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沃伦·巴菲特,全球著名的投资商,有“股神”之称。他一生专注于投资股票赚钱,11岁时就购买了人生第一只股票,35岁之前就成为了百万富翁,之后资产一直在剧增。2006年,他宣布将自己资产的85%,当时共计370亿美元,逐步捐赠给包括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在内的5家基金会,震动了世界。2008年他凭借620亿美元的身家,一举将领衔《福布斯》全球富豪榜13年的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拉下马。2013年,他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第四。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一直受人追捧,他的财富人生始终令人惊叹!
其实,巴菲特不仅是投资界的传奇,更成为了千千万万梦想成功的年轻人的榜样。或许很多年轻人会羡慕他的成功和财富,但我们更应该细细品味一下巴菲特走过的路,思索一下他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并从中吸取经验,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接近成功,更能获得幸福。
巴菲特是自我人生的锤炼者。他喜欢赚钱,赚钱游戏是他生命中活力的源泉。所以,对于金钱的热爱让他不知疲倦,不惧磨难,让他在被哈佛拒绝后勇敢地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拜师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门下;让他在所罗门危机中顶住压力并做出让步;让他以沉默面对了网络泡沫长达几年的苛刻评价。他面对失败与挫折也曾迷惘过、痛苦过,但他永远不安于现状,从未迷失自我,在他终有所获之前,始终战斗着,不肯停下自己寻觅的脚步,最终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巴菲特是个“学习机器”。他每天早上要认真读几份报纸,就像痛饮可口可乐一样贪婪地阅读《华尔街日报》。他曾一头钻进图书室和地下室研究别人动都不想动的陈旧的股票记录。他花几个月的时间阅读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报纸,为了了解商业循环模式、华尔街的历史、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代公司的历史。从小,他就经常阅读自己崇拜的人的传记,从他们的人生中吸取教训。他几乎不关注商业以外的任何事情,因此,在投资领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专家。
巴菲特是个不甘平庸、有进取心、诚实正直、专注、有耐心且乐观的人。他虽然爱金钱,但从不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在别人因为股市动荡而烦躁不安,茫然奔走的时候,他保持着理性,冷静而耐心地等待赚钱的时机。即便有挫折,他仍抱着乐观之心,因为在他看来,“坏事的尾声往往是好事的开端”,而且,“没有哪一个年轻人会否认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不崇尚报酬,而是迷恋工作本身,当为所崇拜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工作时,他每天都兴地跳着起床。
巴菲特被誉为“股神”,他坚持股票要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确保安全。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有40个妻子,那他就很难对每一个都了解并照顾周全。这就是分散投资的坏处。所以,他主张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专心看好它。与其他投资者不同,巴菲特买股票并不追涨杀跌,他总是花很长时间,有时候是数十年,去考察一只股票的优劣,选择少量完美的股票,然后就长期持有。以可口可乐为例,巴菲特为了等待购买其股票的最佳时机,花费了50年的时间。他所在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可口可乐的股票达2亿股,持股19年时,已经赚了7倍,赢利88亿美元。巴菲特从不投机,他总是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选择股票,而且,无论购买什么股票都事先明确“安全边际”,始终坚持“永不亏损”的原则。
说到选股,人们一直好奇,什么样的股票在巴菲特眼中是完美的股票?巴菲特认为投资股票的本质是投资企业,所以他会选择优秀企业的股票。这些股票来自巴菲特熟悉的行业以及了解的企业,大多是消费垄断型企业,如喜诗糖果、吉列和可口可乐。他注重寻找拥有“护城河”的“城堡”,发掘最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然后选择远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购买。如果没有这种完美的股票,巴菲特也绝不将就,而是耐心等待。一旦有机遇,他就立马出手。
巴菲特追求财富,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守财奴,而是一个慈善家。他崇尚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观点——从社会获取的巨大财富必将有一天重归社会所有。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将一千万股左右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股(当时相当于300亿美元),捐赠给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巨额的慈善捐款。巴菲特希望这些善款可以致力在全球健康和教育领域“减少不平等,改善人类的生活”。
巴菲特已经80多岁了,但是,他独特的个性、强大的气场以及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仍深深吸引着每一个渴望成为“下一个巴菲特”的年轻人去探索。
虽然巴菲特的传奇不可复制,但是他的经验可以借鉴,他的精神尤可学习。本书囊括了巴菲特对于人生、对于工作、对于投资、对于企业经营、对于个人立身立业、对于与他人相处的全部智慧,对当下年轻人普遍具有的人生困惑,如生活的意义、职业的选择、工作的态度、成功的依据、面对困苦时的应对方法、人格魅力的提升、心灵成长的过程以及人生存在的意义等,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每领悟一个忠告,你将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认真领会这些忠告的精髓并将其作为指导,会让你释放无限睿智,少走弯路,创造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