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柳色独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引子(2)

李岩原名李信,是河南开封府杞县世家大族之子,天启丁卯年(1627年)中举。后因与江湖绳伎红娘子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被地方官府追捕,被迫易名投奔了李自成。他加入义军后,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均田免赋,对树立起义军在广大民众、士人心中的良好形象起了关键作用。李岩也由此而被李自成格外器重。

然而,李岩毕竟自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当他面对先主崇祯皇帝的尸首时,百感交集,心中羞愧感油然而生。只是事已至此,他再也做不了什么,弥补不了什么了。此时,大顺军士发现了上吊后被人救下的明熹宗皇后张嫣,将其押到李岩面前请功。李岩籍贯杞县,张嫣家乡祥符,两县同属开封府。他顾念同乡之谊,命人为张嫣换上男装,秘密送出紫禁城[7]。而落入大顺军之手的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也在李岩的极力主张下,被李自成封为王公,并没有加害。

崇祯皇帝本人则没有张嫣和诸子那般幸运了。由于他九五之尊的地位,即使自缢身死,也还是免不了被围观、被侮辱的下场——大顺军将他和周皇后的尸体盛以柳棺,移出宫禁,停放在东华门示众。而他临死前痛骂为“奸臣”的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足见在群臣心中,这位自称“死社稷”的国君并不是一位值得倾心敬慕的好皇帝。他的死亡,所留下的不过是一个无法改变的悲剧事实。

饶有意味的是,崇祯的死敌李自成亦是持有“奸臣亡国”的相同看法。他曾询问被俘虏的明太子朱慈烺:“朱家何以丧失天下?”朱慈烺答道:“以用贼臣周延儒[8]故尔。”李自成很高兴地道:“原来你也明白。”还特意向朱慈烺表明他不会杀太子,因为明朝灭亡并非太子之过,而是他父皇的那帮大臣的过错,“文武百官最无情义”。

公元1644年,在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中国发生了天崩地裂之剧变,神州动荡,江山易主,史称“甲申之变”。

传闻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9]曾有预言谈及明朝历数之长短,云:“遇顺则止。”李自成建国号“大顺”,另一支实力强大的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则以“大顺”为年号。果然是一语成谶,遇顺则止。伴随着崇祯的上吊自杀,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正式宣告灭亡。

然而,一手灭亡明朝的李自成并不是最终的胜利者。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位大顺皇帝入北京后不几日,便遭已投降大顺的明旧臣吴三桂背叛。吴三桂恼恨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将领刘宗敏霸占,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山海关,与多尔衮联手对付李自成。

四月十一日,李自成派人拘集数千银铁诸匠于宫中,将所掠金银诸器熔之成锭,千两一锭,得数万锭,由心腹罗戴恩率一万骑兵先行押运回陕西老家。至此,李自成已流露出明显的西归之意。诸明降官见此人目光狭隘、小家意识浓厚,料定大顺新朝成不了气候,纷纷南逃避难。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亲自率军攻打山海关,为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军所击败。李自成退走。

四月二十九日,大顺皇帝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匆匆举行了登基仪式,随即举火焚宫,挟持故明太子朱慈烺等人连夜撤离了北京,从此永远地离开了这座宏伟壮丽的古都。此时,距离李自成第一脚踏上大明国都的辉煌时刻,才过去了仅仅四十天。

五月初二,多尔衮率清军入北京,未遭遇任何抵抗,明故臣争相出迎。如此,年仅六岁的清朝小皇帝福临轻而易举地登上了紫禁城中明朝十余位皇帝坐过的金銮宝座。

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明朝遇顺则止,天下却没有就此大顺,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争斗远远没有停止。在中国南方的大地上,还将谱绘出一幅幅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画面……

注释:

[1]此处“关”指山海关(今河北秦皇岛东北,明长城东北关隘之一,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关外”即指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蜂起,外有后金(彼时后金已建国号大清,且皇太极已死,在位者为其子福临,由皇太极弟多尔衮辅政)的军事威胁,内忧外患之下,明朝已面临崩溃局面。当时辽东总兵吴三桂所率军队是明军最后的精锐部队,负责抗御女真入侵。

[2]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性多疑,在位期间,重典绳下,动辄罪废,不假宽贷。曾中皇太极离间之计,将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执政十七年中,官吏更换频繁,先后易宰相(内阁大学士)五十人,兵部尚书十四人,督师诸臣被杀者亦甚众。由于不能信任大臣,崇祯便转而任用身边的太监,甚至起用太监监军。

[3]本书中秦淮名妓及复社诸人的际遇,如陈圆圆、董小宛等,均采纳中国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的考证结果。譬如高阳先生认为送陈圆圆入宫者是皇亲周奎,而不是普遍认为的田弘遇。又如高阳先生论证顺治宠妃董鄂妃即秦淮名妓董小宛。对考据有兴趣的读者可具体参读高阳先生相关文章。

[4]张嫣,字祖娥,小名宝珠,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天启元年(1021年)入选宫中,被明熹宗亲自相中,册立为皇后。熹宗一朝,宦官魏忠贤勾结明熹宗乳母客氏专权擅政,张皇后深为不满,为此屡遭阉党陷害。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明熹宗病重,因其无子,京城中纷传魏忠贤即将篡位。张皇后偷问明熹宗皇位继承问题。明熹宗表示可由五弟信王朱由检继承大统,并接受张皇后建议,立刻召见信王。明熹宗驾崩后,魏忠贤派人威胁张皇后,欲阻止信王继承皇位,但遭到坚决拒绝。张皇后随即以熹宗生前有遗言让信王继承皇位为由,命人召信王入继大统,崇祯皇帝由此即位。因张皇后在继位一事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崇祯很是感激,为她上徽号“懿安”,奉养于宫中。

[5]三边总督全名“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员”,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以及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九总兵。杨鹤,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素有清望。曾上疏指出“盗贼”之起,“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在他的努力下,招抚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功,陕西各部起义军几乎都接受了招安。但由于十万帑金和藩王捐助的五万白银和粮食二万石杯水车薪,“所救不够及十一”。神一魁等义军既降复叛,朝廷主剿派势力抬头,极力攻击杨鹤的绥靖政策。杨鹤由此被朝廷拿办。其子即杨嗣昌(崇祯十年入阁为宰相,权倾朝野)。

[6]关于历史上是否真有李岩其人,数百年来争议不断。尽管《明史》《国榷》《明季北略》等价值极高的史籍均有明文记载,但否认李岩存在的依然不乏其人。书中取舍即代表作者本人的倾向和观点。

[7]诸多史籍如《国榷》《明史纪事本末》《明季北略》《甲申日记》等都记载了,懿安皇后张嫣后来的下落:有说她自缢宫中;有说她出迎李自成并献金银;有说她用青衣蒙头,逃出皇宫;有说她被大顺军俘获后杀害;有说她被人义救后又自缢而死。对于出手义救懿安皇后之人,有人称是李岩,有人称是刘宗敏。张嫣之去向遂成为明清鼎革之际的一大谜案。

[8]周延儒,字玉绳,号挹斋,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会试、殿试皆为第一,授编修。天启年中,调升右中允。崇祯即位后,召为礼部侍郎。因善于领会崇祯心意,深得宠信,连连升迁。历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机务,武英殿大学士,为首辅。崇祯六年因受同参机务的温体仁排斥而罢官归里。后受复社领袖张溥鼎力相助,得以东山再起,仍为首辅。入朝后曾革除弊政,任用一批正人,并奏请减免部分赋税,借以求名。然其本性贪得无厌,又无治才,任用奸人,使朝政渐趋败坏。后与清兵作战时,胆怯怕死,饮酒娱乐,虚报战功。很快被揭发,遭革职,被勒令自裁。

[9]刘基,即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元至顺四年(1333年)进士,因不得志愤然辞官归隐。后出山向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论取天下之策,深得朱元璋欢心,筑礼贤馆相待,称为“老先生”“吾子房也”。从此常侍朱元璋侧,主持军务,为明朝开国功臣。其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天文、地理、兵法无不通晓,尤精象纬之学,善察识人才。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擅长行草,工画山水、梅花。又,明人重号,号往往比名字更出名。除柳如是、董小宛等极个别的情况外,本系列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均以本名出现,而不是沿用习惯叫法。如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书中不采用其最知名的“徐霞客”,而是以“徐弘祖”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