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遥祝理想不死(2)
读研的这一年间,影响我极深的这些老师们,都是学术道路上最虔诚的行路者。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有朝圣者叩拜的力量。他们引导学生的一点一滴,都有传道士授业的真诚。做学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没有灵感时需要不断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在没有动力时需要随时与自己的惰性对抗。我感喟他们始终如一的热情,更感喟他们攀爬不止的耐力。
时至今日,我仍然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最朴实的真理。不管出处如何,我们都能乘着这个真理的翅膀,变成自己的英雄,独一无二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从来不问出处。
真正的英雄,只问他一路从不懈怠的旅程。
你清澈笃定的内心哪里去了?
最近,一个也想考研的大三学弟经常和我联系。作为一个失败者,我自然是没有什么好的经验,但是从他身上,我明显地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这些影子徘徊在三年前的秋天那些热血沸腾的夜晚里,徘徊在两年前的冬天深夜十一点一个人从自习室回宿舍的小路上,徘徊在一年前的春天面对几个选择日复一日的纠结里。我看到它们排着队从过去走到现在,仿佛这几年的时光只是一个转瞬。
我又想起去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考研结束之后,我曾在博客上写过一篇很长很长的五道口考研纪念文。去年冬季的一天,和班里的另外一个姑娘聊天,她自中山大学考财科所失败,和我一起调剂到了我们学院。那天,她跟我说,我看了你博客里的那篇文章,你记不记得有一句话你写了三遍?我一脸茫然地摇摇头。那时候,我已经把那篇文章忘记了,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是哪句话让我写了三遍。那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冬日,温吞吞的阳光透过老师办公室的玻璃轻柔地照在她的脸上。她说,你那句写了三遍的话是“那是我们为梦想不懈奋斗的年华”。
那天晚上,我在网上跟朋友疯狂吐槽,但一百个安慰都没能赶走我心里深切的惶恐和难挨的焦虑。那天恰好看《时尚女魔头》,看到深夜起风的街头,内特忧伤地问安迪:“你清澈笃定的内心哪里去了?”
失眠的夜里,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在黑暗中睁着眼睛问自己,那个曾经住在我身体里的浑身燃烧着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哪里去了?她怎么走得头也不回?那些为梦想不懈奋斗的年华哪里去了?它们这么快就老了吗?
《时尚女魔头》的最后,安迪辞职离开了时尚杂志《天桥》,回到了更符合她初衷的《纽约镜报》。我也很想找回原来的自己,找回原来和安迪一样笃定的内心和勇敢的坚持。它们住在过去,住在我无法回去的少年时和大学里。
我无法让时间逆转,也无法改变我曾经放弃曾经坚定地追求而屈从于现实的事实。我只能向前看,找回那些曾经藏在我灵魂深处的梦想,然后重新开始“为梦想不懈奋斗的年华”。
这两个月我非常忙,大概是我这辈子过得最兵荒马乱的两个月。除了要准备火烧眉毛的注会考试,研二的选修课仍为数不少,导师更是砸了不止一本六七百页的英文教材和各种各样的英文文献让我看,口口声声地催我“论文抓紧点儿论文抓紧点儿”。除此之外,我还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开始习惯了不睡午觉,忙得上蹿下跳的时候也有,熬夜做材料做到夜里三点第二天正点起床的时候也有。不过是短短的两个月,我便觉得生活真正展开了它万花筒的样子。很多孩子已经学会的基本的社会技能,我才刚刚起步;很多孩子已经接受并默认了的现实,我还在百般思索希望能从中收获裨益。总之,我不再是那个被父母宠坏,受不得半点儿委屈的娇气女孩,也不再觉得“察言观色”是个贬义词。我一直相信,即便社会已经千疮百孔,即便世界密布阴霾,只要保持自己的灵魂不被蒙上灰尘,只要坚持一颗清澈而笃定的内心,就至少可以让自己置身的世界完好无缺。
虽然这段时间我忙得像一个陀螺,但我还是坚持对自己说“有些事你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作为一个拖延症重度患者,为了让自己过得更从容,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我读了大量的时间管理的书,学会了写“To-doList(任务清单)”,一点儿一点儿地治好了拖延症。我还从被琐碎的生活挤得无处逃生的缝隙里写了很多文章——各种各样的书评影评和无病呻吟的小诗歌。
我逼着自己做这做那,因为怕未来的自己会后悔,会遗憾那些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好机会。而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更清晰地听到了梦想萌芽和生长的声音,看到自己在一步一步地完善,走向想要的世界。
写下这篇日志的这个时刻,我在北京,俯瞰这座城市流光溢彩的灯火,它们曾是我一度心醉神迷的所在。大学的末尾,我曾耗用了一年的气力想要走进它,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离家很近的一所大学。所以,我很想对学弟说,你不知道我有多羡慕你,羡慕你仍有追逐理想的时间,仍有错了再改的机会。我甚至愿用现世的所有安稳去换回我曾经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孤注一掷的魄力,换回那个浑身燃烧着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
所以,你仍然要坚持要无所畏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灰暗晦涩的日子,那些起早贪黑地背单词看专业课的日子,会变成一砖一瓦,将泥泞坎坷的土地,铺展成一条通往梦想的康庄大道,把未知的荣光一一检阅。
祝愿我们都有清澈笃定的内心,并带着它走过为梦想不懈奋斗的年华。
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全世界的光。
年轻不设限
我最大的正能量源泉是一个肤白貌美的勤奋姑娘。姑娘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两年制金融学硕士,现在已经毕业,在某银行北京分行上班。在研一的这一年间,她做了如下事情:(1)专业排名前三,关键是最让我恶心头痛的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都考了90+,其中一门甚至是95+;(2)考过了CFA的一级和二级,考过了CPA的五门;(3)学习之余还从从容容地实习着,两家公司都是全国排名靠前的券商。去年冬天,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姑娘也不免磕磕绊绊,在家乡省会城市拿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机会之后,家人劝她,回来罢了,何必强留北京。姑娘悄悄跟朋友说,我不是非得留在北京不可,但是我在北京读研这一年的收获,比我大学四年收获的都多,有时想想甚至比我前面二十几年的收获都多,这种成长的充盈感,让我舍不得放弃。
现在,从西藏毕业旅行回来的她已经入职。偶尔跟朋友絮叨,自己被分配到了某个不大景气的支行当柜员,刚刚工作,疲惫到一开家门就要睡倒在床上。我眯着眼睛,想她考研时每天早晨六点准时起床,雷打不动枯坐十二个小时的侧影,想她如今白衫西服正襟危坐地收过一沓钞票,熟练地操作业务的样子。我觉得即便如她所说,那是一个不大景气的支行,我也仿佛看到她的未来,一定是光芒万丈。
可能在更优秀的人眼中,姑娘的成绩简直是手到擒来。他们甚至不用视死如归地考试,便能顺利保研到名校,也不用拼尽全力地准备,便能拿到让众人羡慕嫉妒恨的工作职位。但是两年前,姑娘和我一样从大学毕业,之前的四年,我们在一个教室里,听同样的课写同样的作业,发同样的牢骚背同样的试题。两年之后的今天,我已经被她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甚至只看到前面尘土飞扬,连人影都找寻不见了。那一片尘土背后,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匮乏和欠缺,我缺失的,还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挑战自我的追求。
以前不知是由于天生的惰性,还是恐慌挫败感,我习惯了给自己设各种各样的人生界限。譬如我就是不懂会计的记账思维,我就是不会期货市场上纷繁复杂的操作,我就是听不懂计量经济学的课……
越长大我甚至越学会了逃避,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总是用“反正以后也不会从事这个工作”或者“反正写论文也用不到那些理论推导”来安慰自己,找了各种各样的理由避开那些知识体系里的硬伤。我也不知道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会不会因为现在的懒惰和逃避栽跟头,但是现在,我总算明白了,即使不栽跟头,我也差了别人太多太多。世界变得太快,别人都在一路飞奔,如果只有你止步不前,因为啰哩吧嗦的理由给自己找借口逃避学习和积累,你不仅会被同龄人甩在后面,以后更会有大批大批的后来居上者超越你的水平。那时候再后悔,就真的晚了。
大一时学院胡老师曾在开会时说:“你们这个年龄的学生和青年,都可以被看作一棵成长中的树。如今对于你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关注那树枝有多繁盛,而是如何把根扎得更深。因为,只有根扎得更深更牢固,这棵树才能愈加挺拔茂盛。”那时候听不进去,觉得这道理谁不懂呢。如今呐,就是这个最简单的道理,我六年之后才明白。回头看自己摇摇晃晃的脆弱的根须和营养不良的枝干,只觉得辜负了当年老师的殷切教诲。如今,我开始努力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克服那些自我否定的消极思想,希望未来和整个生活,都变得积极起来。
年轻时决不能为自己设限,当竭尽全力汲取知识,尽其所能尝试新事物与新体验,一点一滴地积累生而为人的经验与教训。唯有如此,才能扎下牢固和坚实的根基,吸收养分,挺拔地成长。抛弃那些“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来”的精神细菌,去更广阔的人生里摸爬滚打吧!
实习教给我的事儿
因为直接上司是基金公司的渠道经理,我实习那会儿公司还没有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所以他安排给我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将他名片夹里数不清的名片一张张地录入到excel表里,包括姓名、头衔、手机、固话还有联系地址。我对青岛的阴影便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因为为考注会复习得水深火热的同时我痛苦地录完了所有青岛客户的信息,当时还没有去过青岛的我对它每条街、每条路都记忆犹深。后来帮客户选礼品,做了近百页文档,文图俱备,经理拿给客户看,结果众口难调,修改的时间比做的时间都长。一天改一版,改到我再也不想打开那个word文件。后来开始自己跑客户,电话接通常遇客户不耐烦,被训斥也是家常便饭,我坐在电脑前,看着一整排的电话号码发呆,有时候拨出去又挂断,焦虑里带着一丝丝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