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书画
第一节 书画概述
书指书写文字,画指描绘人与物。在国外任何国家,书与画之间都没有密切的关系。书写是文人的技能,绘画是匠人的技术,书与画本来完全不同,不能够混为一谈。书画对于国家的文明程度、社会的进步程度,其作用很有限,因此外国人并不十分重视,但是在中国则不然。几千年来,所有的中国人都把书画作为国家精神的一种表现,并与个人的名誉联系起来,将书画看得极为神圣,这是许多外国人所不理解的。
中国人所说的“书”,并不是指社会上应用的文书;所说的“画”,也不是社会上应用的绘画。书指文人消遣时所写,是应用之外书写的文字;画是书写的变形,书写的延伸与发展。书与画合二为一,互相融合,不可分割。因此在中国,从古至今书画并称。至于书画之所以受到重视,是以美术眼光、考古情趣、赏玩目的及崇拜先贤几个方面为根据,而并不是从实用的观点出发。如果从实用来说,书写得工整清晰就足够了,画则与文人根本没有关系,更谈不上有什么实用性。书画与文人的关系很有限,似乎没有特别讲究与特别注意的必要。但经过仔细考证,在中国,书画实际上与文人密不可分,是古代文人所必须具备的技能。
《研山铭》手卷(局部)
宋代米芾作,水墨纸本,高36厘米,长138厘米。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2年拍卖,以3298万元被国家文物局委托机构定向收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研山铭》是米芾存世的三件大字作品之一。全卷分为三部分,第一段为39个行书大字,第二段绘研山图,第三段为米芾之子米友仁及外甥王庭筠题跋。
中国社会上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文人必须能写会画,而且必须精于书画,这样才称得上一流文人。究竟能写善画对于文人的行为和能力有何用处,对于社会有何贡献,固然没有人考虑,也没有人去研讨。但是,如果不善于书写,也不善于绘画,在文人自己的心里就会觉得内疚,觉得自己在社会上的名声受到了影响。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理喻的风气,认为文人精于书画,不仅能提高个人的声誉,而且可以使当时的国运昌隆,使国家的声威远播,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都极为重要。
因此,多年以来文人和士大夫没有不努力提高自己书画能力的,这种畸形的现象只有中国才有,也只有中国人才能领会。考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中国几千年来陈旧的社会观念自然演变而成的,并不是人为的结果。因为中国从前的社会制度等级森严,文人和普通百姓的活动范围有严格的界限。文人是普通百姓的表率,文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们的主意。文人和士大夫受礼法约束,除读书外几乎没有文人应该做的事,允许做的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文人们以书写、绘画作为消遣。书写、绘画积累的时间越长,其程度越精。
帛画人物御龙图
战国时期,绢本墨绘淡设色彩,纵37.5厘米,横28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该帛画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线条有轻重刚柔之变,色彩平涂与渲染兼用,运笔潇洒自如,说明我国人物绘画的民族风格已经形成。但这种情况,当时的赵汝珍并不清楚。
直到今天,书画作品在中国文化遗产中还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把文人书写绘画看作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外国人来到中国,对此现象多数不能理解,不明究竟。没有深受过中国文化洗礼的人,是不会知道中国书画成就宝贵的。考证书画在中国的历史,早在数千年之前就出现了,但因纸、墨不能够同时发展,中古以前的书画作品无法保存下来,消失已经很久了。所以秦汉以前的杰作,现在只能见到其石刻拓片,如果想看真迹那是绝不可能的。这是中国文化成就上的一大遗憾,实在值得惋惜。
不过,中国书画艺术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也是逐渐演变进化而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的过程,是收藏古玩的人所应该熟悉的。现在选择重要的概述如下:
书画的出现在著录中都说:绘画是舜的妹妹嫘氏发明的,文字由黄帝时期的仓颉创制的。然而严格来讲,应当以伏羲画八卦为中国书画的起源,只是伏羲画八卦所用的方式和用具与今天不同。伏羲的书画是用刀在兽骨、龟甲或铜器、石头上雕刻而成,很不合乎人们的审美情趣,操作起来也有很多不便。因此,到黄帝时就完全改变了,发明了漆书,用笔蘸漆在竹简上书写。这种方式在人事简单的远古时期还足以应付,所以这种方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其遗迹至今还能找到。竹简虽然不容易找到,但所用的聿笔随处可见。
玉漆书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该笔制作于商朝时期,玉制。当时人们把文字刻划、书写在龟甲、兽骨等上面,用粘稠的漆描绘的最佳工具就是这类坚硬的工具。
周宣王在位时开始制造毛笔,秦代蒙恬又加以改造,制成用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的毛笔。但周宣王时仍用漆书写,到了秦代才出现了帛书。汉代时候,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笔、墨也随着纸的出现进行改进,书画发展到此时有了很大改变。
《侯妻墓帛画》
西汉时制作,绢本设色,纵205厘米,上横92厘米,下横47.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该帛画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绢类画迹之一。作品以写实的技艺表现出当时的生活,更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瑰丽的想象。
此前因竹简、丝帛成本太高,使用起来也不方便,所以书画纯粹是为了实用,此后则转而趋向美术方面发展。开始时,书画还是文人的尝试,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同,所以汉、晋五代的壁画、石刻,以及魏碑、墓志等,其造诣虽已臻精美,但都不署作者的姓名。当时社会上不重视书画,文人也不以此为荣,其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到魏晋时期,钟繇、王羲之以后,风气又发生变化,文人把书画创作当成高雅的行为,社会也对此很推崇。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期,有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褚遂良四大书家和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大画家相继出现。此后,书画艺术不断进步,杰出的书画家不断涌现。
不过,蔡伦所造的纸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为原料,在取材方面和经济方面都很合适,但在耐久方面还有所不足。因此,汉、晋及南北朝时的书画作品能流传到今天的很少。即使是少数流传下来的,是否是真迹还有疑问。隋、唐时佛教盛行,出于写经的原因,纸的质量有很大改进。在史书记载中,南唐李后主时所造的澄心堂纸细薄光润,是当时最好的。纸的质量虽然进步很大,但因天下局势混乱,民不聊生,士大夫也无暇顾及书画,所以当时著名的书画大家并不多见。
到了宋代,社会上已经形成了重视书画的风气,所用的文具及纸、绢质量都很精良,再加上宋代各个帝王都嗜好书画,竭力推动书画的发展,建立画院,设置官爵,延揽名流,招徕学士,重视培养和奖励人才,因此绘画艺术获得长足发展。所以宋代是绘画艺术的黄金时代,是绘画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时期。不过,书法的用途还没有现在广泛,仅限于书写书札、斗方、手卷、题跋,并没有今天这样的对联、中堂、横披等可以悬挂在厅堂中的作品。
明代中叶之后,书法大家层出不穷,如文徵明、董其昌等,他们喜欢创作巨幅书法,于是开创了今日以字为画的先例。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当初的文人还有怀念明朝的感情,于是很多人埋头于书画创作之中,因此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出了许多书画名家。
乾隆帝继承了前辈留下的丰富遗产,大力推崇奖励文化事业,并且以书画来笼络汉人,跟用喇嘛教拉拢蒙古族的做法相同。而且乾隆本人也嗜好书画,用尽心机使中国的聪明俊秀之士都走入写字绘画这一条路,以方便自己的统治,而当时的汉族人没有察觉到这一点,竟然受了他的愚弄。
统治者喜好,下层人士就会追随,于是整个社会都盲目跟进,以致人们无形中都认为书写、绘画是读书人必须具备的技能,文人必须能写会画。如果能精于其中之一,便可以衣食无忧了。所以,当时的书画大家特别多,车载斗量。即使到了今天,这种风气也并没有消除。
《仙桂图》
清乾隆帝御笔,横55.5厘米,纵26.8厘米。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1998年拍卖,成交价7.15万元。
作为一代明君乾隆帝,不仅自己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也大力提倡,为清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们这些人虽不善于书法和绘画,但既以文人自居,收藏品中必须有书画才能免俗。甚至在社交之中,必须懂得书画才能应付自如,否则总觉得自己在知识上、身份上还有缺憾。不管这种看法对与不对,风气、习惯好像没有人能够改变。所以,我们生活在今天的北京,不必谈考古,不必谈收藏,不必装名士,不必说鉴赏,就是从社交需要考虑,有关书画的普通常识也应掌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