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正是这条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主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指引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完全彻底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并很快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致力完成以强国富民为主要目标的第二大历史任务,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一)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主要是区别于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议会斗争、城市武装起义,直接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种革命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它既不同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步到位,而是要分两步走;更不同于西方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一阶段,而且是最重要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国情特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又脱离中国现实。到底走什么道路?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可寻,只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宝库增添了重要内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点是:关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即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包括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既密不可分,又有明显的区别。区别在于范畴不同,理论层次不同,回答问题角度不同。新民主主义是大范畴,大概念,带有总体性的宏观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在中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途径,也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必经之路,它是服从和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前者范畴更广,后者是服从服务于前者的需要,范畴窄,理论层次低,属于前者的内涵。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二阶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过渡时期是融合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之中,与其同步进行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整个中国革命是包含着两重任务的”。这两重任务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如何使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对接,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运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创造了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突破了一举过渡的框框,顺利地实现了逐步过渡,使“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2]
(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在俄国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特别是列宁的民族殖民地学说,对中国革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没有也不可能系统地提出一个完全适合中国革命需要的理论。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些问题只能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去创造性地解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确分析了中国特殊的国情,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独特经验,从而在宏观上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方位,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地把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领导联系起来,使中国民主革命成为无产阶级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课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站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起了一座桥梁,打开了一个通道。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则解决了如何取得革命胜利的问题。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批判了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科学地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且能够走这条道路夺取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城市中心道路的模式,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弱小的无产阶级怎样发动和组织农民这个最大的革命力量,最有效地打击敌人,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探寻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程是极其艰辛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取得了革命胜利,创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真正确立起社会主义新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注释: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