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高分攻略一历年申论命题规律与趋势分析
名师串讲
申论对绝大部分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而言,都是一门完全陌生的考试科目。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国家公务员考试,2000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正式开考“申论”一科,之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公务员招考时也相继开考“申论”。申论从此在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对不少考生而言,申论也是兵败公考的“致命杀手”,一次次铩羽而归皆因在申论上和别的考生分差过大。所以,在公务员考试中,有“得申论者得天下”的说法。因此,在复习备考中熟悉申论命题规律、掌握申论命题热点便显得极为重要。
第一节 申论考试的独特性
“申论”,顾名思义,申即申明、申述,论即论证、论述;申论即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之意的文体。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因此,申论考试与一般作文考试有所不同:
第一,一般作文考试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题目或自拟题目展开论述或叙述,侧重考核的主要是考生的文字功底。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生的写作水平,即“纸上谈兵”的能力,而无法全面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申论考试则不仅对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查,更侧重于考查应试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能让考生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第二,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在反复阅读试卷所给出的材料和提出的相关问题后,根据申论的命题要求,围绕材料回答一系列问题,不仅要写作文,还要完成其他的概括、分析、对策类题目。而一般作文考试则没有这样的材料和实体内容的限制。
第三,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写的是立足于给定材料的对策性论文,考生要准确理解考题所提供的材料,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而一般作文考试则大多不提出对策,或者即使提出对策也可以泛泛而论,不完全要求针对性和现实性,自圆其说即可。
第四,一般写作文时考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去立论选材,尽情张扬个性地放言宏论,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就可以。申论作文则要求考生摒弃那些套话、闲话,分析、解决问题要更加透彻、全面、清晰。因此,申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比议论文难度要更大一些。
申论考试的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也不一样。学术论文有其固有的一些特点,比如:要具有学术性,能够抽象地反映被研究的事物,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上升为一种理论,而不是对被研究对象的外部现象进行直观的描述和简单的综述;要具有原创性,能够有新的见解,或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新的设想、新的方法和新的定理等;要具有科学性,论文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必须符合科学的一般要求,即具有真实性、先进性、准确性与全面性。而申论作文的要求则没有这么高,它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对某一个问题的论述,并不要求学术性或原创性,它对任何专业的考生都是平等的,不存在绝对的优势或劣势。
第二节 关于历年申论命题材料的重大发现
中央国家机关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公务员申论考试,一般每年的命题选题都围绕着当时的社会热点、改革难点、政策重点进行。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为例:
2000年——印刷公司为发展生产、提高效益,更新了设备,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影响了周边居民,并致一人患病,引发法律诉讼。引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社会问题。
2001年——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应把含苯丙醇胺(PPA)的药物列为禁药。这以后的一段时间,PPA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热点问题。材料中涉及了政府、百姓、药品生产厂家、新闻媒体等有关方面对此事的反应。
2002年——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给定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这些影响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从而揭示出要正确对待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03年——材料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问题,反映了安全生产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是一个需要关注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2004年——材料分析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困扰我国一些大城市发展的交通拥堵问题。这是当年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
2005年——材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反映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和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2006年——2003年到2005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此,新华网邀请某官员做客“新华访谈”,就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话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提出了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命题。
2007年——材料介绍了河北北焦村和西营村由于地处城市近郊,大量土地被侵占的情况,以及无锡、首钢等对土地进行再开发再利用的成功经验,讨论了如何对土地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的问题。
2008年——怒江流域既是生态保护区又是经济贫困地区,因而怒江水电开发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主张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凸现了当前中国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9年——材料围绕两个大的主题来命题,一个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另一个是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国际国内纵深感很强,紧扣时政热点,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背景下的结构改革问题。
2010年——材料主要围绕当前中国海洋污染和保护的现状来命题,主题是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属于环境保护类的命题,核心仍然是这两年比较热的科学发展观问题。
2011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申论材料主要介绍了黄河景观与文化、作用与危害、治理开发的历史、思路和做法、古今中外治水的事例,围绕黄河的自然与人文属性做文章;市(地)以下申论材料主要介绍了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乡村教育改革、农村失学率攀升和乡村文化的缺失与危机,围绕农村教育和文化发展命题。
2012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申论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新形势下社会诚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公民社会的道德建设等问题;市(地)以下申论材料主要围绕当代社会公民文化教育和素质建设问题。两份试卷均紧扣当年的社会热点,即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
2013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申论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问题;市(地)以下申论材料主要围绕基层文化建设、汉语使用推广以及民族文化建设展开。综合起来看,考的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
2014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申论材料主要从当前社会转型期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入手,列举了当前一系列跟风和浮躁的问题,探讨如何养成健康的国民心态问题;市(地)以下申论材料关注的也是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
2015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申论材料主要从技术的创新发展带给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入手,论述中国自主创新的积极发展,探讨技术与人类、科技与生命的深刻关系;市(地)以下申论材料涉及的也是科技发展问题,但更侧重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
2016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申论材料主要从大国意识、国家形象入手,论述国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问题,探讨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养;市(地)以下申论材料从政府政策出台的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入手,也涉及不良社会风气的纠正和公民文明修养的提升问题。
上述命题点都是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不断发酵的重大问题,都是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这一点可以在当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中得到证实,这也是笔者在研究申论命题过程中发现的一个规律,充分证实了申论命题选题的特点和趋势。
比如,新华社评出的2002年国内十大新闻之十是:空难引发安全生产大检查。一个月内连续发生“4·15”空难和“5·7”空难,安全生产大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而2002年底进行的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考的就是安全生产问题。
2004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之一是:中央下发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在政策的带动下,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耕地总量保持稳定。2004年底进行的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考的就是农村农民问题。
2005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之七是: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这一事件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辞职。而2006年进行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考的就是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
2006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之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十一五”规划纲要。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十一五”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2006—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放在突出位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当年进行的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考题就涉及农村土地被侵占、农民上访、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2007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之二是:太湖蓝藻暴发敲响生态警钟事件。太湖无锡流域5月底大面积蓝藻暴发,近百万市民家中的自来水无法饮用。这一事件成为促使我国东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标志性事件。十大新闻之三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6月4日正式颁布,全面阐述了2010年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两大新闻均涉及环境保护、生态文明问题,而当年进行的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考题正是这一问题。
2008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之八是:国家出台扩大内需十大措施保持经济增长。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应对挑战、保持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十大新闻之十是: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步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两大新闻都涉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问题,而2009年考试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正是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申论第一题也正是要求概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面临的问题。
2009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之九是: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赞赏。“十一五”以来,我国已降低能耗13%以上,到明年末将完成20%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5年节约标准煤6.2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而当年进行的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涉及的环境保护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0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之三是: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新华社7月29日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当年进行的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地市级申论命题就是农村教育发展问题。
2011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之九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文化强国新部署,举国上下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十七届六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当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省级以上和地市级申论命题均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展开。
2012年由于全年发生的政治、军事、科技热点较多,如南海东海权益保护、神九天宫对接、蛟龙号载人深潜、首艘航模母交付海军、十八大召开等,文化方面没有再出现足够的热点进入十大新闻。但是,文化发展问题在去年仍然是一个持续的热点问题,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莫言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舌尖上的中国”引热议、“好声音”与“甄嬛传”风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成果显著等。因而,2013年申论再考文化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2013年是换届年,大事多、要事多,如神十天宫对接嫦娥玉兔奔月、薄熙来案终审、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等,因此2013年并没有和国民心理相关的重大的新闻事件。但是国民心态问题已经是存在很多年的社会问题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社会各阶层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复旦大学投毒事件、李天一事件、北京大兴摔婴案、厦门公交车爆炸案等等,都充分反映了部分国民心态的失衡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任重道远。
2014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之九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201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考查技术创新问题,恰恰切合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激发经济发展内生活力。
2015年新华社评出国内十大新闻之一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展开。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要求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对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争做“三严三实”的好干部。“三严三实”涉及的就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问题,而2016年国考申论考查国民道德水平、文明素质以及社会不正风气的纠正,切中的也是做事做人的原则性问题。
虽然这个规律不是绝对的,但这足以说明每一年申论的命题选题都是围绕着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改革难点、政策重点、社会热点进行的。因此,关注、梳理当前我们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我们进行申论备考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三节 历年申论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总的来讲,从历年申论命题的情况上来看,申论命题选题材料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材料紧扣时政热点,贴近百姓生活。
申论考试是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缩影,所以材料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从历年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材料选择的都是政策重点、改革难点、社会热点,越来越紧密结合时政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可谈性、可论性、可述性。这种围绕时政热点选题并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了申论命题的重要特点和趋势,其目的就是引导考生关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关注国家大事,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这正是一个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思路将继续影响今后的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
下面我们也可以看一下2012年以来中央和部分省市公务员考试的命题主题:
2016年,国考,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和纠正不良风气问题。
2016年,北京,劳动教育和劳动价值观问题。
2015年,国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及其社会影响问题。
2015年,联考,创新发展与社会行为习惯的改变问题。
2015年,北京,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弘扬问题。
2015年,江苏,惠民政策积极推动民生改善的问题。
2015年,上海,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问题。
2015年,天津,国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问题。
2015年,河北,农业的创意创新发展问题。
2015年,山西,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问题。
2015年,广东,农村基层治理问题。
2014年,国考,国民心理健康带来的社会心态问题。
2014年4月,联考,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和输出问题。
2014年,北京,供水紧张带来的水资源保护问题。
2014年,上海,政府职能转变和人的城镇化问题。
2014年,天津,城市该不该禁放烟花爆竹的问题。
2014年,浙江,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问题。
2014年,江苏,促进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的问题。
2014年,河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问题。
2014年,山西,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问题。
2014年,山东,航班延误的处置以及纠纷处理问题。
2014年,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问题。
2014年,黑龙江,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问题。
2014年,广东,农村土地种植和经营问题。
2013年,国考,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问题。
2013年4月,联考,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2013年,天津,政府公信力和社会诚信问题。
2013年,北京,高速公路收费及节假日免费拥堵问题。
2013年,上海,行政问责及建设责任政府问题。
2013年,浙江,企业诚信和个人信用建设问题。
2013年,广东,行政机关如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2013年,山东,公路超限超载治理问题。
2013年,河南,农业生产和农村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3年,吉林,全民健身运动及国民身体素质问题。
2013年,江西,我国流动人口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
2013年,河北,“城市良心”下水道井盖引发的安全问题
2012年,国考,社会诚信和社会公德、公民素质建设问题。
2012年4月,联考,动物保护中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
2012年9月,联考,对外文化交流问题。
2012年,上海,社会富裕、发展之后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2012年,山东,移民搬迁、安置和发展问题。
2012年,江苏,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
2012年,北京,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情绪及精神追求。
2012年,河北,公民道德建设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2012年,吉林,从弘扬传统节日看传统文化保护问题。
2012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
2012年,天津,政府公信力和社会诚信问题。
第二,材料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
纵观历年申论考试,大多数地区的考试的时间一直没有变化,但所给材料却越来越多,申论阅读的文字量在逐年增加。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增加的阅读量,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也增大了答题的难度。申论考试材料的内容也越来越庞杂,包含了背景介绍、网络访谈、新闻发布、民意调查、典型案例、领导讲话、专家观点等各种形式,有事实、有评论、有争论、有叙述、有报告,综合反映各方各面对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态度、观点、意见、建议等。材料错综复杂,阅读、归纳、分析的难度都很大。
第三,材料的形式和类型越来越综合化。
申论考试所给定的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所给定的材料主要集中反映一个有一定影响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种资料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客观叙述,把案例涉及的情况详细加以说明,以期让考生能“以小见大”,可以称为“一条线”。二是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热点问题综合方方面面的信息组编而成,这种形式的材料往往没有什么顺序可言,上一条和下一条有时候没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以期让考生能“杂中取精”,可以称之为“一锅粥”。申论考试就是要求应试者按照特定的要求从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中找出其核心思想,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就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最近几年的申论考试基本都是这种形式。
第四节 2016—2017年申论命题选题的特点和趋向
一、选题更加关注时政热点和民生,阅读量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庞杂
命题人旨在通过此导向来使更多的“准公务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因此,2016—2017年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还将在与时政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中选取,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精选重大选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诠释的原因。
二、题目灵活多变,形式多样
自申论考试诞生以来,它的变化就没有停止过,命题者不断地探索新的题型,以便更加科学、专业地测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2016—2017年的申论考试在题型切入上也不会墨守成规,大家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命题更加贴近公务员的实际工作
申论考试这几年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机关公文性质的考试题目,如讲话稿、报告等。无论是方案、意见,还是讲话稿、报告、对策有效性分析,无论题型怎样变化,考查的都是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考生把握住了材料的主旨和精神、把握住了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对新题型有什么畏惧之心了。
四、重视考查考生的分析、说明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概括和分析说明类的题目,需要考生透过问题表象抓住问题的实质,这几年已经成为命题重点。从考试情况的分析来看,考生普遍对分析、说明、抽象概括题把握不准,失分较多。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强化对有关材料的熟悉、了解,掌握有关经济社会问题的中心和实质,并通过一定的强化演练提高自己的分析、说明和抽象概括能力。
虽然申论考试中历年命题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但也有“两个不变”:一是考试的目的不变。申论考试旨在为国家及各地政府机关选拔合格公务员,目标针对性强,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试的目的不会改变。二是出题的原则不变。从申论考试大纲规定及历年出题的情况看,考试的材料内容始终围绕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展开,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当前的改革难点、政策重点、社会热点,申论考试也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