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女人的投资理财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理论储备:学习经济知识,做一个善于吸金的聪明女人

复利原理——其威力比原子弹更大

所谓复利也称“利上加利”,是指一笔存款或者投资获得回报之后,再连本带利进行新一轮投资的方法。复利是长期投资获利的最大秘密。据说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他的回答不是原子弹爆炸的威力,而是“复利”。

一位非常富有的财主有两个儿子。他临死之前想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他的两个儿子。他出了两个分配方案让他的儿子选择:一是一次性地给1000两白银,二是他每天只给0.1两,但是以后每天给的会是前一天的倍数,如此累加一个月。

财主刚说完,他的大儿子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一种分配方式,二儿子只能选择后者。财主的大儿子一次就拿到了1000两白银,十分高兴,认为自己的财产要远远地多于弟弟了。但是一个月后,他却发现他弟弟的银两已经积攒到了近亿两了,家中的田地以及牛羊等财产几乎都要归弟弟所有了,这时他才拿起算盘来计算父亲当初提出的第二套分配方案,却发现那不起眼的0.1两银子经过一个月的滚利后竟然是个“天文数字”!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方式呢?我想,绝大多数的女性们一定会选择一次性得到1000两白银的那种分配方式吧。因为0.1两的吸引力对你来说实在太小了,小到你根本不愿意再费心去计算一个月后它会“变为多少”,而且想必大家已经从主观上断定它肯定是“没多少”的了。然而事实却非如此,经过一个月的累加,这0.1两白银在第30天已经超过了1亿两。

对此,你感到惊讶吗?是的,那个不起眼的0.1两白银按那种方式“复利”一个月后,变成了如此庞大的数字。“复利效应”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如果不相信的话,你可以亲自拿起笔来算一下。

尽管“复利效应”是没有将投资的风险与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的影响计算在里面,而且数据中永远不变的“7%”或者成倍数地增加也许是很难实现的,但是这种持之以恒的“以钱生钱”的理财策略所为你带来的财富必定会远远地超过你所估量的范围。如果你想要让资金更快地增长,在投资中获得更高的回报,就必须对复利加以足够的重视。其实,世界上许多大师级的投资者都把复利原理用到了极致。股神沃伦·巴菲特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

沃伦·巴菲特认为,长期持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的股票,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其关键在于投资者未兑现的企业股票收益通过复利产生了巨大的长期增值。

投资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投资者所需要做的就是长期持有,并耐心地等待股价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上涨。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具有超额价值的创造能力,其内在价值将持续稳定地增加,相应地,其股价也将逐步上升。最终,复利累进的巨大力量,将会为投资者带来巨额财富。比如,有人在1914年以2700美元买了100股IBM公司的股票,并一直持有到1977年,则100股将增为72798股,市值增到2000万美元以上,63年间投资增值了7407倍。按复利计算,IBM公司63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2%,这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增长率,由于保持了63年之久,在时间之神的帮助下,最终为超长线投资者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但是,在很多投资者眼里,15.2%的年收益率实在是微不足道。大家都在持续高烧,痴人说梦:“每年翻一倍很轻松;每月10%不是梦;每周5%太简单……”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的平均年增长率也只不过是20%多一点啊,但是由于他连续保持了40多年,因而当之无愧地戴上了“世界股神”的桂冠。

在复利原理中,时间和回报率正是复利原理“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时间的长短将对最终的价值数量产生巨大的影响,时间越长,复利产生的价值增值就越多。

投资1万元资金,按照不同的年限和不同的回报率计算,其收益水平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如果年回报率是10%,那么,投资5年,1万元增加到1.61万元;投资10年,增加到2.6万元……投资50年,就增加到117万元。

如果回报率是30%,那么,投资5年,1万元增加到了3.71万元;投资10年,增加到13.78万元……投资50年,1万元就增加为49.79亿元。

按照复利原理计算的价值成长投资的回报非常可观。如果我们坚持按照成长投资模式去挑选、投资股票,那么,这种丰厚的投资回报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的投资收益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现在小投资,将来大收益,这就是复利的神奇魔力。

杠杆原理——运用财务杠杆带来大收益

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船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3年之久。

杠杆原理也可以充分应用于投资中,主要是指利用很小的资金获得很大的收益。我们以投资服装生意来说明杠杆的应用。假如你有1000元钱就可以做1000元钱的生意了,进货买入1000元的衣服可以卖出1400元,自己赚了400元,这就是自己的钱赚的钱,就是那1000元本钱带来的利润。这是没有杠杆作用的。从银行贷款是要给银行利息的,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利息就是你从银行拿钱出来使用的成本。这等于是你用利息买来银行的钱的使用权,使用后你还是要还给银行的。如果你看准做服装的生意肯定是赚钱的,可以从银行贷款10万元,使用1个星期,假如利息正好是1000元。这等于你用原来做衣服的本钱1000元买了银行10万元的使用权,用这10万元买了衣服,卖出后得到14万元。你自己就赚了4万元。这就是用自己的1000元撬动了10万元的力量,用10万元的力量赚了4万元的钱。这就是一个杠杆的例子。

杠杆作用常常用“倍”来表示大小。如果你有100元,投资1000元的生意,这就是10倍的杠杆。如果你有100元可以投资1万元的生意,这就是100倍的杠杆。例如做外汇保证金交易的时候,就是充分地使用了杠杆,这种杠杆从10倍、50倍、100倍、200倍、400倍的都有,最大可以使用400倍的杠杆,等于把你自己的本钱放大400倍来使用,有1万元就相当于有400万元,可以做400万的生意了。这是非常厉害的了。

还有我们买房子时的按揭,也是使用了杠杆原理。绝大多数人买房子,都不是一笔付清的。如果你买一幢100万元的房子,首付是20%,你就用了5倍的杠杆。如果房价增值10%的话,你的投资回报就是50%。那如果你的首付是10%的话,杠杆就变成10倍。如果房价涨10%,你的投资回报就是一倍。可见,用杠杆赚钱来得快。

但是,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甘蔗没有两头甜,杠杆也不例外。杠杆可以把回报放大,它也可以把损失放大。同样用那100万元的房子做例子,如果房价跌了10%,那么5倍的杠杆损失就是50%。10倍的杠杆损失,就是你的本钱尽失,全军覆没。例如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前使用的杠杆的倍数太大。在股票、房价疯涨的时候,许多人恨不得把杠杆能用到100倍以上,这样才能回报快,一本万利;而当股票、房价大幅下跌的时候,杠杆的放大效应迫使很多人把股票和房子以低价卖出。而当人们把股票和房子低价卖出时,则造成了更多的家庭资不抵债,被迫将资产以更低价出售,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总之,我们在使用杠杆之前有一个更重要的核心要把握住,那就是成功与失败的概率是多大。要是赚钱的概率比较大,就可以用很大的杠杆,因为这样赚钱快。如果失败的概率比较大,那根本不能做,做了就是失败,而且会赔得很惨。

不可预测性——投资市场是在时刻变化着的

投资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是指证券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由于其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影响它的许多外部因素的难处理性,使得其运行规律难以被理解和刻画。然而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好多人最喜欢做的事却是去预测,或者就是让别人去预测。这是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了解的表现。其实,从来没有人能正确预测出无论是大盘还是个股的具体点位或价位,最多也就是根据当时的走势判断一下趋势如何。市场会以它自己的方式来证明大多数的预测都是错误的。

那些著名的投资大师,他们更多地是关注股票本身,以及大的趋势,很少花心思去预测股市的短期变化。例如,有“股神”之称的沃伦·巴菲特和美国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就告诫投资者:“永远不要预测股市。”因为,没有人能预测股市的短期走势,更不可能预测到具体的点位。即使有一次预测对了,那也是运气,是偶然现象,而不会是常态。

巴菲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分析市场的运作与试图预测市场是两码事,了解这点很重要。我们已经接近了解市场行为的边缘了,但我们还不具备任何预测市场的能力。复杂适应性系统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它顽固地拒绝被预测。”他坚持认为,预测在投资中根本不会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方法就是投资于业绩优秀的公司。他还说道:“事实上,人的贪欲、恐惧和愚蠢是可以预测的,但其后果却是不堪设想。”在他看来,投资者经历的就是两种情况:上涨或下跌。关键是你必须要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所利用,千万不要让市场误导你采取错误的行动。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知道那些所谓的预测的不可靠性。如果那些活跃的股市和经济预测专家能够连续预测成功的话,他们早就成了大富翁,还用得着到处奔波搞预测吗?

即使那些投资市场上的大型机构,也无法准确预测股市的短期走势。例如,在中国市场上,近年来机构对上证指数最高点位的预测(这些预测无疑代表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高端的研究水平,集中了许多重量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智慧)就屡屡失算。2005年年末各大券商机构对2006年的预测,1500点已是最高目标位的顶部了。当时有个别专家分析股改大势后提出,1300点将成为历史性底部时,不少分析人员还嗤之以鼻。但事实上,2006年却是以2675点最高点位收盘。到了2006年年末,绝大多数机构对2007年上证指数的预测都远远低于4000点,而实际上2007年以来,将近半年以上时间都是在4000点上方运行,到10月份上证指数还一度达到6124点的高位。随后股市大跌,有好多人预测4000点是政策底,绝不会跌破,结果股指最终跌破了2000点。还有,很多人预测2008年奥运会时会有一波大行情,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不但奥运会前夕股市表现很弱,而且,就在奥运会开幕当天,股市开始了向下破位。在奥运会进行的那些天,股市一路向下。预期中的奥运行情没有出现,留下的是黑色梦魇。由此可见,对于具体点位的预测常常是“失算”的时候多于“胜算”。

虽然,股市的具体点位是无法准确预测,但大的趋势还是可以判断。其实,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是一个寻找股市规律的有效工具。

在鸡尾酒的聚会上,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彼此相识、聊天。彼得·林奇从参加鸡尾酒会的经历上,总结出了判断股市走势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时,人们只与他碰杯致意,就漠不关心地走开了。他们更多地是围绕在牙医周围,询问自己的牙疼病,或者宁愿谈论明星的绯闻,没有一个人会谈论股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宁愿谈论牙疼病也不谈论股票时,股市应该已经探底,不会再有大的下跌空间。

第二阶段,当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时,人们会简短地与他聊上几句股票,抱怨一下股市的低迷,接着还是走开了,继续关心自己的牙疼病和明星的绯闻。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只愿意闲聊两句股票而还是更关心自己的牙齿时,股市即将开始抄底反弹。

第三阶段,当人们得知彼得·林奇是基金经理时,纷纷围过来询问该买哪一只股票,哪只股票能赚钱,股市走势将会如何,而再没有人关心明星绯闻或者牙齿。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都来询问基金经理买哪只股票好时,股市应该已经到达阶段性高点。

第四阶段,人们在酒会上大谈特谈股票,并且很多人都主动向彼得·林奇推荐股票,告诉他去买哪只股票,哪只股票会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不再询问该买哪只股票,反而主动告诉基金经理买哪只股票好时,股市很可能已经到达顶部了,大盘即将开始下跌震荡。

我们既然无法准确地预测股市,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预测股市。正如巴菲特所说:“对于未来一年后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投资者应该关注企业的基本面,而不要去枉自预测市场的变化。

二八定律——投资市场上总是少数人赚钱,多数人赔钱

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二八定律是可证,而且已经被不断证明的定律。

管理学范畴也有一个著名的“80/20定律”,它说,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这个80/20定律被一再推而广之。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占了80%,拥有20%的财富;第二种只占20%,却掌握80%的财富。为什么呢?原来,第一种人每天只会盯着老板的口袋,总希望老板能给他们多一点钱,而将自己的一生“租”给了第二种20%的人;第二种人则不同,他们除了做好手边的工作外,还会用另一只眼睛关注正在多变的世界,他们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于是第一种“80%的人”都在替他们打工。

心理学家说,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今天,人们惊奇地发现,“二八法则”几乎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股票市场80%的人赔钱,只有20%的人赚钱。从理财角度来说,它有两层含义:首先,在家庭理财上,投资的金融品种不必面面俱到,应抓住关键的少数重点突破;其次,对于一个理财产品不仅要看到收益,更要看到收益背后的风险补偿。

现代市场瞬息万变,能够把握一种流行趋势实属不易。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出任何一项理财决策之前,必须仔细研究分析市场,既要能赶上潮流,更要超前于潮流。因为,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市场也在不断地变化,今天畅销的产品,也许明天就无人问津了。把握市场变化就像跳舞一样,快于节奏或慢于节奏都不行。

日本有一位商人就是运用“二八原理”,在钻石生意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钻石,是一种高级奢侈品,它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的专用消费品,一般收入的人是购买不起的。而从一般国家的统计数字来看,拥有巨大财富,居于高收入阶层的人数比一般人数要少得多。因此,人们都存在这么一个观念:消费者少,利润肯定不高。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居于高收入阶层的少数人却持有多数的金钱。换句话说,一般大众和高收入人数的比例为78:22。但他们拥有的财富比例却要倒过来22:78。这个日本商人正是看中了这点,他把钻石生意的眼光投向了这些只占人口比例“22”的有钱人的身上,一举取得了巨额的利润。

20世纪60年代末的某个冬天,这位商人就抓住时机开始寻找钻石市场。他来到东京的S百货公司,要求借该公司的一席之地推销他的钻石,但该公司根本就不理他,断然拒绝了他的这个请求。

但他丝毫都没有气馁,仍坚持用“二八原理”来说服S公司,最后,终于取得S公司郊区的M店。M店远离闹市,顾客极少,生意很不好,但这位商人对此并不过分担忧。钻石毕竟是高级的奢侈品,是少数有钱人的消费品,生意的着眼点首先得抓住财主,不能让他们漏网。当时,S公司曾不满意地说:“钻石生意一天最多能卖2000万日元,就算是很不错了。”

该商人立即反驳说:“不,我可以卖到2亿日元给你们看。”这在当时的商人看来,无疑是狂人的说法了。但这个日本商人却胸有成竹地说出了这番话,无疑是源于他自己对“二八原理”的信心。

之后不长时间,这个商人的生意就红火起来。他先是在M店取得日6000万日元的好利润,大大突破了一般人认为的500万日元的效益估量。当时正值年关价大拍卖,吸引了大量顾客,这个商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和纽约的珠宝行联络,运寄来的各式大小钻石都被抢购一空。接着,他又在东京周围分部设立营销点推销钻石,生意极好。

到了1971年2月,钻石商的销售额突破了3亿日元,他实现了曾许下的诺言。

他的钻石生意成功了,奥秘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二八原理”。

因此,当你决定投资理财的时候,眼光一定要独到一点。“不要把你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曾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的理论,已经成为众多老百姓日常理财中的“圣经”。但你是否知道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提出过一条著名的投资理念,那就是要把鸡蛋集中放在优质的篮子中,这样才可能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最大化的收益。

之所以说“篮子”多并不能化解风险,主要是因为目前许多理财产品都是同质的,你所面临的系统风险是一样的。举个例子来说,你投资了债券,又去买了债券基金,一旦债券市场发生系统风险,你的两个投资都会发生损失。因此,当你从理财博览会上拿回各类资料之后,首先应该关注的并不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而是应该对这些理财产品进行分析,尽量把80%的“鸡蛋”放在20%牢靠的“篮子”里,而不要选择一些太过于“同质”的理财产品反复投资,这样不仅达不到分散资金的目的,反而可能会加大风险。同时,一旦选定好自己中意的项目,就应该把握“二八原理”,力争使资金收益最大。

对于任何一种理财产品,都存在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流动风险和信用风险等。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实际上应该等于无风险收益加上风险补偿,投资者可以将银行活期利率视为无风险收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要获得比市场高20%的收益,你将付出比一般银行储蓄多80%的风险。比如说银行一年期利率高于活期利率,就是对于流动性风险的补偿。

了解了这个原理,你在选择日常理财产品时,就应对高收益品种保持一份谨慎,特别是那些不符合目前规定的理财品种,其高收益的背后,是对于信用风险的补偿。收益越高,代表了其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信用风险实际上就是转嫁了处罚它的违规成本。

对于各大金融机构推出的保本理财,你也应有新认识。目前市场上一些保本理财品种基本上都需要封闭一段时间,你其实要面临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流动风险等,到头来,你所获得的收益,可能会比银行活期利率还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希望本金不损失,你可能不仅没获得收益,反而会赔钱。

安全边际——赔钱的可能性越小越安全

价值投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安全边际和成长性。其中安全边际是比较难把握的。这也很正常,因为如果人们学会了确定安全边际,短期虽然难免损失,但长期来看,应该是不赔钱的。这样好的法宝,当然不容易掌握。

那么,什么是安全边际?为什么要有安全边际这个概念呢?安全边际顾名思义就是股价安全的界限。这个概念是由证券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来的。作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在整个价值投资领域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定义非常简单而朴素,即内在价值与价格的差额,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格雷厄姆认为,值得买入的偏离幅度必须使买入是安全的;最佳的买点是即使不上涨,买入后也不会出现亏损。格雷厄姆把具有买入后即使不涨也不会亏损的买入价格与价值的偏差称为安全边际。格雷厄姆给出的是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是即使不挣钱也不能赔钱。同时安全边际越大越好,安全边际越大获利空间就会自然提高。

安全边际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巴菲特指出:“我们的股票投资策略持续有效的前提是,我们可以用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有吸引力的股票。对投资人来说,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时支付过高的价格,将抵消这家绩优企业未来10年所创造的价值。”这就是说,忽视安全边际即使买入优秀企业的股票也会因买价过高而难以赢利。

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忽视安全边际。但什么样的情况下股票就达到安全边际,股价就安全了呢?10倍市赢率是不是就安全呢?或者低于净资产值就安全呢?未必是。如果事情这么简单,那就人人赚钱了,股市也就成了提款机。

我们打个比方,鸡蛋8元钱一斤,值不值?就现在来说,不值。这个8元钱是价格,我们还可以去分析一下价值,从养鸡、饲料、税费、运输成本折算一下的话,可能是2元钱一斤,那么这个2元钱就是鸡蛋的价值。什么是安全边际呢?就是把价值再打个折,就能够获得安全边际了。例如,你花了1.8元钱买了一斤鸡蛋,你就拥有了10%的安全边际,你花了1.6元钱买了一斤鸡蛋,那你就拥有了20%的安全边际。

所以,安全边际就是一个相对于价值的折扣,而不是一个固定值。我们只能说,当股价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就有了安全边际,至于安全边际是大还是小,就看折扣的大小了。

为什么要有安全边际呢?曾有人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如果一座桥,能够允许载重4吨,我们就只允许载重2吨的车辆通过,显然这个2吨就是安全边际。这样,就给安全留出了余地。就内因而言,如果我们设计或施工中有一些问题,那么这个2吨的规定可能还会保障安全;就外因而言,万一有个地震或地质变化什么的,2吨可能保障不出事儿。

股价的安全边际也是如此,就内因而言,我们可能对一个企业的分析有错误,那么安全边际保障我们错得不太离谱;就外因而言,一个企业可能会出现问题,会在经营中进入歧途,那么在我们察觉到的时候,可能还吃亏不大。因为我们的选择有安全边际,说白了,就是股价够便宜,给我们留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空间。

当然,安全边际不仅让我们赔得少,而且让我们赚得多,原因很简单,因为买价低。比如说,一只股票的股价从2元上涨到12元,内在价值是4元,2元则有了很大的安全边际。巴菲特在2元买,一般价值投资者在4元的价值线买入,技术分析家则根据趋势在6元买入,结果是巴菲特赚了5倍,一般价值投资者赚了2倍,技术分析家赚了1倍,这是个还算不错的结果。如果股价从2元上涨到6元,巴菲特赚2倍,一般价值投资者赚50%,技术分析家还可能赔钱。

或许,有人会说,大盘涨起来的时候都没有安全边际了。但问题是,在市场极度低迷的时候,很多有很大安全边际的股票却根本无人问津。

话说回来,安全边际能不能保障股价就安全了?未必。最大的安全边际是成长性。比如说一个生产寻呼机的企业只有5倍市赢率,不高吧?可是现在连寻呼台都找不到了,安全就是笑话。可见,只有在具有成长性的前提下,安全边际才有意义。

关于安全边际的理解其实非常容易,但是怎么判断安全边际或者什么时候才真正到了跌无可跌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还有就是安全边际迟迟不来怎么办,等等。根据格雷厄姆的原意就是“等待”。在他眼里,人一生的投资过程中,不希望也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交易,很多时候我们会手持现金,耐心等待。由于市场交易群体的无理性,在不确定的时间段内,比如3~5年的周期里,总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高安全边际的时刻。换句话说,市场的无效性总会带来价值低估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你出手的时候。就如非洲草原的狮子,它在没有猎物的时候更多是在草丛中慢慢地等,很有耐心地观察周围情况直到猎物进入伏击范围才迅疾出击。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累积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成果,从长期看,你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回报的机会。所以安全边际的核心就在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其实,对安全边际的掌握更多是一种生存的艺术。投资如行军打仗,首先确保不被敌人消灭掉是作战的第一要素,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这一点在牛市氛围中,在泡沫化严重的市场里,显得尤为重要。

洼地效应——越安全的投资区域越容易吸引资金的流入

洼地效应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把“水往低处流”这种自然现象引申为一个新的经济概念,叫“洼地效应”。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会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简单地说,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环境质量更高,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资金一定会流向更具竞争优势的领域和更具赚钱效应的“洼地”。

例如房地产。当房地产围合一个湖泊中心发展之时,便形成了自湖心向四周土地递减的级差地租,大致出现“近贵远贱”的圈层分布,这其实就是围合出湖心的价值洼地。一旦因某种特殊原因填湖开发,那么,湖心洼地的地价和房价就会突然井喷,创下区域地产的最大价值,甚至引发周边地产的价值飙升,即产生了洼地效应。当然在房地产实际开发中,所谓的洼地不一定就是湖心区,也可能是市政中心、城市广场或历史建筑区等对于区域价值有提升作用的区域。

“洼地效应”是近两年比较流行的词,在经济学的财经分析中我们常会看到。比如,中国市场的巨大投资潜力和发展空间,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的目光,使外资投入持续增加,这样就说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产生了洼地效应;也可以形容江浙一带对人才的吸引,说其民间资本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洼地效应;而当解释蓝筹股在弱市中的井喷行情时,就会比较其动态市赢率和平均市赢率,说其产生了价值洼地。

对于投资者来说,“洼地效应”的概念好理解,但如何才能在股票市场上找到真正的“洼地”,获得投资的巨大收益呢?

第一,如果发现有做实体产业,每股业绩高达1元以上,而且其产业方向和经营业绩基本能处于长期稳定,在经济危机中不但没遭受重创,还能迅速翻身挺过来的公司股票,则是属于“洼地”的投资目标。

第二,是遭受长期冷落,但关乎国计民生的股票。例如属于人民大众最重要的吃饭问题的粮食和农业概念股,是可以而且必须持续发展的永恒产业,如果其业绩和发展预期良好,而且没有被爆炒过,则属于价值洼地,非常具有投资价值。

第三,关注那些属于国家规划扶持发展,真正生产与科研结合,有能力、有规模和实力做新能源产业的,必然在不远的将来影响到后续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无论现在起始阶段多么迷茫,或是股价已被炒得很高,但只要是符合全球人类革新方向的,就还值得长远投资布局,不过可能需要投资者有一定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