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审视内心,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你就是你,你独一无二的人生由自己打造
你的人生由你自己打造。
大多数年轻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听到父母长辈这样的“教导”:
“我和你妈没能赶上好时代,都没能上大学,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将来替我们实现没能实现的大学梦。弹吉他都是不务正业的人干的事儿,篮球以后没事了再打……”
“学文科有什么出息!难道你能去当作家?你没看中央领导都是理工科出身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嘛,听爷爷的话,学理工科,将来也好找工作。”
“去北京工作有啥好啊,衣食住行都那么贵,给我回老家,我们帮你把房子都买好了,你再考个公务员,娶妻生子,安安稳稳一辈子多好。”
……
我们中有多少人,被迫享受着长辈这样的“亲情关怀”,一次次地投降妥协,一次次地扮演乖孩子,一步一步被推到了今天的境地。等到回首时,你是否会问自己:“这一切都是我想要的?这是我自己的人生,还是长辈们的人生呢?”
不要怨恨父母的“亲情绑架”,中国的父母太不易,父母对我们的爱毋庸置疑,谁都能够理解。但是,这不应该是束缚你追逐梦想脚步的理由。
年轻人应该知道一点,谁也无权“绑架”你的人生。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肺部吸进第一口新鲜空气开始,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这种想法看似大逆不道,但确实是事实,因为你不是谁的附属品。
西方人爱孩子,但不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衍生品,而是看成是完整独立的个体。所以,他们不会做出谁来规划谁的人生这种事情。而孩子们和年轻人,则更会努力勾画自己的人生。
巴菲特就是一个自己打造人生的代表。
幼年时,他就对经济很感兴趣,满脑子都是做生意的念头。5岁时,他摆摊兜售口香糖,稍大一点就到高尔夫球场捡球赚钱。上中学后,他还与伙伴一起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的老板。后来,在阅读了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后,他决心走上股票投资的道路。
所以,当自己的孩子逐渐长大,并面临人生抉择时,巴菲特忠告儿女:“你的人生由你自己打造。”他希望孩子们在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上都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印记,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
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牢记父亲的忠告,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最重要的哲学,即人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就是能做自己。彼得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华尔街的金童,而是选择用音乐谱出人生的乐章。
曾有中国记者采访彼得,问:“你的父亲选择投资,你选择了音乐事业,那你希望将来自己的子女能在哪个领域有所建树?”彼得说:“我希望他们能过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我的父亲经常告诉我,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论我从事教师职业、清理垃圾还是救死扶伤,他对我的看法都不会有丝毫改变。人要过得幸福,那才是最重要的。”
年轻人,你过得幸福吗?你正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吗?你是因为喜爱而从事了现在的工作,还是因为他人的压力?你是与心爱的恋人结婚,还是明明与对方不相爱却迫于压力草草结婚生子呢?你的人生是你自己作主的吗?
如果驾驶你生命之舟的人不是你自己,那么请好好反思。谁也不能陪谁一辈子,谁也不能对谁的人生负责,除了自己。所以,人生的关键路口都应该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而非听任父母长辈的关照安排。如果你想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你就要去努力。
乔治娜·布隆伯格是大名鼎鼎的纽约市市长、彭博资讯的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的小女儿。她不像其他的年轻人一样靠着父辈混日子。乔治娜没有走进政界和商界,而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体育界。酷爱骑马的她多数时间住在纽约北部小镇的马场里,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马术训练上。训练中,她曾背部受伤,锁骨两处骨折。但艰苦训练出成果,2003年,她在北美青年马术锦标赛上夺得人生第一块个人金牌,随后她打算进军奥运会。
2011年,乔治娜出版了自己的小说《A路线》。乔治娜的父亲迈克尔·布隆伯格看过该书后,告诉《纽约时报》:“我一直以来都为乔治娜的成就感到骄傲,现在我同样对她在键盘后的新工作感到自豪。”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有不同的过法。选择的钥匙就在你手中,你决定着自己往哪里去。只有过上你自己想要的人生,你才能创造性地把它做好。就算辛苦,就算有艰难,你也会觉得值得,感到快乐。所以,牢记巴菲特的忠告,不要做别人,要做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抒写自己不可复制的人生故事吧!
忠告精华
年轻人,你要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是挑选阻力最小的途径,还是挑选最符合自己喜好的、最能让自己获得满足的途径呢?在工作中你是要得过且过,还是要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呢?这些问题只有你的内心可以回答。人生由自己打造,这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也是我们最难得的机遇。
爱你所爱,兴趣能带给你成功
抛开其他因素,如果你单纯因为高兴而做一项工作,那么这就是你应该做的工作,你会学到很多东西。
兴趣是一种向上的精神支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巴菲特身上得到了最佳的验证。巴菲特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仅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快乐,还收获了成功。
巴菲特从小的爱好就是赚钱。小时候他非常喜欢的一个玩具是绑在手腕上的金属货币兑换器。巴菲特喜欢四处走动兑换零钱,他对兑换零钱的过程和拥有金钱的感觉非常着迷。6岁时,他花了25美分买了一个装有6瓶可乐的手提式厚纸板箱。他每瓶卖5美分。他的母亲回忆说:“沃伦对数字很着迷,特别是涉及赚钱的数字时更是如此。”
巴菲特10岁时,父亲带他去东海岸旅行。巴菲特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他在《滚雪球》一书中说:“我告诉父亲,我想做三件事。一是去看看斯科特邮票-钱币公司,二是看看莱昂纳尔的火车模型公司,三是看看纽约股票交易所。”那天,父亲带他拜访了华尔街的大人物西德尼·温伯格,这给巴菲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当时,温伯格拥抱了年幼的巴菲特,说:“你喜欢哪一只股票,沃伦?”巴菲特一直记得这句话。
此后,巴菲特经常到父亲霍华德的办公室转悠,读《巴伦周刊》上《交易者》专栏的文章,看父亲的书。他还经常待在附近股票经纪公司的客户房间。在这家公司里,沃伦发现了写在黑板上面的股票价格,并对它痴迷不已。回到家后,他开始自己动手画股价图,观察它的涨跌态势。
多年后,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巴菲特说:“从我11岁时就对股票非常感兴趣,那时,我在哈里斯·尤浦汉姆公司打工,负责在木板上做标记,我父亲是那里的股票经纪人。我负责全面工作,从股市行情提示到制图资料,所有的一切。当做完这一切后,我就拿起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来读,阅读这本书就好像是在茫茫黑夜看到了来自远处的灯光。”
不久,巴菲特申请入读哥伦比亚大学,向投资大师多德和本杰明·格雷厄姆求教。格雷厄姆是当时证券行业的领头人,出版过《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从他那里学会了探索市场形形色色的可能性。毕业几年后,他怀着对证券投资的执着追求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巴菲特的母亲回忆说:“巴菲特始终对股票市场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此我从未有过丝毫怀疑,但也从未奢望他会有如此大的成功。即使在当时,每个人都承认他在股票市场方面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而正是这种兴趣和追求,引导巴菲特走到了今天。
做你喜欢的事情,成功就会来。今天,年轻人不如问问自己:“我的兴趣是什么?我最喜欢做什么?我有没有在做感兴趣的事情?”不过,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会摇头,自己做的工作跟自己的兴趣一点关系都没有。有的年轻人的工作听着光鲜,但自己根本没有兴趣做;有的年轻人喜欢某件事情,但担心养不活自己,只能屈从现实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有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没兴趣,每天只想待着不动……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动力。缺少了它,人们会感觉生活乏味,人生无趣。而有了兴趣,年轻人则会在兴趣爱好的驱动下,去学习知识,结交朋友,克服困难,成就事业。所以,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兴趣。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探求和思考,也才能得到理想的收获。他赞同自己的孩子为了兴趣努力。巴菲特的大儿子霍华德从小就喜欢与泥土作伴。五六岁时,他就拿着玩具铁铲在花园里到处乱挖,长大后,他甚至把巴菲特家的后院变成了一片玉米地。对于土地和种植的兴趣和喜爱,让年轻的霍华德决定退学去开农场。巴菲特看到儿子一讲到农场就发亮的眼睛,就表示支持他的兴趣。现在,霍华德的事业已经有了一番规模,他还和盖茨基金会合作投入资金研究抗旱玉米,帮助非洲人民解决温饱问题。
巴菲特为什么不反对霍华德,不让他读完书再工作,或者找一份更有“钱途”的工作呢?因为巴菲特认为重要的是发现生活的真谛,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如果你短视,多年之后,你将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
年轻人可能会说,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或者应该对什么感兴趣?兴趣有时是与生俱来的,按巴菲特的观点来看:“如果抛开其他因素,以你单纯的高兴去做一项工作,那就是你应该做的工作。兴趣会让你主动学很多东西,工作起来也会觉得有无穷趣味。”
如果年轻人没有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兴趣,那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自己对某个领域的兴趣,而最佳的方法是开阔你的视野,尽可能接触众多的领域。因为唯有接触你才有机会去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发现你的最爱。
就拿创新工场的总裁李开复来说。他最初一直认为自己喜欢法律,希望将来做一名律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他选的专业是政治科学,但是,上了几门课后,他就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随后,他转入了“数学天才班”,但他很快发现自己没有因为数学的“美”而对其痴迷。最后,李开复选修了在当时毫不引人看好的计算机编程课,并对那些充满魔力的语言无比好奇。几个月下来,李开复发现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有相当的天赋和热情,每天晚上,他都能在电脑室里享受快乐,经常稍不留意就在那儿待了一个通宵。这种兴趣和喜爱让他的计算机知识学得非常扎实,还获得了自信,为他后来顺利进入苹果、微软、Google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年轻人应该多通过图书馆、旁听、网络、讲座、打工、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方式接触不同的领域、工作、专家,在广泛涉猎的过程中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巴菲特坚信,当你找到了你的兴趣,即便你并非才华横溢,但经过艰苦的努力,你也会有一番成就。
忠告精华
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一提上班就无精打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兴趣完全不在工作上。兴趣是我们从事任何事业热情的源泉。年轻人应该尝试去寻找你的兴趣所在。
独立思考,勿让习惯的力量束缚你
如果你想理发,就不要问理发师你需不需要理发。当有人想让我采纳他们的意见时,我会告诫他们:“用我的头脑加上你们的钱,做得更好。”你必须学会独立思考。
一次,记者采访比尔·盖茨问:“除了微软以外,你最欣赏的CEO是哪位?”盖茨立刻回答说:“巴菲特。这家伙善于思考。我喜欢会思考的人,他们的智慧绝不落于俗套。”
确实,独立思考是巴菲特所具备的优秀素质,在他漫长的投资生涯中,他一直恪守一个观点: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判断。
众所周知,投资或炒股时,我们往往会受到很多消息的影响,比如股票分析师的预测,或者新闻的报道,这使得人们很容易随大流进行交易。而这导致大部分人错过了良机或者给自己带来了损失。一个投资者如果不能自己判断股市,评估企业,那么他很难有什么成就。
其实,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巴菲特就已经显示出前瞻的眼光和独立自主的操作能力。大学期间,在一次与马歇尔·韦尔斯公司的股东路易斯·格林的交谈中他更体会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路易斯·格林问巴菲特,你为什么买马歇尔·韦尔斯公司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因为本杰明·格雷厄姆买了。”格雷厄姆是巴菲特心目中的英雄,虽说在当时他俩还未见过面,但巴菲特还是习惯地赞同格雷厄姆的选择。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书中提到了该公司的股票,所以,巴菲特决定买入。
格林看着沃伦·巴菲特,说了一句“好球”。巴菲特很快明白了格林的意思,他在说:“沃伦,你应该独立思考。”巴菲特觉得自己当时愚蠢极了。
事实上,马歇尔·韦尔斯公司是北美很有名望的五金批发企业,非常赚钱。如果它把赢利分给股东做红利,股东每股可得到62美元,而当时该公司股票的成交价是200美元一股。也就是说,拥有该公司的股票就如同拥有了一种利率高达31%的债券。三年内,沃伦每投1美元就可以获得2美元。若拒绝这样一只股票,那你一定是个疯子。遗憾的是,沃伦当时并未考虑到这些。
羞愧的沃伦从此认识到投资成败一定源于思想层面的深刻领悟。有人告诉你如何选成长股、价值股以及涨10倍、100倍股票的标准,这可能都很容易理解,但真正决定成败的还是投资思想层面的一些领悟,这比看到某些数量级的标准更为重要。而他也把这些用在了自己以后的投资人生中。
1954年8月,巴菲特进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在第一年,巴菲特就充分发挥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展示了在投资上的才华。
一次,巴菲特看上一只名为“家庭保险公司”但名不见经传的股票。鉴于该股票资料少,巴菲特专门跑到这家公司内部了解情况。根据思考,他判断,这只每股15美元的股票算是非常廉价的,将来价格肯定会大幅攀升,因此他向公司做出了购买的申请。但是,巴菲特的上司否决了他的意见,并建议他买一些大家都看好的、有着更为详细的市场数据和较小风险的股票。面对这种情况,巴菲特还是保持个人的独立观点。他说服同事克纳普,在他和自己的账户中各买下一部分。
结果不到一年,这只股票的价格就从15美元一直上升到370美元,价值翻了20多倍,令巴菲特的上司和同事们目瞪口呆。
在波动无常的投资市场上,投资人唯有独立思考,才能在混乱的局势中保持自我,看清楚市场的走向,不被流行趋势所迷惑,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年轻的股票投资者都应该牢记这一点。
巴菲特还认为,独立思考是对抗随大流和习惯力量的重要武器。巴菲特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演讲时,说:“在公司,我惊讶地发现了一种我们称之为‘习惯的需要’——这种压倒一切的、看不见的力量的存在。在之前我一直认为,正派聪明且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会自动地做出理性的业务决策,但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当‘习惯的需求’起作用时,理性之花屡屡凋零。”
然而,习惯的链条断裂之前,它轻得让人难以察觉。若你没发现,将被其所困,变成一个陈腐惯例的追随者。而因循守旧在当今这个时代是断不可取的。古往今来的开拓者都是无所畏惧、敢于创新的。他们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点,不怕被孤立,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就是这样的人,才能突破思维定式,突破自我局限,创造无限可能。
所以,巴菲特鼓励华盛顿大学的年轻人要学会思考,且是独立思考。巴菲特家的厨房辩论就是他鼓励孩子们抒发自己意见的舞台。
独立思考是成熟年轻人必备的一种素质。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依赖于从百度或谷歌上搜索答案,或者在求助网站上发问,而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巴菲特在这一点上有以下建议:
年轻人要有怀疑精神
什么都不听信,想都不想,大脑怎么转动思考呢?对于世间万物,年轻人应该秉持一种批评的内省态度。巴菲特的朋友拜伦·卫恩透露,巴菲特喜欢了解事情的本质,年轻时他就喜欢做哲学理论研究,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我们遇到问题时,是否有怀疑精神,有探知事情本质的好奇心呢?
相信大脑,尤其不要听从电脑
巴菲特拒绝使用电脑的事情是出了名的。他投资时,只是看个股基本面资料,如市盈率几倍?财务报表、公积金有多少?是正数还是负数?其行业是什么?预计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怎么样?他根据这些来思考。而其他人在炒股时,都会上百度,看看媒体、股民对某股的评价,看看他们选什么,而这往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所以,年轻人应该在把你的电视、电脑插上电源之前,在钻进图书馆翻阅资料之前,先自己想想。减少媒体的使用,降低对其投入的程度。不断绝你同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限制那些吸引你的常规思维,你就可以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给自己一个空房间或站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思考
奥巴哈是个迷人的乡间村庄,伯克希尔的总部就位于这里。巴菲特把这里当作自己最满意的工作地点,且待得很久。这里与大多数股票投资公司所在的华尔街有什么不同呢?巴菲特很直白地说,华尔街本身具有极端性,在那种地方,你将被过度刺激,恨不得每天都要做点什么才能度日,这很不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巴菲特才会回到奥巴哈,找一间没有任何人的屋子思考投资的事情。他说这是最好的思考环境。所以年轻人,当你要思考时,最好远离那些吵闹喧嚣的地方,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我们常说旁观者清。跳出你的小世界,别沉陷其中,才能心无旁骛地为自己思考。偶尔原地不动能提供给你嘲笑自己愚蠢信念的机会,同时也开拓出了新的视角。
总之,年轻人,不要忽视思考的重要性。在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时候,你必须依靠独立思考去做出判断。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机会无限的世界。
忠告精华
年轻人,去思考吧,去打破习惯的链条吧。转动思维,你会看到其他人轻易就忽略了的机会和道路;你会比缺乏创造力的人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你会造就属于你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媒体的陈词滥调。
生活属于你自己,尊重但不迷信别人的意见
我常常惊讶于那么多高智商的人总是没头脑地去模仿别人,和这些人聊天对我毫无益处。
大多数年轻人都还不成熟,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做事不靠自己,反而喜欢听别人怎么说。迷信别人的意见,结果自己成了他人评价下的奴隶。巴菲特对于这样的事情很吃惊,认为尊重别人的意见是有礼貌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能让人清醒,但是,人若是没头脑地去模仿别人,迷信他人的意见,将迷失自己的方向,是丝毫没有益处的。
相信年轻人都听过祖孙卖驴的故事。
一个老人带着孙子,牵着一头驴,准备去市场卖掉。一个路人说:“这两个人,放着驴不骑,真是傻瓜!”祖孙俩一听,就骑上了驴。走了一会儿,又一个路人说:“这祖孙俩真是没人性,压得驴子要死了。”老人赶忙下来,让孙子骑在驴背上,自己牵着驴子步行。经过一座茶楼,一位妇人说:“小孩子真不懂事,自己享福,让老人走路。”老人觉得妇人说得有理,就令孙子下来,自己骑上。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一条热闹的街道,小贩们对着他们指指点点:“唉,这个老人没有爱心,自己享受,却让小孩走路。”听后,老人脸红了。
祖孙俩想:“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怎样才是呢?”最后,两人要了一条大绳与一根长棍,将驴四脚绑上,抬到市场去了!
无论你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只要做一件事,都必然会引来各种“闲言碎语”,其中有些是好心的建议,有些是无聊的闲言,有些是无关的担忧。但是,年轻人若在这些“闲言碎语”中没有稳住心神,在“挤压”下“变了形”,往往就会像这对祖孙一样干出傻事。
巴菲特之所以坚持不能迷信他人的意见,与他早年的经历和格雷厄姆老师的教导有关。
1942年4月,11岁的巴菲特与姐姐多丽丝合伙,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城市服务公司的3股优先股。当年6月,市场走势低迷,巴菲特购买的股票一下子跌到27美元。每天上学的路上,多丽丝都提醒他,他的股票正在下跌,弄得巴菲特压力很大。因此,当股票一回升,巴菲特就以40美元的价格卖出,最后赚了6美元。不过,很快,城市服务公司的股价就高涨到202美元。巴菲特很难过,这件事给了他很多教训,其中一条就是关于他人的建议应该谨慎听从,不要被人们的言论所左右。
巴菲特的这条教训后来得到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进一步验证。格雷厄姆是当时证券行业的领头人,他告诉学生,别人同意你的观点不一定证明你是对的,而别人的反对也不能证明你就是错的。1965年,格雷厄姆在给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成员的信中写道:“我们不会因为重要的人物、权威人士,或者是很多人同意我们的意见,我们就能从中得到慰藉。反之,也不能。”
因此,巴菲特认为,当你非常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事实也很确切的时候,不要顾及你的行动是否符合常规,也不要在意别人是否同意你的意见。此时,其他人的建议只能让你感到困惑,过多地考虑别人的建议就是时间的浪费。
然而,今天,我们看看周围的年轻人,却很容易发现,他们都依靠别人拿主意,或者屈从别人的想法。一个年轻人即将就业,他拿不定主意该去干什么好,爸爸说去当公务员好,妈妈说自己开店当老板自在。另一个年轻人喜欢书,想去当书店店员,但是他的父母和女朋友都反对,说书店职员挣得少,没前景,将来日子辛苦。他犹豫再三,放弃了,听从了父母的意见去考公务员,而这一遗憾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亲友或别人的建议不是不可以听,你可以参考,但你始终都要记住,你做一件事是去实现你的梦想,实现你的价值,其他人是不会关心你的梦想的。只要你的选择是正确的,那就听从你内心的呼唤,不要再因担心别人的看法或者畏惧未知的事情,而被动接受安乐窝里的选择。不要让那无关紧要的琐事羁绊自己的思路,误以为自己的梦想太过虚幻。所以,巴菲特忠告年轻人:“不要害怕保持与其他人不同的立场。”这句话也正是巴菲特事业风格的一个写照。
做事靠的是信念,而不是靠人言。有时,你需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并提醒自己: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尊重他人的意见,但应该谨慎对待他人的意见,并且能够从那些所谓的劝告者那里获得动力。
年轻的马云在做出人生选择时,依靠的正是对未来和理想的坚持,而不是人言。
据说,他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后,觉得互联网将改变世界。因此,他召集了自己4年来在教书时结识的24名外贸人士,想听听他们对自己做互联网商务的想法。马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大家听得稀里糊涂,然后大家说,这东西你不能干,你干什么都行,开酒吧也行,开饭店也行,但就是不能干这个。最后,24个人里23个反对,1个人说可以试试看。
马云回忆当年,说:“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反对我也要干。”随后,马云创立了“海博网络”,它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年轻人,为未来做出决定很不容易,至少有30%的人会反对你。但不要让别人的想法决定你的人生。希望年轻人能牢记巴菲特的忠告,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谁,不要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
忠告精华
只要你的选择是正确的,永远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你可以尊重他人的意见,适当参考,但是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他人的评价下。别人的认可只是别人的观点,年轻人,你唯一值得在乎的是你自己的想法。此外,在孩子做出选择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不要考量地位或收入,而要问心中真实的声音。
过你想过的生活,没有必要为成功打扮
吸引我从事证券投资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让你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你没有必要为成功而打扮。
巴菲特从事证券投资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成功去打扮自己,做违心的事情。他把投资当生意看,买卖股票如经营企业,没有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借口,而是就这样平静安宁地致富。所以,沃伦·巴菲特的伙伴查理·芒格评价说:“巴菲特是最真实自然的人,你的所见就是你的所得。”
巴菲特的传记作家艾丽斯·施罗德在《滚雪球》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可能与我们心目中不太相同的巴菲特。她写道:“如果有重要人物来奥巴哈拜访巴菲特,那他会驾驶他那辆钢蓝色的林肯城市轿车跑上1.5英里,穿过市区,亲自接机。这让人们对巴菲特这种真挚的姿态感到惊喜,但很快人们就会被刺激到,因为巴菲特开车几乎注意不到交通指示牌。当客人离开时,巴菲特会送他们去机场,顺道带他们去麦当劳吃午餐,这可能又令这些知名的政客或公司的CEO们大吃一惊。”
巴菲特遵从爱因斯坦的信条:“财富、表面的成功、炫耀和奢侈对我来说都是可耻的。我相信,简单而不装腔作势的生活方式,对所有的人都是需要的,都是我们身体和思想最需要的。”他没有为博得人们的喜欢而刻意包装自己、掩饰自己。他真实地做人,平凡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无论是成功前还是成功后。巴菲特这样说:“我的本性是,做那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我的个人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的。我并不关心别的富翁在做什么;在看到别人买了一艘游艇的时候,我并不想去买一艘比他更大的船。”
当下,你过着自己期待中的生活吗?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内心的选择,还是为了让别人高看而做出的疲惫装扮?你是否坚持穿得像一个百万富翁,以后就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所以把重要的钱花在衣着器物上?你是否为了获得朋友的高看,宁可在大城市里苦熬,也不回乡寻找出路呢?
年轻人,你完全没有必要为所谓的成功打扮自己,而是应该专心过你自己的生活。巴菲特在儿女们成长的过程中,也不会过度地干涉他们的选择,而是不断教导孩子去成为心中想要成为的人,追寻自己想要追寻的梦想。
彼得·巴菲特就是按照这一教导成长起来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在听说他是股神的儿子时,都会发出类似的疑惑:“你就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可是你看起来好普通!”彼得可没有把这当作侮辱,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褒奖,是对他的父亲和家庭的褒奖。在彼得和巴菲特看来,所谓的“普通”意味着自己可以“正常生活”,被周围人所接受,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人生。
所以,巴菲特没有强迫自己的孩子进入家族企业或者追随他的人生足迹。巴菲特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让三个儿女都能找到自己钟爱的事业,并且尽所有的心思和力量去追求。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最终,他的大儿子霍华德成了农场主兼摄影师,女儿苏茜是家庭主妇,养育了两个了不起的孩子,小儿子彼得则投身音乐创作。
我们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声音在问:“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只是外在世界的喧嚣,常常把这个微弱的声音淹没了。不过,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就能听到它的引导。抛开之前那些为成功所做的装扮,如故作高姿态、买车、置豪宅、购买奢侈品等,我们或许能让自己轻松快乐许多。
专栏作家张嘉佳进入影视圈是偶然,有人找他做《刀剑笑》的编剧。他从来没做过,但觉得有趣,就去做了。后来,张嘉佳凭《刀剑笑》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编剧提名,与最终得奖仅一步之遥。很多人都来安慰他,说:“已经不错了,明年你再来,一定能得奖!”张嘉佳呢,他其实不难过,那时候他的兴趣是开饭馆,于是第二年,他就去研究小龙虾了。
年轻人,人生短暂,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好好珍惜当下的时间,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
忠告精华
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但关键是你死的时候是否觉得自己真正地活过,回首你的一生,你是否觉得总体而言你没有太大的遗憾,你是否过着你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