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1)
1、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尹老师,您好!
首先非常感激您让我们有机会分享您的教育经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绝对值得推荐的好书。
其实,当太太把这本书递到我这个当爸爸的手上时,我并没太在意,因为我一直读这类书籍。但当您和圆圆的故事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时,我发现早已爱不释手。由于每天工作比较忙,我基本是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挤出时间阅读您的作品,这也让堵车成了件愉快的事。
您对圆圆的教育理念以及对目前中国教育弊端的剖析,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某种层面上更坚定了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持有的信念。您对孩子的耐心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而您在教育孩子的细节处理及方法上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有一些我视为经典,这也许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不过我今天仍有些问题想请教尹老师。那就是,孩子如此纯洁可爱,以至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会是一种破坏(“人为”二字组合就是“伪”啊)。但现在,太多的教育问题都指向“溺爱”,认为新一代的儿童出现问题,是由于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也使得我在某个时刻会动摇“无为而治”这一信念,感觉很困惑。
溺爱和娇惯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不是因为对孩子不讲原则所致?而对孩子又该怎么讲原则呢,讲原则和自由的界限怎么划分?如果孩子的行为不对,又怎么欣赏他呢?
我之所以和您探讨这个问题,得先说说我的心结由来。
基本来讲,我自己也没逃脱“棍棒+责骂”的传统教育模式。我父母为了不娇惯我,免了必要的奖励,总是表现出不能溺爱我。如果我什么事情做得不好,当然免不了挨打或至少挨骂,但如果做得好,却从来得不到表扬,他们觉得这是你必须的、应该的。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我形成了一个认识,觉得他们“不溺爱”是对的。但父母给我的那种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始终没有离开过我,记忆里童年没有几件愉快的事,挫折感永远多于成就感,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即使成功了也觉得是侥幸。这些念头总是困扰着我,这就是父母当初不溺爱给我带来的“收获”吗?
希望能够从尹老师这里找到答案。非常感谢!
尹建莉
你好,这位爸爸:
关于孩子不能溺爱的说法由来已久,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后更流行,很多家长不假思索地去践行这一说法,如你的父母。而你却能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对此提出质疑,为此我要首先向你表示赞赏。
人类在科技方面已进入超精细时代,绝大多数人可得而享之;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总体状态却仍旧停留在农耕社会。无论学历高低,身处都市还是乡村,收入丰足还是匮乏,太多的人在思维上共同表现出“小农意识”,眼界狭窄、思维简陋、特别容易走失在词语的迷障里。比如一说富二代出了问题,那就是钱害的;一说美国教育,那一定比中国强。所以有人说溺爱对孩子不好,很多人就从字面上理解,溺爱即爱得太多,于是推导出不溺爱就是要少爱一些——这真是典型的懒人思维、庸人思维。
关于爱和溺爱,我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中曾做过详细的论述,对这两者进行了区别和定义。
我认为,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
所以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在教育上它恰是“反爱”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规律的,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没有同理心等。
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要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现在的孩子,普遍在物质上得到很多,自由却太少了。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对自由与爱的关系没有吃透,理解极为肤浅。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甚至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偶——表面上看是给了孩子很多,背后的实质则是事无巨细地剥夺本属于孩子的自由。“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溺爱”是对“爱”这个词的滥用和亵渎,是一种伪说辞,误导了很多人。
自由的含义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胡作非为——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得到充足的爱,即充分的自由,就像人类必须要有新鲜空气和干净的水一样。只要是正常的真爱,给得再多也不会让孩子变坏。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自然表达一定是善和美的,这是天性。真正的成长必然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任何形式上的爱的匮乏或剥夺,都会给孩子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
回到你的身上,你的父母没有把爱和溺爱区别开来,错误地把它们看作一种东西,而且错误解读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让他们有意无意地回避和忽视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吝于对孩子的赞美和欣赏,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殊不知这样做只是造成了孩子的挫败感和不自信,成年后需要花费好大力气进行自我疗愈。
你已经知道严厉教育和棍棒教育的弊端,请相信自己的感觉,跟随你的心,好好爱你的孩子吧,不要有任何担心。更新鲜的空气对人的健康更好,更多的爱也会让你的孩子成长得更出色。同时要勇于批判父母、批判传统的错误观念。当然,只是批判他们持有的错误育儿观念,而不是不尊重或不孝敬他们。
祝福你。
2、一位爷爷的求助信:孩子会不会被“惯坏”?
孩子惯不坏,家长越平和,孩子越听话。面对孩子时,请拿出理解与耐心,学会做“听话”的家长,倾听孩子的需求,尽量即时满足她。
尹建莉老师,您好:
我是一个当爷爷的人,我的孙女现在2岁6个月。今天向您请教下列问题,希望得到您的帮助和指教:
一、小孙女比较爱撒娇。至今还常常要大人抱,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二、她养成了一个随意乱摔玩具的习惯。常把玩具摔得满地都是,甚至座钟、遥控汽车等贵重一点的物品,也毫不疼惜。还把遥控汽车的遥控器摔到地上且用脚踩上。家长把玩具捡起来,她会依然将之摔到地上,似乎要发泄一种情绪。有时家长劝告,她会有对立情绪。
三、她自幼就要一边玩,一边由家长喂饭,有时还要开着电视。吃一餐饭要花费个把小时或更多时间。
四、我想这是我儿子和儿媳过分溺爱孩子,使之养成任性、粗暴的个性。与同龄孩子比较,过于任性。但她的父母常引经据典地说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逆反阶段,或者是身体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对这个说法很不以为然,担心孩子这么任性,现在就与家长对抗,今后更难管教,或造成她个性上太自我,难以合群。
以上情况是否属于幼儿成长过程中身体、心理上的正常现象?如果不是正常现象,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克服上述毛病?
今特去此信,请给予帮助指教。谢谢。
尹建莉
您好,孩子的爷爷:
很少有爷爷辈的人给我写信,您为孙女的问题向我咨询,我能感受到您对孙女的爱,谢谢您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您在信中列了四条问题,每一条都令我吃惊。下面分别回答:
一、您孙女才2岁多,正是肉嘟嘟非常可爱的年龄,我记得在我女儿这个年龄时我抱着她的感觉,那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当时甚至有些为她长得太快而遗憾,因为转眼间她就长到10多岁,抱不动了。而您信中说小孙女“至今还常常要大人抱”,听这口气好像她早该懂得不要大人抱了,居然没天理地还要人抱。这么小的孩子,身形弱小,心理稚嫩,多么需要家长的怀抱,既能解决走路太慢的问题,又能解决视线低矮的问题,还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并且您家里人也不少,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每个人轮流抱一会儿,孩子恐怕就没有多少时间双脚落地了。
而您的孙女为了获得被抱的机会,居然需要抗争,以至于“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您信中这短短一句话,真让我为孩子感到心疼。我很纳闷你们为何不愿意抱孩子,是为了自己省些力气,还是怕把孩子“惯坏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是错的。孩子一定要多抱,只要她想让抱,就抱抱,不要拒绝。如果你们平时总能真诚地满足她被抱的需求,到某一天真的因为劳累不想抱,实事求是地跟孩子说,孩子一定会理解的。
二、您说孩子满地扔玩具,您用的词是“摔”,从这里我可以看到您对孩子行为的评价是多么负面。孩子乱扔玩具,这再正常不过了,那么小的孩子,您要她如何精准地玩呢?玩具是用来干什么的?如何玩玩具应该由谁来决定?摔在地上也是一种玩法,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当然,孩子用摔的动作,可能是“要发泄一种情绪”,那她这种情绪是哪里来的呢?如果家长不和孩子别扭,孩子会有“对立情绪”吗?从前面一条,我觉得你们对孩子真是没有同理心,真是苛刻。从这第二条里更体味到这一点。在您的眼里,玩具的价格不一样,价值就不一样,而孩子应该知道这一点,所以对待玩具的态度也不能一样。所以在您的口气中,一个2岁的孩子对座钟和遥控汽车这样“贵重”的东西不懂得“疼惜”,那真是不懂事——您教过孙女哪个贵、哪个便宜了吗?天下有哪个2岁的孩子懂得什么是“贵重”什么是“不贵重”吗?
三、关于吃饭。我说过,儿童教育经常是从一碗饭开始的。从你简单的陈述及前两条内容推测,你们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和孩子纠缠太多,这是你们整个家族教育问题的一个溃疡点,不是小事,处理不好会衍生出很多问题。关于吃饭与教育的关系及解决方案,我前面出版的两本书中都有说明,篇幅较长,此处无法引用,请您自己去看。
四、2岁孩子到底有没有逆反期,可以确定地说,没有。孩子父母的观念也不对。“逆反期”是一个伪概念。真相是孩子对父母的控制和规矩感觉不舒服,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而已。当父母给予孩子优质的爱,让孩子感觉舒适和快乐时,孩子根本不可能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凡是“逆反”的孩子,都说明了父母的家庭教育出了某些问题。
从您的信中,我能感受到您对孙女的爱,也能看到你们的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些基本的观念是错误的。以上几个问题只需要一个答案:请记住你们面对的是一个稚嫩天真的孩子,面对孩子时,不要要求孩子听话,请拿出理解与耐心,学会做“听话”的家长,倾听孩子的需求,尽量即时满足她。孩子惯不坏,家长越平和,孩子越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