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区概论
命题热点归纳
1.社区的概念、要素和结构;
2.社区的功能和基本类型;
3.社区发展。
考点知识精讲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要素和结构
一、社区的概念和特征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区域。“社区”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区的含义:
1.社区成员是一个特定地区内的人口集团;
2.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共同语言、风俗和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合感和归属感;
3.每一个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
4.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
5.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特有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
真题链接
“社区”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的著作。
A.滕尼斯
B.莫尔
C.韦伯
D.帕克
【解析】“社区”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故本题选A。
(二)社区的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都是在其所处的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问题,以此建立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因此,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空间,而且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总之,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内容全部包括在社区的定义之中,社区就是一个社会实体。
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聚落是指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它不仅是简单的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而且是与居住地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劳动用地的集合物。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是最早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寻求适合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各种活动的场地,并逐渐由临时的、移动的向着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转变,并最终形成了以多所房屋组成的居住地,即以聚落为主体的居住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恰恰说明了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交活动的处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我国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镇、县城和城市等,它们都是社区的承载体。正是这些不同的承载体,造就了不同类型结构的社区。
3.社区是多功能的集合体
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社区与其他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它的功能是多重的。就我国城市社区的状况而言,社区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协管功能
社区是类行政组织,具有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功能。社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结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协助政府做好基层社会的工作,维护社区的治安、调解民间纠纷、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基层社会的稳定。
(2)民主自治功能
社区是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之有效的载体。所谓的民主自治,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依法自治。社区是承接政府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的载体,是推进“政企、政社、政事”分离,塑造“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动力。
(3)监督功能
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居民作为社区的正式成员,在本社区范围内享有参与社区管理、选举人民代表、选举社区工作者的权利。社区自治组织是代表群众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组织机构。社区是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载体。
(4)文化功能
我国的基层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功能。社区文化是基层社会对群众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务之中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的工程,因此,文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力功能。
(5)场域功能
社区为人们探学求知、发明创造、成家立业、结亲访友等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4.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确切地说,自从有了农业,形成了村落,就有了社区。最早形成的社区形式是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社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其内部结构、社会性质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社区的发展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进步而步入良性的运行阶段。因此,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二、社区的要素
社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社会实体,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聚落的承载体,所以,构成社区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根据我国的社会概念,社区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一定的地域
社区是地域性社会,也就是说,社区具有一定的边界。脱离一定地域的社区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地域要素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的重要条件。社区的地域要素为居民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及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社区的地域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相对而言,面积小的社区,居民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就小。同时,社区的地域要素影响着社区的发展速度。首先,地理位置影响着社区的发展。在民政部的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中,起步较早和最初发展较快的社区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地质、地形也较大影响着社区的发展,这是城市和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前所述,地质较差的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建设;相反,在平坦的地形区,聚落的建设较容易,有利于社区的扩大,便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当然,地域要素对社区发展的作用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也受到政治及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之相配的是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例如能源、道路、工厂、学校、医院等。另外,社区既然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那么,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庄、一个居委会都可以被称为社区。然而,在实际工作者的操作和学者的研究过程中,社区往往被确定为较小的范围,至于这个较小的范围应该有多大,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我国目前把社区定位在调整规模以后的居委会辖区,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中国特色的一种选择。
2.一定的人群
社区的人口是具有稳定的社会交往关系的一定数量的人群。他们因长期聚居在同一个地方而逐渐形成了多层次、成系统的内部交往关系,群体成员因共居一地而拥有共同的归属感。没有一定的人群,就没有社区。社区人群是社区的主体,是社区构成的第一要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在社区人群中,社区居民是社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明生活等的主体,是社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在社区中,社区居民由于交往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活动的保障。谈到社区人群的要素,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人群的构成和形式。人群的构成是指社区内不同类型人口的特点、数量的比例关系;人群的形式是指社会关系的组成。
(1)社区人口
社区人口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和社区建设的性质、任务。由于人口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特征,社区人口构成也相应划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两大部分。自然构成是指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其中性别构成也称为性别比例,是指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社会构成是指社区内人口的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构成、文化构成、职业构成和阶层结构等。其中,职业构成是指社区内各职业人口的比例关系,标志着社区产业的构成状况、分工发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职业分化程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区内职业人口的构成也就越复杂,反之亦然。社区人口的文化构成是衡量社区人口素质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
(2)社区人群
社区人群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家庭、邻里是最基本的社区群体。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邻里是以居住地为纽带形成的一种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具有两个特点:①每一个邻里都有一个特定的地域,形成了邻里间各个家庭在同一地域上的靠近,居住区位的接近是形成邻里的基本条件;②它是一个非正式群体,因为邻里没有永久、固定的成员,迁出与迁入是邻里的一个特点。邻里之间的活动是自发的,在这些活动中起领导作用的往往是一些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威望极高的群体成员,他们没有明确的职务,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所以邻里群体对成员也没有规范化的约束。邻里是基层社区组织的自然基础和中间环节,若干个邻里就构成了一个社区组织,因此邻里和社区组织有着内在的联系。发展邻里关系是社区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
3.一定的组织管理机构
社区既然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地域性社会,那么,社区就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区实体。社区中的公共事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事纠纷等需要处理,所以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成为社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有的属于党组织,有的属于政权组织,有的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些组织大都承担着基层社会的管理职能,他们在动员社区成员参加社区建设、根据社区成员的共同愿望和社区发展的需要支配社区公共资源和财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党和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是社区成员意见的转达者,是社区依法自治的基础条件。
4.一定的认同感
所谓认同感,是指居民的社区意识,也就是居民对自己所处社区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认同感。人们在特定的社区里,过着长期的共同生活,从而会产生一种认同的心理,即“我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观念。尤其是在传统社会里,这种“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乡土观念就更为显著。甚至人们还会逐步形成其他某些共同的意识,包括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伦理观念,以及某些共同的习俗等。因此,认同感也是衡量一个社区的重要标准。
5.一定的社区文化
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是许多社区相对独立、相互区别的一个主要标志。社区文化包括一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区意识、语言等,它融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文化是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上述五个方面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城市的兴起,社区在结构上愈发显得纷繁复杂,在类型上呈现出千姿百态,在地域上变得大小不一。所以,社区的要素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区中的完整程度和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是,无论怎样,这些基本要素是各种社区共同具有的。
三、社区的结构
社区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系统。社区结构是指社区内各要素的内部及其相互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社区的各种要素本身具有一定的结构,互相之间也形成一定的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社区结构。社区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经济结构
社区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是社区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制约着其他方面的发展。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区经济的空间分布结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构成都属于社区经济结构的范畴。
2.政治结构
社区的政治结构指社区居民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关系,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和地位的分化。一定的社区政治结构与社区经济结构相适应,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层的结构,各种政治组织、政党之间的关系,社区权力结构和政治制度结构等。
3.文化结构
社区的文化结构是多层次的,成分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区内存在的各种伦理道德、价值观、宗教信仰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区内的语言、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各种文化载体或设施、机构等。此外,还可从社区的人口构成,即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来分析社区结构,例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民族和信仰构成、知识结构和群体结构等。
社区结构中的成分各自承担一定的社区功能,彼此间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社区既是这些成分相互作用构成的地域共同体,又是它们与外界更大社会系统保持联系的重要场所。虽然社区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整体的相对稳定,但各成分内部及彼此之间也会出现失调和冲突,直至演变为结构重组。对社区结构的分析已经成为当代社区研究的重要趋势。
第二节 社区的功能和基本类型
一、社区的功能
1.政治功能
(1)社区居民享有选举权、监督权,通过其选举、监督行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2)社区自治组织是代表群众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组织机构,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的载体。
(3)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依法自治的管理。社区自治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改革目标的主要标志。
2.文化功能
(1)社区文娱功能。即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2)社区体育功能。即利用社区体育设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
(3)社区教育功能。即利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
3.维系功能
(1)心理维系功能,指生活在社区的人们,因共同的生活方式、信仰、背景、利益,而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
(2)社会维系功能,指社区作为联系社会的桥梁,可以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统一、协调社区成员的行为及思想,保持社区乃至社会的稳定。
4.服务功能
社区的服务功能,是指社区通过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保障,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社区的基本类型
(一)社区的分类
1.按社区的功能划分
社区可以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及特殊社区。其中,经济社区是指经济活动集中,经济功能明显的社区;政治社区是指省、市、县等各种行政区域领导、管理中心的所在地;文化社区是指高等院校、科研、文化艺术单位比较集中的社区;军事社区是指以军事目的为中心所形成的社区;特殊社区是指以除基本功能以外的其他特殊功能为主的社区。
2.按社区的空间划分
社区可以分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其中,法定社区即地方行政区;自然社区即聚落;专能社区即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的一定区域。
3.按社区内部组织形式划分
社区可以分为整体社区和局部社区。整体社区是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基本上具备了人类社会生活所包括的主要方面,并能解决大多数居民主要需要的比较完整的社区,如一个城市,一个独立的村落;局部社区是整体社区的一部分,如一个街区。
4.按社区的规模划分
社区可以分为巨大型社区(上百万人口)、大型社区(几十万到百万人口)、中型社区(十万到几十万)、小型社区(一万到十万)、微型社区(一万以下)。
5.按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时间要素划分
社区可以分为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
6.按社区的多元标准划分
社区可以分为乡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乡村社区,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集镇社区是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居民主要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区。
7.按其他标准划分
按社区的地理环境划分,社区可以分为平原社区、山区社区、牧区社区。
按社区的发展历史划分,社区可以分为流动性社区、半固定型社区、永久型社区。
(二)社区的基本类型
1.乡村社区
(1)乡村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乡村社区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区的一群人,以农业生产为主,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结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乡村社区具有以下特征:①地域依赖性强;②人口密度较低;③经济活动简单;④家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⑤乡村文化具有较多的地方色彩;⑥村民的心理趋于保守型和情感型。
(2)乡村社区的类型
①按聚落形态来分,乡村社区有两个基本类型,即集村和散村。
②按经济活动的性质来分,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农村、山村、牧村和渔村等。
③按人口规模来分,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大村、中村、小村。
④按行政组织关系来分,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
(3)乡村社区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社区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乡村社区在三个领域正在发生着变化:第一,地方自主权下降;第二,地方单位的服务区与自然社区的一致性程度发生变化,社区外的服务区在扩大;第三,对社区心理认同感的变化,个人对当地越来越缺乏认同意识。
2.集镇社区
(1)集镇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集镇社区泛指各种规模不及城市大,但具有城市性质的、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集镇社区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融合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集镇社区中既有从事农业劳动的农业人口,也有从事非农产业的非农业人口,还有同时从事两种活动的兼业人口。
第二,集镇社区的经济结构往往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兼而有之,而且各行业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
第三,集镇社区的文化较多体现了城乡两种文化的交融,既有地处农村地区所特有的“乡土文化”,也有从城市接受的城市文化。
第四,从生活方式来看,集镇社区既表现出明显的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又具有农村生活方式的特征。
(2)集镇社区的类型
①按照行政级别和规模划分,可以把集镇分为区级镇、乡级镇、村镇等三种类型。
②根据集镇的主要功能划分,可以把集镇分为行政镇、商业镇、工矿镇、交通镇、旅游镇、卫星镇等。
3.城市社区
(1)城市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社区是一个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密度高、专业分工细致、社会流动性大、异质性高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具有以下特征:高密度、大规模的人口集中;人口异质化程度较高;城市社区的空间领域形成了物质外貌、社会群体、人文生态环境不同的功能区;文化的多元化、现代性。
(2)城市社区的类型
①按人口数量划分,城市社区可分为:特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大城市,指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指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小城市,指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
②按职能划分,城市社区可分为:以几种职能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以某种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以特殊职能为主的城市,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边境城市等。
第三节 社区发展
一、社区发展的概念
1960年联合国出版的《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一书中指出,“社区发展”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国际习惯用语,用以指依靠人民自己的努力和政府当局的努力,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并把这些社区整合进国家生活,使其全力以赴地对全国进步作出贡献的过程。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社区发展的原则
为了使社区发展更符合我国社区工作的原则,社区发展中应遵循如下工作原则:
第一,民主过程原则。民主过程原则是指社区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与方法是民主的,是由社区居民的自由意志决定的。
第二,自下而上原则。自下而上原则是需求导向原则的体现,这一原则要求真正从社区居民的需要出发,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社区发展项目,避免行政部门或某些高层人士为了个人或者某些群体利益损害多数居民的利益。在社区发展中,推进社区自治,必须建设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社区的领导人要依据居民的意见,提出社区发展目标,先由居民进行讨论,然后做出决策并贯彻执行。
第三,协调发展原则。协调发展原则,主要指社区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社区建设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社区发展的最终目标。为实现发展目标,社区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兼顾各方利益,平衡各方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社区协调发展原则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宏观方面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等,微观方面如社区发展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社区资源配置和利用、居民自治与政府主导的关系协调等。和谐社区是现代社区发展的目标。
第四,全体参与原则。全体参与是指社区全体居民参与本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是社区居民对自己社区责任的分担和对自己社区成果的分享。居民参与不仅是社区发展的主导动力,也是衡量社区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也就无所谓社区发展,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决定着社区发展的效果。
第五,问题解决原则。问题解决原则也是需求导向原则,社区发展应该指向解决社区问题,促使社区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否则发展就不能有效地改进社区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合乎社区的迫切需要。社区的问题复杂多样,首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因为对社区居民而言这些问题有大小、轻重和缓急之分。从长远看,社区发展目标应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在短时间内人力、财力、物力及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原则上先解决居民迫切需要的问题,就是那些如果不解决就会较严重威胁到多数人利益的问题。
第六,广泛合作原则。广泛合作原则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社区自治不是拒绝援助和支持,而是广纳资源,不仅包括社区内部的资源整合,外部资源也需要吸收进来为社区发展服务。社区发展需要多种合作途径才能实现,这是由社区发展的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所决定的。
真题链接
关于社区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和谐社区是现代社区发展的目标
B.社区发展工作的评估以居民的满意度为核心
C.制定有效的社区发展计划必须让全体居民都能了解并广泛参与
D.社区发展的广泛合作原则就是指充分整合社区内部资源
【解析】社区发展的广泛合作原则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社区自治不是拒绝援助和支持,而是整分资源,不仅包括社区内部的资源整合,外部资源也需要吸收进来为社区的发展服务。故本题选D。
三、社区发展的程序
根据社区发展的原则,社区发展的程序应该是自下而上、全民合作的民主过程。
第一,了解社区。了解社区是制订社区发展计划的首要步骤,主要了解社区的四个方面:(1)社区的基本情况;(2)社区的需求;(3)社区的问题;(4)社区资源。
第二,制订发展计划。为了对社区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安排,必须制订周密完善的发展计划。制订有效的社区发展计划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让全体居民都能了解并广泛参与;
(2)必须考虑其适合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3)必须做到目标明确与整体规划;
(4)必须考虑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5)必须考虑到社区各机构、各组织之间的协调,计划各阶段的衔接等方面的因素。
第三,实施计划。实施计划是社区发展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过程。如果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发现计划不当或有偏差时应立即讨论、研究并改进计划。作为居民,要积极参与、推动和监督计划的实施,也可推荐合适的人才来实施计划。作为实施计划的工作人员,则不能违背居民的意愿而独断专行。专职社区工作者要从专业化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控计划实施进度;居民委员会应起到组织和协调的作用;街道办事处起到指导与协调的作用,共同推动社区计划的实施,促进社区发展。
第四,评估工作成效。评估是检验社区发展成效的重要方法,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发展目标是否实现、工作方法是否得当、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等。社区发展工作的评估以居民的满意度为核心,社区发展工作的评估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的评估人是居民和街道办事处,也可以请其他社区主体作为评估人。评估有利于随时修正方案,使发展计划更加完善;有利于客观地观测社区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便于未来工作的开展与方案设计。
四、我国社区发展的历程
我国的社区制度是1949年以后逐步建立的,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