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的预防与指针急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猝死指针急救的中医知识

一、指针的概念及其主要用途

指针

指针就是以手指掐按经络穴位或人体的反射点,通过神经反射或经络反射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简捷的急救方法,主要用于内科突发症抢救。医学上所说的急症又称急救医学或急诊医学,它是研究与处理急、危患者,伤员急救,途中监护治疗,医院内治疗等问题的专门学科。急诊医学又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有些急症发作前少见先兆期,也没有病史可询,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耽误抢救时间。因此,凡见来时凶险进展快的都应视为“急症中的急症”。

凡需要院前、现场抢救的内科突发症,当生命体征发生改变,可能危及生命时,一般可以用指针抢救,指针抢救主要是解痉止痛,平喘,升压,兴奋呼吸和加强心搏,对于猝死者主要是恢复意识和自主呼吸以及反射除颤。在一般突发症中,用于循环系统,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强心甙、硝酸甘油等药作用相似;用于呼吸系统,与安茶碱、洛贝林作用相似;用于解痉止痛,作用与阿托品、山莨菪碱作用相似;用于抗过敏与异丙嗪、地塞米松作用相似。但指针不是万能的,对久病、实变病、器质性疾病这些渐进式病效果不佳,对突发症引起的功能受抑、紊乱的效果良好。凡创伤、急腹症以及中毒、药物过量等,均不列入指针抢救范畴。指针强刺激某些穴点可对胎儿产生影响,如孕妇发生突发症时,使用合谷、三阴交、肩井及下腹和腰骶穴位须权衡利弊。

在以汤剂为主的年代,对于指针急救,中医研究者也不多,虽有少数现场急救书上偶尔涉及,但提到的适应病症单调,用穴简单,仅有晕厥、中暑、心绞痛、晕车等几种,且限于少数人掌握。此法仅在民间盛行。笔者结合民间的和中医刺穴急救的经验,通过几十年临证探索,总结了一套适用于内科危急症的指针抢救法,可归纳成数个系列,已大力扩展了原有的适应范围。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文明时代,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珍爱生命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指针具有安全、简便、有效的特点,不需任何器械和药品即可施救。因刺激穴点下的神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相对安全,操作简便,立时见效,非常适宜于野外现场救护和家庭急救。针刺要求高,专业性强,需专业工具,不易操作;而指针简单易学,门槛低,可随时随地应用,简捷方便,可以说指针是对针刺急救的发展,是把针刺急救通俗化、大众化的现场抢救方法。这是时代的需要,因此,这种简捷的急救方法会得到医疗界和整个社会的欢迎。

指针急救是主要以中医经络学说、西医的神经反射学说和全息学说为基础,结合临床抢救经验探索的一种急救方法。基于这些理论,急救时常取四肢穴,尤其肘膝以下穴点为效应器。临证所取穴点,经络穴位占80%,手足反射区占15%,而肌腱占5%,经络穴位基于中医经络学说,而手足反射区基于全息学说。刺激穴点可以说是神经反射,也可认为是经络反射,刺激肌腱、反射区都是根据神经反射学说原理。

指针反射急救法讲求刺激冲动的连续性,因此熟练度、力度、速度(频率)的保障很重要。

指针急救对晕厥、惊厥、气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窒息有很好的急救效果。普遍适应于各种族人群。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穴位及针灸治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原理简述如下。

刺激穴位主要是起调节神经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自主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起着重要的作用。

镇痛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耐受力,降低痛觉的敏感性,提高痛阈起作用。

刺激穴位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兴奋交感神经,反射性地引起某些脏器的小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加,心脏收缩功能加强,从而使血压上升;至于降压多数认为是通过提高迷走神经兴奋度,使血液中的乙酰胆碱含量上升,儿茶酚胺含量降低,引起小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

刺激穴位对交感神经的作用是兴奋,对迷走神经的作用是抑制。因此,刺激相应穴位可以解除支气管痉挛,使支气管黏膜血管收缩,渗出减少,呼吸道阻力降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但对于窦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作用较弱。

糖尿病已有神经损害的,长期自我按压穴位的都会对指针刺激敏感有所下降,但加大刺激度仍然有效。某些长期使用拟交感药物的人,可能对指针刺激失去敏感度,效果将打折扣。就笔者对缓解毒品戒断反应研究来看,停止使用中枢兴奋药一段时间,对指针刺激敏感度仍然可以恢复。

二、厥脱和厥闭的概念

厥脱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包括厥证和脱证,由于厥证常并发脱证,故以厥脱并称,厥以四肢厥冷言,脱以大汗虚脱言。是指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气机逆乱,阴阳耗竭的一类病证。本证常于发作后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特别严重的,也可一厥不复醒而死亡。故张介宾《类经·厥逆》说:“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为厥……轻则苏醒,重则即死,最为危候”。临床多见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或意识丧失,脉微欲绝或扪不到,血压难测到。现代医学的某些晕厥或休克相当于厥脱范畴。

本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逆转迅速,预后凶险的特点,必须进行及时有效地抢救。厥脱起因多端,涉及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如六淫、温邪疫毒入侵;或大汗、大吐,下利,大量失血;或心气衰微,心阳不振,或创伤,剧痛,情志过极;或食物药物过敏等,均能耗伤气阴,损伤脏腑功能,使气血运行障碍,从而导致阴阳之气不相接续,气机逆乱,甚则阴阳离决,导致死亡。

厥闭,既有四肢厥冷而又兼有闭证的特点,该证多因邪闭经络致腠理不开,可见于四肢发厥而无见冷汗,或汗出不畅出现水逆现象的突发症。基本病机多为寒闭于表,经络闭塞,使腠理不开。厥闭证多出现水液逆乱及气阻中焦现象,但很少出现血逆现象。最常见的是头晕、气短、窒闷或见恶心、呕吐,严重者即时仆倒昏不知人。因没有出血和瘀血这样的血逆现象,虽然血压严重下降,只要能进行有效抢救,多数能使意识迅速恢复,一般也能很快逆转险情,少数需要辅加输氧等措施,通过一段时间的调节也能恢复,但抢救不及时或不当亦可迅速发生死亡。

历代经典对实质性病变中出现的经络闭塞症状描绘较多,如心脏病发作,脑卒中,哮喘发作等。而对突发功能性突变的“闭证”描绘少,可散见于一些有关“痧证”的文献中。笔者特在此加以具体说明。

寒闭分风寒束表型、表里俱寒型、寒战产热型三种情况。风寒束表表现为头身发胀欲裂、全身发战、气闷或发喘,多不发热和呕吐,即使产热也不高。表里俱寒证,恶寒甚,或发抖动摇,或头晕头痛、胸闷喘息,或恶心、呕吐、腹痛,蜷卧昏睡,手足厥冷如冰,体温持续不升。寒战产热型,寒战比上两型更为明显,战抖不可自禁、亦可有头痛头昏,胸闷呕吐、呼吸不匀,或见抽筋。其特点是寒战和发热同时并见,一般体温较高,输液反应属此类型。骤感风寒,经络运行欠畅,其人不自知,误服温补,阻滞中焦气机,加重经络闭塞,是发生厥闭的最常见诱因。

热闭证为身热不宁,精神萎靡,严重者神志模糊,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头晕胸闷恶心,所谓“热深厥深”。若见突然意识丧失,全身冰凉,为“阳证转阴”。

其他难以用寒热来分的为“气闭”,气闭证是气机逆乱导致的必然结果。

厥闭解救法

厥闭在生活中发生的多,各症具体解救法如下。

突然晕倒,昏不知人,责之于阳经闭塞,常用醒神开噤组合、掐寒筋解救。

呕吐脉沉,无论汗闭或汗脱,均以手三阳经阻塞论,用掐寒筋、颈脊组合等解救。

头痛头昏,手部颤抖、手足厥冷,将发厥,是手三阳经闭塞,常用掐寒筋加头部按摩组合解救。

足部颤抖,为足三阴经闭塞,常用四阴组合解救。

厥而无汗或汗出不畅,无论有无发厥,血压骤然下降者,常用升压组合和颈脊组合等解救。

突发头晕、胸闷、恶心呕吐、面色变灰、脉变沉微、四肢发厥,此症多为寒闭于里,经络闭塞,无汗者容易鉴别。汗出而症不解者,是邪阻经络、汗出不畅的原故,亦有呕吐与汗脱并见者其症似脱,而病因与邪阻经络有关,称“内闭外脱症”,均需首选掐寒筋加颈脊组合等解救。

三、阳证与阴证及其互相转化的概念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说的是阴与阳既是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离开一面另一面就不存在,阴与阳不是一成不变的,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

突发症的阳证和阴证与渐进病比较,自有其特点。

阴证与阳证

阴证:面色苍白或暗淡,脉搏沉弱,头晕胸闷恶心,倦怠无力,呼吸浅数或气短,表情淡漠或意识模糊。

阳证:面色潮红,脉搏细速或疾速,烦躁多言或心烦呕吐,或见呼吸气促,喘促痰鸣。

阴证转阳表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表示病转危急。

四、突发症的气血逆乱现象

许多内科突发症,多为一时气血(机)逆乱。可概括为气阻(气滞)、气乱、气闭、水逆,血逆等。常见的逆乱现象有三:一是气的运行逆乱,二是水的运行逆乱,三是血的运行逆乱。这些逆乱与急性病渐进发展过程中“逆传心包”的逆证不是一回事。脏腑功能之气通畅,则功能正常,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肾主固摄等。若气阻中焦,致使脏腑功能活动受阻,出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头晕、恶心,呼吸不畅,甚则昏厥;若气逆向上,令人头昏呕吐,眩晕昏仆;气陷于下,则全身疲软,四肢无力,短气汗出,甚则撒手遗尿而脱绝。如情志过激者常可导致气机逆乱。水液逆乱主要是指水液的运行不循常道出现逆乱现象。上逆于胃则生呕吐,上逆于头则发眩晕;滞留于肺则为暴喘,滞留于喉则爆发支饮;若伴气脱则体液失去约束发生汗脱,即指体液迅速丢失发生循环衰竭危及生命。血的运行逆乱包括出血和血瘀现象。医学上变态反应过程中出现的鼻血、尿血、便血是血不循常道所造成,最常见的是腹型紫癜;站立时间过长以及跑步运动突然停步,可使大量血液瘀滞于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因神经调节本身受到病因损害,引起5-羟色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毛细血管床扩张,大量的血淤积于毛细血管,使循环血量急剧下降。

上述各种逆乱现象任何一种发生,都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阻止病情发展变化。逆乱现象的发生可能是体内某种平衡被打破所致。从逆乱的发生到病情的发展变化需要一个病理过程,指针通过神经反射加强自主调节功能可能阻断这种病理过程的形成,使机体朝平衡的方向扭转,因此效果立竿见影。

五、突发症中的察汗辨证和察脉辨证

汗为体液,汗液中含氯、钠、钾等电解质,突发症发生时,体内的平衡打破可发生电解质紊乱,出汗过多可产生体液循环不足,血容量下降使血压降低可引起休克。中医学认为,汗为津液,多一份津液多一分生机,治疗中,处处注意保津、护津,故提出“汗为心之液”的论断。并认为大汗“亡阳”“亡阴”可导致阴阳离决危及生命。观察患者的汗出情况及时掌握生命体征变化,以便通过固脱护津,维护体液平衡使症状缓解。症见凶候而无汗者则为闭证。脱证与闭证在抢救中的原则各有不同,所以观察患者有无汗出对急救具有指导性意义。

笔者临证观察许多输液过程中突发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的出现反应后不久即额渗毛毛汗,随后症状减轻;有的则要通过加温补能等措施,才汗出脉起症状缓解。这不能用精神紧张吓出了一身汗来解释,而是自身调节应答快速的结果。而出现反应,随后大汗淋漓者必然是症状加重,甚至迅速陷入险境,这是自身调节应激过度,抑或应激不及,紊乱使然。因此,有时突发症中见大汗,尤其是冷汗伴四肢厥冷要知道证的缓急。但临证抢救可见,通过使用指针或药物抢救后,患者立即大汗。此时可见面色转红,心音增强,脉转有力,这也是正气回复,驱邪外出的表现,所不同的是,这样的汗是热汗而不是冷汗。

突发症中的察脉辨证,与中医切脉的“八纲辨证”不是一回事。就脉来说,脉快的不一定是热,脉慢的不一定是寒,脉浮的不一定是表证,脉沉的不一定是里证。大抵脉率增快时这时心率与脉率是一致的,这是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一个代偿过程,这种脉不叫“数”脉,而称“速脉”或“疾脉”。心率越快表示有效循环量不足。因此,此时脉位变沉,脉势衰减,相当于“虚数”脉。西医表述的脉细速(数)即指此类。心律越快,每搏泵出的血量越少。如不足以鼓载血液回弹血管。在体表触摸就难以反映心搏的真实次数。故急进的过敏性休克发生时桡动脉处难以摸到脉搏,或触摸到的是沉微而缓慢的搏动,通称“脉沉细,脉沉微”。应激过度产生的上述情况与心脏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不是一回事。例如心房纤颤,患者自觉心悸心慌,心房率最快的频率350~600次/分钟。即使是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也只在100~160次/分钟,因而触诊时出现脉搏短拙,称短拙脉。如缺氧,失血等情况下的应激反应,严重的过敏反应,有时可在桡动脉处触摸到浮在表面疾速而难以辨清的脉搏,如同中医十绝脉中的“沸鼎脉”,若重按确认时其脉搏却是沉弱而缓慢。出现这种怪现象时你会感到纳闷,你不会有时间和心思弄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急于借助听心跳测血压来证实。此时患者的感觉是心慌心悸,听诊心音快而弱或听不到,血压严重下降。因心动减弱,不能鼓载血液充盈脉道,此时触桡动脉确认,可见几种情况,一是能感触到有节律的弱而慢的脉搏每5秒不足4次,二是沉而微弱难辨,三是根本摸不到脉。凡见这种脉,总是表明病情凶险,必须就地抢救。

对于突发晕倒意识丧失的查脉判断:中医一般是查看寸口(桡动脉)、人迎(颈动脉)、趺阳脉(足背胫前动脉)搏动。根据前人经验,这三处任意一处有动脉搏动,猝死者都存在生机。都不能放弃抢救。查脉的顺序是先轻取,次按取,然后重按。

六、指针急救中的“以支救干”方案

人的重要器官位于头部和躯干,大脑主宰人体一切活动,心脏主全身血液循环,肺主气体交换。它们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四肢为运动系统功能性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通常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能够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骼而产生运作(杠杆运动)。四肢有丰富的血流供应和密布的神经网络,且神经末梢对刺激特别敏感,既是四肢能做功及随意运动的基础,也是指针反射急救的立论依据。手的抓摄提拿,离不开腕肘的活动,足的步趋跨越离不开膝踝的活动。中医经气的属性,从其功用来看,气是主宰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力量,似与神经电能相对应。肢体在活动中的产能、供能、耗能及其转化的过程,可能是经气灌注循行的基础。头部居脑髓,是人体最高指挥所,躯干藏五脏六腑,其功用是人体活动供给的泉源。如果把头与躯干比喻成主干,那么四肢可比喻成支流,主干与支流相互联系,急症施救时可通过经气运行起到相互调节作用。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气,以会大气”,说明穴位是经气流止和汇集之处。四肢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联系,有十二正经的起止点,位于四肢的指(趾)端,脏腑经气按井、荥、俞、经、合在肘膝以下的穴点进行流注。《素问》又说:“浊阴归六腑,清阳实四肢”,犹言肢端存在一种蓄势待发的“能”,这就是笔者所述的“肢穴贮能”概念。

清阳发四肢

“清阳发四肢”是说脏腑生发的水谷精微供给四肢做功,经气循经灌注反过来影响脏腑的调节,这是四肢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四肢的活动受大脑指挥产生随意运动,当“邪蔽清阳”导致脑功能失常时,指针掐穴(利用四肢的储备能量),以经气上传反作用于脑髓,让脑髓“元神之府”功能恢复正常。

在临床中看到,在当肌体因晕厥,休克等产生应激反应过度时,血流循环出现障碍,静脉塌陷,淋巴循环亦出现障碍,水液局部滞留,经络通道也会随之闭塞,此时只要给任何一条通路进行疏通或兴奋,整个肌体功能就会出现转折。现场抢救中,若用指针掐按四肢经穴,利用“肢端贮能”激发“经气”,启动经络循环带动其他循环,情况可立即出现好转。故四肢远端的合谷、内关、足三里、大钟、涌泉等是最常用的急救穴位。“头干有急求肢穴”,笔者把它称之为“以支救干”方案。

七、指针按摩急救心法

西医治疗讲究对症处理,中医治病讲究辨证取法,指针反射急救,具有其双重原则性,即借助中医的辨证,采用西医的对症,以固定组合为单位来辨证立法,实际上一个组合相当于一个方剂,也与西医用的一组药物相当。例如四阴组合用于解痉平喘相当于安茶碱,用于兴奋呼吸相当于洛贝林;而回阳固脱组合,内关,合谷,足三里,复溜四穴相配,相当于回阳救逆的参附汤,也与西药的拟肾上腺能药相当。书中将组合分成数个系列,有便于了解每个系列辨证立法的功用,便于记忆,例如醒脑系列三个组合,专用于抢救突发意识丧失的凶候,包括呼吸或心跳骤停。而平喘系列五个组合专用于抢救呼吸内科危象。升压组合系列专用于升压。这三个系列无论是专业医师还是社会非专业人员必须娴熟掌握。

倘遇患者心慌心悸,就参合脉搏心跳,若心音脉跳明显,有实质上的搏动增快,各种镇静组合均可用。如心音不清,脉搏若隐若现,说明心率很快心搏较弱,此时多有血压下降,可选强心组合或升压组合,按压四肢穴点多有即时效果,而按压腹背穴点多难见效,有时甚至有反感,尤其是腹部点穴。若心搏缓慢而弱,患者感觉心慌心悸,是经络阻塞严重,此时也可有血压下降,可先按压四肢穴点,再按背部穴点,慎按腹部。若心悸怔忡,心动应衣,脉搏不匀或有余,少按四肢穴点,多按背腹俞募穴点。

喘脉多浮,滑数浮强之类,多为渐进式病,如并发感染之类,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若发喘脱,脉多变沉,或细数或虚数,或速疾无伦或沉弱散乱,此时应取足部穴点按压抢救。

呕吐其气向上,故其脉多浮,病邪在胃。若呕吐现沉弱之脉,说明呕吐不能解除当务之急,多为经络阻塞,邪闭于里,或上下不通,或伤津耗气将脱,开闭为第一要务。

厥脱之症最是危急,交感兴奋为主,脉搏细数;迷走神经兴奋,脉搏现弱而缓。厥脱之症伤津耗气,首选回阳固脱升压。待症状缓解,然后视病因而选法救之。或情志因素,或邪闭经络,或气滞中焦。审明取法,可有速效之功。

至于止痛止血,只要辨清病位,依证取法,亦不失扶危救倾于顷间之功效。

八、指针急救的手法规定

这主要根据人体质的强弱和症状的缓急。一般来说,体质强的人可用重的手法,肥胖者可采用加重手法,因其皮下脂肪厚,不用力不能透穴刺激深部感受器。体质瘦弱者以及对痛刺激耐受力弱者,不用强刺激手法。凡症状急的患者均用强刺激,无论肥瘦强弱,如休克、呼吸抑制、意识丧失、四肢循环供血减少、感觉迟钝,不采用强刺激,不足以使痛觉恢复,神经产生兴奋,传导通路畅通,刺激可改善四肢循环,利于反射调节。症状较缓的患者,四肢供血正常,神经传导无阻,此时采用中等刺激即可使肌体兴奋,而采用强刺激超过了肌体耐受度反而使神经产生抑制,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同一个穴点,其作用用途不同时,手法的轻重也各异,例如合谷,用于闭证时,用重手法按压、拨拿。用于抢救厥脱,用中度手法按压、禁拨拿。又如足跟腱,抢救呼吸危象时既重按压又拨拿,而用于抢救休克时,只按压禁拨拿。

急救手法

(1)掐法:即以拇指带甲掐按穴位的手法,每穴以每分钟100次左右速度冲击性按压3~5次,均用重手法,适用于昏迷、晕厥、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窒息等危象的抢救。指针按压动作要求独立而连续,具有冲击性刺激效果。如掐人中、掐三毛。

(2)拨拿法:拨法是以拇、示二指相对施力掐按穴位或肌腱,使力透深部感受器,连续冲击性施力,以指端拨动深部筋膜,指下有筋膜滚动感为有效,最后一次向外拿,拨、拿是两种连续协调的手法。该法刺激较强,适用于寒痧、暑痧、气道阻塞等。如拨拿跟腱、腋肌腱。

(3)按压法:①是以拇指指腹端或指节作用于穴位。可单指按压或示指助持按压,要求每次按压有力,使力透深层感受器,连续协调,频率要求每分钟100~150次。如按压劳宫穴、足三里穴、内关穴。②是特指以掌根或鱼际按压头部“帽盖边”,双侧相对挤压,对肌肤形成一定压力。

(4)推刮法:是以拇指腹或示指屈曲使指侧面作用于体表反射区的一种手法。足掌部可以硬物推刮,推刮速度视情形而定。如指推脊柱、拳推任脉、推刮胃反射区。

(5)揉按法:揉按法是以拇指腹或中指腹按压穴位的手法,较按压法轻柔。如揉按太阳穴、揉按颈肌。

(6)操摩法:即以手掌紧贴于体表上,稍用力向下按压,然后带动肌肤作轻缓的回旋转动。主要用于腹摩。

(7)敲击法:即以指腹轻柔敲击体表部位,如敲击眼球。

(8)擦法:即以手指并拢紧贴皮肤表面摩擦的方法。如擦鼻、擦腰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