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王阳明的修养心法(2)
王阳明乃心性明澈、人情练达之士,对此洞若观火,自然也看出了这里面的奥妙,为了避免嘉靖皇帝对自己的猜忌,以防引祸上身,他干脆假借“守制”的名义,而对“大礼议”事件不发一言了。
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在无比险恶的明代官场中,能够官至高位,而又能全身而退,可说是一个少见的奇迹。也正是这种凡事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修养,使他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心态掌握自如,洞察到事物间微妙的联系,在其中权衡缓急轻重、决定取舍,从而该进即进,该退则退,顺应了事物的规律,也造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3.怎样培养定力
【王阳明语录】
问曰:“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如何?”
先生曰:“三言者病亦相因。惟学而别求静根,故感物而惧其易动;感物而惧其易动,是故处事而多悔也。”
译文:一个学生问道:“我平常做学问时,感觉心不能真正地静下来,没有一种静根。没事时还好,面对事物、处理事情时,心就会易动,处事多悔,该怎么办?”
王阳明回答说:“其实,这三句话,也可以说是三种情况,它们是有内在关联的。你在做学问,或应事接物时,一心想找一个能静得下来的方法,企图一劳永逸。然而正是这种想法,使得你在受到外物影响时,有一种害怕心理,心就容易波动。而当你心有所惧,患得患失时,处理事情就会经常后悔了。”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本心,是无动无静的。静,是说心的本体;而动,则是说心的妙用。所以君子修身做学问,不要拘泥于动静。
在静的时候,能感觉到空灵的状态,但也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动机,所以便能与“道”相应。在动的时候,此心常定而未尝有一物在里面,所以内心寂然不动。寂然不动,方能感而遂通。
常应常寂,无论动静,都有内在的一种规律可以效法,随时都能增进自己的修养,先儒称之为“集义”。能按这个规律去“集义”,就能消除内心动辄后悔的病患,达到所谓“动亦定,静亦定”的境界。究其实,这也不过是此心保持纯一的状态而已。
静,乃心的本体,而我们去求一个静根,反而是挠动其体。动,是心的妙用,如果害怕心容易动,则是荒废其用了。
所以,有这个求静之心,即是心动了,厌恶动的心并不是静,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动亦动,静亦动”,如作客应酬中的迎来送往,起伏不停,也就没个穷尽了。
因此遵循事物之规律叫做“静”,而顺从欲望则为“动”。所谓“欲望”,并非一定是声色利货等外物的引诱,那些浮思杂念都是欲望。如果能循“道”而行,即使需要交际应酬,处理繁复多变的事务,心也是静的。
周濂溪所说的“主静”,即无欲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集义”。而顺从欲望而行,即使做到心斋坐忘,心也是动的。
一个人具有定力,才能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急不躁,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决断。
东晋时的谢安在“淝水之战”中镇定从容的风度,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已成了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
因为苻坚的军队是东晋的十倍多,敌我悬殊,谢玄心里没底,出发前便特地去向谢安问计。谢安依旧神情泰然,毫无惧色,淡淡地回答道:“朝廷已另有安排。”然后与客人下围棋赌别墅,神色如常棋锋犀利,把棋艺本来高于他的客人给赢了。之后便与幕僚们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把谢石、谢玄等将领,都召集起来,当面交代机宜事务。大家见他如此镇定,个个心里都有了主心骨。
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了,便问他情况究竟如何,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快步走进室内,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谢安曾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而王阳明年青时也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行导引之术。王阳明对这位著名的家乡前辈的风范想来也是很仰慕的,在平定宁王叛乱时,他也演出了一出谈笑间指挥若定的场景,而且其定力与谢前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是由于平定宁王之乱的战役比不上“淝水之战”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影响大,导致了王阳明谈笑用兵的风范没有流传得尽人皆知而已。
在与宁王的最后决战中,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
是役朱宸濠、李士实、刘养正及以下大小官员一百余人就擒,擒斩贼党三千余级,落水死者约三万余,余贼四散逃溃。
当此讯传入都察院时,王阳明正在讲学。
得闻捷报,王阳明神色如常,走到侧席,问清了战况经过,行赏完毕,复遣各官分路追剿余贼后,回到原来的座位,脸上看不出有任何波动。
众人面露喜色,纷纷询问战况如何。王阳明淡然道:“刚才听说宁王已被擒获,想来不假,不过死伤者比较多。”
说罢,仍接着前面的话题讲下去,居然没有丝毫疏漏。在旁的人无不佩服其不动心的真学问。
对于普通人来说,像谢安那样的定力已是非常难得,而王阳明的定力则更进一层,已达宠辱不惊、生死不惧的化境了。
在战争中,具备定力能够使一个人拥有超强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决断能力,从而能够洞悉先机,招招克敌制胜。
而在学业和事业上,要想获得超人的成就,同样也需要修炼自己的定力。
定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能否集中注意力。如果没有定力,就做不到在需要的时候,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做事情时就容易走神,难以达到全神贯注的状态,干一会儿事情就想去干别的事了,即使能勉强坚持干一件事,其工作效率也会很低。这样,本来很强大的能力,只能发挥出极为有限的一部分。
如果能够培养自己的定力,集中全部精力做好当前需要做的事情,就能进入一种超乎常人的境界。
要培养自己的定力,先要养成一种随时注意放松的习惯,很多时候,一个人处于紧张的状态,正是他易于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干扰。
所谓放松,就是要保持身心的松驰和开放性,不必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物都做出反应,而是静静地任由它们在面前出现,然后从容自如地加以选择,不理会那些负面的信息,让它们带来的干扰慢慢地消逝。
现在的人们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少有人能平静地看完一本想看的书了,这就是没有定力的表现。但是,通过看书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用来锻炼自己的定力。
当你在看一本书时,就像王阳明所说的,不要去追求一个想使自己静得下来的方法,就是放松自己,收摄双目,进而收摄心神,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书中的内容上,受到外物影响时,虽然感受到了那些刺激,但继续放松自己,不加以理睬,想象自己的心如止水一般平静,对各种刺激毫不在意。
就这样慢慢地锻炼自己,让自己适应外界的刺激,用一种全新的习惯来替换以前习以为常的反应,慢慢地就能培养出一种定力来。这种镇定自若的能力会让你更加自信,从而拥有一个全新的人生。
4.不要让负面情绪折磨自己
【王阳明语录】
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译文:薛侃经常后悔。王阳明说:“悔悟是去除心病的药,贵在改正错误。如果老把悔恨留在心中,则又是因药生病了。”
王阳明认为,对于做错的事,有悔恨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改正错误必经的过程,但必须要有一个“度”,有了失误察觉到了,及时改正就行了。如果对不如意的事念念不忘,老是让这种负面情绪停留在心中折磨自己,则又会因此产生新的毛病。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这种悔恨过度的心理。如因某种需要,想下决心看一本自己早已想看的书,但又顾虑重重,想这想那:“要是我一年前就看这本书就好了,这样的话早就十分熟悉了。”或者担心:“我现在才开始看,不知还记不记得住?还有没有用?”……
带着这种种懊悔的想法,越想越后悔没有早点下功夫做这件事,想来想去,自己也越来越没有信心,读书的事就无限期搁置了下来。
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已经发生的事实,不是人的主观愿望就能改变的。一个既成的事实,无论你再怎么悔恨当初该怎么怎么样,它也不会再发生任何改变,你能把握的,只是自己当前的思想和行为,而现在采取怎样的思想和行为,又会带给你不同的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既然觉察到了没有早点看书的失误,与其老是抱怨悔恨,做无谓的担心,还不如当下便用功夫去补填,只管埋头去做,莫问迟速,迟早会看到结果的。
如果一味沉浸于悔恨的心理中,无异于希望用自己的不断悔恨,能消除已经犯下的错误或不如意的事,以为只要悔恨得足够长久,就能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感动老天爷,帮助自己把面前的困难移走。然而愚公移山的故事只是一个寓言,妄图以悔恨来改变事实的想法是愚蠢和不现实的,说到底这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抗拒和排斥。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圣贤,难免有犯过错的时候。即便是圣贤,也还有不如意的时候和不得已而做的事情,有很多时候,外界环境是一个人无法掌握的,他能掌握的只是自己内心的世界。
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提督南赣军务,负责剿灭众多为患多年的山贼巨盗。他采取抚、剿两手策略,对于作恶不多、愿意投降的盗贼,就给予出路,欢迎他们弃暗投明;对于恶贯满盈、一条路走到黑的巨盗,则坚决予以剿灭。
王阳明用兵可谓出神入化,一路兵锋所至,破横水,取左溪,平桶冈,盗贼无不望风披靡。
最后,南赣一地较有势力的盗贼,就只剩下池仲容一部了。池仲容,浰头大贼首,自幼习拳棒,勇力机智过人,凭一身的武艺和常人所不能及的计谋,网罗了数千贼徒,啸聚于地势险要的浰头。如果强攻的话,伤亡必然很大。
于是王阳明想了一个计谋,做了招降和剿灭两手准备,施用苦肉计把池仲容等贼首赚到赣州,看能不能让他们归顺朝廷,然后明着撤军,暗埋伏兵,准备万一招降失败则剿杀贼首,趁机奇袭盗贼老巢。
起初,王阳明是真心想招降感化池仲容等人,以达到兵不血刃彻底解决南赣贼患的问题。
他派了数名幕僚到池仲容等人住宿的祥符宫陪伴,又制作了一整套的青衣油靴,教他们学习礼仪,暗中观察其志意所向。
然而,池仲容贪残成性,虽然迫于强大的威势压力,暂时屈服,但其在独处时,言谈举止中,无不流露出桀骜不驯、欲割据称王称霸的念头。
王阳明经过仔细观察,知道这伙人的习性终不可改变,而远近深受其害的士民闻听官府欲招安池仲容,亦纷纷暗中指责说:“这是在养寇贻害啊。”
然而,要杀池仲容的决心并不容易下,因为尽管池仲容罪大恶极,本性难改,但他现在毕竟已表示归顺官府,如果杀他,必然招致舆论甚至自己良心的谴责!
孰去孰从?连遇事一向能当机立断的王阳明,此时亦犹豫不决起来。
这时,通过多种途径得知,江西南昌蓄谋已久的宁王已经出现了异常动向,种种迹象表明,在近一两年内,江西省会南昌即会发生惊天巨变!
如果此时不除池仲容,以其性格,到时必然起兵响应,为祸天下,那时局面就难以控制了!
反复考虑、再三权衡后,王阳明终于下定了歼灭池仲容及其同伙的决心。
初二那天,王阳明令摆酒席,宴请池仲容等,众人皆大醉。
这天晚上,月黑风高,王阳明令幕僚龙光率精锐卫队潜入祥符宫,至天亮前,池仲容等九十余人全部被杀。
首恶已歼,王阳明独自一人,静坐于书房,却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心情非常沉重、难过,日已过未刻(下午一至三点钟),还吃不下饭,头晕目眩,呕吐不已。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里也很纠结,但他毕竟是有决断、明事理之人,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再难过下去也不能解决问题,该办的事还得办。如果不能原谅自己,一直因自己所做的事而处于矛盾之中,不停地自责,那就是非常愚蠢又荒谬的事了。
正如薛侃曾经问过:“除草时怎么样全依天理(符合事物本质规律),不会别有他意呢?”
王阳明是这样回答的:“草有所妨碍,理应除掉,就把草除掉。偶尔没有拔除干净,也不用放在心上。如果在意的话,便会成为心体上的累赘,便会为气所动。”
王阳明明白,虽然由于形势所迫,加上池仲容等人恶性难改,被迫杀掉了前来归降的他们,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但难过归难过,决不能过分在意,否则心情便会被情绪所扰动,既定的决策更不可因之而受影响。解决了池仲容及其同伙后,当务之急,即须尽快剿灭余寇,以防生变。
他镇定下来,分派手下将领往各处所属县、郡,集合地方部队,配合早已埋下的多路伏兵,他本人则亲自率领帐下精兵,从龙南县冷水径直捣下浰大巢,最后终于一举剿灭了这股为害南赣多年的悍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