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范蠡
名臣自述:
我出身贫贱,但从不以之为耻。闲时读了大量书籍,被人称为博学多才之人。后来,我觉得在楚国没有发展前途(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当官),便邀请好友文种一起去了越国。
刚到那里时,我们并没有受到重用。等到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只剩五千甲兵时,他才想起了我们。
这些我并不在意,要知道在乱世,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是多么的不容易。起初,勾践想用五千甲兵与吴军交战,被我阻拦了下来因为勾践的这种做法简直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嘛!
我建议他去向吴王夫差投降。他冷静下来后,果真照着我的话做了。我又让文种带巨金去贿赂吴国的大官伯嚭(pi三声)。
还别说,这一招真管用:夫差没有杀掉勾践。但夫差要求勾践来吴国为奴。于是,勾践带着我们几个亲信,忍辱负重来到了吴国。
当奴隶的日子很不好过,勾践常常要去挑粪,给夫差当垫马石。我呢,自然也是做一些苦力活。大家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生怕夫差哪天一生气了,就将我们杀了。
好在三年后,我们都平安地返回了越国。回国后,勾践发奋图强,决心报仇雪恨。我想了好多办法,帮助他富国强兵。并且,为了麻痹夫差,我们还把美女西施献过去,并让他的宠臣伯嚭吹耳边风,不让他对我们起疑心。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大,勾践开始伺机复仇。有一次,夫差率精锐去赴会,国内只有老弱留守,我军便乘虚而入,攻打过去。夫差匆匆赶回来与我们议和。
又过了两年,勾践亲自率军攻进了吴国。公元前473年,吴国被灭,吴王夫差自缢。从此,越王勾践成为了春秋一代霸主。
勾践封我为上将军,我拒绝了。我知道勾践的为人,他只能与人同患难,不能与人共享福。于是,我悄悄地带着家人,离开了越国。
临走前,我写了一封信给文种,劝他也离开。但文种舍不得荣华富贵,没有听我的话,最后果真被勾践害死了。
之后,我在西湖边隐居过,又在齐国做过生意。齐国人认为我贤德,就把我推荐给齐王,我难以推辞,又做了齐国的国相。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不是好事,就把相印归还给齐王,带着家人再次迁徙。
最后,我来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我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很适合做生意,便定居下来。没过几年,我就成为了一个富翁,被人称为“陶朱公”。
智慧分:92
该生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集胆识、智慧于一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一生叱咤风云而又能消灾避祸、颐养天年;善始善终,诚非易事。
修养分:91
该生品性高洁,吴王夫差曾多次用各种名利诱惑他,也未能使他动心。隐退后经商,他仗义疏财、施善乡邻,又因贤明能干被拜为齐相。但他深知“久受尊名,不是吉兆”的道理,再次急流勇退,归还相印,并散尽万贯家财。
能力分:90
该生为勾践出谋划策,使之保全性命;回到越国后,又勉励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锐,使之灭吴称霸而名垂千古。后世之人对该生很是敬仰,称他为儒商的鼻祖。人们赞誉道:“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综合得分:
(92+91+90)/3=91
同事闲话:
我是文种。我一直都很相信范蠡的话,当他说楚国难有发展机会时,我便与他一起离开家乡,去寻找明主。
我们看中了越王勾践,决定在他手下做事。当越王被打败,要去吴国为奴时,我曾想跟随范蠡一同过去。但是范蠡阻拦了我。他说,治理国家,我比他在行;但识人处事,他比我老道。唉,这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确实,我非常擅长治国,越王不在的那几年,我将越国打理得井井有条。
越王回国后,几次想派兵攻打吴国,范蠡屡次阻拦。我也认为时机不够成熟,但只有范蠡敢反对越王。而越王确实对他很信服。
在消灭吴国、举国大庆时,范蠡劝我跟他一起离开。但那次我没有听他的话。唉,要是当初也和他一样一走了之,想必我还能多活几年呢。
何圆圆悄悄说:
范蠡此人很有才华,料事如神,并且在勾践危难之时,不离不弃,很是难得。吴王夫差曾想拉拢他,但是被他拒绝了。他这种不受金钱和权力诱惑的精神,真是让人佩服啊!
趣闻大播报:
范蠡来到陶地定居后,没多久就积累了丰厚的家资。后来,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抓了起来。
楚国有个规定:家里有一千金的人,不会在闹市中被处死。范蠡本想派小儿子去营救二儿子。大儿子知道后,难过地说:“家里有事不让我去,说明我是不肖子孙。”说着就要自杀。范蠡很无奈,只好让大儿子带一千镒(yì,古代重量单位)黄金和一封信去救弟弟。临走前,他反复交代大儿子:“你把钱和信都交给我的朋友庄生,一切听从他的吩咐。”
大儿子到了楚国,把钱和信交给了庄生。庄生告诉他什么也不要问,马上回家。但大儿子担心弟弟的生死,又私下找了一些官员,让他们帮忙。
庄生拜见楚王,以天象有变将对楚国有危害由建议大赦天下。楚王一直很信任庄生,就按照他的话做了。大儿子从官员那里得知楚王要大赦天下,心想:弟弟被放出来,并不是庄生的功劳。于是,他又来到了庄生家,希望把金子要回来。
庄生把金子原数奉还了,但他很生气,便又找到楚王,说:“现在外面都在议论,说您是因为陶朱公(范蠡)的儿子才大赦天下的。”楚王听后大怒。他命令先杀掉范蠡的儿子,然后再下达大赦的诏令。
可怜的大儿子只能抱着弟弟的尸首回家了。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而范蠡却平静地说道:“我早就知道这个结果了。小儿子在富贵中长大,不知道赚钱的辛苦,所以他不会在意钱财。大儿子从小和我一起吃苦,知道生活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我原先不让他去,就是担心他不能弃财,以致害了自己的弟弟啊!”
“知子莫如父。”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范蠡有着非凡的识人眼力和料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