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立志乃万事之本(3)

正当他陷入十分绝望的境地时,司马迁想到了许多古人发愤努力的事迹,他在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周文王被纣王拘禁在羑里时,他把《周易》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丰富了《周易》这部儒家经典;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和蔡这两个地方遭到围困,粮食吃完了,大家都饿得东倒西歪,个个有气无力,他却还在神态自若地弹琴,最后回到家乡编写了一部《春秋》出来;屈原曾两次被楚王放逐,幽愤之中写下了名垂后世的《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这部名著;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最后编著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于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两篇名著;(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司马迁身为史官,对这些往圣先贤的事迹自然耳熟能详,在苦闷万分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涌现的,恐怕都是这些名人在苦难的日子里如何奋斗的情景,他就用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活下去,他在头脑中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志向和使命,就是一定要把魂牵梦萦的《史记》完成。他什么都不顾了,活着就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书。

就这样,在许多重量级榜样的鼓舞下,司马迁以过于常人的毅力,忍辱负重地坚持了下来,最后著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史书。

王阳明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在王阳明看来,志向,就是统帅神气(相当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心能量)的主宰,也相当人的生命,树木的根,水之源头。如果水源没有疏通就会断流,树的根须没有得到培养,树木就会枯死,生命没有得到接续,人就会马上死亡,同样的,一个人志向不立的话,那么他就会神气昏散,整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所以真正有志于做学问的君子,应该无时无处都以立志为最要紧的事。要做到所看、所听的没有一点乱七八糟的东西,一心贯注在这件事上,就像猫捉老鼠、母鸡孵蛋一样,全部的精神心思都凝聚在所立的志向上,让信念融结为志向的载体,而不再知有其他事物。这样志向就能长久地确立起来了,整个人就会神清气爽,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己要做些什么,然后所有的行动就会为这个明确的目标服务。

其实志向的确立,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化为一幅生动、逼真的心理图景,并让这幅心理图景活动起来,成为影响自己思维及行为的源泉。换一句话说,就是要在头脑中看到自己的志向,然后不断以行动来强化它,稳定它。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想象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不断地想象能强化某一种思维模式,让你的信念和意志贯注到里面,从而使一个人具备很强的承受能力和行动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力量来。

要确立自己的志向,可以按照下面几个要点来做。

首先,在心中思索、想象自己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理想,要尽量想得清晰,确立一个具体的目标。

其次,找出自己树立志向的动机或意义,想清楚为了实现目标自己要做些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后,以行动来实践、证明自己的志向,在行动中不断强化自己的信念,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志向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5.每个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王阳明语录】

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树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者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译文:我在这里讲学,讲的是无中生有的工夫。大家要相信的,只是立志。学者一心为善的志向,如同树的种子,只要不助长不忘记,只管培养下去,自然会日夜滋长,生机日益完备,树叶日益茂盛。树刚长出来时,就有繁枝,必须剪掉,然后树干才能长大。初学时也一样,立志贵在专一。

王阳明所立的“必为圣人”的志向,可以说是世上最难的一件事之一。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能够征服世界,却难以征服自己。”而王阳明立下的要成为圣人的志向,实现的关键恰恰就是要通过修心养性,从而征服自己,超凡入圣,进入内心澄澈的境界。由此可见其难度了。

对于这种磨砺自我的功夫,王阳明是深有体会的。

他长年累月汲汲于此,怀着一腔执着的信念,不管在何时何处,都将此作为自己奋斗的人生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加以践行。

年少时在书籍中,他孜孜不倦地研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废寝忘食,乐此而不疲,为的是寻找古圣先贤为什么能成为圣人的方法……

平日里,由于他一心一意地专注于这个问题,做什么事都能与这件事联系起来,进入了一种痴迷的境界,无论处于什么艰苦的环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志向,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如他因触怒权宦刘瑾,被下到以黑暗、惨无人道著称的“诏狱”里,他也不忘与狱友们讲学研易,并赋诗云:“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在他的心目中,追寻圣人之道是生命中最重要、最快乐的的事,有了这个目标,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动力,什么困难、挫折便都不在话下了。

当然,在向自己的理想奋进的过程中,除了难以预料的各种困难外,还会遇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干扰因素就是自己的各种喜好。

据史料记载,王阳明的爱好是很广泛的。写诗作赋、骑马射箭、书法兵法,他都爱好,除此之外的三教九流的东西,他都有所涉猎,且造诣很深,颇有心得。

然而正如庄子所感慨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世上的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徒劳而已。王阳明也碰到了这种烦恼,由于他的爱好太多了,在治学时不可避免地会使自己的注意力或多或少地分散开来,被那些爱好吸引住了,沉浸其中。如不加以克服,长此以往,所谓的志向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永远都没有实现的可能。

认识到这一点后,王阳明提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也就是说,植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修正其心性。要想树长得高,必须开始时就裁去多余的枝叶。要想使德性盛隆,必须在开始学习时就去掉对外物的喜好。如喜好诗文,精神就会逐渐倾注在诗文上。其他爱好都会是这样的。

于是,王阳明开始锻炼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的爱好他毅然舍弃了;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爱好,虽然他没有放弃,但他不再为了单纯的爱好而去做某事了,而是把做各种事都当作是磨炼自己心态的最好时机,在从事一件事的时候,他总是调整好心态,让心灵进入宁静和谐的状态,以一种从容而美好的心情来享受这个过程。这样既达到了钻研某事的目的,又获得了修身的效果,而且因心境宁静,工作效率高,又可事半而功倍。

正因为王阳明善于处理爱好和志向间的矛盾,他不仅多才多艺,在修身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成为了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均有成就的圣人。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有着在事业中获得成功的志向,大家都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但遗憾的是,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只有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人都与成功无缘,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王阳明所认为的,我们大家的欲望和爱好太多了,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被这些欲望和爱好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我们沉浸于欲望和爱好嬉戏中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自然就被它们所害,“荒于嬉”而一事无成了。

其实,每个梦想,只要在脑中出现,且是合理的,就一定有实现的可能。试想,我们今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有比王阳明当年立志成为圣人还要难吗?我们所遇到的各种所谓挫折,与王阳明所经历的困难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许多人抱怨命运不公,抱怨自己不能实现美好的梦想,问题是,你真的把这个梦想当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了没有?你为它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了吗?你肯为它毅然抛弃那些无关紧要的欲望和爱好吗?

有一个小女孩,迷恋上了跳舞,立志成为一个舞蹈家。

她的父亲了解到女儿的志向,十分支持她,对她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几乎近于残酷无情。在训练中,当小女孩感到很累,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时,他总是不允许,问她:“你竭尽全力了没有?”

于是小女孩继续练下去,直到真正没法坚持时,才得以休息一会儿。

小女孩毕竟是小孩儿心性,天长日久的枯燥训练,她感到痛苦极了,她打起了退堂鼓,不想继续练下去了。

父亲知道女儿的想法后,便问她:“听说你想放弃跳舞了?”

女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是的,练习跳舞太累了。”

父亲又问:“原来是谁立志说要成为一个舞蹈家的?”

女孩的头更低了:“是我啊。”

父亲说:“你今天放弃了跳舞,明天还会放弃别的,因为干任何事情都会遇到无法预料的艰难。如果你决定去做什么事,你就要用尽全力去做,否则你会一事无成。”

女孩有点委屈地说:“可我天天的生活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练功。”

父亲说:“任何一个追求梦想的人都是这样,别人都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除非你是弱者。”

女孩不想成为弱者,她坚持了下来,用父亲经常说的“你竭尽全力了没有”这句话来反问自己,练功累了就用海棉擦洗一下四肢,借以恢复体力。最后她的舞步练得灵巧如燕,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舞蹈家。

只有排除掉外界的各种干扰,用尽全部的努力,一心奔赴自己的前程,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