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万里长江立大志,塑胶花开遍香港(1)
要想成就大事,就应首先抛开身边的“拐杖”独立自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最好埋葬你的雄心壮志,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
李嘉诚最终选择离开塑胶公司,踏上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他脚踏实地,不动声色地去实现他的抱负。他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努力,最终创立了自己的事业王国,他经营的塑胶花开遍了香江两岸,并走向了世界。
毅然辞工去创业
李嘉诚离开塑胶公司,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
从解放战争后期,大批逃避战争的人们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1951年突破200万人。这批被称为“战争难民”的内地人,给香港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受战争的影响,西方列强在华的利益受到毁灭性打击,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大陆沿海城市的对外贸易大门戛然关闭,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自由港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尽管“共产党要解放香港”的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但李嘉诚仍看好香港的经济前景,整个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开始持续增长。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毅然辞工,独立创业。
艰苦创业,使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是每一个创业者必经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一生成败,系于一发,不能不万分慎重。
李嘉诚选择塑胶业作为发展方向,是基于两种考虑:首先,他在塑胶公司积累了充分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这完全可以作为创业的基础。他回忆在塑胶公司的工作经历时感慨道:“这段生活,是对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其次,塑胶业在当时世界上尚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容易,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塑胶原料从欧美日进口,产品既可在本地市场消化,又可扩展到海外,销售渠道比较广。这确实是一项很有潜力的行业。
创业之初,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
李嘉诚打工时间没有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并且每赚一笔钱,除了日常必需的开支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积蓄。
据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他外出从来都吃大众餐,他的衣着,没有一件称得上是高档的。不过,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自己省出来的,总是对他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约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才维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后来,他好不容易凑了5万港元创业资金。其中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来推销产品的提成,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李嘉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大家都觉得他诚实稳重,将来定会大有前途,都乐意资助他创业。所以,在借钱时并没费太多周折。
创业资金并没有难倒李嘉诚,让李嘉诚感到棘手的,却是给塑胶厂取名。他从辞职那天起,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最后确定为“长江”。其寓意是: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为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由于“大陆难民”涌来香港,香港闹起了房荒。李嘉诚资金紧张,不足以租下好点的厂房,他只能租廉价的厂房。他从港岛到九龙,前后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勉强合意的厂房。筲箕湾是港岛的偏僻地,厂址就更偏僻,临靠山谷的小溪。虽然这里环境很好,山清水秀的,是读书的理想地方,但是他主要是办工厂,在这个偏僻的地方毕竟不是很方便,还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区边缘好。不过,若不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租金也不可能很低,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也没能降下租金,加上当时又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厂房,李嘉诚只得按房主要的价,租下厂房。
1950年春天,李嘉诚来到了香港的筲箕湾,该地位于香港岛东北角,和九龙半岛的鲤鱼门遥遥相对。他站在宵箕湾,目光越过一片碧蓝色的水域,就可看见不远处航行在九龙海湾的几艘渔船。这里不久前还是一片荒地,稍远处是有名的天后庙,海鲜坊也隐蔽在一片迷蒙的晨雾中。这附近虽然建了几家工厂,但是宵箕湾仍然荒草丛生。
厂里的压塑机是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当时谁都不曾料到,跟在欧美塑胶商之后的香港人,会成为世界塑胶业的大老板,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刚成立的塑胶厂没有什么新东西,如果说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迹象的话,就是挂在门口那块“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崭新的,业主李嘉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踌躇满志,开创他崭新的事业的。
谁敢相信,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香港塑胶业的泰斗?正如仅仅看到长江源头的人,无法想象长江的万里奔腾之势一样。李嘉诚为他的山沟厂取“长江”之名,已经显示出万里长江的远大抱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诚脚踏实地、不动声色地去实现他的抱负。“勤能补拙”,他仍是初做“行街仔”的老作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不认为自己有超常的智慧,父亲曾多次讲述古代神童不思勤勉、江郎才尽的故事给他听。
因为刚开始创业,时间比较紧,距厂子远,厂子里的一切事情都得他亲力亲为,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有时别人还未上班,他就赶到了办事的地方。为了不浪费钱,他从不乘出租车,距离实在很远的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我们很难从他快步如风的行走中看出他是那种性情温和持稳、不急不躁之人。他的时间太紧了,既要省出租车费,又要讲究效率。事情一办完,就差不多到午饭时候了,他再急如星火地赶回筲箕湾,检查完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
招聘的第一批工人,全是门外汉,过半还是洗脚上田的农民。唯一的塑胶师傅是老板李嘉诚,从机器安装、调试,直到出产品,都是他带领工人一道完成的。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李嘉诚如中年得子一样兴奋,勤俭的他破例奢侈一番,带工人一起到小酒家聚餐庆贺。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悭吝之人,他的部下说他“悭己不悭人”。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明天的生产。业余自学是不可间断的,塑胶业发展急速,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李嘉诚住在厂里,一星期回一次家看望母亲和弟妹。规模稍扩大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之处。那时的李嘉诚,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办,他虽做过塑胶公司总经理,但两者毕竟不同。塑胶公司产销已步入正轨,而这里是白手起家,因此李嘉诚是以小学生的态度,来做他所做的一切。
人们很难想象,李嘉诚哪来的这么旺盛的精力?他靠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正如香港《星岛经济纵横》(1988年第4期)所说:“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努力,创立了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航船出海遇惊涛
作为优秀商人,要有独到的眼光,要能够准确而迅速地抓住市场的动向,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事塑胶业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的进步和香港市场的需要。这门新兴的工业制品价廉、耐用、美观,前景广阔。他创办长江塑胶厂,还有一个历史背景。
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封锁,港英当局不得不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转口贸易是香港的经济支柱,对华禁运之前,香港的转口出口占全部出口的89%,这就是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11%。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最大的灾难。悲观情绪在香港经济界徘徊,但很快被蓬勃兴起的加工工业一扫而光。港府制定出新的产业政策,香港经济从此由转口贸易型转向加工贸易型。香港资源匮乏,市场有限,所以,香港加工工业的显著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原料和市场在海外,利用本地劳力资源赚取附加值。香港的工业化以纺织成衣业为龙头,塑胶、玩具、日用五金、手表装嵌等众多行业相继崛起,形成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活跃局面。金融、地产、航运、交通、通信、仓储、贸易等,皆向加工业倾斜,加工业渐成为香港新的经济支柱。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型。塑胶业在世界上也是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塑胶制品加工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以本地为主迅速扩展到海外。
李嘉诚对推销商品轻车熟路,第一批产品很顺利就卖出去了。接下来是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里攥着一把订单,为了加快进度他又招聘了工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单独上岗。他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地出货。
他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人员,他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他没想到投产后会这么顺利,简直就是一帆风顺。
然而,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很容易就能做成功的,开办工厂更是如此。正当李嘉诚春风得意之时,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风浪: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李嘉诚不得不冷静下来,承认质量有问题,他知道自己太急躁了,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李嘉诚手中仍攥着一把订单,客户打电话催货,李嘉诚骑虎难下,延误交货就要被罚款,连老本都要贴进去。他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要确保质量谈何容易!又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当熟练工使用,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制品加工成型,已经是很不错了。
推销员带回客户的反馈,令李嘉诚不寒而栗——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
客户都是中间商,他们或将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或出口给海外的经销商。塑胶制品早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户对制品的款式质量变得挑剔起来。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竞争自然越发激烈。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粗劣的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
事态严峻,质量就是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事业的航船未扬风帆,就遇到了惊涛骇浪。
危机之中的李嘉诚,真正体会到了做老板的难处。他曾做过塑胶公司总经理,全盘掌管日常事务,可重大决策仍是老板拍板,现在身为一业之主,就要承担一切风险的责任。“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许多处于景气中的业主,仍是这种心态。李嘉诚太年轻,余勇可贾,而涉世未深。
企业的主人就像一船之长,决策即是航向,任何失误都可能把航船引向灭顶之灾。李嘉诚承认,他创业之初不是个出色的船长。他说:“人们过誉称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才悟出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李嘉诚又一次陷入人生的大磨难中。这之前,他经历的磨难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而这一次,却是他自己的失误造成的。对熬出头的人来说,磨难大有裨益,但磨难也可能将一个人彻底摧毁。
仓库里堆满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退回的塑胶成品。一些客户纷纷上门要求索赔,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形扭头就走。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李嘉诚急如热锅中的蚂蚁,业内人常说:“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长江厂正处在后一种情形中。
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仍按契约上门催收原料货款。李嘉诚上哪去弄这笔钱?他被逼急了,就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把我人带走吧。”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我们要的是钱!”原料商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业中宣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这又是一道撒手锏。
墙倒众人推,银行得知长江厂陷入危机,派职员来催贷款,被折磨得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不得不赔笑接待,恳求银行放宽限期。银行掌握企业的生杀大权,长江厂面临遭清盘危险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