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猝死的病因与院前急救
概述
2012年8月1日,浙江电视台美女主播郭梦秋猝死,年仅25岁。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是那么脆弱。
近年青壮年猝死频繁发生,20多岁猝死的例子屡见不鲜。浙江的媒体记者对宁波多家急救中心医生进行采访,据说平均每天要发生一起猝死事件。据深圳卫视报道,深圳曾在11天内有16人猝死。猝死者既有社会底层人员,也有社会精英、淘宝店主、IT人员、大中学生、运动员等。频发的猝死事件已向社会敲响了警钟。
医学上认为,1小时之内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都属于猝死。在我国,近年来猝死事件时有发生,而且从出现不适到死亡时间非常短,发生猝死的人多为20~40岁的青壮年。
青壮年猝死可能发生在睡梦中,也可能发生在一般清醒状态下。发生在睡梦中的猝死称为“青壮年急死综合征”,这个概念是法医学上定义的。有记者从北京市法医中心了解到,之所以把这种猝死归结为“青壮年急死综合征”,主要是因为死者的年龄多比较集中,而同时,猝死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睡眠中发生急性死亡,尤其是在凌晨2点到4点,死者生前一切活动正常,但死亡迅速、出人意料。其原因尚未明了。发生在一般运动中的猝死称为运动中猝死,与运动员过度运动导致的猝死不完全是一回事。一般医学专家认为,这种猝死多与内在的隐性疾病有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在《运动员猝死——谁之过》一文中以严谨的态度评价了猝死人群生前的诊断与预警作用:“猝死吞噬着人类无辜的生命,美国每年猝死总人数达40万~50万,我国的这一数字远超美国。近年来,全世界猝死发生逐年攀升,令现代医学倍感无奈。流行病学研究回顾性地评价了猝死人群生前的诊断与预警作用,结果表明,现代医学仅能识别和预警1/3的高危者,而生前诊断为猝死中危或低危占1/3,另有1/3的猝死者生前毫无征兆,他们都是以猝死为首发症状,生前被认定为无猝死危险的健康人,很多运动员就属于此类。事实已经充分证实,现代医学对猝死认识十分肤浅,对高危者的检出、危险分层及预警仍十分局限。”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严格意义的猝死定义应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猝死指发病24小时内死亡,外延包括创伤、车祸、大出血、休克、迷走反射和触电、雷击、溺水、窒息、自缢等意外事故,以及心脏病、肺栓塞、脑中风、夹层动脉瘤破裂、哮喘、药品的过敏反应、食物、药物中毒、急性胰腺炎、急性脑膜炎等。狭义的猝死指发病至死亡在几分钟至1小时内,因这一类型多发生在平时看似健康的人,而且死的多为青壮年,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因此备受关注。广义的猝死难以尽述,本书所述猝死以狭义的猝死为主。
第一节 青壮年猝死的病因
一、精英猝死——由于过度疲劳导致
国家体改委出具的一份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与全国人群平均寿命相比要低十岁左右,数学家张广厚、光学家蒋筑英、小说家路遥、音乐家施光南等都在五十岁左右猝然去世。近几年,精英猝死事件在网络上飞传,政法系统、教育系统、文艺界与新闻系统青壮年猝死事件屡有报道。下面是公众熟知的一些案例。
文艺娱乐界:2005年7月2日晚11时09分,以出演毛泽东闻名的特型演员古月(原名胡诗学),因突发心肌梗死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享年68岁。2005年8月18日消息,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因心脏病突发而在睡梦中离去。2007年6月23日下午,侯耀文因突发性疾病,在北京昌平区沙河玫瑰园别墅中去世,享年59岁。
新闻系统:2012年8月,25岁的浙江电台主持人郭梦秋因心肌梗死猝死在家中;2011年5月,郑州电视台政法频道28岁记者刘建因心肌梗死去世;2010年11月,南宁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徐谨深夜两点左右,在家中因心脏病病发猝死。在此之前还有浙江电视台28岁的美女主播梁薇在出差途中猝死,江西日报编辑在家中猝死。
以上案例,触目惊心。关于社会精英人物的英年早逝,人们纷纷把罪魁指向劳累过度,“过劳死”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过劳死”的精英们年龄集中在40岁左右,他(她)们的成功都是建立在透支青春的基础上,当精力用之殆尽,猝死接之而来。
过劳死
据有关专家总结,“过劳死”主要青睐这几种人:有钱有势的人,特别是只会消费不会保养的人;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超时间工作的人;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律的人;长时间睡眠不足的人;自我期望高并且容易紧张的人;几乎没有休闲活动与嗜好的人。上述“过劳死”在整个社会人群中,以脑力劳动者发生最多。
近年医学界开始重视经常动用脑力活动的这类人群的健康问题。追究导致中年知识分子体质下降、慢性疾病多发、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不能不说是长期以来的工作劳累过度、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缺乏锻炼、缺少放松、透支健康,终于积劳成疾所造成的恶果。
研究发现,“过劳死”的前五位直接死因是:冠心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过劳死与一般猝死几乎没什么不同,但它隐蔽性较强,先兆不明显。发生过劳死的人在死亡前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人群无疑正是“过劳死”的预备军。
据《光明日报》报道,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
“高智能、低体能”是人们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描述。2002年上海10家主要新闻媒体联合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工作人员死亡年龄集中在40~60岁年龄段的占78.6%,平均死亡年龄为45.7岁。有人根据他们辞世的年龄特点,总结出“49岁现象”,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仍然是中年知识分子体质下降、劳累过度等。
精英们为什么容易发生过度劳累性猝死?主要原因是受精英潜意识左右:没有达到高峰的要创峰值,达到高峰的要保峰值,别人能的我一定要能,别人不能的我也要能,别人能错我不能错。忘我拼命地工作,高压力、快节奏严重透支精力,日积月累,让本来强壮的身体变得外强中干。对于自身的健康问题不当回事,等到大厦将倾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一些人90%的医疗投入耗费在病逝前的一个月。有的突然发病而死,连用钱医治的机会都没有。
二、大学生睡梦中猝死——熬夜是主因
2012年11月27日早晨,广东工业大学一位姓陈的大三男生被发现猝死于宿舍,怀疑与熬夜有关。事发前,小陈的身体状况并未出现异常,法医鉴定其为猝死。其室友介绍,21岁的小陈是广工电信专业学生。与多数大学生一样,小陈爱玩网络游戏,有时也会为复习功课熬夜,但不是很爱运动。一般情况下,他会在凌晨一两点钟睡觉。广工学生在微博上对小陈突然离世表达惋惜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不良习惯。“究竟大家是在瞎忙,还是真的压力大到让我们用命换前程?熬夜伤身,又有多少人明知故犯?”
事实上,大学生因熬夜猝死的新闻并不少见。今年5月,成都大学美术学院的一位学生在学校校园歌手大赛现场昏倒,随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就在前一天,这位学生还曾在QQ空间上留下一句:“10天4个半通宵顺利完成。”2010年,广东一所高校建筑系的一名大三学生在教学楼内熬夜赶制设计图,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离世。
有关资料报道:华南师范大学几年前对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等6所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熬夜居广州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之首。约6成被调查者表明自己经常熬夜,有71.4%的大四学生坦承自己是“夜猫子”。值得注意的是,39.7%的学生是因上网时间过长而导致熬夜。
毫无疑问,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熬夜的最主要推手。在电脑前,时间不经意就到了凌晨,有些人在打游戏,有些人纯粹是在网上瞎看。电脑带给人们方便,却也让人上瘾。
有记者对一些大学进行调查和暗访:宿舍的灯熄灭了,但电脑屏幕还亮着,是大学生宿舍的常态图景。扬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组织调查了该校学生暑期就寝时间,被调查的800名大学生中,经常零时之后上床睡觉的比例高达80%,更有甚者要到凌晨四五时才入睡。
“这么快就十二点啦,还有很多东西没弄呢”、“哎,今夜又是一个不眠夜呀”……类似的对话在大学宿舍中司空见惯。广东商学院10级新闻学专业有位女同学说自己是班里出了名的“夜猫”。她告诉记者,熬夜到凌晨两三时是常态,夸张点的能到第二天6时。原来,该同学是所在学院的院报总编,常常为了院报的采编工作挑灯夜战。她也常常看到熬夜猝死的新闻,但是已经“习惯”了,“经常骗自己说深夜其实是用来工作的,不能罢工。”
有记者对高校学生进行了采访:熬夜大军还有不少是“娱乐到忘记时间”的。对很多男同学来说,熬夜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玩网络游戏。熬夜对那些“游戏发烧友”同学来说是家常便饭,有的说自己试过连续11天,每天只睡一个小时,就是为了游戏闯关。玩游戏挺过瘾的,但熬夜后很痛苦:“感觉脸上肌肉松软,都塌下去了,眼睛看东西很模糊,感觉头要爆炸了,走路无力,人家讲话几乎听不清,很难受。”女生多数喜欢看视频、逛淘宝、看小说、聊QQ、刷微博等等,这些几乎成了每日必看的习惯了,是大部分学生“夜半空床”的主要原因。采访中有同学是这样描述:“其实很多时候刷完牙后我就准备上床了,但是一刷微博就停不下来,反应过来的时候一个小时都过去了。”
医学专家提醒大家:熬夜会打乱人体原有的生物钟,造成身体疲劳。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则会影响人体的神经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新陈代谢,造成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精神焦虑。最明显容易感觉得到的是皮肤受损、视力下降、抵抗力下降、记忆力下降这几个方面。长期熬夜对人体内分泌、肝脏功能、心血管功能等的不利影响则是悄然的、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一旦造成损害是难以逆转的。
器官运作、激素分泌都有其节律,用中医的说法就是要顺应自然,人体的阴阳交替需要按照时辰进行,比如三餐要定时,到了子时(晚上11时)后就应该是睡眠时间。熬夜后即使第二天补睡,一方面睡眠质量不会像晚上按时睡觉那么好,另一方面体内脏器功能、新陈代谢都因为“反自然运行”而出现失调,像肝脏排毒、激素分泌都是“按时辰”来进行,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长期熬夜还迫使心脏长期超负荷运作,对于一些本身有潜在供血不足、血管收缩性差等问题的人来说,就更容易出意外。
三、运动员猝死——心脏病和兴奋剂是元凶
据搜狐体育报道:
北京时间2012年5月7日,前辽宁男篮队员张佳迪因心脏病猝死。近年来,随着体育赛程的越发密集,运动员的压力越来越大,猝死事件也层出不穷。以下,我们来盘点下世界体坛上的那些猝死事件。
2008年7月,匈牙利的划艇名将科洛尼奇在训练中猝死。这位名将曾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两次夺得该项目的金牌。他的猝死令匈牙利国内深感震惊。据有关人士分析,科洛尼奇在备战奥运期间进行的大运动量训练,或成为他猝死的原因。
2009年9月6日晚,NBL沈阳东进队的武强因突发心脏病猝死。据悉,武强在9月4日,还在同河南的比赛里登场。但在9月5日训练时,武强却突感心口发闷,被紧急送往医院,在6日晚时不幸逝世。据武强的主治医生透露,武强的死因是主动脉夹层破裂。至于是否跟训练过量有关,医生没有给出答案。
据东方网体育频道报道:
2011年12月17日,效力于NBA亚特兰大老鹰的科利尔猝死在训练场上。医生表示,科利尔可能死于心脏病。
2011年5月11日,34岁的前NBA球星罗伯特·特雷勒被人发现猝死在波多黎各的家中。警方进行调查后,认为特雷勒死于心脏病发作。
2011年4月3日,阿根廷橄榄球运动员迭戈·塞拉尔于当天比赛结束之后觉得身体不适,在被救护车送往医院的途中猝死,医院证明其死于心脏病。
2009年8月9日,正在意大利进行季前赛热身的西甲球队西班牙人的队长达尼·哈尔克猝死,年仅26岁,死因是心脏病。但在此之前,哈尔克从未有过任何心脏有问题的记录。
美国一家权威科研机构曾对1985~1995年全美猝死的158名运动员进行了统计研究,在这158人中,有134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而这134名猝死的运动员中,仅有1人确诊患有心脏病。也就是说,在死亡降临前,运动员一般无法知道自己身上隐藏着“杀手”。
“运动员的突发心肌梗死,通常和疾病关系不大,主要是心脏结构问题所导致。”伦敦心脏病急救中心的阿奇·博尔德博士说,这种因为剧烈运动而产生的心脏综合征,是运动员在职业运动中逐渐产生的,它很可能被忽略,在某个时间集中爆发,造成悲剧。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科拉德教授曾对21岁以上意大利青年人进行过调查,研究表明,激烈竞争的年轻运动员发生猝死的危险显著高于非运动员,男性的猝死率是女性的10倍左右,这与男性参加竞技性运动的人数更多、运动强度更大有关,而且猝死多发生在秋冬季之间。
因为心脏猝死是极度威胁运动员生命的隐形杀手,一些职业化程度很高的联赛比如欧洲足球联赛、美国NBA等都形成了一套运动员心脏检查的标准。意甲实施运动员心脏检测走在欧洲五大联赛前列,很早的时候,所有球员都被要求定期接受意大利运动医学与科学研究会的专门检查。NBA球员的心脏检查项目更是比美国心脏协会的项目还多,包括常规身体检查、血检、心电图、静止时的超声心动图以及负荷时的超声心动图等,球员还必须提供个人和家庭病史。
尽管如此,运动员心脏检测仍是整个职业体育界和医疗界需要攻克的难题。“实际上,在医学临床压力测试中心接受的心脏血管检测只是一种模拟。”曾做客英国BBC《足球世界》节目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成员多利安·杜格摩尔博士说,心血管疾病更多在进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才会显现出来,“心脏功能分为休息和运动两种情况,休息的时候,各项指标都很正常,比如心跳频率和呼吸频率。当剧烈运动时,指数会升高并且变化无常。只有运用80%以上的体能,各种不正常病症才会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
兴奋剂作为一种能短期提高体育成绩,但会对身体造成极度危害的药物,已经像幽灵一样附着在人类体育运动许多领域,玷污着人类崇高的体育精神。
兴奋剂
兴奋剂实际是禁用药物的统称。即凡是能提高运动成绩并对人体有害的药物,都是兴奋剂。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既能提高成绩,又不损害身体的兴奋剂,由于兴奋剂的主要功能是用强加的方法来改变身体的机能,而这种改变必将导致身体的平衡破坏,造成自身原有的功能受到抑制进而形成人体对药物的长期依赖,这种依赖具有不可恢复性,甚至会导致猝死的发生。不同种类的兴奋剂对人机体的作用是不同的,像刺激剂就对增强反应、提高竞争意识有作用;蛋白同化制剂则可以加强人体肌肉,增强体能;阻断剂能增加动作稳定性;利尿剂可以减轻体重,还可以利用它的强排泄能力掩饰其他的兴奋药物。
1886年,英国自行车运动员林顿在法国600千米自行车赛上,因为过量服用兴奋剂而猝死。这是有记载的第一例因服用兴奋剂而导致死亡的案例。
兴奋剂第一大分类“刺激剂”中臭名昭著的“安非他明”,曾是体育界被使用最多的兴奋剂,它能推迟人的疲劳极限,让使用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过度疲劳乃至死亡。1967年,美国著名自行车运动员辛普森就这样猝死在环法自行车赛途中。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上,加拿大的本·约翰逊服用的康力龙属于第二类“合成类固醇”。1987年,前苏联公布一项数据,200名曾服用合成类固醇药物的年轻退役运动员都患上了前列腺癌。
四、大中学生运动中猝死——源于缺乏锻炼
据《大洋新闻》报道:
2012年11月28日,湖北襄阳隆中职业技术学校21岁的熊浩然,代湖北文理学院一名大三学生何浩参加1000米长跑的体能测试时,跑到500多米远突然倒地猝死。
2012年11月27日,东华大学一名大三男生在跑完1000米的体能测试后,突然晕倒,紧急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为以防万一,东华大学取消随后的“冬季三千米跑”项目。
2012年11月14日,广州市白云区培英中学实验学校,一名12岁的初二女生在进行例行大课间活动,慢跑100米后,忽感不适,在前往绿化带休息的途中晕倒。经3小时急救,最终不治身亡。
2012年11月13日上午,在广州某职业学院读会计专业的18岁大一女生小莲,来到操场开始练习跑步,刚刚跑完两圈,就突然倒地,后经救治无效身亡。
2012年10月29日,苏州科技学院天平校区一名大二女生,参加体能测试跑完800米后,一头栽倒晕厥,经过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不幸死亡。
短短一个月,大学生运动猝死悲剧发生了5起,让人触目惊心。
必须指出,大中学生运动中猝死与运动员运动性猝死不是一回事。运动员运动性猝死是指长期超负荷运动训练使心脏扩大造成健康隐患,在运动中可突然发病致猝死。大中学生运动中猝死多为运动锻炼少,身体对运动难以适应造成。多数大学生平时看上去身体健康,体检也查不出什么病,对于突然加大运动量难以适应便会发生的功能性突变,有的甚至稍加运动就晕倒。
据《新华网》2012年11月29日:教育专家、中山大学教科所教授冯增俊表示,合理地安排生活作息和锻炼,是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他介绍,北京大学今年有3000多新生参加军训,却有600多人有就医经历。他认为,国内的中小学,也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是很大的健康隐患。他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常态化的素质锻炼活动,督促学生多做户外锻炼,为将来压力重重的生活打好身体基础。
频发的青少年运动猝死引起社会热议,这些事件折射的正是中国青少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现状。而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欠账”,其实早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累积。
对此,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调研员刘建平向省“两会”提交提案,呼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保障学生锻炼时间。
广东省“两会”召开前,就有调研发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连续25年一直下降。与25年前相比,大学生肺活量下降近10%,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10.9%、10.3%。为此,提交给广东省“两会”的《关于大学生体质提升计划的工作建议》中呼吁:将提升大学生体质纳入法规,开展“万米长跑”等身体锻炼活动。
浙江省“两会”上,多名政协委员同样关注了这一现象,并呼吁加强学校体育场馆与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定期监测学生体质健康,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列入对学校的考核内容,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