皮各10克,白豆蔻6克,鲜芦根50克(切)。
用法:水煎,分3次服。
【按语】湿温病初起在上焦气分,兼中焦症者,因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湿与温合,最易阻遏气机,所以用芳辛甘淡轻剂,宣清分利湿热之法,开泄气分,气化则湿亦化,以湿水同类,气为水之母,今从热中泄去其湿,使湿不与热搏,既可免蒸郁蒙蔽心包络,又可免蔓延三焦及传入阳明而为里证之患,故本方以三仁汤轻苦微辛甘淡之品,开宣上焦气分,清解温邪,分解湿邪。
九、湿温转战汗
【证候】湿温病,午后发热,热渐增,入夜更甚,平旦头微汗出,热势渐低,如此日久不愈,自觉胸腔痞满,不欲纳食,口苦,舌干,渴喜热饮不多,溺赤,便溏,舌红苔白,脉弦滑数,似疟非疟,屡治不效。
【病因】湿温之邪,始终在气分留连不解,亦不传变。
【治法】宣通气分,和解三焦,调和营卫,以冀转变成疟,或发战汗而解。
【方药】柴胡、青蒿、枯黄芩、法半夏、瓜蒌皮、甘草、陈皮、桔梗、炒枳壳、知母、竹茹各10克,炒黄连6克,生姜3片,红枣3枚。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
【按语】湿温蕴结三焦,始终在气分流连不解,故病情反复,冀或转成疟疾或转战汗,故方用表里宣泄,上下分消之法,使湿温之邪得战汗而解。
十、湿温发黄昏谵
【证候】初起头昏身重,恶寒发热无汗,胸脘痞闷,继而神倦不欲食,口干喜热饮,渐至入夜烦躁不寐,面目皮肤一身尽黄,大便秘结,溺黄如赭,脉弦数,苔白不润,舌质深红,神志模糊,语无伦次。
【病因】湿热蕴于三焦,热邪充斥表里。
【治法】疏解肌表,清泄肝胆,攻逐阳明。
【方药】淡豆豉、连翘、红栀子、郁金、金银花、瓜蒌皮、厚朴、枳壳各10克,绵茵陈30克,鸡苏散15克,生大黄30克(另煎分冲),玄明粉50克(分冲)。
用法:除大黄另煎分3次兑入药中,玄明粉分3次冲入药中外,余用水煎分3次服。如服后大便通泻,服第二、三次药则不兑入大黄及玄明粉,恐泻多体虚。
【按语】湿温发黄昏谵,系湿温失治,充斥三焦表里上下,热邪侵入肝胆则发黄,蕴于胃腑则便闭,蒸郁蒙蔽于上则神志如迷,化燥伤阴,津干屎燥则谵语,此与热邪逼营,内陷心包,致神明内乱而发神昏谵语者有别。本方故用解表、攻里,上下分消之法。
十一、瘟毒
【证候】本病多发于春天,夏、秋、冬三季亦有之,初起多见咽喉肿痛,或耳前耳后肿,或鼻额面目肿赤,或头连脑后及项下俱肿,或面颊下连项颈颔肿赤作痛,甚则舌干口燥,壮热气促,神昏谵妄,所以前人有大头瘟、虾蟆瘟等名称。
【病因】先有热毒潜伏身中,再感瘴疠秽浊之气,侵入三阳之络,故瘟毒多见于头面。
【治法】败毒、清热、泻火。
【方药】
(1)连翘、玄参、金银花各15克,蒲公英25克,地丁20克,野菊花、板蓝根、升麻、牛蒡子、甘草、桔梗、马勃各10克,薄荷6克。
用法:除马勃粉另用蜜调匀,加凉水和服外,余药加水煎,分3次服。
(2)外治方。如意金黄散100克,用茶清和蜜调匀涂肿处。
【按语】本病治法宗普济消毒饮,去柴胡、黄芩、黄连、陈皮、僵蚕五味,加金银花、野菊花、地丁、蒲公英四味,以散热解毒,消一切无名肿毒恶疮,其效甚著。
十二、瘟疫
【证候】初起多有头晕,恶寒,胸痹等前驱症状,经2~3日后,有先见头痛如劈,头汗大出,身热如火,甚至头面耳目肿赤等表证者,亦有先见身热肢冷,呕逆泻泄,甚至则发斑、昏睡等里证者,也有表证、里证出现者,大都有舌绛苔如积粉、脉象模糊、面如蒙尘、臭气熏人等现象。
【病因】有先由时行疫气从口鼻吸入,达于募原与内热相遇而发者;也有先由胃中湿热浊秽郁伏与外邪相合而起者。因此,病邪由表入里,则先见表症;由里达表,则先见里证;若表里之邪同时发作,则表里证俱见。
【治法】辛凉散表热,苦寒泻里热,芳香化秽浊。
【方药】生石膏粉50克,金银花50克,知母、竹叶、甘草、黄芩、生栀子、豆豉、牡丹皮各10克,连翘、玄参各15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重症可日服3剂,神昏可加紫血丹5克,分3次服。
【按语】本病之初,先有前驱症状,3日之后,或先见表证,或先见里证,或表里证俱见,但都有面如油垢晦暗,望之令人可憎,舌苔白厚如积粉,四边紫绛,且汗气与口气秽浊恶臭触鼻,闻之令人欲呕。其特点为极易传染,本病发生后有沿门合境,大小病状相似,在治法上一以宣泄清解,辛凉苦寒为主,然有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汗出热解,后又发热,便道病退,后又复病。所以前人对本病的认识,有由表传里,有由里传表,有由表里两传,有先表后里,有先里后表,有表重于里,有里重于表,有表而再表,有里而再里,疫病九传之说,不可不知。
十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证候】初起头痛眩晕作呕,发热,精神疲乏,继则嗜睡,日夜不醒,轻症则唤醒时,神志语言饮食清楚,问之能答,但转时仍入睡乡,较重症在唤醒时,神志似尚清楚,与之饮食亦不却,但食物含在口内未吞咽时,又已熟睡,更重症者则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如此有经过数日或数周得到治愈者,有转为慢性后遗各种不良疾患者。
【病因】祖国医学认为感受疫疠之气、热邪深入厥阴之络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滤过性病毒而起。
【治法】逐瘀通络,破滞行气,泄热清神。
【方药】
(1)土鳖虫3个,制鳖甲15克,土炒穿山甲、桃仁泥、银柴胡、白僵蚕、带心连翘、鲜石菖蒲根、青蒿、竹茹各10克。
用法:共研粗末,加水用急火煎3沸,代茶频频灌服。
(2)炼雄丹10克(分作10包)。
用法:取雨水10碗,用1碗煮通草10克,后兑入9碗雨水中,另磨犀角10克,取汁兑入药水中,每药水1碗加炼雄丹1克搅匀与服,日以继夜,能在3天内服完为好(现在犀角稀少且价贵,可用水牛角或升麻代替)。
附:“炼雄丹”
净芒硝300克,水飞明雄黄50克。
制法:将上药2味入铜杓内,微火溶化,用柳枝不住手搅匀如水,离火,候冷定,研细,瓷瓶收贮。
【按语】祖国医学虽无此名称,却有与此极相类似之症状,如陈平伯《风温论》第十二条所记,炼雄丹主治症所述,薜生白《湿热论》第三十四条所论之症状等,大都与本病所出现各型症状相似。本方以土鳖虫、制鳖甲、穿山甲、桃仁泥通络逐瘀,破滞行气,银柴胡、青蒿、竹茹清热,连翘、石菖蒲根清热解毒醒神开窍。
十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证候】初起神倦体乏,头背微痛憎寒,继以剧烈头痛,恶寒,战栗,高烧,渐至项背强直,角弓反张,肢体痉挛,搐搦咬牙,神昏妄见,谵语呕吐,皮下有出血点,苔白而薄,舌色深红,脉象弦数。
【病因】瘴疠恶毒之气,挟湿热化燥生火动风,内陷心包,窜入经络脉隧所致。
【治法】泻火、清热、增液、熄风、宁神、开窍。
【方药】
(1)金银花、忍冬藤各50克,带心连翘、杭菊花、鲜石斛、杭白芍、生地、玄参各15克,鲜石菖蒲、麦冬、黄连、竹茹、钩丁、白僵蚕各10克。
用法:加水浓煎,频频灌服。
(2)局方至宝丹2粒,分2次化服。
【按语】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之急性传染病。本病薜生白所著《湿热病篇》其第四条说:“湿热症,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又第五条说“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妄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等论述,与脑脊髓膜炎症状相对照,可谓如出一辙。本方以大剂连翘、金银花、忍冬藤、菊花、黄连、竹茹泻火清热,白芍、麦冬、生地、玄参养阴生津,石菖蒲、钩丁、僵蚕熄风、宁神、开窍。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喉痹(急慢性咽喉炎)
【证候】咽喉部不适,急性期有咽喉肿痛,咽痒;慢性期轻度干咳,咽部黏膜可见充血或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一般不发热。
【病因】风热之邪外袭或辛辣刺激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