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是谁动了我们的自制力(3)
一个人有了一定的掌控力以后,很容易高估自身的能力,自信满满,安于现状。这种错误判断是导致自制力消退的根本原因。虽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类似的障碍,但是如果你对它彻底放弃约束,那必将被其拖住后腿。理智和警惕的丧失会让你掉进盲目乐观的陷阱。
不切实际的愿望摧毁自制力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研究,他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个人总会预测未来的生活中会有什么在等着自己。如果他真的在以后的日子里碰到了当初预测的人或事,就算与预测中的情况有所偏差,他也会感到幸福万分;但如果根本没有应验,他将会变得情绪低落、失望。
这就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引发的后遗症,我们平时也会用“希望越高,失望越大”来形容此类事件。
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假如你也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与你的想象大相径庭,你可以坦然接受吗?
如果你坚定地认为自己可以接受,不会被虚幻的想法所干扰,那么恭喜你,你未来的人生道路将充满惊喜与满足;如果你的答案是无法接受,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以后的旅途会有诸多坎坷与挫折,你要挺住。
人们在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时,往往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自身的能力。这是重中之重,一旦忽视掉,势必会对未来造成很多麻烦。比如你对未来的期望超出了你实际能力,你无法获取想象中的地位与财富,这时就会产生莫名的失落感,从而让自己站到失控的心理边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婚姻,每个人对于未来的婚姻生活都会抱有一定的幻想,但是这种期望过于不切实际,会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发差。当反差引发各种矛盾与心理落差时,负面情绪就会全部暴露出来。
所以,如果不想未来徒添那么多烦恼,最好在选择之前先将自己的期望放低一些。给自己机会,给自己学习努力的时间与空间,这才是我们对自己最大的支持与鼓励。比如工作,每个人都想要一份薪水高还不累人的活儿,但企业会白花钱养闲人吗?有可能会,但首先你要有那个资本。所以,找工作的时候不要定太多虚高的目标,正视自己的能力,坦然接受一份薪水较低的普通职位,这并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为了以后站得更高。有一句俗话记得吗?想要吃掉更多的食物,首先你要有足够容纳它们的胃。
在人与人的交往、相处中,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人们总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抨击别人,却从不反过来看看自己。很多人以为没有人指责自己,就代表自己完美无瑕,但实际上这是最愚蠢的想法,不要把别人的宽容误以为是自己的杰出。
还有,当我们遭遇失败与困境时,首先要做的是寻找原因,而不是苛责自己。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的力量足够大,但在真正的强大力量面前,它似乎不值一提。但这并不是你的错,力量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对自己没必要过于苛刻,否则只能将自己困在牢笼里,寸步难行。我们应该给自己设立目标,这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切忌好高骛远,目标的高度必须合理,而且你还得用行动来证明你确实是在为此而努力。只要满足这两点,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
反事实思维左右自制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人的思维活动通常不会针对已经客观发生的事实,人们更愿意将思维与注意力投放到与当前事实相反的方向,去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性。比如有人睡过头,挤地铁上班,半路发现已经迟到了,这时他会想“如果昨天早点睡就好了”,这是上班族的普遍心理状态;而学生们一般都是在拿到考试成绩单时告诉自己“如果之前好好复习就好了”;爱美的姑娘大冬天穿着单衣出门,结果却冻感冒了,她在打点滴时会想,“如果多穿点衣服就不会感冒了”。
这种“如果……那么”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典型的反事实思维——和当前事实完全相反的假设。就好比那个冻感冒的姑娘,现在她生病已经是既成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她再去想象多穿衣服不会生病,就是和已经发生的事实相反的思维方式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反事实思维必须具备“虚假的前提”和“虚假的结论”。同时,反事实思维本身又分为“上行反事实思维”和“下行反事实思维”。什么是“下行反事实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当我们遭遇挫折、面临困境时,试着换种想法,假设一种比目前面临的情况更坏的结果,从而来缓解当前的负面情绪,帮助我们从逆境中振奋起来。
与下行假设不同的是,上行假设不会朝着相反的方面去思考,而是会想象如果已经形成的事实可以满足某种条件,或许会获得比现在更好的结果。比如比赛失利的球队如果可以提早适应时差,那么今天的比赛就不会失败。而下行假设正好相反,它想象的结果往往要比当前发生的结果更加糟糕,比如虽然时差问题影响了全队水平发挥,输掉了比赛,但幸好队员们在比赛前做了热身,否则今天的比赛肯定输得更惨。
这种反事实思维我们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看到,比如在体育比赛中,当冠亚季军同台领奖时,你会发现第三名往往要比第二名开心得多。因为对于季军来说,他们使用的是下行假设,也就是如果他的状态再差一些,那就很可能连铜牌都无法获得;而第二名用的恰恰是上行假设,他会认为如果自己的状态更加稳定,那就可以夺得魁首了。于是,两个人站在一起就有明显的情绪差别,季军满脸笑容,而亚军却一脸的不爽。
两个年轻人相约一起外出游玩,在途中不幸遭遇了严重的车祸,两人都因为重伤被送进了医院。
在紧张的手术之后,两人依次苏醒过来。医生告诉甲,如果当时车速再快一点,那很可能他的脾脏就会爆裂,性命难保。甲的家人接到噩耗迅速赶到了医院,却发现甲虽然浑身是伤,但是情绪倒不错,还反过来安慰自己的家人,说自己真是命大,这么惨烈的车祸居然都没要我的命,只是骨折而已,休养休养就可以出院了。果然,两个月后甲被家里人接了回去,因为情绪乐观,坦然接受治疗,所以他的身体复原得很快,医生认为他没有必要再待在医院,可以回家静养了。
而他的朋友乙却在医院足足住了半年,虽然他的伤远不如甲严重,但是病情却不知为何反复发作,而且他的情绪一度十分消沉,愤怒与沮丧充斥了他的内心。他不止一次地对甲发火,并且认为要不是自己接受了甲的邀请,就不可能遭遇事故,正因为自己欣然赴约,才落得这般下场,简直太悲剧了。故事中的甲和乙分别运用的就是下行和上行反事实思维,设想了更坏和更好的结果,最后的结局迥然不同。
实际上,我们以往虽然不熟悉所谓“上行假设”和“下行假设”,但生活中总会不经意地运用到这两种思维方式。尤其是当我们遭遇某种困境和磨难时,人们似乎第一时间总是习惯使用上行假设,就像那位亚军得主和在病房里常驻的乙一样。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提前预知,当结果发生时,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沮丧、抱怨。上行假设会让人们以为事情本该更好,从而对当下的结果产生心理落差,这就导致了情绪瞬间低落,继而出现更多的负面情绪,诸如悲观、愤怒、怨怼。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彻底放弃自制力防线。
所以,我们的自制力在这种时候的作用就是引导我们进行下行假设,要知道,事情已经发生,没有改变的可能,所以我们要试着想想那些积极的方面。显然,很多事在某种条件下可能会更好,这没错,但同时它也有可能更坏。当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不要急着想应该更好,而是要满怀庆幸,告诉自己幸好没有更糟。下行假设这种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客观、理性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也不用觉得自己是自欺欺人。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排遣负面情绪,对一团糟的心情进行疏导,并且以此来维持一种平衡感。
当你习惯了使用下行假设,你会发现,以往遭遇打击和失败后会郁郁不振的你,现在已经不会再因为突然降临的困难而感到困扰。既然情绪不会失控,那么,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
失控的情绪粉碎自制力
我们说到自制,第一时间想到的一般都是抵抗诱惑以及控制行为,但要是深入思考,你会发现当我们的行为有失去控制的迹象时,往往是情绪在背后作祟。所以最容易失控的是情绪,只有情绪失去了控制,才能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为。就好像戒烟的人闻到烟味的时候,情绪首先会做出反应,驱使身体去做吸烟这件事。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回想一番就能发现,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好的情绪会让人们笑容满面,做起事来也充满干劲,事半功倍。而坏情绪则往往令人难以自制,容易做出失控的傻事。坏情绪的出现总是很突然,让人们毫无准备,比如愤怒、厌倦,等等,这些情绪猛然间迸发出来,在不同的环境下考验着我们的自制力,同时它也是我们提升自制力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
心理学界有一个关于人们情绪传染的著名理论,叫作“踢猫效应”。说的是如果人群中有一个人出现了负面情绪,并且毫无控制地爆发出来,那么这种情绪就会很快影响到身边的人,传播速度和范围会像病毒一样,非常之广。
这类人平时会因为对周遭的某些小事产生不满的情绪,随即便将这种不满发泄在周围的事物上。而当他将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以后,成为发泄对象的人又会用同样的方式宣泄负面情绪,从而让更多的人感染上坏情绪。最后,因为第一个人肆意宣泄不满会形成一种“循环效应”,在人群中广泛传播。
之所以说人类是情感动物,原因就在于很多情绪都可能变成一个爆点。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应该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每当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来临,我们性格深处潜藏的东西就会立刻夸张地暴露出来。
虽然情绪的爆发经常是毫无征兆的,但它也会遵循某种周期,情绪的状态会随着时间呈现出正弦曲线的波动。就像我们的胃会有饱和感和饥饿感,情绪同样存在着饱和状态和饥饿状态。情绪并非一成不变,它也会在无形中进行补充、消化、发泄。但是每个人消化和发泄的方式是不同的,有很多实验印证了这一点,比如同样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当我们对情绪的爆发以及传染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必须学会控制和引导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的爆发往往很突然,如果没有成熟的自制力和引导、升华能力,那就很容易被爆发后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不由自主地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当情绪陷入低潮,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愤怒等负面情绪产生时,应该如何应对?
人们在遭受某种刺激后,心理上会陷入一种激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情绪。情绪被激发后会引起一系列难以控制的生理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情不自禁。其实,很多情绪的爆发虽然很突兀,但实际上有的情绪触发点是我们可以察觉到的,至少我们都清楚产生情绪波动的缘由。不过,也有一些缘由无法甄别,这些诱因存在于潜意识层面,所以只能理解为莫名生出的情绪。这种情绪诱因可能是外在的,也可能是内在的。
对于不太敏感,或者是抵抗力强大的人来说,情绪被触发后不会造成多大影响。有的人可能很敏感,但好在有不错的自制力,所以在碰到情绪触发点时会及时用自制力将情绪压抑下来。但人群中更多的还是无力抵抗情绪突袭的人,面对突然爆发的情绪浪潮,也就只能陷入反应过激的状态。
想要不受情绪的奴役,最重要的不是控制与改变情绪的方法,而是来自心底的勇气。当情绪突然间爆发,你有再多的办法和技巧都没有用,由内而外的情绪必须由内在的勇气去抵制。控制方法只是促成勇气的行为,并不是根治坏情绪的良药。
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有很多人不懂得克制,经常会成为集体中传递坏情绪的源头。其实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的人,在奋斗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沟沟坎坎,机会总是与风险并存,成功的背后可能就是失败。人们更愿意将目光集中在打击与挫折上面,却忽视了挫折伴生的负面情绪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很多负面情绪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们总是以为“脾气”发完就算了,却忘记了“发脾气”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会留下眼中的后遗症。
我们在开头说过,负面情绪像一种病毒,更像一种污染,它不但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还会影响更多人的心理健康。如果负面情绪的蔓延和滋长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
焦虑的重担压垮自制力
老刘在一座二线城市生活,年前他在股市的投资惨遭滑铁卢,一大笔钱卷进了股票的无底洞,吞掉了他大半财产。从那以后,老刘开始变得焦虑,他觉得空气似乎都有了重量,走在路上,每个人都很轻松,只有他感觉难以呼吸。他的家人以为他是因为投资失败,赔了钱,所以才郁郁寡欢,但实际上老刘并没有倾家荡产,虽然损失的钱不少,但他依旧可以给家人提供优质的生活。
家人没能走进老刘的内心,所以老刘主动找到了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对心理咨询师讲述了自己面临的问题。
老刘说,他现在对未来、工作和家庭都充满了焦虑。心理专家耐心地安抚了他,请他详细地讲讲,自己都焦虑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