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申论范文宝典(第11版)(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导论

第一节 《申论范文宝典》为什么值得你学?

一、基于命题规律、系统清晰的申论热点导引

申论命题的基本规律是主题先行,即命题专家首先确定申论要考查的抽象主题,再根据特定事实具体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设计材料,完成命题。命题是一个先入为主的过程,即先确定主题再来找材料,并把主题镶嵌到材料中的过程。因此,准备申论考试、突破申论考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对申论命题主题(命题点)进行系统而清晰的梳理。

申论命题点的特征和命题规律

(一)申论命题点往往以点带面,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呈现,猜题押题害死人。

申论命题专家都是公共管理专家,思考能力过人,尤其擅长辩证思维,因此,正规申论考试命题必定是以点带面,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呈现的。命题专家绝不会像我们很多考生那样,只是一根筋的线性教条式思维。命题往往会给人“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感觉。意料之中的是宏观维度和个别微观素材,但意料之外的是中观立意。例如,2015年国考副省级考查的经济维度的转方式、调结构的宏观问题,落脚于创新驱动战略的中观立意,从新技术、技术创新等微观素材切入,从不同层次上考查考生对国家大事的理解和把握。2015年国考地市级试题视角稍有不同,但同样也从新技术、物联网及信息化切入,考查考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例如,2008年、2010年、2011年国考分别考查了怒江水电开发、海洋的开发和保护、黄河精神及其治理。这三个命题点从宏观上说,都是对生态文明的考查,但中观切入的点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答案就迥异了。再如2012年国考副省级、2012年国考地市级、2013年国考副省级、2013年国考地市级、2014年国考副省级和地市级、2012年的4月联考和9月联考分别考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文化发展和保护问题、社会心态问题、动物伦理问题和文化交流问题,这八套题的宏观主题都是文化问题,这是意料之中的,但切入的中观维度和题目的具体设计是各不相同的,这是意料之外的。另外,同一个社会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命题角度。例如,垃圾治理问题可以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国民素质、信息公开、社会矛盾等角度命题。因此,准备申论考试,最忌讳的就是猜题押题,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永远高不过专门从事命题的专家们。

可以说,宏观立意、中观考查、微观切入是申论命题的基本思路。公务员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优秀人才,申论测试只是考查和测评人才素质的手段。由于国家行政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参与其中,因此,公务员招录必然要吸纳方方面面的社会精英。由于应试者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从文史哲到数理化,没有一定之规。因此申论考试的命题者必须考虑应试者相差较大的专业素养,不能设置过于宏观或微观的考题。过于宏观,容易使应试者夸夸其谈,空喊口号,无法拉开档次,不易找到切入点,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看起来四平八稳,实际上无法体现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能达到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过于微观,选拔到的人才可能只是某个领域的优秀者,其他专业的精英有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这样将使得公务员考试既有失公平,又无法实现广纳贤才的初衷。因此,申论题目必定是中观的,出题者往往选择兼具广泛性、现实性与紧迫性的热点问题,将应试者的视野锁定在统揽全局的角度上,思考空间置放在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下,跳出一件简单的具体事件或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的牢笼,以期解决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观层面的问题。尽管是中观考查,但不能脱离宏观理论。脱离了国家的宏观理论和政策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容易离题万里,无的放矢,其结果必定是“败走麦城”;另一方面容易浅尝辄止,没有深度,也难获命题人的青睐。应试者不能脱离微观分析,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说,应试者必须用宏观政策,分析中观问题,解决诸多具体的微观事件,将三者有机结合。

申论试题不可能把所有的热点问题或者相关的理论知识都包括进去,它只能选取代表性强的,同时也能够反映较为广阔社会背景的问题为切入点来命题,这样一来既能够考查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也能够满足考试条件的限制。易考的热点问题,倾向于能够体现宏观性、突出现实性、体现可操作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应试者关注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具体事件,解决的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而是对普遍社会焦点问题的把握。比如,2010年全国十一个省市录用公务员考试中所共同使用的试题紧跟中央国家机关命题的思路,选取经济领域中的微观案例——山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从这个微观案例出发,涉及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参与和监督(政治层面),煤矿周边环境的修复(生态层面),矿难事故(社会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样涉及我们国家的宏观政策——科学发展观,材料中提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以点带面的全方位考查。在2010年,北京市通过“环境污染”和“全民健身”两个主题考查环境与健康问题,追问其背后隐含的科学发展问题;上海市通过“信息公开”“网络泄密”等考查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浙江省则通过“低碳经济”这一最热门话题进行了“后天的拷问”,涉及“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和节能减排问责等热点事件。在2009年,北京市通过新加坡、韩国、美国等提升文明意识、强化文明行为的做法和杭州“红领巾瞭望哨”的做法,考查应试者对国民素质、公民道德与国家软实力知识点的理解。浙江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谈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困境。江西省以返乡农民工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受困等为话题,考查在转“危”为“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等等。

(二)申论命题点往往是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但一定不会涉及政治敏感问题,政治敏感问题可不必看。

申论考试不是单纯地为考试而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要得出某个问题的结论而考试,它试图通过考题的形式,通过审阅应试者的答案,了解应试者的思维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应试者是否能够尽职尽责依法行政。因此,考题往往是大家在社会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而绝不可能是涉及意识形态或政治体制的,如宪政、三权分立、议会制、普世价值等政治敏感问题,这类问题可不必看。

在公共管理方面的争议问题考查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以2008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为例,试题围绕怒江开发探讨人与自然的问题,其背景资料是怒江于2003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汪永晨和其他环保人士展开了反对建坝的“怒江保卫战”。2003年9月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的怒江项目听证会上,来自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30多位学者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同时,越来越多的关心怒江命运的民众也加入到了对怒江大坝的争议中来。2004年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做出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怒江建坝工程被搁置。2005年,水电专家对《提请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公开信予以澄清。这一问题,在经过充分讨论后,双方观点已经定型,国家也有了明确的政策,而且延伸出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故而能在2008年成为命题点。再如2012年4月联考考查的活熊取胆的争论,也属此类。

(三)申论命题点并不一定是即时热点,多是现实普遍问题。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日常积累才是王道。

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思维,是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申论的性质类似于古代的策论,以社会问题为依托,综合考查应试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自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无论是中央国家机关的申论试卷,还是各省市的申论试卷,选取的命题点都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类问题,而非一时的热点。为什么说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呢?这根源于命题的反押题、反培训。近年来,命题的反押题、反培训趋势越来越明显。之所以反押题,道理也很简单。从考试的区分度来讲,最热的问题应试者通过种种途径都能感受到,而且很可能所有的应试者都能对该问题侃侃而谈,大家考得都不错,应试者之间的分数也就难以拉开,就失去了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这就要求考生关注普遍性的社会焦点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所谓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现实针对性是指申论材料涉及的都是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都是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是需要国家予以解决或应对的问题。启迪意义是指通过考试唤起应试者和社会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省。2014年国考申论考查社会心态就是典型的例子。

综观历年考题可以发现,申论考题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对于应试者今后走向社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引导应试者思考,也能引起社会关注,以形成合力,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公务员考试,需要应试者持续不断地关注国家大事,厚积而薄发,不能为应考而简单备考。备考会让你暂时通过考试,但公务员更需要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具备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习惯和思维,提升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者应正确定位,明确自身努力方向,持之以恒,保持关注分析国家大事的敏锐性和辨别力,这对应试者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是非常有利的。认真研读本书就是注重积累,提高应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申论命题点多有“轮回”,尊重命题的历史,赢得命题的未来。

纵观近十年来的申论考试,真题有几百套,但经过认真梳理,我们发现,申论命题在主题的选择方面有轮回现象。相关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真题轮回的现象举例】

社会心态问题:2012年北京、2012年上海B卷、2014年国家副省级和地市级。

诚信问题:2006年下半年广州市公务员申论考试考了“专家信用(诚信)危机”,2013年浙江省和天津市也考了诚信问题。

生态文明:2008年、2010年、2011年国考分别考查了怒江水电开发、海洋的开发和保护、黄河精神及其治理。这三个命题点从宏观上说,都是对生态文明的考查。

公共安全:2006年国考考突发公共事件,2009年北京社招考的是交通安全,2012年国考地市级考城市安全。

社会保障话题:2007年江苏、2008年湖南、2008年吉林、2011年浙江。

道德问题:2012年国家副省级、2011年上海B卷、2012年河北、2008年山东等。

申论命题的轮回现象,提醒我们在申论备考中要高度重视真题,联系真题不但要联系解题技巧,同时也是对热点的把握。

《申论范文宝典》对命题点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清晰梳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申论范文宝典》的精华就在于根据申论命题的规律和命题点的特征,对近年来的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和系统梳理,供大家参考,以期给大家提供帮助。

在本书中,我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申论命题点进行了系统归纳。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宏观维度。在这五个宏观维度下面,分出了中观的核心考查角度,在核心考查角度下面又分出了微观的命题切入点。对当前的社会热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且在书中用图表或文字提纲挈领地阐明了命题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基于公务实践、简单实用的申论实务梳理

当前很多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都是应届毕业生,大多没有政府机关工作经验,甚至没有工作经验,根本不了解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措施。对于政府机关工作,尤其是政府解决问题的措施的无知成为很多考生的先天病。同时,我在前面也强调了,申论考试还非常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考查,很多考生不关注现实,不了解现实,脑子里完全没有现实的概念,自然就会感觉在写作时无从下手。

申论考试要顶天立地,理论要“顶天”,实践要“立地”。申论考试非常重视对考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不管是对综合类考生,还是对执法类考生,都强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综合类考生“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做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对执法类考生不但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更强调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申论是一种模拟机关工作的实际场景的考试。因此,申论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并且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解决问题,对公共管理的无知必然导致考试的失败。

正因为如此,本书从政府公共管理的实务出发,对每一个命题点涉及的现实问题的内涵、现状、原因、对策都进行了详略得当的整理和归纳。

以农村文化为例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说来,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

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城乡“二元文化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强化,乡村文化相对衰落,由此也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

大部分文化站由于受现有场地、经费的限制,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等问题。干部专业素质偏低和思想观念陈旧,活动手段过于简单,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仍然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受众则以老年群众为主,所以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些年来,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

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

城乡二元体制是当前农村问题的总根源。落后的农村、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业、先进的工业,这是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二元体制框架下,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只是农村问题所折射出的一个侧面。在城乡分治的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文化发展大背景相适应,乡镇这个基层政权尽管身在乡村,但其使命是为城市服务。

乡镇政府在职能定位上也有所偏差。乡镇政府热衷于抓经济建设,源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视经济性、生产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对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甚少。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以致严重过剩,资源浪费。而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农村公共产品却供给意愿不强,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严重落后。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此外,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只有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才有保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经济强镇为突破口,壮大乡镇经济,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扶持力度。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基于高分突破、和而不同的申论范文示例

和而不同是申论范文的最高境界。何谓“和而不同”?孔子曾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强调君子的境界当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泰而不骄”。文品如人品,这又何尝不是申论写作的境界呢?低调深刻而不哗众取宠,视野开阔而不故步自封,辩证全面而不教条僵化,泰然沉稳而不浮躁冒进。

要做到和而不同,就要处理好“和”与“不同”的关系。一方面,要求“和”。鲁迅曾经说过,写文章就是要嬉笑怒骂,但和而不同的原则要求申论只能嬉笑,不能怒骂。申论毕竟是对行政管理能力的考查,不能偏激。在阐发思想时,要求“和”,可以批评官员的不作为,但不要过于尖锐;可以提意见,但不要提破坏性意见,绝不能触碰政治红线(如反党反社会主义),要多提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要求“不同”。在思考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可以追求“不同”,要灵活运用辩证法,在视角和立意上有新意,在表达上多说些申论的时尚词汇,如“美丽中国”“中国梦”,说些既俏皮犀利,又有逻辑深度的话,如针对某知名歌唱家之子的犯罪事件可以说“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养老防儿”,再如“要先学会实务,然后学会务实”, “实务”与“务实”这两个词就很有意思。再如“安全用药的意识”和“用药安全的知识”,也很有意思。再如在评论矿难事故,有些官员不作为导致矿工遇难时,可以说“有些官员只上不下,而有些矿工是只下不上”。

在实际考试中,很多考生的实际表现是,只讲“和”而没有“不同”。我们很多考生上来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的都是国家领导人说的话。现在申论阅卷最讨厌的就是考生不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总说些不着边际、不接地气、不动脑筋的大话、空话、套话。谁要这么写,阅卷老师一竿子就把你敲到三类或四类卷里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十个考生有八个这么写,你跟别人比,创新在哪里?自己的话在哪里?自己的思考在哪里?这种写法,太过于“和”,而没有不同,当然得不了高分。

本书严格根据申论文章“和而不同”的特点选编范文。选编的范文有笔者自己写的,也有来自人民网和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所选范文基本都能做到“霸气侧漏”,外展个性,内守底线,外圆内方。

申论议论文可以分为策论文(重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论文(重在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和对策的必要性)、评论文(重在辩证评价某个社会现象)。本书收录的范文包括了策论文、政论文和评论文的不同类型。大家可以仔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