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
张骞(qiān, ? ~公元前114年),汉中成固(在现在陕西省)人。西汉时候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为了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当时指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联络大月氏(zhī)国。张骞一路上吃了许多苦头,最后终于完成了使命。后来,汉武帝又派他出使西域各国,打通了中国通向中亚、西亚的商路——“丝绸之路”。
接受重任
古时候,在我国北方居住着一支强大凶悍(hàn)的游牧民族——匈奴。西汉初年,匈奴贵族常派骑兵骚扰汉朝边境,杀人放火,抢夺财物,不但给汉族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痛苦,也给当时的封建统治带来了威胁。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以后,就开始做反击匈奴的准备。
那时候,匈奴周围的小国,也常常受它的欺负,其中大月氏国连国王都被匈奴人抓去杀了,他的头骨被匈奴人做成了大酒杯。月氏人恨透了匈奴人,可是因为国小势弱,只得忍气吞声逃到很远的西边去了。
汉武帝听说了这件事,就想:要是能和月氏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匈奴,那力量就会大得多了。
可是,怎么才能和大月氏联系上呢?大家只知道大月氏在匈奴的西边,可究竟在什么地方,谁也说不清楚。再说途中还要穿越沙漠,闯过匈奴人控制的地区。有谁能完成这项重要的使命呢?为这事,汉武帝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个主意。
几天以后,汉武帝向全国发布了一道诏书,上面说: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特招募(mù)西去大月氏的勇士。凡大汉朝政府官员、军、民、工、商等人,身体强壮,武艺高强的,都可以报名应募,事成归国,定当重赏。诏书下发没多久,全国就有几百人报名。经过严格挑选,有一百多人被选中了,其中就有张骞。
张骞本来在皇宫里做侍从,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他体格健壮,机智果敢,忠诚可靠,因此被选拔为出使大月氏的使臣。
临行前,汉武帝召见了张骞,亲手把旌节(使臣出使的凭证,旌jīng)交给了他,语重心长地说:
“大月氏远在万里之外,一路上风沙险恶,你们可要多多保重啊。”
张骞跪在地上,激动地说: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绝不敢辜负陛下和天下百姓的期望。”
公元前138年的一天,张骞他们骑着马,赶着驮运行李、礼物的骆驼队,离开了长安。
中途被扣
张骞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fēng cān lù sù),马不停蹄,不久就到了陇西郡(在现在甘肃省),休整了几天,又上路了,很快就进入了匈奴人控制的地区。为了不被匈奴人发现,他们只能在晚上行进。
一天夜里,乌云遮住了星星,伸手不见五指,张骞带着人马急匆匆地赶路。突然,有人指着远方喊起来:
“看,前面有颗大星星。”
张骞仔细看了看,有些急促地说:
“是灯火,不是星星,那里一定有匈奴人,咱们得绕过去,注意别发出声音。”
多少天来,第一次发现匈奴人的住地,大家都有些紧张。
“站住!”突然背后有两个骑马的人一边喊着,一边向他们跑过来。
张骞明白,一定是匈奴人的哨兵追上来了,就对一个叫甘父的助手低声说:
“放箭!”
甘父是个神射手,他弯弓搭箭,就听“嗖”的一声,一个匈奴人应声倒地,另一个急忙逃走了。张骞也立刻带着大家,朝着西北方向跑去。
天亮了,匈奴人没有追上来,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正午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难受极了,张骞看看疲惫(bèi)不堪的队伍,就下令休息一会儿。
他们刚刚坐下来,就听身后传来阵阵喊叫声和马蹄声。原来是匈奴骑兵追上来了。张骞朝四下看看,周围是一片荒沙,没有什么地形可以利用,就抽出宝剑命令道:
“赶快拉弓,等他们靠近了再放箭,然后就冲上去!”
箭像雨点般地射向匈奴骑兵,紧接着,大家又一阵猛冲。可是,匈奴兵越来越多,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有好些人当场战死了,张骞和伙伴们最终寡不敌众(寡guǎ),做了俘虏。
张骞被押着去见单于(匈奴的首领,单chán)。单于为了羞辱张骞,就命人上前拿掉他手中的旌节。张骞立刻用双手紧紧握住旌节,两眼好像要冒出火来,大声说道:
“我是汉朝的使臣,可杀不可辱,看你们谁敢无礼?”
那几个匈奴人吓得谁也不敢上前了,单于只得挥挥手叫他们退了下去。然后,他向张骞问道:
“你们是要出使哪一国呢?”
张骞心想:瞎编不行,万一露了马脚就麻烦了,直说了也许不会引起怀疑。于是就照直回答:
“到大月氏去。”
果然,单于听了,先是“哈哈”一阵大笑,然后说:
“大月氏离汉朝有上万里的路,怎么能过得去?假如我要派人到南方的越国去,向你们借路,你们能答应吗?”
说完,他下令把张骞等人各抽了五十鞭子,然后就把他们分给匈奴贵族当了奴隶。
张骞每天都在奴隶主的监督下放牧牛羊,受尽了种种折磨。可是,他始终没有丢掉手中的旌节。冬去春来,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张骞的头发有些花白了,脸上也添了不少皱纹。后来,匈奴贵族为了软化他,把一个女奴赐给他做妻子。不久,他们就生了一个胖儿子。家庭的温暖给张骞带来了一些快乐,可他的心里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到了第十个年头,匈奴再次调集军队攻打汉朝,许多匈奴人都去打仗了,对张骞的监视也放松了。张骞心想:逃跑的机会到了。正好这时候,甘父也偷偷地跑来找他商量逃走的事。张骞让甘父设法通知附近的伙伴们,赶紧准备马匹和干粮,准备逃走。
因为怕走漏风声,张骞不敢向一起患难多年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儿子告别。深夜来临了,十几个同伴来到集合地点。张骞看看他们,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衣衫破烂,心里不禁一阵难过,可他明白,现在不是说话的时候,就轻轻地说了声:
“上马!”
十几个人翻身跃上马背,很快就消失在浓浓夜色里了。
沙漠和雪山
张骞他们在茫茫无边的沙漠里走了十几天,带的干粮都吃完了,皮袋里的水也喝完了。可望一望四周,还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忽然,天空中传来一阵大雁的叫声,甘父急忙张弓搭箭,三只大雁中箭掉了下来。他们把雁的毛拔掉,连血带肉地生吃了。
几天以后,他们终于走出了沙漠。
再往前走,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原来,他们来到了葱岭脚下。望着高入云天的山峰,不少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要翻越这么高的山,太难了。张骞鼓励大家说:
“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山,咱们咬咬牙翻过去,就能到达大月氏了。”
他们牵着马走进一个山口,走着走着,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爬到半山腰,人和马都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再往上爬,简直就是到了冰的世界,到处是冰柱、冰崖,寒气逼人,路更难走了。张骞让伙伴们把皮大衣的袖子割下来,裹在脚上,怕的是把脚冻坏。
终于,他们到达一个险峻的山口。这里长着稀疏的青草,前面已经没有高山阻挡了。
“我们翻过葱岭了?”张骞和伙伴们高兴得欢呼起来。
他们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这里树林茂密,一片苍翠。一个伙伴忽然指着前面惊叫起来,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都惊喜得说不出话来。原来,他们看到了一座城。
张骞和伙伴们整整衣服,向着城门走去。守城的哨兵见他们又黑又瘦,衣衫褴褛,就大声喝问道:
“你们是什么人?从哪儿来的?”
“我们是从汉朝来的使者,请问这是什么地方?”张骞举着手中的旌节说。
“这是大宛国(在现在中亚一带)。”
大宛国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领土辽阔、物产富饶的国家,非常盼望两国互相交往,如今见汉朝的使者到了这里,非常高兴。他命人在宫中摆下酒宴,款待张骞一行。
张骞向大宛国王讲述了他们的使命和十一年来的不幸遭遇,国王深表同情。张骞请求国王派人送他们到大月氏去,国王答应了。好客的大宛国王派人给张骞他们送来衣服、金钱,还派人陪张骞上街参观。张骞他们第一次见到了玛瑙一样晶莹透明的葡萄,绯红似火的石榴,还有苜蓿(mù xu)、大蒜等许多植物。
张骞和伙伴们在大宛只待了三天,就向国王告辞。国王很诚恳地挽留他们多住几天。张骞说:
“我的使命还没完成,不能久留啊。”
大宛国王特地派了翻译和向导,陪同他们前往大月氏。他们经过康居国(在现在的中亚一带),又在康居国王的帮助下,到达了大月氏。
在大月氏国
大月氏的国王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那个被匈奴人杀死的大月氏国王是她的丈夫。她听说汉朝的使臣远道而来,就亲自率领大臣出宫迎接。
张骞向女王行了礼,然后说道:
“现在汉朝正准备反击匈奴,皇上派我出使贵国,就是希望我们两国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匈奴。”
女王说:
“远方的贵客一路辛苦,还是先休息吧。至于共同出兵匈奴的事,还要等我和大臣们商量后再做决定。”
张骞他们只好先住了下来。女王虽然招待很热情,可就是闭口不提出兵的事。张骞试探着问了几次,女王都搪塞(táng sè)过去了。
就这样,一年多过去了,女王还是一直不做明确的答复。张骞的心里别提多着急了,觉睡不好,饭吃不香,人也瘦多了。
大月氏国的一个大臣见张骞急成这个样子,很是同情。这天,他私下里对张骞说:
“你们不要再等了,我们大王是不会出兵的。”
张骞忙问:
“这是为什么?匈奴不也是你们的仇敌吗?”
“是啊,可那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如今,我们住的这个地方水足草盛,土地肥沃,离匈奴又远,生活又舒服又安定,谁还愿意出兵打仗呢!”
张骞这才明白,再等下去也没用了,就决定马上动身回国。女王听说他们要走,也不挽留,送了他们许多礼物,还设宴为他们送行。
又一次当了俘虏
张骞从大月氏人那里打听到有一条回国的新道,虽说路不好走,可匈奴人很少到那里去。为了安全,张骞决定走这条路。谁知道就在他们已经走到祁连山的时候,碰上了一队打猎的匈奴骑兵。他们又一次当了匈奴人的俘虏。
匈奴单于白天罚张骞他们做苦工,晚上把他们分开关在帐篷里。为了防止他们再次逃跑,还给每个人的脚上戴上铁链。张骞没有绝望,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一年多以后的一天夜里,甘父突然走进张骞的帐篷,悄声对他说:
“大人,老单于死了。他的儿子和弟弟为了争夺王位,打起来了!看守咱们的哨兵也不见了,咱们赶快趁乱逃走。”边说边帮张骞砸开脚镣。
时间紧迫,也来不及去找别的伙伴,两个人溜出帐篷,就沿着一条小路向南猛跑。在路上甘父射死了几个在混战中吃了败仗的匈奴骑兵,两个人换上匈奴人的衣服,骑上他们的马,向东奔去。
差不多奔驰了十来天,眼前出现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又走了七八天,终于望见巍峨的长安城了。张骞想起十几年前,一百多人从这里出发,是何等的壮观,如今,只有两个人活着回来了。想到这些,张骞和甘父紧紧搂在一起痛哭起来。
罢官为民
张骞从西域回来的第三年,汉武帝准备再次派大将军卫青去攻打匈奴。张骞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来到宫中,对汉武帝说:
“陛下,我在匈奴生活了十几年,熟悉那里的情况,就让我随卫将军一起出征吧!”
汉武帝高兴地答应了,还封他做了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军官)。就这样,张骞再次踏上了匈奴的土地。
在战斗中,由于张骞准确地提供了水草地和敌人的踪迹,使汉军打了好几次胜仗,杀死和俘虏匈奴兵近两万人。
汉军得胜回朝,汉武帝亲自设宴慰劳各位将士,论功行赏。张骞因为功劳大,被封为“博望侯”。
不久,匈奴首领左贤王带兵骚扰汉朝边境。汉武帝派大将军李广和张骞率四千人马前去迎敌。
汉武帝命他们二人把部队分成两路,从两侧出兵包围敌人,并且给他们规定了会合的时间和地点。两位将领得令之后,就分头行动了。
张骞立功心切,想抄一条近路,早些赶到会合的地点。谁知中途迷了路,比规定的时间晚了两天。
当张骞带着人马赶到会合地点的时候,看到老将军李广正带着手下的将士同匈奴骑兵杀得难解难分。李广浑身上下都是血,身边的人已经剩得不多了。
张骞一见,急得大吼一声,冲了上去。匈奴人见汉军的援兵到了,不敢恋战,掉头就跑。但是,汉军由于损失惨重,也没有力量去追击敌人了。
按照当时的军法,耽误了军机是要被斩首的。后来多亏张骞家里人花了一大笔钱,替他赎(shú)了罪,张骞才没有被处死。可是他的官职和爵位都被罢免了,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
丝绸之路
汉武帝后来又几次出兵攻打匈奴,最后消灭了匈奴的主力,北方边境平安了。
北方平定以后,汉武帝又琢磨起另外一桩事。这一天,他把闲居在家的张骞召进宫中。一见面,张骞就说:
“陛下找我,一定是为了西域的事吧?”
汉武帝笑着点了点头:
“你说得一点儿都不错。我打算派你出使西域各国,就说我大汉国愿意同它们和好通商。”
张骞痛快地答应了下来。汉武帝封他为中郎将,命他率领一支三百多人的使团,带着金银、丝绸和许多贵重礼物,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他们出发了。队伍浩浩荡荡地前进着。这次他们再也用不着像上回那样躲着匈奴人了。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都可以放心大胆地赶路了。
张骞他们到了乌孙(在现在中亚一带),向乌孙国王献上了礼品。乌孙国王很高兴,回赠了几十匹良马,还派人带着礼物随张骞回长安答谢。
张骞把副使们分别派往大宛、大月氏、康居(在现在中亚一带)、大夏(在现在阿富汗境内)、安息(在现在伊朗境内)等国,自己就领着乌孙使者回到了长安。
不久,派到西域各国的副使都陆续回来了。许多西域人也都随着一起来到长安。他们有的是同汉朝通商的,有的是向汉朝送礼的,也有的是到长安来参观的。
为了表彰张骞这次出使的成功,汉武帝提升他为大行(主管外交事务的官)。不幸的是,张骞由于多年劳苦,积劳成疾,在他做大行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张骞为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死后的多少年里,在他两次到西域的道路上,来往的使者不断,做买卖的商队一批接着一批。汉朝跟西域各国的贸易和文化往来,非常频繁。
西域的石榴、葡萄、芝麻、大葱等植物,还有大象、孔雀、狮子等许多珍禽异兽,以及琵琶、箜篌(kōng hóu)、胡笳(jiā)等乐器都陆续传进了汉朝。
汉朝的许多物产和先进技术,例如冶铁、凿井等技术都传到了西域各国,特别是中国的丝绸也源源不断地传到西域,又由西域各国传到了更远的欧洲。有一次,罗马的统帅恺撒去看戏,一进剧场,他身上的那件绚丽夺目、五彩缤纷的长袍,立刻使全场的人都惊呆了。原来,他穿的这件衣服就是用中国的丝绸做成的。
当时人们就把张骞开辟的这条沟通汉朝和西方的通路叫作“丝绸之路”。这个美丽的名字和这条通路一直保持到今天。人们一提到“丝绸之路”,自然就会想起我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