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理财:你可以拥有你要的自由(2)
我写过很多免费分享的文章都涉及知识转化,不过由于获得经济效益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所以很多人都没这个耐心。人们更渴望的是一夕成名、暴得千金。事实上,我今天能够玩着赚钱,也是靠十几年的积累,但是,如果一直不注重积累,就未必能够享受到那个收益——我承认是有捷径的,不过也要看捷径是否适合自己。
有位朋友热切地让我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让我用他给的链接注册,说那个模式多么创新,我一看就是传销,说没兴趣,然后被一顿批评,说我作为一个写书的人,都不关心新事物。我想说我又不傻,然后觉得说也没意义,于是默默地认了。这样的模式,我不会介绍给别人。
我所说的,是我的模式,是融工作、学习、生活、玩乐于一体的赚钱模式(请注意:玩出花样来,也得靠努力,也是个能力),有些人可以复制,有些人可能不能,但最大的意义也许在于:
有人这样做到了,她为什么能够做到?
在做到的背后,有哪些是你可以学习的?
适合你的玩着赚钱的模式是什么?
如果你现在还做不到,未来是否可以?
你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还有哪些模式是你可以参考的?
在这个时代,你能运用什么?(从1998年起,我一直善用网络,没有网络,我没有今天。)
你有哪些可以商业化的技能?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第一步,你做什么?(比如,你想通过微博赚钱,第一步你总得先有个微博吧?你想成为小日子App的体验师,一边逛店一边赚钱,那你首先得喜欢逛店、发现特色小店,而且,摄影水平也得过得去吧?——后一条倒是也可以请朋友帮忙,不过终究自己会了还是更方便。)
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到,我前面所述的微信红包游戏等,都是一个人的小打小闹,非常简单,也没多少门槛。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一群人玩。培养很多兴趣,拥有很多技能,站着赚钱、玩着赚钱其实都不是难事。
我另外的体会是:越是关注赚钱本身,越不能轻松,因为心思都在钱上了,没有余力注意其他。把赚钱当作是顺带的事,关注赚钱以外的事情,比如自我和他人的愉悦、事物本身的价值,往往钱就附带而来了。
你想想,这个有没有道理?
怎么才能过低价高质的生活
很多人存在误解,以为高品质的生活往往都是需要付出高价,考虑到支付能力,所以放弃享受,其实,很多时候这都是认知上的误区。
我经常网购,有次在某网店下单买了三瓶起泡酒,因为之前饮的一款醋栗起泡酒很好喝,那个酒是特价再加网店优惠券买的,46块钱包邮,后面买的三瓶,优惠后125元,送两个酒杯,就是42块钱一瓶的样子。另外还买了一个旅行包4件套,99元,是前面几天买了149元的7件套,觉得好,想再买时,价格恢复为279了,有一天无意中浏览,发现4件套,于是又下单买了一套,留着送人。
我不会有事没事去看购物频道,就是顺便一看,有些东西碰不上,就算了,不强求。
在写这篇文章的那天,熬了鸡汤喝,四个多小时的慢炖,非常鲜美,鸡肉也很好吃,一向我熬汤从来不吃肉的,但这次是连汤带肉消灭整碗。一只700g的鸡,味道这样好,其实也不过才22.8元,也是网店购买的。以前煮汤都是买活鸡现杀(有的超市有这服务),价格方面似乎差不了多少。另外从一家网店买的进口牛奶,1L是9.3元,这可比超市的伊利蒙牛安全吧。
并非说凡低价都是好的,这需要筛选,也涉及习惯和心态等问题。
作为穷人,我没有虚荣心,不觉得买限时特价的东西很丢脸,我的消费有时理性有时感性,自己开心,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赚的钱。
具体的体会和经验:
1.让享受突破地域。
记得2000年左右,我从网上买过一本书,是潘旭澜教授的《太平杂说》,当时我还在曲阜,那么小的城市,新华书店里没有这本书(那个本来是在《新民晚报》上的连载,我一直追,后来知道出书了),我看到中国图书网上有卖,打折,还免费邮寄,于是买了。网络可以突破地域,但我们的思维有时候不能突破,这才是可怕的地方。
我经常会从淘宝购买各地特产,比如云南的饵块、内蒙古的奶豆腐、西藏的酥油茶等,也喜欢一些异国风味的进口食品。即使有运费,也不算多,但可以享受到各地美味。
特殊的小食品,有时候还有其他妙用,比如用台湾的素手浣花黑糖棒棒糖在培训课上当奖品,新奇又好玩,还可以搞活课堂气氛。
2.打好时间差。
我第一次去新加坡,自由行,五天四晚,往返机票加酒店,四千多。第二次去新加坡,是回来后立刻动念(觉得第一次时间太短),自己订机票,因为时间仓促,机票就三千多港币。第三次,是看到虎航特价,立刻预订了,往返机票一千三百多港币。
虽然我时间相对自由,但是,一个在职人士如果时间管理做得好,提前规划,也并不是不可以达到。也不用天天守着看什么时候有特价,关注微博、邮件订阅、同好的朋友告知,都是途径。
3.妙用团购和网购。
外出就餐,我经常会留意团购,比如深圳象王子厨房、香舍会这样的地方,有时候都会推出很棒的团购套餐,品质一样,价格实惠。这里,撇开面子问题(有人觉得吃团购很伤面子,我没这份虚荣心,我有时候请朋友吃饭也是团购,很坦然地告知),其实关键点在于“信息”——知道不知道,知道了会不会用。比如有些西餐蔬菜,如果是在Ole买,价格通常比较贵,但如果是在麦德龙或者网店买,价格就低一些。
我在异地旅行,有时候也会用团购,百度身边或者大众点评、美团等都可以搜索出来,有些地方不需要提前预约。
有些人误认为团购的质量会有问题,其实只要想想商业的基本原理就知道:既然要做宣传,市场费用和给顾客优惠,两个相比,也许后者还更合算些。为什么不?
4.减少量,注重质。
我买东西有一个习惯,“多品种,小批量”。以前在家里时,逢年过节,家里要上供祭祖,需要点心,我妈妈让我去买,我通常都是每种买几块,然后买很多种,我妈妈开始觉得奇怪,我说:这样可以多尝些不同的口味呀。她也就接受了。我后来做ERP(企业管理软件)的制造产品经理,发现有这么个生产模式,感觉很有意思。
同样的钱,比如有些人愿意喝十杯廉价的咖啡,注重“量”,而我很多时候都注重“质”。这是前夫教我的。当时是因为我胆囊炎不能喝咖啡,但有时又想喝,他就说,既然如此,不如把这难得的一次喝咖啡做成极致享受,咖啡豆要好、新鲜烘焙、奶要好、器皿要美。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也正因为我在婚姻里学到很多,所以我并不觉得仳离是个悲剧。事实上,我的生活品质也是透过婚姻得以提升,比如在婚前我的确受到家庭约束,不得自由,出于安全忧虑,从来不被允许一个人出外旅行。
5.注意点在于产出而非只是投入。
消费心态上的差异会比较明显些,比如我在买书方面从来不会吝啬,我通常不会问别人这书值不值得买,着急要读的书,通常是立刻买来,不着急的书,就先标记“想读”在豆瓣里,等京东等网店打折的时候买过来,我觉得这是投资,只要里面的知识我派得上用场,仍然是低价高质的撬动。
有些时候,不是物品本身的价格低,而是那个品质可以使用很多年,分摊到漫长的岁月里,价格就很低了。而如果选择质劣的物品,可能会换好多次,总价并不一定低。另外高品质的东西,用着非常舒心,给自己好心情,这是无价的。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必须要在生活中应用高品质的东西,人应该有很强的柔性,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境下作出不同的选择并能承受它。另外,人的消费应该在自己能力之内,不要做过多的透支。自己过高品质的生活,也不等于要占别人的便宜。我这边经常会有人提出送什么东西,很多时候我也都婉拒了,自己又不是买不起,拿了别人的,就算别人说不用帮忙打广告,心理上也过意不去。何苦?
再低的价格,也还是需要“钱”,这是一个基础条件。不劳而获的思想就免了吧。接纳、喜欢、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远比羡慕别人的生活重要。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培养能力赚钱,也是一种必需。
那些花了很多冤枉钱的人,是缺少自知和自信
因为不了解自我,所以缺少自信。
因为缺少自信,所以花了很多冤枉钱。
当然,以上论断,相当不严谨,因为也有故意花的——爷就是有钱,爷就是爱花,花给同学们尤其是女同学尤其是当年暗恋的女同学看的,你管得着么?
不过,今天,我们撇开其他各种情况,只说缺少自知和自信的情况。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
别人有iPhone6,于是他也要,别人换了iPhone6plus,于是他也要。
当iPhone7、iPhone8出来的时候,他还是会要,不管别人要不要,因为,有了它,就有了面子。
虽然,他们也就是用来打打电话刷刷微信而已。至于各种App,管它呢,那个又不能用来撑面子。
虽然,哥买不起飞机,但是,哥有无人机!
面子得撑,因为没有里子。
人在没有自信的时候,会认为,面子就是里子。因为以为整个世界都是通过表面上的那些东西来认可你:衣着、妆饰、手机、房子、车子、工作单位、伴侣。
有个女孩说,认识一位网络红人,在微博微信里天天秀奢侈品的照片,好像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事实上,她的生活很普通,并没有她所秀的那些物品,我们了解她的人都知道——那位红人,不是活给了解她的人看的,是活给粉丝群看的,在那些追捧和艳羡中,拥有成就感。当然,从商业的角度,并不能说没有用,因为如果有很大的粉丝群、活跃度,有可能会引起广告商的注意,然后也就可以赚钱了。不过,既然在她的朋友眼中她的生活还很普通,就表明目的还没有达到。
人的物欲,也不都体现在对奢侈品的渴望上,有时候,人会喜欢“多”和“便宜”。所以,双十一很多人会狂购,因为觉得如果错过,就很可惜。至于是否真的需要、用不用得上,那种狂热的时刻,似乎顾不上考虑。
人也会喜欢扎堆,既然全民都在抢红包,如果自己不抢,和朋友们谈什么呢?
自知的人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也明白什么适合自己。比如有人喜欢民国风衣服,但是身材未必适合。自知的人会管理好自己的外在和内在,一切没有违和感。
自信的人不用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可能会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不再用我的名字、地位、身份来认识自己,而是用无名的,自由的存在。”
自知自信的人觉得自己并不匮乏什么,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相反,缺少自知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还需要太多的拥有,而且会振振有词地提出反对意见:穷人谈什么自由?他会觉得,所谓“明月清风不用一钱买”就是矫情,吃的用的哪样不花钱?但事实上,自信的人,往往也都能够保障基本生存,并不为此忧心。《天幕红尘》里,有人评价男主角叶子农:“这个人只在需要用钱的时候才去挣钱,挣到够用他就停了。这是一个矛盾,如果他的心思在钱上,他也就不太可能有思想了,有的只是见识,是生存技能。”
反驳的声音肯定会有:“那是小说啊!不真实!”
不真实就没启发?
自知的人会明白,真与假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适合自己”。叶子农是叶子农,自己是自己,小说里也有可借鉴的东西,否则文学无意义,现实里也有必须超脱的东西,否则人活着只为稻粱谋,也不是自己追求的意义。现实不是借口,文学不是梦幻。他分得清界限。
自信的人会相信,困境中,天无绝人之路,顺境中,也不能忘形,能力和运气都重要,顺势而行,见好就收。赚钱和花钱,能够控制自己的贪欲,也能把握好相应的分寸。他驾驭金钱,并不为钱而烦恼。
冤枉钱其实谁都会花,毕竟谁都免不了意外。但是有人会当是学费,一笑了之;有人念念不忘,这回恨不得剁手,却在下一个双十一来临之际,再度狂热。如此反复。
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理财……所有的这些“理”,其实都指向“人生管理”,不自知,不自信,管理不好自己的人生,通常来说,不只是理财失败、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失败,基本上,难有大成——就算运气好,未必够用一辈子。
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次,因为不齿一位大学生的做法,秋叶发了条微博:
今天才知道有大学生是这样看书的,在亚马逊买书都是7天内看完然后退款——他认为这并不是对作者的不敬,就像老罗说的,我们只是现在不花这个钱,是因为我们现在比较初级——以后你们遇到这种人请不要和他交往,因为他不管做什么坏事都会找到解释合理化自己的原因。
我看后,也发了条微博:
听说有的人是这样看书的:在亚马逊买书都是7天内看完然后退款,本本如此。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如果是你身边的朋友呢?
相比秋叶的微博,我的要简单很多,我开始没拿出结论,就是想看看大家的看法——每个人的看法,其实也代表了他是怎样的人,这并不是钓鱼,而是一个人愿意发言,本身就是展示。每一个人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构成了别人对他的印象,7天内读完书然后退掉的大学生也是如此。
如果我是招聘方,我知道应聘者有这样的做法,我不会招聘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