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众人受到召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生的归宿敦煌的召唤

撰文:樊锦诗

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和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这里开凿了第一座洞窟,此后,经过长达一千多年的营造,莫高窟成为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至今仍保存着735个洞窟,其中包括45000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涵盖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层面,向世人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70多年前,在敦煌艺术的感召下,常书鸿先生毅然从巴黎起程,回到中国,冒着抗战的烽烟来到敦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一批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接踵而来,成为守护莫高窟的第一代“敦煌人”。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70多年间,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来到敦煌,留在敦煌,用自己的青春与理想守望着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里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艺术家和科研工作者,他们都为莫高窟的保护与敦煌文化的发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故事,有的闻名遐迩,更多的则不为人知。

2010年中秋节期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来敦煌采访,他们都很年轻,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他们的严谨与负责,准备工作扎实,提问专业,写作深入浅出,拍摄也很有想法。他们的工作态度与方法,让我和敦煌研究院的同人们感到很欣慰,也很欣赏。因此,2013年,当《生活》杂志提出,希望在此前的基础上再做一系列更加完善的采访报道,研究院也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这本书是对“敦煌人”心路历程的一次比较全面、丰富和深入的记录。翻看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与研究院的老前辈、老同事们相处的时光。那时的生活非常艰苦,大家住土房,喝咸水,风沙肆虐,寒暑更迭,从莫高窟去一趟敦煌县城,要走大半天的路,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可是大家不计名利得失,在莫高窟临摹壁画,保护修复,考古发掘,研究文献,都心无旁骛,乐在其中。不知不觉之间,几十年就过去了。与千年洞窟相比,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我们能在短暂的一生中与敦煌为伴,为保护莫高窟尽一份绵薄之力,就是极大的幸福。

通过这本书,也希望更多的读者朋友能走近敦煌,了解它的历史与现实,珍视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敦煌人”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