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活习惯(2)
安静是一种美德
女儿一直都是那种活泼外向的性格,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喜欢安静,而不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最近,我看到她的文具盒上贴着一个标签——“安静是一种美德”。女儿也提醒我,时常保持安静,特别是公共场合,少拿手机讲话,注意素质!我们每天都留点儿安静的时间给自己思考,该多好!
周末,3月的天,北京竟然下了大雪。女儿完成作业后,我邀她到景山公园遛遛。寻到一处安静的地方,她捏雪团,我发短信。我放弃了每周我对她必须进行的“谈心课”,这一刻,我不再聒噪而选择静默。不得不承认,我在女儿面前说的话太多:励志的、回忆的、偶像的、呼吁的、赞扬的、训斥的……总之,我恨不得将自己知道的东西都灌输给女儿;原来,我太吵,也太浮躁。风吹过,有点儿冷。要是平时,我一定会絮叨:天冷了,别玩了,走吧。景山在哪本书哪本书是怎样记载的,我都指给你读过,对吧?门口中轴线的宣传图片介绍你上次都浏览到第几幅,这次可以接上了吧?
这次我没有说话,咱今天就坚守一回“安静”。我在这个安静的时刻,全神贯注编辑短信发给了兄弟姐妹,第一次没有发那种群发的短信:“我们在京都好,勿念,想念你们,可都好?”我问了哥哥的快递收到没有,满意否?我问了姐姐的儿子女朋友谈得咋样?哥哥姐姐给我的回信也非常温暖和详细,此刻,他们是否也很安静,而不是走在嘈杂的街道匆匆回一个:很好。
女儿捏了会儿雪团,邀我去爬山。一路上,行人很多,大家兴奋地拍雪景,但都很安静,那份感觉真好,仿佛雪景不曾被打扰。但是在万春亭,上来了一个旅行团,大部分游客跟随着导游,细心地听着讲解。可有三四个青少年嘻嘻哈哈地说笑打闹着。他们旁若无人的行为,令不少游客纷纷侧目。在特定的场合保持安静,不让一个人的声音成为他人耳边的噪声,是文明修养的一部分。在眺望故宫的时候,女儿说,我们现在中午自习,没有谁大嗓门儿说话,大家自觉维护安静的氛围,就是讨论问题,大家都悄声怕打扰了别人。可以前我们班都不这样,每天中午叽叽喳喳嚷作一团。今年开学不久,我们班某同学写了一篇春节日本游记,说在日本机场、超市等公共场合那是极端的安静。后来,我们就在班上倡导了“安静是一种美德”的活动。你看到我笔袋上的标签就是我们做的,然后送给每位同学一份。安静地读书,安静地做作业,我们的安静,给他人以温馨,体现的是一种修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一种对我们共同生活环境的爱护。
我欣慰孩子的长大,孩子的很多地方值得我向她学习:静则制怒,静则除烦,静则除热,静则意定,静则养生。
文·梅子易
有一种能力,叫求助
周末,去超市购物,穿过拥挤的人群,我们直奔糕点房。因为今天是老公生日,要买蛋糕,而定做蛋糕要一个多小时才能拿到。所以我们先定蛋糕,再去采购其他物品。
当我们推着满满一车东西去买单时,30多个收银台旁都排着长龙,我们只好加入排队大军。好不容易买了单,我们提了购物袋回家,可是,还没走到超市出口,儿子来了句:“蛋糕呢?”“哎呀,对呀!”老公惊呼。“是啊!糟糕,还得重新排队买单,得排啥时候啊?”我焦急地说。“妈妈,不用排,直接到收银台买单就行。”儿子说。“那怎么好意思?人家都排队,咱们加塞儿,我做不到。”我郁闷地说。“咱们也不是不排队,只是落一样东西嘛。再说咱们就一个蛋糕,很快的。”儿子说。“那你去吧。”想想儿子说得有道理,我把难题丢给了他。儿子倒没推辞,接过蛋糕押金单和钱,去了。我们约好在超市门口聚。
几分钟的工夫,儿子提着蛋糕兴冲冲出来了。
“哇,儿子,你真棒!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我称赞。老公也向他竖起大拇指。“妈妈,你刚才咋不愿意去?”受到表扬的儿子来了兴致,问我。“我怕人家不同意我先买单啊。上次就是,人还不怎么多呢,我为了赶时间坐车(免费购物巴士),就跟我前面的人说了,结果惨遭拒绝,灰溜溜排队买单。”我渲染到。“那人不同意,你跟他前面的说呀?”儿子乐了,给我支招儿。“我怕人家也不同意。”我实话实说。“那就跟他前面的说呗,直到有人同意为止。”儿子坚决地说。
“哦,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儿子你真棒!知道坚持。妈妈应该向你学习!妈妈就是手里面有东西,要不妈妈真想给你敬礼,向你致敬。你爸爸要是同意的话,希望他能代劳。”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确实希望老公也加入进来,给孩子以鼓舞。老公果然是个好爸爸,他举起手,连敬两个礼,说:“嗯,替你妈敬个礼;儿子这点做得好,爸爸也给你敬个礼。”儿子开心地笑了。
没错,儿子善于求助,这也是我们平时刻意教育的结果。曾经,我们教育儿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儿子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有时甚至“穷追猛打”——痛苦地打头部,希望自己开窍。我们意识到自己教育有失偏颇,于是,告诉儿子,解决问题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求助于人。是的,遇到困难,迎难而上,是一种好品质;攻关不下,善于求助,也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再大的困难都能战胜,人生也多一些轻松、快乐。
文·彼岸花香
让孩子对着镜子发脾气
不知道为何,这段时间,一向乖顺的儿子居然动不动就发脾气,一丁点儿的小事不顺心,或者别人说的哪句话不中听,哪怕是作业不会做,他都会大发一通儿脾气。开始时我还耐心地劝他,可就是不管用。次数多了,我很生气,一看到他发脾气,就忍不住教训他,以家长的威严恐吓他,让他停下来。可这简直是治标不治本,儿子并没有记住,下次为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照样会大发一通儿脾气。这令我很伤脑筋,如何才能改正儿子的坏毛病呢?
有一天他发脾气时,正好在镜子前面,我对他说,“你扭头看一下镜子里你的样子有多难看。”他还真扭头去看了。我也站到镜子前,学着他刚才发脾气的样子,歪着脑袋,挤着眼,咧着嘴。我对他说:“你看看这样子是不是很不好看!”儿子居然笑了,你快别学了,难看死了。我说:“是吗?其实你刚刚就是这样一副难看的样子,是不是挺让人烦的。”儿子点点头,不好意思再发脾气了。
看他平静下来,我灵机一动,以后他再发脾气时,何不让他对着镜子发脾气呢?
下次他再发脾气,我就把他拉到镜子前面,一般的情况下他都会不好意思地偃旗息鼓。当又一次发脾气时,我又要把他往镜子前面拉。他却说:“去就去,别拿镜子吓唬我,我可以对着镜子发一百分钟脾气,看镜子能把我怎么样!”我说好吧,如果你能做到,你发多久脾气都可以。我把他拉到镜子前面,让他继续发脾气。他果真对着镜子发起了脾气,用手指着镜子,对镜子挤眼,大声地吼,嘴一歪一歪地,偶尔还会跺几下脚,他的脾气似乎越发越猛。我知道,他这是在故意和我作对。
我故意不着急,在旁边和风细雨地说:“对,十分对,好,太好了,对,就这样发,就这样,很到位,要是跺脚的时候再抬高些,嘴歪得再厉害一些,更到位,更精彩,我给你鼓掌,继续努力呀!”他嘴里说着:“好,我就听你的!”可我看得出,他发脾气的力度明显降低,一会儿他便停下来了。我说接着发呀,挺好看的。他却道:“不发了,有失风度。”说着自己还笑了。
看他笑了,我赶紧趁机说,再看一下镜子里笑的样子是不是比发脾气好看些。他不好意思地说:“嗯。”我告诉他,现在你知道了,发脾气的样子真的很不好看,而且很可笑,就像小丑一样,对不对?他点点头。再以后只要他发脾气,我一往镜前拉他,他马上就会停下来,说:“算了,我可不想像小丑,让你看笑话。”不仅如此,偶尔他看到别的孩子发脾气,他还会说:“你去镜子里看看你发脾气的样子吧,丑死了,要保持风度哦!”让孩子对着镜子发脾气,让他看到自己难看的样子,让他自己感到不好意思,远比我们以家长的威严去压制他的坏脾气更有效。
文·赵文静
孩子,你系好鞋带了吗
县春季田径运动会中学女子3000米长跑中,一女孩刚跑两圈就发现鞋带松了,眼看其他队员纷纷赶超自己,只见她果断踢掉那只松了的鞋子,光着一只脚跑完了全程,她得了全县第六名。比赛完毕,这位女孩血肉模糊的脚让观众动容落泪,她也成了这次运动会上的感动人物。
看到这个场景,我很感动也很心疼,去年已经出现过掉鞋子事件了,值得欣慰的是这两个孩子都选择了坚持和坚强。我很纳闷儿:孩子,你的鞋带为什么系不牢呢?老师和家长,你们提醒孩子系好鞋带没有?
和儿子上街,下着雨,风也很大,我对儿子说:“打伞姿势和妈妈一样,伞就不容易刮坏。”话音还没落,儿子说:“妈妈,我的伞刮坏了!”我说:“风这么大,我第一感觉是伞可能被刮坏。”儿子沉默,平时对我善意的提醒,他从来就心不在焉,如果我提醒的情况没有发生,他还会说:“我不是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吗?”可现在儿子越来越觉得妈妈似乎总能预知后果,所以做事也逐渐谨慎起来,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和生活自理。这次儿子傻傻地看着我,脸上的表情很无奈。我说:“妈也不想唠叨呀,当你做某一件事时,如能对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出一定的判断,那就是聪明的表现;凡事不善于观察思考的人,遇到意外事件时,也只能被动应对了。”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会给他设计很多场景,他也能用自己的理解回答所思考的结果。有一次,邻居家的小孩儿走失把亲戚朋友都急坏了,我问儿子换了他应该怎么办,当时6岁的他说:“我先站在原地不动等你一会儿,我知道你一定要回来找我;再不,我就请警察叔叔给你和爸爸打电话。”再后来,他到了叛逆期,错误不断,我非常生气,且越训斥效果越差,这时我就尽量少说或者是保持沉默让他自己想想,过后,我再给他稍稍点明利害关系。他说:“妈妈,我懂。”
儿子被称为小大人,似乎儿子越成熟越显得我这个做妈的幼稚。每当我出门时,临走我总问他:“替妈妈想想还落下什么东西没有?”他说:“身份证?手机?钱包?雨伞?镜子?……”这次我问他:“如果你是长跑运动员,在准备活动里,你会做些什么?途中如果鞋子掉了,你会怎么办?如果以后再有这样的比赛,你的鞋子还会掉吗?”
作为长跑运动,最可能发生意外的事件莫过于鞋了,作为教练,除了安排战术以外,队员的运动安全也很重要,有必要的话,教练要亲自检查队员的鞋带是不是系好了,因为我们都愿意看到孩子正常发挥水平,而不想让孩子在如此折磨下最终只赢得精神上的胜利。
“孩子,鞋带系好了吗?”人生路漫漫,孩子们要面对的挑战还很多,父母、长辈对孩子多一些温馨的叮咛,少一点儿恨铁不成钢的责骂,无意间就会在孩子心里播种下自理的种子,即使孩子有时考虑不周有了闪失,他们也会在挫折中觉醒,在反思中进步,时间长了,他们自己就会在心里铺设一条尽可能平坦的路,并扎实稳当地走下去。
文·崇新会
让“马上”的儿子执行“计划先行”
有段时间,放学后的儿子学习状态不太好,总是磨蹭不想学习,看电视却目不转睛。我说:“赶紧写作业,关掉电视。”儿子眼睛不抬,说:“好,马上。”10分钟过去了,电视还开着,我火了。儿子看了一眼已经怒火满腔的我,赶紧把电视关了。
儿子走到客厅的桌子前,看到了报纸,便站在那里翻看。我说:“都半小时过去了,你还不写作业!”儿子低着头,认真地看着报纸:“好,我看完这个马上就去。”10分钟又过去了,儿子不仅没有走开,反而拉开椅子,坐了下来,把报纸都摊开仔细地看,看到精彩之处,还发出快乐的哈哈大笑声。我大叫一声:“儿子!几点了?你怎么回事?”儿子赔着笑脸,说:“妈妈,我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就写作业。”
看着态度如此好,还慢条斯理、不紧不慢地看报纸的儿子,我不知道如何是好。火也不是,怒也不是。我长叹一口气:“唉,儿子,让我如何是好?”儿子呵呵地对我笑着,站了起来。
如何让“马上”的儿子自觉走到“马下”,迅速投入学习中呢?我大伤脑筋。
我常常听到儿子夸赞他们班主任,还经常说和老师就像哥们儿一样一起打球,很崇拜他。儿子学校开家长会,我见到了班主任老师,便和老师达成了一个小默契:请老师和儿子做次单独小谈话,给儿子定一个可行的超越目标,激发儿子的学习斗志。老师听后笑了,他理解了我的苦心。而我回家后,联想到自己工作时期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情景——那时,我有自己的每日工作计划,设定了日清月结的工作表,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每日进行自我跟进。日目标明确清晰,每日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工作效率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