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瓷韵匠心(8)
[42]顾宪成:字叔时,别号泾阳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与李大钦同年。该榜状元为张懋修(万历首辅张居正第三子,传闻以关节中第)。因屡“言时政得失,无所隐避”,遭削籍(革职)。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归居故里,以讲学、著述为己任。后创东林书院,声名大著,且“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归”。与以往书院只管讲学、不关心社会政治不同的是,顾宪成力主学者要关心国家与社会,读书要达济世之目的,题东林书院对联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抒发其“立志救世”“兼善天下”之政治抱负。
[43]描金:为使器物美观,而在其上用金银粉勾图、描绘作为装饰,是陶瓷器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唐三彩已用之,以后历代愈增多。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载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纹饰金彩可不脱落,然传世历代描金器物金彩多已脱落。
[44]中国古代有“三教九流”之分。“三教”原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则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种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除此之外,还有“奴、乞、娼、贼”,等等,为“不入流”,即最下等。
[45]本书中所有案子均取自史籍,个别有所改编。包括周时臣因售假而亡命寺庙等事,均为真实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又,古代凶案,多有凶手杀人后费时费力割走首级之事,盖因古人信奉鬼神,畏惧死人化鬼复仇,传闻如果割掉首级,死者便无法化身。
[46]前故宫博物院旧藏有周时臣制娇黄锥拱兽面纹鼎一件,底刻“周丹泉造”(周时臣号丹泉)四字楷款,曾在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展出,现存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47]苏州徐时泰东园:今苏州留园,是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今留园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即为周时臣所造石屏遗物,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前去观看。
[48]小林屋:今惠荫园,位于苏州市临顿路南显子巷18号。此园明代初为归湛初所有,后属胡汝淳,改名“洽隐山房”。清顺治六年(1649年),韩馨得此园,修为栖隐之地,名为“洽隐园”。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园毁于火,唯存水假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复,蒋蟠漪篆书“小林屋”洞额。韩是升《小林屋记》云:“洞故仿包山林屋,石床、神钲、玉柱、金庭,无不毕具。历二百年,苔藓若封,烟云自吐。”园继归皖人倪莲舫,改称“皖山别墅”。太平天国时期一度作为某王府,园景有所曾损。同治年间,江苏巡抚李鸿章在此创立安徽会馆及程公祠,作为安徽同乡宴息之所,并重修园林,取名“惠荫园”。后李鸿章不断续拨巨款,增建园林,时为惠荫园全盛时期。民国后,惠荫园渐衰,曾设阅报社、游艺场,对外开放,游人甚多。抗日战争胜利后,西部一度由施剑翘(民国著名传奇女子,为报父仇曾刺杀直系军阀孙传芳)创办从云小学,东部散为民居。1966年,学校为建教学大楼和操场,填没水池,拆去部分建筑,又大挖防空洞,致使假山坍塌。
[49]舆地志:古代关于地理的书。吴岫为《一统路程图记》撰写后序,内中云:“岫自幼有四方之志,后以无尺寸进取,乃遍索天下舆地志,储而藏之,以为闲居检阅。徽友黄子京氏(黄洋字子京),足迹半天下,见前途问津者,漫皆迷茫,险夷利害,每犯所讳,故就岫仮诸,创设规模。又以其坐廛在我苏金阊阛阓之地,日与四方商贾交易,就而问询,併已所尝历而识者,辩证之以成此书,积苦数十年而后成,可谓勤矣。”
[50]把桩:也叫火头,负责掌管烧窑全过程,是柴窑(即前所提镇窑)、槎窑(景德镇专烧灰渣器一类粗瓷所用的瓷窑,容积较柴窑为小,燃料用松枝毛柴,烧成温度较低)烧炼技术的总负责人。另有古瓷窑名“柴窑”,相传是五代周世宗柴荣指令建造,故名。据称所烧瓷器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世宗称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世人因此称柴窑青瓷为“雨过天青”,是传说中的上品青瓷。
[51]明朝省级(其实明朝并不置行省,“省”只是民间对三司辖区继续使用的俗称,因为三司辖区起初实际沿袭元朝的各省管辖范围)之权力一分为三,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军事”。三司大致分别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省政法委书记、省军区司令。
[52]推官:官名,唐朝始置,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之属官,掌勘问刑狱,位次于判官、掌书记。其后,诸州、府皆置有推官。宋元时各府也置推官一人,专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北宋司马光便曾任开封府推官。明时推官为各府佐贰官,顺天府、应天府推官为从六品,其他府推官为正七品,掌理刑名、赞计典。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非常著名能干的推官,如万历十九年(1591年),应天巡抚李涞为迫害苏州知府石昆玉,不惜制造冤案。后遭苏州府推官袁可立弹劾,李涞因此而丢官。案件震动江南朝野。
[53]此金沙寺(今在江苏宜兴东四十里)僧人即为紫砂壶创始人,他和供春(又名龚春,有史籍记载其不是书童,而是吴氏婢女)同为史籍中最早出现的有姓名可稽的紫砂壶制作工匠。金沙寺僧算是供春的师傅,也是紫砂壶的始祖,但真正将紫砂壶文化推广开来的却是供春。金沙寺自古为名寺,唐昭宗时宰相陆希声曾在此隐居,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朝廷赐额“寺圣金沙”,苏轼、岳飞等均在这里题过词,然金沙寺之所以被后人记住,仍然是因为供春。
[54]被称为“画中兰亭”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曾为沈周收藏,后经董其昌(其人事迹见同系列小说《柳如是》,与吴正志同为万历十七年进士)转手至吴家。董其昌曾云,如想“精于绘事”,不可不看黄公望图。自明代万历至清初四五十年间,此图一直保管在宜兴吴氏家中。明末清初时,吴洪裕(吴正志幼子,吴正志为吴仕之孙)临死前仍摩挲《富春山居图》不已,叹道:“直性命殉之矣。”决意以此画“火殉”。万幸的是,其侄吴静庵不忍国宝毁于一旦,冒险自火中抢救。可惜《富春山居图》前段已经过火,部分焚毁。以后三百多年中,两段画卷分别流传,此即为今两幅《富春山居图》隔海相望之来历。
[55]供春壶是一件划时代的作品,代表着紫砂的高度,不仅开创了一代壶艺风气,还为文人与陶艺架起了一座桥梁。中国古代文人历来重书画、轻工艺,认为那些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但紫砂壶却令他们感觉到了那种内敛含蓄、古朴温厚的品性,因而供春壶一经问世,便被明代文人疯狂追捧。张岱在《琅环文集》道:“古来名画,多不落款。此壶望而知为供春也,使(时)大彬冒认,敢也不敢。”供春之后出现的时大彬是与供春齐名的一代紫砂宗师,但张岱的观点非常鲜明,供春壶绝对高出时大彬许多,一是“望而知之”,二是即使时大彬冒认,也不敢造次。张岱还在《梦忆》中称供春制作的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可谓对供春崇拜得五体投地。由于对供春壶的狂热,对供春的身世也大起争议。可惜的是,供春所制作品极少,流传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供春壶今几近绝迹,今中国历史博物馆中有一把失盖的“供春壶”(1928年宜兴储南强在苏州地摊上以一块银元购买,英大英博物馆曾提出以两万美金收购,遭拒),多被认为是赝品。
[56]明代按职业不同将人分成不同的户籍,如民籍、军籍、盐籍(即灶籍)、匠籍、弓兵籍、铺兵籍、医籍等。其中军籍和匠籍是世袭制。匠籍顾名思义,即是匠人的户籍,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匠户,一旦入籍,便由子孙世代承袭。至明时,匠人改为轮班轮作,称为“轮班匠”(另有“住坐匠”,因相对复杂,又与本书无关,此处忽略不提),除为官府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出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到明中后期,针对轮班匠又有“出银代班”制,工匠可以交纳银两来代班。景德镇自宋代起就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民窑工匠多是民间自由手工业者,如小说中提及的崔国懋、吴明官、陈仲美、周时臣等,这些人名义上是工匠,从户籍上来说仍属于民籍。官窑工匠则是具有匠籍的工匠,如文中将要提及的童宾等。
[57]龙缸:亦称大龙缸,一种绘有青龙腾云状的大型青花瓷缸,为皇家专用。明廷自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便成立了专门的龙缸窑,专门烧制大件龙缸。宣德年间(1426——1435年)景德镇龙缸窑发展至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少,而龙缸窑空闲,于是将龙缸窑十六座改砌为青窑。
[58]龙缸多用在皇帝陵墓中,用于盛装菜油点灯,即史书上所称“长明灯”“万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