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叙事可信、文笔优雅的断代史
作者介绍
陈寿,字承祚,晋朝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三国蜀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去世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享年65岁。他自幼好学,从小师从于谯周,谯周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历史学家,著有《古史考》等书。在这位历史学家的教授下,陈寿少年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蜀汉时,陈寿曾担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朝中大臣多阿附于他,陈寿不为所屈,后受排挤去职。曹魏灭蜀以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陈寿受到司空张华的赏识,在西晋政权中担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侍御史等官职。在这个时期,由于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和山乔的奏请,要他整理诸葛亮文集。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孙吴降晋,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统一于晋。从这个时候开始,陈寿着手撰写《三国志》。陈寿还著有《益都耆旧传》、《古国志》等书,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三国志》成书以后,张华、杜预等都很赞赏陈寿的才华,纷纷向皇帝推荐他出任要职。张华推荐陈寿为中书郎,由于荀勖与张华有矛盾而对陈寿也有不满,将陈寿调任长平太守。因为此地与洛阳相距较远,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辞去了这个职务。镇南将军杜预表荐他可任散骑侍郎,但此职已有寿良担任,后任陈寿为治书侍御史。两个职位都是皇帝左右的侍从官,职位都很重要。不久陈寿因母病危去职。接着母亲死后葬在洛阳而不葬于蜀,受到贬议。其实是他母亲有遗言要葬在洛阳。数年后担任太子中庶子,还来不及就职,即因病去世。
经典概述
《三国志》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纪传体史书,名为志,其实无志。全书共65卷,分为《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记载了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到晋太康元年(280年)之间共90年的历史。其中《魏志》1~4卷是帝纪,《魏志》其他部分和《蜀志》、《吴志》全部是列传。《三国志》成书后就受人推崇,人们赞誉它“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这确实道出了《三国志》的特点。
《三国志》在史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 《三国志》内页
▲ 手抄本《三国志》 西晋
第一,三国并列为书,创纪传体国别史的典范。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割据,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记载这一时期历史,以三国并列,成《魏》、《蜀》、《吴》三书,是切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的。《魏》、《蜀》、《吴》三书合起来就是一部书——《三国志》。《三国志》具有可分可合的特点,说它是纪传体国别史,是切合实际的。
第二,记事以历史时期的特点为断限标准,不为王朝年限所约束。《三国志》也是一部断代史,它所记录的历史就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灭亡,各不相同。魏国建立最早,曹丕称帝在220年,紧接着第二年刘备建立了蜀国,第三年孙权建立了吴国。最先灭亡的是蜀国,263年为魏所吞并,两年以后,魏国为司马炎所取代,建立了晋朝,最后灭亡的是吴国,直到280年,投降于晋。陈寿撰《三国志》时,正视了这个历史实际,所以断限的起点不定在曹丕建国,而是从汉灵帝末年开始,上溯了将近四十年。这是很有卓见的。
第三,取材谨慎,史事编排详略互见,少彼此矛盾、重复之嫌。《三国志》在叙事方面,对于史事的安排是比较严密的。同是一事,采取详略互见,即避免了重复,又充分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第四,全书文笔简洁,记人叙事,生动传神,在传记文学方面,亦有较大的贡献。作为一个史学家,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是写不出著名史书的。陈寿从小就以“属文富艳”著称。
相关链接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三国志》以三国并列为书,开创了纪传体国别史的先例。全书文笔简洁,记人叙事,生动传神。但《三国志》的确存在不足之处,如没有记载典章制度的“志”,记事比较简略,提供的历史资料不够丰富等。
陈寿对三国历史有个总揽全局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三国时期历史复杂,三个政权并存,在史书上如何恰当地反映这种情况,是颇费斟酌的,陈寿对此处理得比较得当。《三国志》以魏为中心,为其帝王立纪,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同时陈寿又为蜀和吴单独写书,与《魏书》实际上并无统属关系。三书分开各自是国别史,合起来则是三国史,用三国并叙的方法,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指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如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中都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 三国鼎立形势示意图
精华内容
【原文】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译文】
▲ 诸葛亮舌战群儒
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满腹智慧,诸葛亮轻易达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的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绝裂;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大祸没几天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若如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倾慕他,就像水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于其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有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了,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为了追逐刘豫州,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兵法特别忌讳这一情形,认为必定会让大将军打败仗。况且北方人不习惯打水战,而且荆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被兵势所逼罢了,并不是心甘情愿的。现在将军您如果能够派遣猛将,统领数万军队,和刘备并力合谋,必定能够打败曹操。曹军战败,必定会回到北方去。这样一来,东吴在荆州的势力就会强大,天下鼎足而立的态势就会成形了。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今天了。”孙权十分高兴,立刻与群臣商量这件事。
【原文】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译文】
这时曹操军中的士兵们已经有流行病,刚一交战,曹军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部下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持久对峙。曹操的军队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于是调拨十只大小战船,装满干苇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帐包裹,上面树起旗帜,预备好轻快小船,系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像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鼓声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疲弱的士兵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了将近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军队退回北方。
▲ 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