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文化诸元(4)
第三是用食油增香。纯净的植物油和动物油,也能很大程度的对食材产生增香的作用。其实,油香,就会使烹饪出来的菜肴有一种特别而又好闻的香气。所谓纯净的油,如菜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以及猪油(猪板油)、牛油、羊油、鸡油、奶油,等等,用它们烹制各种不同的菜肴,就会散发很浓郁的油香,与食材的本香相得益彰。桂林人冬日煮汤喜欢放猪板油,这种动物油的香味,十分浓烈。而炸东西,用茶油,容易起酥炸脆,久贮不会受潮发软。牛油(黄油)做麻辣火锅,那是从川菜中来,而奶油做酥味糕点,虽从北方传来,但又改进成桂林口味,奶油凉菜,有一阵炼奶香。而在汤、凉拌菜、面食上淋一点小磨芝麻油,那独特的香味更是诱人。
第四途是以气味芬芳的蔬果留香、增香、提香,并与食材美妙组合,相得益彰。我们的荤字,是草字头,当然是指某一类蔬菜,这一类蔬菜,能散发出强烈的香气,故称为荤。《礼记》中说“荤”是指九种(当然不仅九种)有奇特气味的蔬菜,它们是:姜、葱、蒜、韭、芹、茼蒿、芫须、紫苏、阿魏。恰当的分别不同食材,特别是动物性食材,配以这些香辛味的蔬菜,就能增加香味,消除异味。动物性的食材,如:猪肉、鱼肉,有腥臊气味,而牛肉、羊肉、犬肉,特别是羊肉,有很浓的膻味,用姜、蒜配合可以消除这些气味,而用这些蔬菜烹饪的菜肴,也有特别的香气,如香芹肉丝、香葱煎蛋、韭黄炒蛋、韭菜花干丝,还有子姜烧肉、韭头虾仁、韭头虾皮、蒜苗腊肉、蒜苗腰花、香菜拌牛肉巴、蒜泥白切肉、香椿煎蛋,等等。桂林煮田螺除姜蒜之外,一定要放紫苏,使它更具有独特的风味。
以水果增香,也是一绝。我们有不少菜肴、用水果配合,不仅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而且味道也十分美妙。如菠萝酥合、菠萝牛肉、香蕉鸡脯、椰仁鱼丁、西芹腰果、香芹百合,等等。
用香料除去异味、增添香气,是重要一途。桂林人常用于烹饪的香料,有数十种之多(详见下文),但常用的不外姜(老姜、黄姜、沙姜)、蒜、八角(大料)、桂皮、橙皮、香草、香叶、草果、豆蔻、丁香、小茴香、甘草、胡椒、花椒、辣椒、迷迭香、山楂、豆豉等十几二十种。煮动物性食材,如牛肉,沙姜、八角不可少;煮羊肉,还应用甘蔗稍,再放几片山楂干,就能很好地除去膻气。即使煮植物性的食材,如蚕豆、小芋头,放一两朵八角,那滋味就更加鲜美了。桂林米粉,特别是桂林的卤味米粉,是世界一绝,那卤锅的制作,就少不了各色香料,真正传统风味的桂林米粉的卤锅,要按比例放入二十八种香料,它才能散发出特有的诱人香气(见后文),烧羊肉、煮狗肉都要投入相应的香料。
但是,桂林高明的厨师讲究烹煮这些动物性食材时,虽然必定要投入相应的各种香料,却一定还要保留一点牛肉本色的香味、羊肉本色香味、狗肉本色的香味。
否则,烧煮出来的东西,就吃不出什么是牛肉,什么是羊肉,什么是狗肉了。
这就是吃的艺术。吃的艺术,在菜料的香气这一点上,桂林又是十分讲究的。
色、形、香对于一道菜来说,当然十分重要。但如果这道菜“味同嚼蜡”,那就不管你色彩再美丽,形状再悦目,香味再扑鼻,也是枉然。归根结底,还是在一个“味”字上。可以说,美色、美形、香逸,但味道不好,那这一道菜就失败了。
当然,色、形、香都好,一般来说,应该说味道也是好的。但真正要烹饪一道美味的菜品,还需在味上下工夫。
中国菜的味型非常丰富多彩。古今都讲“五味调和”,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饮食理论的基础。
这五味,其实就是五种最基本的味型:酸、甜、苦、辣、咸。商朝以盐和酸为主味,周代就非常丰富了。《礼记》就记有用葱、芥(芥菜籽制的调料)、韭、蓼、薤(藠头)、藙(果实味辛辣,又称食茱萸)、醯(醋)、梅等调味品煮脍、豚、脂、膏、三牲和兽类食材的。
周代已经注重复合调料的制作和使用了。《礼记》也记了不少“酱齐”,各种酱料,不仅名目繁多,滋味也各异。《周礼》记载,周天子祭祀和宴客,往往用酱一百二十瓮。孔子也说:“不得其酱不食。”
我们现代人,也常用酱佐食。如用炸酱吃面条,又如吃烤鸭沾点甜面酱。桂林人佐食的酱也有不少,豆瓣酱、辣椒酱就是首选,甚至有人缺少了它就吃不下饭。
味型总结来说,大约有九类,即咸、甜、酸、辣、苦、鲜、香、麻、淡。而桂林人的口味,对酸辣苦咸鲜香甜七味最为看好。这种种口味,当然也是从四面八方而来,但却都加以了改造,成为了桂林人独特的口味。如取湘菜的鲜辣而不取其咸,取粤菜的鲜活而不取其甜,取川菜的辣香而不取其麻。北方的炖菜也不取其软烂。江南的腌菜也不取其苦咸(咸得发苦,如盐水鸭子)。
复合型的调味,据专家的研究,用于烹调的有500种之多,但实际使用的,也不过四五十种,据王仁湘的《饮食与中国文化》所载,试列如下:
(1)酸味型:酸辣、酸甜、姜醋、茄(番茄)味;
(2)甜味型:甜香、荔枝、甜咸;
(3)咸味型:咸香、咸酸、咸辣、咸甜、酱香、腐乳、怪味;
(4)辣味型:胡辣、香辣、芥末、鱼香、蒜蓉、家常;
(5)香味型:葱香、酒香、糟香、蒜香、椒香、五香、十香、麻酱、花香、清香、果香、奶香、烟香、糊香、腊香、孜然、陈皮、咖喱、姜汁、芝麻、冷香、臭香、豉香;
(6)鲜味型:咸鲜、蚝油、蟹黄、鲜香;
(7)麻味型:咸麻、麻辣;
(8)苦味型:咸苦、苦香;
(9)淡味型:淡香、本香。
桂菜最常用的香味,莫过于甜香、酱香、腐乳香、辣香、蒜香、姜香、葱香、腊香、豉香、芝麻、花生、蚝油、酸甜(糖醋)五香等这十数种。
桂菜用的料酒,取三花不取黄酒;用的醋取白醋不用陈醋。酱料多用腐乳、豆瓣、辣椒(蒜蓉、豆豉),南来的酱料,如柠檬、黄皮、梅子,也较为可口,在吃烧烤菜肴时,点以此酱,风味很好。如番茄酱、苹果酱等果酱,是桂林人吃西菜时所取;而麻辣酱则是学做川菜,改改口味时所用。其实桂林人,就是豆腐乳、辣椒酱、豆瓣酱三大酱菜系。
所以,在味上,桂林喜酸,但不能太酸;喜辣,但不能太辣;喜咸,但不能太咸;喜甜,也不能太甜。桂菜讲究咸淡合适,放糖最好吃不出甜味。取了湘、川、粤、下江菜之长处,却避免了它们的短处。这种品味的功夫,就是桂林独有的饮食文化。
至于品味方面,老桂林人,也是十分精于此道的。过去,我母亲就能辨别得出豆芽是在哪儿发的,当然,以西山隐山岩洞的最佳,次之是七星后岩的;至于生晒酱油,是不是晒够了日头(一般需六个月,即一百八十天);甚至吃得出漓江水(新中国成立前,有挑水卖的)是取自伏波山边还是象鼻山边的。水豆腐不用说了,点卤的(老水豆腐),用石膏的,小锅煮的还是大锅熬的,都能分得清爽。所以,好的厨师要做出好菜,首先他自己就能精于辨味。
盐味(生盐、熟盐),甜味(黄糖、红糖),肉味(前夹、后腿)。特别是酒味,酒薄无香,酒醇味厚。如以淡菜配浓酒,饮酒必然无味;如以香浓酥脆之肴佐醇酒,则相得益彰,酒兴就高。菜肴不对,三杯为多;菜肴味美,千杯不醉。这就是品味与食材的关系。在吃的艺术上是很有讲究的。桂林人讲“无酒不成席”,又说“无鸡不成席”,还说“千有万有,不如花生下酒”,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有的菜肴,虽平淡而显出食材的本味,那余味是绵长的;有的菜肴,虽说浓厚却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咸、酱、甜、糊俱全,倒吃不出它是什么东西了。所以,精于品味,是美食家;但能做出耐得品味、让众人齐声道好的菜,却是厨师的真功夫了。
吃桂菜,总少不了味碟,或酱油白醋,或辣椒蒜蓉酱油,用来蘸的一般较淡的菜,使之增味。而腐乳辣椒碟,却专门用于吃狗肉,它能激活狗肉香气,增加狗肉滋味。
在品味上,桂林人不喜欢腐臭之味。臭豆腐、臭鸡蛋是外头传入,仅为一小部分人爱好。正宗的酒席上,是见不到它们的踪影的。而苦味桂林人只喜欢食材的天然苦味,如苦瓜、苦荬菜。可惜,如今苦瓜不苦,而苦荬菜也成了甜荬菜了,还能保有一点点蔬菜清香的,那也就是萝卜缨子或芹菜,或韭、或茼蒿或紫苏了。
(三)奇思妙想——名与器
这里讲的是菜名和食器,名与器都透着中国人的很多灵气,呈现出食者、馔者的奇思妙想。
菜肴的命名有多种方法,最普通常见的有用食材命名的,如番茄豆腐、西芹百合;以香气命名的,如蒜香排骨、鱼香肉丝;以烹法命名的,如爆炒肚丝、清炖母鸡;以色命名的:白雪红梅、金玉满堂;以形命名的:松子全鱼、菊花里脊;以质地命名的:如酥炸茄盒、脆皮烤鸭。
桂菜的命名,还满含祝福、吉祥的意愿,如“三元及弟”(牛肉丸、鱼丸、虾丸羹)、“手足深情”(鸡爪、鸡翅、生菜、芹菜)。特别是有用食材的谐音、谐色、谐形等而命名的,如“渭滨垂钓”,这就用着了一个典故,实际上是子姜炒鸭的意思:暗含姜子牙这个人名:“子孙百代”(莲子、海参、百合、带子羹)。有一品婚宴的甜羹,就取名为“早(枣)生(花生)贵(桂花糖)子(莲子)”。既美味,又寄托了人们对新人的祝福。这就是菜肴命名的艺术,也是中国菜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
我请客吃饭,讲究四美俱全。哪四美?美酒、美肴、美器和美女。这是缺一不可的。美酒、美肴不必说,美女也只能是可遇不可求。而美器,当是吃的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老子说过“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认定世界是天圆地方的。而民以食为天,这天是圆的,所以装盛天的食物的器,就应该是圆的,传统的食器,除汤匙筷子外,都是圆的,从视觉美学来说,圆器使人赏心悦目。而时下却使用了各种异形器,方的、长方的、扇形的、菱形的、半圆的、三角的,五花八门,好像十分的丰富多彩了,其实它造成了人们视觉的疲劳,分散了注意力,降低了胃口。而且在摆放上也显得十分的杂乱无章,方不方,圆不圆,摆台地方,又互相矛盾,实在是不妥的。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大大小小圆的食器,使人产生一种和谐圆满的感觉。既然簋是圆的,盘是圆的,碟是圆的,碗也是圆的,那么,就容易注目于菜肴,在色、香、味、型四全的菜肴面前,食欲不禁大振。所以器美的前提,是器形一致浑圆,吃的是围圆桌而坐的席,团圆和乐的感情就在其中了。
(四)佳构逸兴——情与境
环境幽美,雅客云集,这也是食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色与形令人赏心悦目,香与味令人心旷神怡,而那奇思妙想的名(菜名)与器(食器),更显吃的艺术的魅力。但总体的仍然需要良好的环境,食客的雅兴,有了这佳构才能激发逸兴,把食艺推上一个很高的美学境地。
孟浩然有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农家之宴,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顿使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人兴味盎然,对此发生了浓郁的兴致,以至于相约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晚唐本土诗人阳朔曹邺有诗《碧寻宴上有怀知己》,写道:“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曾任桂管观察使张固幕从事的晚唐诗人卢顺之,也有《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说:“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好是谢公(南朝齐谢朓)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又有曾任桂管观察使的晚唐诗人杨汉公诗《訾洲宴游》:“桂林云物尽漫漫,雨里花开雨里残。唯有今朝好风景,樱桃含笑柳眉攒。”在这样美丽的境地饮酒赋诗,其乐可想而知。南宋任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范成大,在七星岩栖霞洞饮酒赋诗,尽写桂林山水美景。南宋抗金名将张孝祥,为广西、桂林文德教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张栻在公务从教之余,也多喜到桂林山水胜地饮宴会聚,而多有题咏。总观往古自隋唐始,到明清末,数百上千文人,都在这风景如画的美景中流连,饮酒赋诗,真真是赏心乐事。
而历朝历代,桂林的大多酒楼依山傍水而设,青山苍翠,藤树蒙络披佛;绿水澄碧,游鱼历历可数。此时此刻,饮酒乐事,诗兴大发,无数佳构名篇留传于世。
又特别的,镌刻在崖壁之上,流传千古,成为桂林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财富。
桂林得天独厚,无数青峰立地拔起,正似一支一支碧玉簪;而蜿蜒南流的清澈澄静的漓江,更是美不胜收。说饮食要有良好的环境,营造美妙的气氛,那是任何地方也比不上桂林的了。所以人说,环境气氛的作用就是十分重要的了,而饮食的环境,当然以自然的、独到的、生态的为上上之美。在桂林游山玩水,在桂林吃一道漓江鱼虾,那种享受,说是神仙也不过分。
因此,桂林的酒楼、菜馆,我认为以建在江边山下的为上佳,背靠青山、面临漓水,推窗即见江边的脚下的竹树婆娑,八月桂花开放,又袭来阵阵桂花香气。在此景此境中饮宴,那真是佳构伴生逸兴,胜境促发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