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孤独:每天读点叔本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清高误导思想

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叔本华

叔本华是个孤独的人,但不会有人说他清高。叔本华15岁时,他的父亲对他说:“你需要作出选择,要么与父母来一场全欧洲旅行,为期一年,要么做你的学者。前提是,你要保证,旅行结束后就从事商业学徒的工作。”旅行对于15岁的人来讲是极大的诱惑,没错,叔本华选择了这一次难得的旅行。叔本华用笔记录了旅行中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其实,从那时起,叔本华的悲观思想就已显现出来,从其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类的惨状非常关注,比如说,战争来临时,民众恐慌逃亡;伦敦街头的小偷;巴黎公开展示的断头台;做苦力的奴隶……

叔本华对于看到的痛苦印象深刻,对于他今后的人生及思想也影响深远,对于这次旅行,他曾说:“我在17岁时,被学校不曾教过的人生惨状紧紧抓住,就像年轻的佛陀看到疾病、痛苦、老迈与死亡时一样。”

很多人都觉得哲学家理应高高在上,在与人交谈时,说着深奥让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时不时还会露出鄙夷的神态。其实不然,哲学家虽怪,并不会清高不可一世。就如叔本华,如果他没融入当时的社会,就无法产生影响其一生的思想。叔本华的眼里出现的并非只是幻象或是幻影,而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人或物。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管是在生活中或某个领域,一旦取得了小小的成就,就目中无人。也有些人觉得自己是最特殊的,才智过人,不屑与人为伍,自命清高,每天幻想着如果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就可以一鸣惊人。这些人的清高只会误导他们的思想,真正的清高是出淤泥而不染。可是,也不可为了表现自己的不清高而选择一些错误的方向,与恶同流合污就得不偿失了。叔本华认为,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一个具有伟大心灵的哲人宁愿一个人冥想,也不会喜欢与他人进行频繁的交往。

与叔本华一样,很多名人都是孤独的,但并不清高,为后世所景仰。比如说明朝清官海瑞,海瑞的耿直与公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也有些人怕被牵连与之疏远,可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仍然替百姓说话,出巡期间断案无数。海瑞死后,其灵柩运回家乡时,河两岸站满了身披白衣,头戴白帽的人为其祭奠哭拜。

在人群中独留一份孤独,不要让清高误导了自己思想。就如关羽,战功赫赫,可是,他有个致命的弱点,自视清高,于是失了荆州、败走麦城。

★水至清则无鱼

《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当一个人被世俗所影响,完全沉浸于俗事,就会变得世俗。相反,如果一个人完全与世隔绝,其人生必定毫无生机,缺乏动力。叔本华是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交替自如,不会冷眼旁观,更不会随波逐流。这从他的旅行日记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思想也成就了他的著作。

★清高适可而止

过于清高就会目空一切,鱼离开了水是不可能存活的。叔本华曾说:“他们必须生活在世俗男女当中,但却又不曾真正地属于这些俗人……”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人类的真正导师。在叔本华看来,因为迫于无奈而选择孤独,是很难持久的。就时下年轻人而言,不需要标新立异,为了清高而清高。

适时走进人群,并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孤独,不要期待人们对你所说的话都是真的。就如叔本华所说的,生活在众人之中,但不可以完全成为众人的一份子,与众人应该保持一种尽量客观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