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内心强大的力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不烦恼,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人生就是一步难,一步佳

我曾遭过极严重的贫乏和疾病。人们问我如何度过那些难关,我总是这样回答“我既已度过昨天,就能熬过今天”。我不允许自己去猜想明天将发生什么事。在困苦的环境中,我们学到一些宝贵的生活哲学,是那些环境舒适的人所学不到的。我们学会了珍惜每一天,不为恐惧明天的来到而自我烦恼。恐惧会使人变得懦弱,把恐惧感从我们身上排除,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当你害怕的那一刻来到时,自会滋生勇气和智慧来应付它。

让错误和烦恼“到此为止”

“你想知道怎样在华尔街赚钱吗?”恐怕至少有100万人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要是我在这里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我想我的书恐怕要卖1万美元一本了。我可以再给大家讲一个点子,这是被很多成功人士证实了有效的方法。首先告诉我的是一名投资顾问,他叫查尔斯·罗伯茨。

我怀揣2万美元从得克萨斯州来到纽约,这一点钱还是我朋友托我做股票投资用的。本来我以为,凭我对股票市场的了解程度,我少不了会赚一笔的,没想到我却赔得分文不剩。实际上有些地方我也赚了一些,但最终都赔光了。

要是我仅仅赔掉了自己的钱,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我把朋友们的钱也弄没了,这才是最糟糕的事,即使他们不缺这点钱。我的初次投资就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我很怕面对那些朋友。可我的朋友们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还很看得开,乐观到我想象不到的地步。

我仔细检查我犯的过错。我认为,在我下次进入股票市场之前,我一定要先弄明白所有有关股票市场的知识。我拜访了一位最有名气的预测专家波顿·卡瑟斯,并跟他成为朋友。从这位新朋友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靠运气和好机遇。

波顿·卡瑟斯先问我以前是怎么做投资的,然后告诉我他所知道的股票交易原则。他说:“我在股票市场上买的每一宗股票,都有一个最低标准,即到此止步,不能再赔。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我以每股50美元的价格买的股票,我马上在心里给自己定一个最低标准,即最低不能低于45美元卖出去。所以,万一这支股票跌了,跌到比我买的时候低5美元的时候,我就立刻把它卖出去,这样我最多也就损失5美元。”

如果你足够明智的话,一定还会买其他的股票,这些股票可能会赚平均10美元、25美元,甚至50美元。所以,当你把损失限定在5美元以内的话,即使当初买股票的时候你有一半以上的判断失误,最终也还是能赚很多钱的。

我很快就学会了波顿·卡瑟斯的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这让我的客户和我自己赚回了不知多少美元。

后来,我发现这个“到此止步”的原则,不仅仅适用于股票市场,生活中其他一些场合也同样适用。因此,除了财务投资,面对其他忧虑困惑的问题,我也为自己划上“到此止步”的最低界限,结果是令人惊喜的。

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经常跟一个不守时的朋友共进午餐。总是我午餐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他这才过来。我就对他说:“以后我最多等你10分钟。要是你超过了这个时间还没有来到,恐怕我们的午餐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你将再也找不到我。”

我真希望,自己在很久以前就学会“到此止步”的方法,那么我的不耐烦,我的坏脾气,及其他精神上的压力,都将得到完美的调节。为什么之前我没想到这一点呢,以至于让一点点的忧虑慢慢摧毁我平静的思想?为什么没对自己说这样的话呢:“这件事有点值得担心,但没必要如此担心。”

好在,有一件事我做得还算好。那是一次非常糟糕的事情,几乎是我生命中的重大危机,若非这样,我的梦想,我对未来的设想,我多年来辛苦的努力,几乎要付诸东流。我就讲讲我这次耐人寻味的经历。

我刚进入而立之年时,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小说家,梦想成为弗兰诺、杰克·伦敦或哈代第二,当时我干劲十足。我在欧洲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在那里住了两年。由于“一战”后美元还是比较值钱的,所以在欧洲那两年里我也没花费多少钱。我创作了一本小说,取名为《大风雪》,正如它的名字,所有出版社对它的态度冷如呼啸而过的暴风雪。我的经纪人告诉我,这本小说一文不值,我没有任何写作的天分和才能。听完他的话,我的脉搏几乎要停止跳动。

我一脸茫然地走了。即使当时他用棍子敲了我的头,我也不会更奇怪,我当时几乎完全呆住了。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我要作出一个什么样的决定才好呢?哪个方向才是适合我的呢?过了好几周,我才慢慢从茫然中走出来。当时我不知道为忧虑划一个“止步”的界限,现在回想起来,实际上我就是这么做的。

我把这次花费两年心思写成的小说当成宝贵的经历,然后继续生命的航程。我又做回组织和教授成人教育班的老本行,空闲的时间里偶尔写些传记和其他非小说的书。

对于当时作出的这个决定,我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沾沾自喜。老实说来,从那以后,我再也没为没有成为哈代第二而后悔,哪怕一天,一个小时。如果我们为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划一个“止步”的界限,就会发现,生活中其实充满了快乐。

忘记压力,淡然面对

我在密苏里州的农场,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农场种了几十棵树,刚开始时它们长势良好。后来下了一场冰雹,每根树枝上都堆满了一层厚重的冰。重压之下,树枝并没有顺从地弯曲,依旧骄傲地挺立着,可是不久,它们就在持续的重压下折断了。

这些树不如北方的树那样明智。在加拿大的时候,我经常看到那些常青树林,即使经常遭受风雪和冰雹,也没见哪一棵柏树或者松树被压折。这是因为,这些常青树懂得怎样顺从,懂得应付那些无法避免的事,所以弯垂下它们的枝条,适应了不可避免的磨难。

日本的柔道大师这样教导他们的学生:“你们的身体要像杨柳那样柔顺,而不是跟橡树一样僵硬地直挺着。”

为什么汽车轮胎在忍受许多颠簸后还能在公路上持续使用那么久?开始的时候,人们想过要造一种能抗拒公路颠簸的轮胎,但是不久这种轮胎反而被颠簸成了碎块。后来,人们又造出一种新的轮胎,它能吸收各种各样的压力,即所谓能“接受一切”的轮胎。这就如同我们的命运,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承受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颠簸,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在人生的路程中持续的更久,并学会享受生命的旅程。

要是人们不顺从命运中的磨难,而是反抗生命中无法避免的各种挫折,那就会产生这样的后果: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包括忧虑、紧张、烦躁和神经质;进一步来说,面对生活中种种不快,退缩到自己创造的自我理想世界里,很可能会更加心神不安,以至于神经错乱。

战争时代,不管士兵们怎样恐惧,都要接受这样两种选择:要么适应那些无法避免的事,要么在恐惧的压力下精神崩溃。我的一个学生威廉·卡塞留斯,他在纽约成人教育班讲了这样一个得奖的故事:

“我加入海岸防卫队不久,就被上级派到大西洋那边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单位——我的工作就是管炸药!试想一想,我本来是卖小饼干的店员,摇身一变成了管炸药的人。我一想自己整天都要站在成千上万吨TNT上,就吓得魂不守舍。我只有两天的学习时间,然后就带着满腔的恐惧上岗了。”

“我永远记得我第一次接受任务时的情形。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又黑又冷,天空中弥漫着骇人的浓雾。我的工作岗位在新泽西州的卡文角露天码头,负责船上的第五号舱,与我一起工作的还有5个码头工人。这些码头工人虽然身强力壮,但却不懂炸药常识。他们正将重2000~4000磅的炸弹往船上装,可却不知道每一个炸弹都包含大量TNT,这些足能把我们的旧船炸得粉碎。在我们用铁链将炸弹吊到船上时,我一直忐忑不安,万一其中的一条铁链打滑,或者突然断了,那真是令人恐怖的事情,我不敢想象。上帝啊,我真是吓坏了,嘴发干,腿发软,心脏也似乎想要从胸膛里蹦出来。但是,我又不能退缩,逃亡不但会使我自己丧失荣誉,连带着我的父母也要跟着我丢脸,更何况我还可能因为逃亡而被上级枪毙。我只能留下来,战战兢兢地看着这些码头工人若无其事地将炸弹搬来搬去,心里却想着船可能就要炸掉了。”

“我就这样无比恐慌地待了一个多小时,我终于开始恢复正常。我对自己说‘即使你被炸死了,还会再发生什么更糟糕的事情呢?你也感觉不到疼,这反而是一种痛快的死法,比那些与癌症搏斗了好久死去的病人要好得多。但你却不能犯傻去当逃兵,否则肯定会被枪毙的。谁也不能长生不老,我不能这样屈辱地死去。与其这样痛苦,不如活得开心些’。”

“我就坚持这样说服自己,一会儿慢慢就轻松了。最后,恐慌终于远离我而去,我终于能正视现实了。”

“这段经历成了我人生宝贵的财富。此后每当我要为一些无法避免的事情再忧虑和恐慌时,我就会耸耸肩膀,然后对自己说‘忘了吧’。”

真是棒极了,让我们大声为这位优秀的卖饼干的店员喝彩吧。早在公元前399年,就有人说过:“对于那些无法避免的事情,让我们来轻松地接受吧。”在今天这种充满了忧虑和恐慌的世界,人们更需要这句话:“对于那些无法避免的事情,让我们来轻松地接受吧。”

学会自己宠爱自己

伊迪丝·阿雷德太太从北卡罗来纳州艾尔山给我寄来一封信,信上说:“一直以来,我身体就很胖,脸看起来更胖。我母亲是一个很古板的人,她认为没有必要穿漂亮的衣服,总是唠叨着‘宽衣好穿,窄衣易破’的话,她也是按这句话来为我添置衣物的。因此我很少参加宴会,也很少开心过。上学了,我不跟其他孩子一起参加室外活动,也不喜欢上体育课。我很害羞,觉得自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不受人欢迎。”

“长大后我嫁了个比我大的丈夫,我并没有为此改变很多。丈夫和婆婆都很和善,充满自信心,正是我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我尽量让自己跟大家融为一体,可却办不到。为了使我开朗,他们也积极努力,可结果却使我更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去。我变得更紧张,开始回避我所有的朋友,甚至听到门铃声我就害怕。我知道这样的人生很失败,也很害怕丈夫看见这一点。所以在公共场合上,我的开心都是假装出来的,结果反而很不得体。我为此常后悔不已,甚至觉得生活没了意义,一度想过要自杀。”

什么改变了这个痛苦着的女人呢?只是一句很随意的话。她写道:“改变我人生的正是一句随意而出的话。一天,我婆婆谈到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她说‘无论怎样,我都让他们保持自己的本色’。就是‘保持本色’这句话,刹那间我发现,我如此苦恼的问题就是,试图让自己适应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模式。”

“我的人生就改变在这句话上。我决定恢复自我,我研究自己的个性,发现自己的特色和优点,还研究了色彩和服饰的搭配问题,我按适合自己的方式穿衣,主动结交朋友,还参加了社团组织,尽管是一个很小的社团。第一次参加社团活动时我很担心,但每发言一次,我就增加一分信心。虽然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我很开心,这些开心是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的。后来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我就将自己的经历及经验告知他们:无论怎样,你们都要活出自我。”

詹姆斯·季尔基博士说:“怎样保持本色,这个话题跟历史一样古老。但也像人生一样普遍。”我们有必要每天留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让我们去了解自己。因为孤独对尝试喜欢自己有很大的帮助。马里兰州薛顿精神病学协会的董事里奥·巴蒂梅尔博士曾说:“过去的人在晚上睡觉之前,常常有反省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的习惯。我认为现在它仍然是一个懂得如何善待他人和自己的好方法。”

如果你是一个不能忍受自己的人,那么别人是不会喜欢和你做朋友的。哈瑞·艾默生·福斯狄克就曾说过这么一句富有诗意的话:“不能忍受独处生活的人就像‘受风吹拂的池塘,风不停,永远无法获得平静,反映自己美好的东西’。”

在我们试着独处的过程中,我们则是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休憩之所、一个参照物、一个我们同外界保持联络的本来位置。“人只有在与自己的核心发生联系时,才能找到与别人的联系。我个人认为,孤独能让我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我的核心、我内在的本质。”安妮·莫罗·林伯格在《来自大海的礼物》一书中就曾这样说。

孤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条件,一个相对客观的观察生活的条件。《圣经》诗篇中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安静下来,同时体会自己就是上帝”。孤独带给灵魂的好处正如新鲜空气带给身体的好处一样。

不要把满足和快乐寄予别人身上,这样就等于把重担压在别人身上,而你却从中汲取快乐。喜欢、尊重和欣赏我们自己是健全人格的一部分,就像你喜欢、尊重和欣赏别人。

从容用心,理智用力

1910年,纽约,两个初来乍到的乡村青年在这座城市里合租了一间公寓。其中一个名叫戴尔·卡耐基,他就读于美国戏剧艺术学院,是个不谙世事又爱好幻想的密苏里州人;另一个名叫惠特利,同样是一个乡下孩子,来自马萨诸塞州。

惠特利虽然是个乡下孩子,却和一般的乡下穷孩子不同,他志向远大,决心成为一个大老板,拥有自己的公司。刚开始,惠特利在纽约的一家大型食品连锁店当零售员。他工作十分努力,还常常在空闲时间去批发部门帮忙,这并不是为了得到额外的报酬或者别人的感谢,而是为了更快地熟悉业务。部门主任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很看重惠特利,还给了他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

时光如梭,惠特利不断地进步,从零售店员到业务员,再到部门主管,最后是地区业务经理。当然他也经历了很多失败和挫折,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他在一家公司工作很多年后,他发现公司总裁的一派人在公司势力强大,他总是被排挤在外,他觉得自己没有了光明的前途。但在后来的一家公司里,他又发现晋升凭的是资格,这样,他无论如何也进不了最高决策层。但是,他时刻铭记自己的奋斗目标,从来不曾懈怠。最后,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家包装公司的总裁,然后,他又创办了自己的蓝月乳酪公司。

当惠特利和戴尔住在简陋的公寓里时,惠特利曾十分坚定地对戴尔说:“总有一天,我将是大公司的老板。”如今看来,这句话并不是痴心妄想,而是他的雄心壮志,他有一个伟大目标,并从这里获取了力量。

为什么惠特利获得了辉煌的成功,许多人却失败了呢?因为惠特利勤奋工作?可是其他人也同样勤奋;学历也说明不了问题,因为惠特利只是在空闲时间才进行自修。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论是加班,还是换工作,或者因为业务需要学习新技术——他时刻围绕着自己的目标进行。

书籍可以塑造健康的心灵

美国舆论调查机构的创始人和罗德奖金新泽西委员会的主席乔治·盖洛普曾说过:“学习是一种持续一生、不能停顿的过程,可我们当中有很多人在取得文凭后就停止了学习。”

大学为我们提供的只不过是学习研究的时间和场所,而有待我们自己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想要丰富自己的心灵,那就得了解“活到老,学到老”的真正意义。

当然,那些没有机会上大学或者夜校的人,如果他们也希望完善自我,那么他们可以选择自修。

赫伯特·莫瑞生——英国工党的杰出领袖曾谈起自己得到的最好的忠告,那时他才15岁,在一家杂货店当小工。一个街头的预测师给他摸过骨后,问他平日都看什么书,他回答说大部分是看那些书报摊上一个硬币一本的那种恐怖的谋杀案小说或短篇故事。

预测师说:“虽然看这些无聊的书比不看书要好,但我觉得你很聪明,应该看些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你可以凭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书看,不过你要养成一个严肃的阅读习惯。”

正是这位预测师的话使莫瑞生的人生有了转折。他知道了即使只有小学文化,也一样能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从那以后,图书馆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终于有一天,他进入了英国下议院。后来他说:“以前我每天都把时间浪费在听广播、看电视上了,但是与一本好书相比,这些节目都是微不足道的。”

从美国舆论调查机构的调查来看,相对于其他英语国家,美国的读书人数正在逐渐减少,大多数美国人在去年还没有读完一本书。有60%的人说除了《圣经》外,去年他们一本书都没有读过,甚至有1/4的大学毕业生也是这么回答的。虽然在物质上,我们过着世界上最高水准的生活,可在知识上,我们却无比贫乏。为什么我们要任心灵荒废呢?浩瀚的知识海洋是允许每个人在里面遨游的,我们的图书馆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为什么我们却让心灵如此饥渴?

书籍能使我们穿越时间、空间,去和世界上的伟人对话,与伟大的心灵沟通,使我们遨游在心灵所创造出来的世界里。书籍能使我们博学、睿智,任何我们渴望学习和知道的东西,都可以在书本中找到。

“文学经验是人类生活中最具深远影响,最能塑造心灵的重要事件。它可以通过聚会、说书人使文化繁衍生息;它可以使我们在几千后仍可以接受柏拉图和耶稣的教导;它可以把心灵和时间紧密结合起来,使我们有能力管理和控制宇宙;它既可以像‘善’这个概念一样抽象,却又可以如门闩一样精确实用;它是人类通往高尚优雅境界的黄金之路。”新泽西州布鲁菲尔的初中教师兼阅读专家弗兰克·詹宁斯如是说。

是啊,书是人类精神的奇葩,是人类智慧、愿望和抱负的结晶。也许我们有机会认识和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伟人,但你若想了解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他们的书籍。我们奢望着能与伟大的心灵交谈,比如能跟苏格拉底一块散步或与雪莱一起做梦,和萧伯纳进行辩论或与马克·吐温一起开怀大笑……你知道吗,只要你还活着,只要你走进任何一家图书馆,你的梦想就会成真。

人类一生下来就限于宇宙中的一个狭小空间里。虽然我们能活60年、70年,甚至90年、100年,可是这些时间与永恒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我们再把自己封闭起来,远离书籍、抛开对知识的渴求,那么我们注定只能待在现在这个狭小的单元间里。

书籍能让我们感受到鲜活的人类经验。通过书籍,我们可以知道罗马十二大帝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伦敦在瘟疫流行时期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俄国曾经是一块多么神奇的土地,可是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在他们作品中的描述,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逐渐从内部腐烂的国家。凭借手中的笔,这些不朽的艺术家们记录的腐败的种子最后终于结出了美丽的革命花朵。正是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我们找到了可供现在借鉴的有价值的东西。

威尔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敢保证威尔斯的身体或他这个人会永垂不朽,但我敢断言思想、知识和意志的成长却是个永不间断的过程。”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上!相信吧,时间会把书籍中的垃圾淘汰,为我们留下人类思想和经验的精华。真正的好书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而且历久弥新,这是某些畅销书所不能比拟的。

泰迪·罗斯福向来就不喜欢被评为“本周畅销书”的书,他曾这样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宁可看曾经是‘前年畅销书’的书。现在仍然有人在读前年的书,那则说明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对于那些只能作为‘本周畅销书’的书,我想它的最终去处只能是垃圾桶。”

读《战争与和平》这种经典小说诚然会比读一本新小说花的时间多,然而它会融入你的生命,陪伴你一生,并让你为此而陶醉。当然,我并不是盲目地夸大经典小说对我们所起的作用。但是你的精神会自然而然地影响你的后代,到你老了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它重新放射的光芒——因为你的成熟和洞察力。

用知识促进心灵的成熟

对心灵只施以教育的影响还不足以使其成熟、发展,我们还必须对它善加应用,促使它对这些教育的影响产生反应。我们去读书俱乐部、去听课、看戏、听演讲,只能获取一层薄薄的文化外衣,而它除了能给我们在聚会时增加一些谈论的资本之外,并不会带来较深远的目的或成果。

知识的存在只能有一个具体的理由,那就是促进心灵的成长。而心灵的成长则是善加运用的结果。

成熟的心灵,完善的人格,逐步获得的通达和成就感,与个人社会人格的所有较高能力相组合,从而获得猎取广泛知识的兴趣以及感情上的愉悦……这些则是自我改善的各个阶段,以及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

《纽约时报》于1956年2月刊登了一篇对依萨克·普莱斯勒的专访。白天,普莱斯勒先生在一家百货公司做售货员,他利用四年晚上的时间完成了高中夜校教育,而后又进入布鲁克林学院夜校继续攻读大学课程,然后他又开始研读法律。在他大学一年级时写的一篇名为《快乐是什么?》的作文中,普莱斯勒先生写道:

“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取得高中文凭,进入大学,然后做一名期待已久的律师。”

“我内心的快乐随着期待的临近而增加着,依照我的努力程度,大学要在五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法律学院的学习则又需要五年。”普莱斯勒先生说。

在任何年轻人看来,这的确是个充满抱负的计划。然而依萨克·普莱斯勒进入大学的时间却是在他60岁生日后。他知道,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在任何年龄都可以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教育必须有一套正规的课程,但它不应该局限于校园之内。

劳伦斯·洛威尔博士——哈佛大学前校长就曾说过,任何大学教育或教育培训制度教给我们的只是如何帮助自己,而我们自己则必须学会如何教育自己。教育是一种漫长的过程,它贯穿成长的全过程,它是一种心灵所需的自发运动,是一种扩充心灵发展的过程。

只要我们懂得了这些,不管我们身处生命中的哪个年龄段,都可以追求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善的人生乐趣。而对于培养晚年仍乐于继续汲取知识的热情是人生中最好的投资。

美国人最喜欢的新闻评论播报员——洛威尔之父——洛威尔·托马斯博士,是我最喜欢、最敬佩的人。他睿智、喜好钻研,有着渊博的文化修养,而且涉猎范围很广。晚年时,虽然他的身体已经衰老不堪,可心灵依然敏锐如年轻时一般。诺门·文森·皮尔博士就曾谈到去拜访晚年的托马斯博士的事。两人见面寒暄后,托马斯博士就问起了皮尔博士对亨利八世的看法,并且说自己这近段时间一直很关注这位君王,还认为,历史学家对亨利八世的评说有些不公正,并且向皮尔博士道出了自己对亨利八世的看法。这使皮尔博士十分惊讶,一个年迈的老人在病房中依然任心灵随处游弋,并且穿梭了好几个世纪。

我们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器官就是心灵,我们要经常滋养并妥善运用它,这样才能促进它自然成长;如果我们懒于滋养而又对其缺乏运用,则会令它因发育不良而萎缩。

要想得到快乐就要乐于奉献

5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失去了丈夫,于是,她就陷入的“寂寞”的潮水之中。丈夫去世后一个月,有天晚上她来向我求助:“我该怎么办?我应该住在哪里?我又怎么样才能重新找到快乐?”

我告诉她,她的忧虑来源于丈夫的去世,她应该尽快从忧伤中挣脱出来。于是我建议她走出丈夫去世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和快乐。

对我的建议,她回答说:“不,我不可能再有快乐了,我老了,子女也都已经结婚了,哪里还有我的容身之所?”

这个可怜的寡妇患的是自怜症,而她自己本身又不知道如何去治疗这种病症。在这5年中,我一直关注着我的这位朋友,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有一次我对她说:“你不可能让别人总是同情你、可怜你吧?你可以开始新的生活,结识新的朋友,或者培养新的兴趣、爱好……”

可是她太自怜了,这些话根本说不到她的心里去。最后她决定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于是就搬到女儿那里去住了。

然而这却不是一个明智之举,母女俩到最后竟然反目成仇。后来,她又搬去儿子家了,结果也是以不幸收场。没办法,子女只好弄了一套公寓让她自己住,可这根本解决不了她的问题。在一天下午,她哭着来对我说,家人把她抛弃了。

她永远也无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她只想让众人都可怜她。她是个极为自私的女人,虽然她已经61岁了,但在感情上,她仅仅只是个小孩子。

寂寞的人永远不知道,爱和友情并不是像礼物一样被人送到手上的。受欢迎和被接纳向来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

爱、友情和美好时光通过谈判是得不到的,我们应该努力去赢得别人的喜爱。让我们直面现实!配偶虽然过世了,可享受快乐的权利依然存在。只是他或她一定要明白,不能把快乐等同于救济金或施舍品一样视为理所应得的东西。我们要想方设法博取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女人,她在航行在地中海上的一艘客轮上,船上的乘客大多是快乐的夫妇和未婚的情侣。他们在海上度假,然而这位老夫人却只身一人,她61岁了,不过她很快乐,满面春风。

她这次海上出行是她第一次验证寻找快乐的方法。她也是一个寡妇,也曾经受我那位朋友一样的悲伤。然而有一天早上,她突然醒悟,感觉不能再悲伤、颓废地生活下去,于是她就下决心要摆脱过去的悲伤,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当然这也是她经过深思才作出的决定。

丈夫曾经是她的爱和生命,可这一切都过去了。她必须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于是,她又重拾起往日对绘画的兴趣,让画画变成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在那段悲伤的日子里,绘画不仅陪伴她度过悲伤,而且还给她带来了独立的事业。

在最初那段时间,由于失去了丈夫这个伴侣和力量,她拒绝出门,羞于见人。她既没有出色的外表,也没有巨额的财富,在那段内心充斥着怀疑和绝望的日子里,她就问自己可以做什么,怎样做才会被众人接受,得到人们的欢迎。后来,她找到了答案——想要被别人接受,就必须努力付出,而不是乞求别人的给予。

于是,她就以微笑代替悲哀,她努力刻苦地画画,她还去主动去拜访朋友。这时候,她心里暗暗提醒自己要表露出欢乐的神情。她经常谈笑风生,从来不做过久的停留。慢慢地,朋友们开始喜欢她了,纷纷对她发出邀请,请她参加宴会,甚至社区活动中心也邀请她去办画展。

几个月后的一天,在傍晚她登上了这艘地中海的客轮。在船上,她对任何人都非常友好,而且又保有超然的态度。她从不介入别人的私人恩怨,也不会依附某一个。很快她就成为船上最受欢迎的游客。

就在客轮靠岸的前一天晚上,游客们在她的船舱里举行了一次快乐的聚会。在聚会上她谦逊地回应旅程中他人的邀请。后来,这位女士又去海上旅行了几次。她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友情,自己首先就得去关心生活并奉献自己。所以,无论她到哪里,她都能营造出这种和谐的气氛,博得大家的喜爱。

不良生活习惯比寂寞更可怕

虽然医学和药物的研究一直都有突破和进展,但现如今的这种新疾病——大众寂寞病,却依然存在。加州奥克兰米尔斯学院院长李思·怀特曾经就这个问题,向出席基督教女青年会晚宴的听众发表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他说:“寂寞是20世纪的主要疾病,正如大卫·雷斯曼所说,‘我们都是寂寞的人’。人口在迅速膨胀,而人与人之间的可共患难的真情却逐渐消失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个性的世界里,我们的事业、政府的规模、人们频繁的迁徙等很多原因,致使我们无法获得持久的友谊,然而这还只是个开始而已。”

怀特博士还总结说:“对上帝和同胞的爱都是纯真的热情。爱可以使我们抵抗腐败灵魂的侵蚀,摆脱宇宙的孤寂,培养出精神的气氛。”

如果一个人想要摆脱寂寞,就必须努力创造出怀特博士所说的“精神气氛”。不管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努力营造温暖和友爱的气氛。具体来说,如果我们想要克服寂寞,就要停止自怜,就应该去结交新朋友,与他们分享我们的快乐。当然这需要勇气,然而我们很多人都做到了。

调查结果表明,夫妻双方通常女人比男人的寿命要长。从表面上看,女人在失去丈夫后,很难再去开拓新的生活。而男人则会由于工作的关系强迫自己努力进取。通常从自然规律上来说,他们比女人强壮,更有进取精神。而女人则通常要尽自己女性的职责——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可在守寡后,她并没有独自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愉快地走下去的准备。可是,只要她肯学会成熟,而不只是空度余生,她是能够做到的。

当然,寂寞病并不只是寡妇或鳏夫的专利,单身汉,甚至选美皇后也有患这种病的可能,都市里的陌生人或乡间教堂的独奏者也备受寂寞的青睐。

几年前,一个年轻的单身汉来到纽约打拼天下。他外表俊朗,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并且还周游过各地。进入纽约大都市后,白天他有事做——参加销售会议,可是晚上却逃不过孤独寂寞的侵扰。他不习惯一个人吃饭,也不愿意一个人去看电影,他也不想给城里的已婚朋友添麻烦,自然也不想要自动找上门的女孩。

很明显,他想要的女孩是个好女孩,不是从“格林威治村”酒吧里出来的,也不是“寂寞的心”俱乐部的会员,或者社交介绍服务中心介绍的那种。于是,他只好在这个他谋求发展的大都市里挨过了一段孤寂的时光。

我知道城市或许比小乡村更让人感觉寂寞,也知道一个男人要想在城市里被人接受、受人欢迎,就必须付出比在乡村时更多的努力。他必须要提前想好业余生活的兴趣,规划好要去哪些场所。他必须自己去主动争取那些情趣相投的人的欢迎。

刚进入都市的人,应该有许多事情可做。他可以在教会或符合自己兴趣的俱乐部里寻求朋友;也可以在成人教育班上找志同道合的人;当然独自去餐厅吃饭或者泡吧是不可能找到友谊的。他若想找朋友,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几年前,我认识两个在纽约市东区合租一套公寓的女孩。这两个女孩都很可爱,也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同样,她们也渴望被人接纳、受人欢迎。其中一个女孩,她很认真地对待生活,而且为自己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她参加了一个教会,每逢活动都会出席。她参加讨论会,还选修了怎样改进人格的课程。对于生活圈子里的好人,她都努力去结交。她适当地去娱乐,谨慎地安排社交生活,尽量不让别人把她与哪个男孩子联想到一块。她积极乐观地生活着,努力去换取健康丰富的生活。

当然,她也经历过初到大城市来的孤寂,只是她知道如何采取行动去治疗这种寂寞。

现在,她嫁给了一个很有实力的年轻律师,为自己“造就”了幸福的生活。那么另一个女孩呢?她也寂寞,可是却选错了道路。她虽也结交朋友,可她的朋友们却都是泡在酒吧里的人。最后,她不得不加入一个俱乐部——戒酒俱乐部!

要体味快乐就要清扫心灵的阴霾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大多数人是天性善良的,当我发现自己怀疑这一点时,我就会去书房打开抽屉,读读梅伊·卡莱太太写给我的一封珍贵的信。上面是这样写的:

“在我12岁那年,父亲为了帮一位朋友保住农场,借给了他1800美元。几年过去了,那位邻居依然没有还钱,虽然他已经有偿还的能力了。”

“有一次,那位邻居在喝醉酒之后,突发奇想,他认为,如果把我父亲弄死就不用再还债了。于是,在我父亲晚上开车进城的时候,他故意开车向我父亲的车子狠狠撞去。结果我父亲被撞断三条肋骨、一只胳膊,而且另一只手也严重受伤。那位邻居却把我父亲丢在路上,一个人扬长而去。”

“有个城里人得知此事后,就出门找到我父亲,把他带进城,替父亲找医生。正在父亲用手扶住肋部坐在路旁等待的时候,那个喝醉酒的邻居又出现了,这次他又一脚踢在父亲的下巴上,这不仅使父亲的下巴受伤,还使一些腺体受到损害,并且涉及体内的其他一些腺体。”

“没过多久,医生带着警察赶到了。可我父亲却没有让警察把那个邻居抓走,甚至还为他辩护说,他喝醉了才搞出这事的。他说,如果那个人被逮捕的话,他的家人会有更多麻烦的。”

“父亲在城里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可是一年半之后还是去世了。就在他去世之前,他还把我们5个子女叫到身边,他握着我的手,嘱咐我说:‘答应我,永远不要把邻居的任何一个孩子视为仇敌,让他们像你们一样快乐成长,长大后成为受人尊重的人。孩子,记住,心中只有仇恨的人是不会快乐的。’”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这的确是一个最难坚守的承诺。只是我高兴的是,我做到了。30年来,我一直信守对父亲的承诺。现在,那个邻居的孩子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这位父亲如上帝般有这么强烈的同情心和谅解心!邻居用了他的钱,使他丧失了生命,可他却不怀恨在心,甚至还要求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不要因此而怀恨下去。就连小孩子都能告诉你人性中的丑恶,比如自私、愚蠢、贪婪、自负。然而只有拥有成熟的洞察力的人才能感知人类善良的根本,才能挖掘出人性中蕴涵着的巨大资源和能力。

加州葛兰岱尔的威拉德·柯罗斯莱医生也给我讲了一个他在医学院三年级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院长要在一个星期六的上午进行有关药理学方面的重要演讲,而柯罗斯莱却逃了出来与一个漂亮的金发护士去野餐约会去了。当他准备给女友朗诵诗歌时,却抬头看见了与女儿一同出来采药的院长。柯罗斯莱医生说:“我的眼光那时刚好与院长的眼光相遇,我吓坏了,站也站不起来,更说不出话。当时,他只是看了我一眼,就皱着眉头走了。他一离开,我就六神无主了,对野餐和金发女友再也提不起兴趣了,满心想的都是三年医学院的生活就要结束了,我就要被开除出校了。”

“回到交谊厅,我就把此事讲给了我要好的哥们儿,他们都认为事情很严重。有人还拍拍我的背说‘啊,你是不是不想当医生了’,还有人问我,我的书要多少钱才肯卖。就这样,我极度恐慌地过完了我的周末。星期一我决定找院长当面谈谈。”

“我找到他,说‘院长,我是为我星期六的无礼表现来向您道歉的,当时,我遇见您时,既没有站起来,又没有向您问好,我太失礼了’。好像院长觉得我说话很可笑,于是就回应我道‘威拉德,不用担心。我年轻时也干过那样的事。对了,你那天玩得怎么样’。”

“直到这时,我那颗悬着的心才总算是落到了肚子里。我真不知道原来院长这么有人情味,他理解年轻人对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态度。没准这也就是他能成为院长的原因吧!”

是的,柯罗斯莱医生说得没错,世上的好人就是通过培养自己的成熟,才体味到快乐、获得成功的。

衰老并不会剥夺你快乐的权利

不久前,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我害怕的倒不是衰老这个事实,我害怕的是人老时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令人不快的行为:自怜、抱怨、软弱、变成‘老小孩’、喜欢追忆往事,如果是这样的话,还不如让我早些死掉呢!”

很多人都有着他这样的顾忌,然而我们未必会出现这些症状。如若不是患了老年痴呆症,我们为何不让80岁的老人保持20、30岁或者40岁的优雅、风趣和价值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世界级的杰出人物是怎样变得成熟而不是变老的真实事例。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是一个身材矮瘦但却性情豪迈的人,你知道吗,他在90多岁抱怨的竟然是他不能一口气走完超过5英里的路!他说:“据我观察,大多数人在退休没多久后就因无聊而死去了。一个生性非常活跃的人,即便他相信轻松地度过一生是件很快乐的事,但他仍然发现没有可供他发挥特长的生活是非常难挨的。我承认那些善于享受人生的人更容易活下去,可是一个生命力非常旺盛的老年人要想活得快乐,就必须保持活跃。”

我们再来看看曾经缔结《凡尔赛和约》的意大利已故首相维多瑞奥·艾曼纽尔·奥兰多。即使在他94岁的时候,依然身兼数职——既是意大利议会议员、一家法律顾问公司的主持人,还是律师公会的理事长和罗马大学的教授。而且他每天能工作10个小时之久。

外科医师拉斐尔·巴斯安里利博士在90岁时,每天还都坚持一个即使年轻人都不能坚持的工作计划:每星期他都会在自己的私人医院里给病人动三次手术,每天都安排固定的上班时间来进行研究工作,他自己驾车出行甚至独自驾驶私人飞机。

这个计划他一直坚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巴斯安里利博士是精神战胜肉体的成功例子,因为从30岁起,风湿性关节炎、胃病和失眠症就一直在折磨着他。

哲学家班尼狄特·柯罗斯尽管曾患过中风,但在89岁时依然每天坚持工作10个小时。

意大利的另一位首相法兰西斯·尼蒂,尽管已经是位百岁老人,他也每天坚持工作10个小时。

贺德伯爵——英国已故国王乔治的医生,在80岁的时候每天还要工作长达12个小时之久,更可贵的是他在长时间工作之后依然有精力整理他的花园和创作诗歌。

一些老年女性朋友也同样让人敬佩,她们也有着男性般的活力和热情。英国科学院临床心理学部门的第一位女负责人艾丽丝·海伦·鲍尔博士,却住在不提供水、电和煤气的一间平房里。在她84岁时,依然坚持天天工作,她每天下午睡一个小时的午觉,晚上则会一直工作到深夜2点钟。

著名翻译家奥莉维亚·罗塞蒂在80岁的时候竟然每天工作16个小时,睡眠时间只有6个小时。还有美国的伟大指挥家亚图罗·托斯卡尼尼,他是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的指挥,他一直工作到87岁,即1954年时,方才退休。

诗人卡尔·桑德堡80岁时还能不断地创作佳作。摩西祖母在80岁时才开始学画画,后来成为受众人欢迎的画家,直到96岁的时候她的手还不离画笔呢。

芝加哥大学生理学荣誉教授和国家科学院医院研究中心负责人安东·朱利斯·卡尔逊博士,虽然已经80岁高龄了,可每天依然花9至10个小时研究老化的问题。而且这10个小时只是他每天工作时间的一部分(注:他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

世界上这样的人太多了,多得我无法将他们一一在此罗列出来。也许我们会说这些杰出人士的例证不能算什么,因为他们只是特例,他们是天才。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那些没有什么天分或者非常普通的人物——那些不想因为年迈而变成废物的人吧!

比如,住在洛杉矶的琼斯顿老爷子是个木匠,在他100岁的时候每天还在干着自己的老本行。他说把100磅重的盖屋顶用的材料搬到20英尺高的架子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还说自己从来不知道生病是什么滋味。

又如,家住宾州特拉克斯维尔的里昂·华兹特太太已经70岁了,她身材瘦小,只有96磅重,常年忍受着神经炎和静脉肿瘤的疼痛,为此还做过大大小小的手术共13次。即便是这样,她依然每天心情舒畅,而且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把一套有9个房间的平房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条不紊,而且还打理大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并亲自下厨。她烘制的糕点远近闻名。

新罕布什尔的威廉·霍尔,在100多岁的时候还在帮儿子打理农场。在儿子照顾乳牛的时候,老父亲就做饭忙家务。

住在缅因州马奇亚斯波特的103岁的尤妮丝·巴尔马太太对如何享受晚年生活的心得是:“保持忙碌,让自己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烦恼和病痛。”

这些人通常都比大多数人活得时间长,然而却并没有出现老朽、“老小孩时期”或大部分老年人常有的让人厌恶的现象,相反,他们亲生经历了马丁·甘伯特博士提出的“人生第二高峰”——70岁以后再现的一种活力。

甘伯特博士说:“老年阶段有着他们独有的创造力和冲动,直到最近我们才发现……我认为,只要我们能挖掘出老年阶段这有待开发的宝藏,那么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快乐。”

老年时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保持忙碌是所有百岁老人共有的一个特征。能列入邓巴兄弟调查报告单的人,每一个在退休后都会再找份事做,让自己处于忙碌的快乐之中。他们推测:“迫使这些老人不能继续从事他们的工作的是退休和强制休闲制度。可是他们在65岁以后依然身体健康,依然希望有工作,而他们的健康也正来源于他们不断地工作。”

于是,所有的百岁老人从某一份工作退休之后,又找另一份工作来做。从感情方面来看,这些百岁老人性情温和、心情愉快、没有什么忧虑、基本上没有什么疾病,他们中没有一个脾气暴躁、性情反复无常,或者刁钻任性、不好相处的。他们基本上从来不为健康担忧。有一位百岁老竟然从来没有看过医生,所以她不知道她医生的名字。更有甚者一个113岁的老人在113岁才第一次感冒,而且她之所以感冒是那天她出门的时候淋雨了。

这些百岁老人有的也抽烟、喝酒,而且在饮食方面大不相同,可是他们都知道节制,都懂得适可而止。在这些接受调查的百岁老人中98%的人是已婚的,而且也很少有人离婚。他们生育的子女平均每对3.9个,比美国的平均水平多1.6倍,然而他们并没有把养育孩子当作麻烦的事,也从来没有抱怨什么,相反,他们把一切当作乐趣。

百岁老人们的另一个特征是——坚持独立自主。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不与子女们住在一起,他们更喜欢去帮助后代而不是要后代赡养他们。他们终日依然为生活奔忙着,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有关死亡的事情。他们中的大多数谈起对未来的憧憬就好像他们还能再活几十年似的。

他们善于接受新思想也乐于改变旧观念,他们有很多朋友,而且拥有包容的人生态度,生性幽默,很少去缅怀往日的美好岁月。

总而言之,邓巴的有关百岁老人的研究给我们带来希望:不管我们是否能活到100岁,我们都可以尽力要求自己去尝试应有的人生态度,去享受幸福的老年时期,而不是困苦地捱过它。

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可得知,我们身体的各器官的老化程度是不相同的。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医院的纳森·萧克博士就这一情况作了一项研究:“老化并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它是从我们停止成长的那一刻起,慢慢开始的。”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柏瑞尔博士对此也有研究,他说:“任何人都不会一下子整个人全都变老,一个65岁的人或许是40岁的心脏、50岁的肾脏和80岁的肝脏的组合体,一个90岁的人看上去根本没他的年龄那么老,没准他有着30岁人的神经传导速度、60岁人的肾脏功能、80岁的感知能力和90岁人的新陈代谢功能。”

我们更不用为人到老年就会逐渐失去智慧而担忧。因为萧克博士与他的助手们已帮我们论证出:拥有高度智慧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智慧非但不会减弱,反而会增加;而只有那些愚蠢的人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愚蠢。

没错,我们的反应速度会在60岁以后逐渐减弱,可是心智的作用却不受年龄的影响。我们的肉体几乎在刚会走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老化了,可是智力却会直线上升一直到40岁,然后再慢慢增长直到60岁。

柏瑞尔博士说:“人甚至在80岁的时候,他的智力水平依然能如35岁时那样好。虽然这时候心智会与35岁不同,但其所具有的价值并不比35岁时低……相当多的人有着这样的错误意识: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变大而降低。而事实上,是他们自己把自己定了型,不肯再接受新事物的缘故。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也一样。只有不停地使用,人们在老年时候的心智才会如年轻时一样机敏。”

直到现在对于人到老年就会成为自己和社会的负担这一看法,仍然没有任何科学论据来给它证明。或许在老年的时候,我们身体的某些机能会有所损害,但并不是全部;疾病虽然会经常光顾我们,但它有时候也没有放过年轻人,不是吗?或许我们会遇到经济或账务上的困难,可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中我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面对和克服,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也不例外。

美国老人现象研究专家卡尔博士说:“相当多的人都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成年时期,这是件很可惜的事情。”我们放任自己偏信错误的观念,陷入错误的竞争里,我们坚持着不合时宜或偏激的见解,以至于让自己错过生命的巅峰时期,而所剩的只是一具空空躯壳。然后,我们只能做一个令人讨厌的、愚昧无知的、孤苦无助的老人,在最后的有生之年中饱受成年幼稚病和各种过敏症的折磨。

可以毫不怀疑地确定,老年时期是我们生命过程中最丰富的时期:是供我们享受经验和智慧积累成熟的丰收时期,是享受由于年轻时的奋斗、抱负和压力而失去的一些生活的时期,概括地说,就是享受成熟的回报时期。

科学的发展使许多顽疾都得以治愈,在过去的短短半个世纪里,它就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20年左右,而且它依然没有停止步伐,仍旧不断地发展创造以帮助我们享受和利用这些延长出来的寿命。

感谢工作,它让我们永葆青春

《黄金岁月》一书的作者,托马斯·柯林斯是一位研究退休问题的权威人士,他是芝加哥《每日新闻报》的专栏主笔,他的专栏大概有90家左右的报纸联合刊载。他认为强迫一个人在65岁退休是一种“残酷的行为”。他说:

“经过7年来对65岁左右的人进行采访,我发现,在美国,即使把强迫人退休的制度施用于马或狗的身上,也是一种无法容忍的残酷行为。至少,马在临死时会被领到有草吃的地方,而每一只狗也几乎都能自然死亡。”

“然而这种残酷不只是在于它会对生存造成威胁……对一个活到65岁的人来说,这也是对他能力的怀疑,以至于对他的精神造成不可治愈的伤害。”

“因为,一个人一旦被认定他已经很老,老得不能再做什么事,将是非常可怕的。试想,如果一个人被剥夺了工作、收入和自尊,这有多么恐怖。除非我们现在就彻底废除65岁退休制度。”

政府却从来不向这些极力主张废除这种退休制度的人——那些65岁的工作者们征询意见!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几乎所有正在工作着的人都不愿到65岁时就被强迫退休!单就印第安纳州,我们就发现90%的人都希望在65岁以后能继续工作;在一些大工厂里,这个比例还要再高五个百分点。

令人欣慰的是,工商业界对于雇用老年人所持的态度还比较积极,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到外面为自己找到了份工作。

茱丽艾达,亚瑟是一位社会福利方面的权威人士,根据她的调查显示:“我们从1950年的普查报告中看出,有一个最值得注意的就业事实,那就是有几十万超过75岁的老人仍在继续工作,他们之中很多都属于没有雇主的自由职业者。”

1954年,首都人寿保险公司公布了一项报告:65~69岁之间的男人有3/5就业;70~74岁之间的男人也有2/5就业;75岁以上的男人仍有1/5在工作。他们大多从事的是自由职业。这些数字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工作的能力和意愿并不在65岁生日时突然丧失。

只要有能力,大多数的人仍然想继续工作,而不愿因为某个养老金计划而使得他们到时间就退休。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对强迫退休制度的不公平性提出抗议,并且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些公司延长了退休年龄年限或使它较具弹性。

不过可惜的是,这样的公司毕竟还是少数。还要多久、要怎样做,人的工作权利才能不再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不再不顾他的需要、能力和意愿而被无情地剥夺掉?

在不久前于纽约州举行的一次老年问题研究会中,杰出的政治家伯纳德·巴鲁克曾给大会拍了一封电报,并被当场宣读。电文中,巴鲁克先生强烈呼吁废除强迫退休的制度,他说这种制度“对那些虽然年龄很大,但仍然愿意而且有能力继续工作的人来说不是恩惠,是否应该退休不应从年龄而应从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巴鲁克先生说:“年纪越大的人越是已经获得了无法取代的丰富经验资产的人。”

已经83岁还在担任密执安州老年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的亨利·柯特斯博士是美国在这方面的权威人士之一,他的话直指对老年人就业的歧视:

“强迫退休是存在于工商业界的一项严重的失误,因为它使许多最佳的人才闲置浪费,而且也使受雇者晚年时期想要做好工作的热情受挫。无论对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工作的人还是对纳税的大众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工作的权利是一项基本的人权,65岁退休制度的存在是一项基本的人类错误。”

说得精彩,柯特斯博士!愿策划者和官僚们能来听听反对“强迫退休法案”的睿智和强烈的呼声。

“65岁退休的制度规定,”柯特斯博士又说,“是独断的、专横的,不管从生理学还是从心理学上来讲,都没有什么理论能证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会在65岁时突然失去。任何年龄都可能变得软弱,这因人而异。如果我们停止动手工作,双手很快就会失去它的灵敏;如果我们停止用脑思考,大脑就会很快衰老。每一个工作者都应该由自己选择放弃工作的时间,在他自认不能胜任他的工作的时候。”

工作是年轻人所无法想象的快乐之一,那是一种成熟的快乐。不管是体力工作还是脑力工作,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使我们不断成长而不变老的最神奇的一种力量。

把注意力从烦恼上移开

罗根·史密斯说过这样一段话,言简意赅,他说:“人生应该有两个目标,第一,是得到自己所想的东西;第二,是充分享受它。只有智者才能做到第二步。”

要是你想知道怎样将在厨房水池边洗碗变成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那么请你读一读波姬·戴尔的《我希望能看见》,这个女人几乎失明了50年,她在书中说说道:“我只有一只满是疮疤的眼睛,只能靠眼睛左边的小洞来观察世界。我看书的时候,必须把书贴近脸,然后努力把眼睛往左边斜。”

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也拒绝别人的怜悯,她不要别人以为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她小时候渴望跟其他孩子一样玩跳房子,但由于看不见地上的线,不得不在她们回家后趴在地上,将眼睛贴到线上看来看去,牢牢记住玩的地方。不久她就成了跳房子的高手。读书的时候,她把大字印的书紧紧贴在自己脸上,不管眉毛碰到书了没有。就是她,得到了常人所不能的两个学位:明尼苏达州州立大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在明尼苏达州双谷的一个小村子里时,她就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通过不断的努力,她成为了南达科他州奥格塔那学院新闻学和文学教授。她在那里教书13年,工作之余还在一些妇女俱乐部发表演说,还到一家电台主持读书节目。她写道:“我脑海深处,常常怀着完全失明的恐惧。为了打消这种恐惧,我采取了一种快活而近乎游戏的生活态度。”

奇迹总会发生的,1943年,她52岁的时候,通过手术使视力提高了40倍。当一个全新的世界呈现在她的面前,她发现这个世界是这么的可爱,这么令人兴奋,哪怕让自己在厨房水池前洗碟子,只要能看到这个世界,她都是开心的。她继续写:“我会玩洗碗盆里的肥皂泡。伸手进去,抓起一把泡泡,迎着光举起来,每个小泡泡里,我都能看见小小的彩虹散出灿烂的色彩。”

所以要想得到快乐,请记住:“每天一早想想你得意的事情,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烦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