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马克思
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管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出了明确界定。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路径及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科学发展的层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顺应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升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软实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历史发展基础。我们今天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所创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创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渊源。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丰厚基础。价值取向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科学的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随着人们实践能力与主观能动性的提高而不断实现价值关系的最大化。纵观世界历史,几乎所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与本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同理想、愿望与需求,体现了人们在意识形态、社会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道德规范方面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自觉形成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中价值标准的延续和影响。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思想文化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数千年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传统,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各个方面也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质内涵的最早赋予。又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等道德伦理观念,都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为共产主义奠定基础的历史阶段。那么共产主义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呢?在这个问题上,尽管马克思有过许多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设想,但就其最基本的特征而言,可以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概括,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即共产主义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可以说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因此马克思从揭示人的本质出发,奠定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
3.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政党。在价值观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继承者,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创新者,在理论上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中国共产党人所持有的核心价值概念,在实践中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推动了人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适应着一定的形势和任务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时代发展潮流中的社会激荡、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以及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价值诉求,这三方面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背景。
1.时代潮流的社会激荡
在全面开放的当今世界,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树立一面精神旗帜,制定一种发展战略,都必然会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和世界局势的制约。我们党今天之所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继续推进,各国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我国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各大国和国家集团更加看重我国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加强同我国的合作。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尽量避免处于世界重大冲突的焦点,在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特别是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我们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分化组合,新旧矛盾相互叠加,新旧力量相互博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欧债危机持续发作,全球总需求低迷,国际贸易增速明显回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大宗商品价格在高位波动,新的风险在形成和聚集。在这种世界局势之下,我们党要领导我们国家抓住发展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全党和全国人民高度地凝聚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冲击的必然要求。
2.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是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的时期,也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时期。因此越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越需要我们深刻研究社会各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建立起适应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情况,主要可以概括为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社会结构多元,利益主体增多,利益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和社会阶层分化,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现,出现新的特点;社会成员对传统体制的依赖性、依附性减少,选择性、流动性增强。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时期,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念总体可以概括为“多元并存,新旧交替”。就是说当今中国的价值观念正处在古与今、中与西的时空交汇点上,表现出多种价值观同时并存和除旧布新的特点,也表现出价值观体系的静态现存状况和动态发展态势。因此,我们党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全党全民形成统一的价值共识,以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形成坚强有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3.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价值诉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很多党员干部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也正是在这些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党的好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广大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不少实惠。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由于社会转型,以及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某些党员干部平时不重视对自己的道德素养的修炼,不重视价值观的建设,在工作中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行为失范,价值标准颠倒,人生取向错乱,走上了违法乱纪道路,甚至有些党员干部因此而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党员干部在价值观和道德素质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不良社会风气的滋长,导致了腐败现象的泛滥,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望,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致命的影响。
(三)为什么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群众,形成全党全民共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精神支柱,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保证,是发挥和谐社会的民族凝聚力作用的根本,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指导与激励功能的关键。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需求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这一切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了空前的冲击。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难免会有人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这种现实凸显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复兴的灵魂
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中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踏步前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从思想上精神上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鲜明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