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全译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八佾篇以仁为本,以礼为用

《八佾篇》主要讲述了『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同时包含了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礼』是中国文化思想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孔子思想实现『仁』的主要途径。

『人而不仁,如礼何?』『仁』作为孔子思想的的核心,注重人内在精神的修养。『仁』是一种博爱,一种大爱,而『礼』『乐』只是外在形式的体现。注重艺术形式外在美的同时,更应重视艺术内容的德与善。外表的礼节仪式要同内心的道德情操相统一,『绘事后素』,如同绘画一样,质地如果不洁白,就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来。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古语译读

孔子谈起季孙氏,说道:“季孙氏在自家庙庭中使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列舞队,这种事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不能忍心做出来呢?”

古语智慧

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属于孔子所倡导的“礼”的范畴,礼之仪式只是表达乐之形式,而其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真正的内涵是内心仁德的反应。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就无从谈起礼、乐的问题。

现代社会,规矩太多则显得古板不灵,但为人的准则要守住,而表面的规矩大可以不要太过在意。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古语译读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的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

古语智慧

在这一章中,孔子主要谈的就是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孔子对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十分愤慨,他认为,天子应有天子之礼,诸侯应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古语译读

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仁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做人却没有仁心,会怎样对待音乐呢?”

古语智慧

仁,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礼和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对别人是不是真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诚意。有些人在领导面前言听计从,背后却指指点点;有些学生在校时对老师毕恭毕敬,一跨出校门就对老师说三道四。这样的礼貌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敷衍而已,更是在欺瞒师长,欺瞒自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丧失了礼的精神实质,留着这种礼仪形式又有何用?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古语译读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这个问题很重大!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过分铺张,宁可俭朴;就丧礼而言,与其过于操办,宁可过于哀戚。”

古语智慧

孔子所倡导的礼,根本就在于俭、戚。无须隆重、矫情,无须表面虚饰。尤其就葬礼而言,更应该提倡俭、戚。因为丧礼的意义在于真正感受到失去亲人时内心的悲哀,而不是用过于繁复、盛大的形式以及悲恸震天的哭声来渲染的,这些形式都是做给外人看的,顾及的只是面子问题。因此,孔子的这番话对于如今那些对亲人的葬礼大肆进行操办的人来说是一个警示。

人物链接

林放:字子邱,春秋鲁国人,是孔子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古语译读

孔子说:“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的哩。”

古语智慧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后来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他认为,有礼乐文明传统的“诸夏”即使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当然,时至今日,这种观念已经不再符合国际交际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传统的文化和思想,我们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古语译读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道:“你不能阻止吗?”冉有答道:“不能。”孔子道:“哎呀!竟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古语智慧

孔子在运用礼的方面从来都是毫不含糊,无论看到任何人有了逾礼的行为,他都会严厉地予以批评,即使对方是豪门权贵。孔子的这种骨气和勇气,都是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古语译读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如果有所争,必定是比射箭了。(但即使是比射箭),双方也作揖相让才登堂,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下堂,然后饮酒。这样的竞争,也是君子之争!”

古语智慧

孔子的思想不主张“争”,因为有“争”就要分出高下,就容易导致群体不和,所以要礼让谦和。但乍一看来,这一道理放在今天似乎有些不太适用,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时时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孩子从小上学就开始竞争,中考高考更要竞争,毕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如果不懂得竞争之道,那岂不是会一直处于劣势,输给别人?

其实,这样理解孔子的话就有些片面了,而且毕竟几千年前的农耕社会和现代的商业社会在属性上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孔子所处的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需要的是保守性的群体协作,所以,相对于竞争,团结和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来说更加有利;而在如今的商业社会里,竞争则是第一位的,比如说做企业,谁的产品质量好,创意好,宣传好,谁就会在商业竞争中胜出,占领市场;再比如说员工之间的竞争,谁的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重,创新意识超前,谁就会得到老板的重用,等等。

而且孔子所讲的谦逊礼让,也并非是完全拒绝竞争,抑制人们内心的积极进取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而是要用宽宏之雅量,秉持礼仪之谨敬、庄重,互致谦让。即使竞争,也要不逾礼,不妄为。终保持君子之风度,从容大度,相互尊重有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古语译读

子夏问孔子说:“‘漂亮的脸儿笑起来真是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转起来真迷人呀,本色才是最绚丽的呀!’这说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绘画之事在本色之后。”子夏说:“莫非礼乐也在仁义忠信之后吗?”孔子说:“能启发我的人是你。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

古语智慧

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应同内心的情操相一致,如同绘画一般,质地不洁白,就画不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唯有知识才可以改变一个人内在的气质,纯净人的心灵,唯有礼能使人的情操高尚。精神的文雅,永远充满着思辨的趣味,洋溢着智慧的碰撞,使交谈双方能以一种令人欣悦的方式谈论那些美好的事物或情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古语译读

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做证;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做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献和贤者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献和贤者,我就可以引来做证了。”

古语智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从未断绝,但是,有充足历史文献记载的是从夏朝开始的,距今约四千年。即便如此,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拟的。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文明史,我们完全有理由骄傲和自豪,所以,对于传统文化和思想更应该继承和弘扬下去。

子曰:“禘(dì)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古语译读

孔子说:“禘祭的礼,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古语智慧

在孔子的思想深处,永远有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让那些懂得礼仪规范的人执政治国,那样就可以使天下有道了。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追求,他一直为此而不断努力。

孔子所推崇和遵循的“礼”,用今天的观念来理解,与法制法规相类似,如果整个社会,人人都遵守法律法规,那么何愁国家不发展、不强大呢?

十一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古语译读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会好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手掌。

古语智慧

其实,鲁国作为诸侯国实行天子的礼乐,本来就是僭越了。但鲁国毕竟是孔子的祖国,所以,当有人向他询问禘祭之事的时候,他只是回答说不知道,因为批评自己祖国的话自然不能对外人讲。

暂且抛开孔子这样做于礼于法是否妥当,只说他不说有损国家言论的这种做法却是十分值得我们推崇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引以为戒,往大的方面说,我们也要做到不在背后说一些有损国家的话,做一些有损国家的事情;往小的方面说,作为组织的一名成员,我们也要做到不在背后说诋毁组织的话,不做诋毁组织的事情。

十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古语译读

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灵的时候,好像神灵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若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如不祭一般。”

古语智慧

祭祀是表达对逝去亲人先祖的怀念之情的一种仪式。仪式只是表象,感情才是祭祀的实质。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祭祀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得被祭祀的对象就在身边一样,然后从心底里真正发出对他们的追思和怀念,如果只是流于形式,那就失去祭祀真正的意义了。

十三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古语译读

王孙贾问孔子说:“与其讨好奥,不如讨好灶。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得罪于上天,到哪里祷告都没有用。”

古语智慧

要想深刻体会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我们得先来了解一下他说出这番话的来龙去脉。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卫国,颇受卫灵公尊敬。灵公夫人南子,品行不端,但才能颇盛,故想借孔子之名以壮自己声势,于是她便召见了孔子。当时王孙贾为卫国大夫,他见孔子来拜见南子,以为孔子是来求官的。于是便对孔子说:与其媚奥(位于居室西南隅的一家主神),不如媚灶(低一个品级的灶神)。王孙贾将南子比喻为奥,将自己比喻为灶,意思是说,你去求南子不如来求我,我是权臣,现官不如现管。但孔子对他的这番论调却十分不屑:我觉得你说的不对,如果违背了理,那么无论是“媚于奥”还是“媚于灶”都是没有用的。孔子的潜台词很明显:我只信奉礼,对于尔等小人根本不屑一顾。

孔子是在教导我们,行的要正,坐的要端,凡事要无愧于心,不媚不谄。

十四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古语译读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周朝的。”

古语智慧

在孔子看来,周朝的文化是建立在夏、商两朝的基础之上,而且更注重人文教化,所以作为周朝的子民,他当然推崇周朝的礼制。

这句话紧接上句,从宗教、鬼神谈到了人文,相比之下,孔子更注重人文文化。虽然历经千年,但孔子推崇的这种人文精神同样是现代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十五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古语译读

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了这话,便道:“这正是礼呀。”

古语智慧

孔子是知礼懂礼守礼的典范,而且他所遵循的礼,并不只是朝堂之上的所谓大礼,同样也包括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礼,小细节,比如,从来不会不懂装懂,有不知道就会向人请教。如果说遵循礼法与如今的遵守法律意义相似,那么孔子的做法就是在告诫我们,“不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小错误、小罪恶就可以轻易去触碰。

十六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古语译读

孔子说:“比箭不必一定要穿破箭靶,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等。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古语智慧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天赋有差异,所以不必在乎一时一事的成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论胜负都要保持自己的尊严,都要保持自己谦谦君子之气度。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人生之路各异,淡化虚幻,在艰辛中品味人生,在踏实的生活中提升自我的人格,才能收获内心的美好和光明的前景。

十七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古语译读

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而不用。孔子道:“赐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呀。”

古语智慧

几千年前鲁国的国君在面对祭祀这样的国之重事时,已经不再亲自去主持和参加,于是“告朔”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子贡对此十分愤慨,于是建议把祭祀用的活羊去掉,但孔子却坚决不同意。且不论孔子的这种做法是否迂腐,他对“礼”的虔诚捍卫却是值得称道的。

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信仰和虔诚之心似乎离他们也越来越远了。为了防止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太远,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一、对事业要抱有虔诚之心;二、对道德信念要时刻坚守。

十八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古语译读

孔子说:“完全按照礼节服事君主,别人却以为你在谄媚。”

古语智慧

几千年前的君臣关系就像今天的领导和下属的关系一样,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得到许多启发:如下属对领导要有礼数,但切不可以谄媚和巴结来博得领导的欢心;领导要对下属严格要求,但不可颐指气使。总之领导的下属的关系也应该是某种平等的关系,大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和机构的顺利发展和壮大。

十九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古语译读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样?”孔子答道:“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服侍君主。”

古语智慧

“君使臣以礼”,就是说,作为领导,面对下属时一定要以礼相待。只有这样,才能让下属从内心感受到领导对他的尊重、关爱,才能与下属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臣事君以忠”,就是说,作为下属,我们要尊重上级的决定,服从上级的安排。不管是行政机关还是企业团体,下级服从上级都是现代化组织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

如果领导和下属都能够依此法而行之,那么就能更好地维护集体的利益,使组织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二十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古语译读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

古语智慧

古人非常重视家庭伦理,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是古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古时候男主外,女主内,侍奉老人,教育孩子的重任基本都落在了女人身上,因此每个男人都想找到一位温良贤淑的妻子。窈窕不是指身材娇好,窈是指女子心灵美,窕是指女子仪表美,窈窕是形容女子有道德,有教养,能教育出圣贤之子,能做天下人的榜样。君子求淑女,同时也在修身,做好自己,才能求得贤妻,君子齐家,应该从这里开始。

古人的这一风尚值得我们推崇,只不过时代已变,男女平等,我们自然不用非要按照古人“男主外、女主内”的形式来配置家庭属性,但古人崇尚家庭和睦的传统我们是必须要坚定继承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健康,充满活力,那么我们的社会又怎么能不越来越欣欣向荣呢!

二十一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古语译读

鲁哀公向宰我问,作社主用什么木。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孔子听到了这话,(责备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古语智慧

要弄清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去了解了。鲁哀公在位时,鲁国大权被三家士大夫把持,哀公曾经试图恢复君权,因此以祭社的名义向宰我请教,宰我虽然没明说,但实际上是支持哀公夺政的。表面上看,孔子对这件事未置可否。

接下来,哀公与掌权的士大夫进行了激烈的冲突,结果却失败流亡越国。那么,孔子为什么对此事未置可否呢?其实回顾一下历史就会明白,早在鲁定公时,孔子就曾建议定公要逐步削弱季氏三家的权力,因为当时三家势力初成,及时削弱,胜算更大。但到了哀公时,三家实力已经越来越雄厚,即便采取激烈手段也很难成功了,因此孔子并没有积极地赞成此事。

从这件事中,我们应该悟出一个道理:要时刻注意细节的发展,微小的变化,并加以修正,不要等到事态扩大了、隐患形成了,再想办法解决,因为到那时再采取行动就为时已晚了。

二十二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古语译读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呀!”

有人便问:“他是不是很节俭呢?”孔子道:“他收取了人民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人员(一人一职),从不兼差,如何能说是节俭呢?”

那人又问:“那么,他懂得礼节吗?”孔子又道:“国君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氏也立了个塞门;国君设宴招待外国的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氏也有这样的设备。假若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

古语智慧

在这里,孔子批评了管仲的不节俭和不乱礼的行为。或许有人会认为孔子是看不上管仲的,其实不然,综合来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当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出来抨击管仲的时候,孔子总是会出来为他辩解,说管仲是大“仁”之人。正所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真正的君子在评价人的时候不会因为其缺点而否定其优点,也不会因为其优点而遮蔽其缺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高尚的人格。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指导管理者时同样持有这种观点,在他看来,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先一定要懂得“用人之长”。每个人都会有不足,但作为管理者,要首先聚焦于人的长处,并使其具有生产力,即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样才能更积极地发挥组织的最高效力。

二十三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从之,纯如也,皦(jiǎo)如也,绎如也,以成。”

古语译读

孔子告诉鲁国太师关于音乐的见解,说:“音乐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时,听众闻钟声而精神一振,接着八音齐奏,和谐纯如,音节明晰,络绎不绝,这便完成了。”

古语智慧

古时候的礼制有礼乐之称,礼与乐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听一个国家的音乐,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兴衰,如果靡靡之音盛行,必然会影响国民的心态,埋下动乱的种子,如果音乐常有浩然正气,必然会振奋人心,治国兴邦,正是这个道理。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虽然不必在赋予音乐太多的负荷,只要能够让我们心情获得舒缓,感受生活的美好,感悟人性的善与美,即足矣。

二十四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古语译读

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道:“所有到了这个地方的有道德学问的人,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辞出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着急没有官位呢?天下黑暗日子也长久了,(圣人也该有得意的时候了,)上天会要把他老人家做人民的导师哩。”

古语智慧

孔子的道德感动了仪地的官员,使他笃信夫子的教化。然而当时的诸多国君却出于私利,不允许孔子在自己的国家推行仁政,最终使怀才之人流落四方,苦于劳顿,因此春秋之世便再也不能恢复尧舜的盛世了。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是如今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虽然有些调侃的成分,但是,其实蕴含的意义却十分中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如果不重视人才,那么必将无法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十五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古语译读

孔子评论韶乐,说:“美极了,也善极了。”评论武乐,说:“美极了,但善还不够。”

古语智慧

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孔子对音乐自然也有他独到的欣赏和理解。在评论《韶》(传说舜时乐舞名)和《武》(周武王时乐舞名)这两首乐曲时,除了感受它们的旋律之外,孔子还感受到了更多的东西。在他看来,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禅让”而来的,天经地义,理所应当,因此是尽善尽美的;而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尽管是正义之战,但却也非尽善尽美。

由此可见,与武力治国相比,孔子还是推崇以礼治国的。这一论调放到今天,依然值得推崇。

二十六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古语译读

孔子说:“居于上位不能宽以待下,行礼不庄重严肃,遇到丧事不感悲戚,这样的人我怎能看得过眼呢?”

古语智慧

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这三个要求,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如今许多管理者都擅长权威式的管理,即在管理中采用冷漠粗暴的方式,毫无宽厚待人的概念,尤其在辞退或惩罚员工时表现得最是明显。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招致员工的不满情绪,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企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与之相反,人性化的管理则可以收到很好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