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筹股必须“讲政治”
2014年4月新一轮IPO启动本来就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正常的事情让证监会弄得多少有点不正常,第一批的预披露名单居然是深夜11点半挂上网的,结束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
对此,说法各有不同。
民间戏称证监会“半夜鸡叫”,而《人民日报》则称证监会“用心良苦”。半夜鸡叫的事上一次发生在2007年5月30日,号称“5·30”事件,彼时上证指数正如火如荼冲击4000点上方,有关部门爱民心切,紧急降温,推出了调整印花税的“辣手”,消息公布时间是深夜11:45,比这一次更晚。
上交所唱主角
实事求是地讲,半夜鸡叫都是害怕夜长梦多的结果,或者更多的是无可奈何之举,领导举棋不定,下属观望等待,不知不觉,错过时机。“5·30”当天的新闻联播报道查处广发证券时,印花税问题显然还没定论,否则就上新闻联播了。而到了2014年的IPO重启,在周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尚无定论,周末半夜起风雷,显然也是临时起意。反正如果构成利空,投资者也有周六周日两天时间消化,至少心理上有所准备。
但是,从公布的频率看,IPO的节奏多少有点紧锣密鼓的意思:第一天是28家,第二天是18家,第三天是19家,第四天是10家,四天累计已达75家,这其中选择主板的41家,融资约527.74亿元,选择中小板的17家,融资约79.85亿元,选择创业板的17家,融资约60.39亿元。简单排列就已经看出这次IPO重启和过去的不同,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格局在发生变化,上交所开始唱主角。
这当然跟证监会在IPO重启不久前修改上市公司发行地的发行份额划分的规定有关,否则不会有诸多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改投上交所,而中小板企业锐减也是这种变化的反映。也就是说,并不是上市的中小企业少了,而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去了主板。这样就带来了一个新问题:深交所单设中小板还有必要否?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小板虽然规模在主板和创业板之间,但是平均融资额却是最少的。主板的扩张是否加大了融资的压力,证券监管部门最好做到心中有数。
振兴蓝筹迫在眉睫
股市有什么功能?
一是融资,二是定价。
站在公司的角度看,融资居首位,而站在投资者角度看,定价居首位,有价格才能交易,当然有价格也才能相对合理地融资。市值管理的意义在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在并购和被并购的过程中可以讨价还价,过高的估值在并购别人,特别是以自身股价为支付对价时就占便宜,过低的估值则吃大亏,反过来被并购时也一样。要做到合理公允,谁说了算,是市场吗?
管理层的重心为什么向上交所倾斜?这是很多人都在问的问题,但提问的人难道没意识到上交所在过去的五年中已经被边缘化的事实吗?主板市场边缘化的结果是非常糟糕的,那就是全世界的股市都可以牛,只有上交所一家不能牛,不但不能牛,而且只能熊,不但只能熊途一条,而且必须熊冠全球。主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反向晴雨表,这对上交所不公平,对投资者不公平,对中国经济也不公平。股市长期走熊不但挫伤大家的投资热情,而且让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感到失望,更重要的是阻碍改革进程,混合制经济的大故事可能因此讲不下去,无疾而终!如果工商银行要搞混合制,要转让部分国有股,按什么价格转让?按2014年4月的股价才3.44元,而工商银行的净资产为每股3.63元。按股价转让,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吃不了兜着走;按净资产转让,又有哪个老板会做这种生意?这样,工商银行的混合制就搞不下去了。股市是不跟你讲政治的,但是你得跟股市讲政治。
优先股、港股直通车、T+0(当天买入的证券当天即可卖出),一招一式都是冲着振兴主板蓝筹而去的,激活蓝筹,恢复估值,管理层的愿望比股民更强烈更迫切,因为长此以往,后果真的很严重。
2014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