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zhènɡ
【姓氏来源】
郑姓的起源比较纯正,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黄帝之后,后稷继承姬姓,其后世周武王灭商建周。周宣王静将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封于郑地,称郑桓公。后平王东迁时,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借机占领了郐和东虢两国,在新政一带建立郑国。郑国在春秋初期为强国,后来日渐衰落,最终为韩国所灭。郑氏宗族纷纷外迁,以国名为姓,称郑氏。
【郡望堂号】
郑姓的郡望主要有荥阳郡、洛阳郡、高密郡等。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
洛阳郡:战国时置县,南北朝时置郡,治所在洛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汉水北岸)。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
郑姓的堂号有“荥阳”、“博经”、“安远”等。
后稷像
【繁衍变迁】
郑姓发源于河南和陕西地区,春秋时,郑国灭亡,子孙后裔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河北等地,还有少部分郑姓人迁居至四川。西汉时,因强宗大族不得聚居的政策,郑姓人南迁到浙江。西晋时,郑姓人因“永嘉之乱”而大规模南迁。唐朝时,郑姓人进入福建,在东南沿海地区集中发展。明朝时,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姓人移居至台湾;清朝时,郑姓人逐渐移至海外。
郑姓在当代中国人口排行中排位第二十一,在浙江、福建、台湾地区最为昌盛。
【历史名人】
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郑和:原名马三宝。明朝著名航海家。
郑成功:字明俨,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有《延平王集》存世。
郑板桥:即郑燮,字克柔,清代官吏,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被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收复台湾。
【姓氏名人故事】
郑板桥与梁上君子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人正直,因为看不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便辞官回乡,过起了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陪伴在身边的,不过一只黄狗和一盆兰草而已。
一天晚上,天冷夜黑,风大雨急,郑板桥正辗转难眠,忽然听见屋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
郑板桥家中并没有其他人,他一思量,明白是小偷来了。郑板桥既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厉声恫吓,他想自己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万一小偷动手,自己也无力对抗。
于是他翻身朝里,梦呓似的低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这时小偷已经走到郑板桥床边了,忽然听见郑板桥的低语,不仅一惊,而后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借着月光环视四周,四壁空空,想着不偷也罢,就转身出门。
听着小偷动静的郑板桥又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果见一大黄犬伏在门口,小偷便转身准备逾墙而出。正打算上墙,又闻屋里传出:“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一盆兰花,就细心避开,一跃而下。脚才刚刚着地,就听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小偷听完不也忍不住发笑,为郑板桥的镇定从容与诙谐幽默的处事态度所折服,再未来骚扰过。
郑板桥为竹传神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