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学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史学(2)

稗官野史

所谓稗官野史一类,大概是指私人笔记、记述掌故轶闻,可以作为官书的一部分补充或另一种视角。比如太平天国的历史。太平天国自身的记载完全被清政府清除,民间散落有零星笔记,保存了部分真相。前代的野史,如宋末郑思肖的《心史》、明末的《扬州十日记》、《风倒梧桐记》等,对民众的民族意识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杂史是不以中央政权为纲领的史书,体裁和正史不相类似,内容很有体系,可与正史相参证。例如《国语》叙春秋时事,是分国叙述的;《战国策》讲战国时纵横捭阖的活动,也是分国叙述的。这两书是司马迁著《史记》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传记是指《孔子编年》、《朱子年谱》、《名臣言行录》那一类的书。清代李元度所著的《国朝先正事略》,道光以前的主要人物都有,是清代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他史书,有所谓“载记”者,如《吴越春秋》、《安南志略》、《朝鲜志略》等;“史抄”者,如《两汉博闻》、《通鉴总类》等;“职官”者,如《历代职官表》、《百官箴》等;“时令”者,如《岁时广记》等;“诏令奏议”者,如《两汉诏令》、《历代名臣奏议》等。以上所列都是次要的史料,可为研究专门史的学者提供参考。

学术史

学术史是四库史部中没有的类别,但有些著作体系完备,内容专一,可作为学术史来研读,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

清朝初年,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可算是一部良好的学术史。书中对明代各学派源流、代表人物和学说内容、观点做了系统的介绍说明,对王阳明学派的讲述尤其精彩。作者对各家的不同或相反的观点,都会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来叙说。

此书完成以后,黄宗羲又打算写《宋元学案》,书未完成便去世了,后经全祖望、王梓材两次续编完成。相较而言,《宋元学案》的体例更为合理一些。每一个学案之前做了列表,详细说明词派师友弟子的关系。其次是各代表人物的小传,后面就是学术观点要义的摘编。

清朝是学术发达时期。记录前半期学术史的著作,有江藩的《清朝汉学师承记》和《清朝宋学渊源记》。记录整个学术发展历史的,有梁启超及现代学者钱穆各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还编了一本《清代学术概论》,可算作简读本。钱穆的学术史偏重宋学一派,叙述详细。梁启超的学术史相对比较全面,他对汉学家的考证工作万分钦佩,对自己所属的今文派叙述得尤其精彩。

史评

史评包括三类著作:史学方法论、史论、史的考证。

史学方法论,即评论作史方法的,如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史论,即借史实的讨论来表现作者对时事的意见,如王船山的《宋论》、《读通鉴论》。

史的考证学,即以考证史书间记载的异同,论述各时代史实的特点,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劄记》、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

史学方法论的著作,是关于史的本身的讨论,是我国固有的学科,也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史论,可以了解那些评论对象的内容,也可把它当作研究作者思想的资料。史的考证学对了解史实及选择阅读的史书都有很大的帮助。

刘知几是唐朝的史官,根据他的专门研究及工作经验,著有《史通》,详论作史的方法,分内外篇四十余篇,有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批评。内篇开始的两篇《六家》、《二体》,分析了唐以前史书的六种体例,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其中《左传》和《汉书》可以为作史的标准。他认为,这六家正代表了记言、记事、编年、国别、通古纪传、断代纪传的六体。他所选择的就是编年与断代纪传两体。

刘知几认为,《春秋》虽然是按年月次序,但内容过于简单,如同大事年表一样。《史记》和《汉书》虽然同是纪传体,但《史记》是通史,对秦以前的历史记述不详,同时它所依据的经、子、史的古书多流传于世,所以《史记》不太完备,条理性不强,又和其他的书多有重复,不如断代史的《汉书》完善。

刘知几提倡断代史,这是他站在史官的立场上得出的结论。历朝官修史书,都觉得断代史更为方便,内容详细完备又不至于重复。刘知几主张要记载事实的真相,不赞同因个人褒贬而歪曲事实的春秋笔法。他有疑古的精神,对《论语》、《孟子》等诸子书都认为不甚可靠。

章学诚曾过着游幕生活,修过地方志。他的《文史通义》分内外篇。内篇兼论文史及一般的学术,外篇专论方志。他的论史观点可归纳为四点:第一,六经皆史。第二,史家分记注和撰述两种。记注是搜集并保存史料的,撰述是史书的著作。第三,通史一体,足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史记》及郑樵的《通志》。第四,史学须分科,注意地方史的编修及史料的保存。

中国史书自《春秋》起,就有以史为鉴的立意。朱熹的《通鉴纲目》把三国时的刘备作正统,也是一样的道理。而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王鸣盛等都主张照事直书,不加褒贬,这可说是科学的治史态度。

历史哲学

汉朝大儒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是历史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其次是宋朝邵雍所著的《皇极经世》。董仲舒是用阴阳五行之说来解释整个宇宙的,他把阴阳五行的理论应用到历史的变化上,就创立了三统循环的学说。

董仲舒认为,世运有黑统、白统、赤统,循环交递,周而复始,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即三统的象征,继周的统治者应该为黑统。历代帝王创建新朝,都须改正朔,易服色,就是表示天命的改变,这和三统论有关联。

邵雍的《皇极经世》,说天地之终始为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这样算来,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元告终,天地坏灭,此后就是一番新天地,重新开辟。这样的推算,结合六十四卦,就是由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时的数目推算出来的。他又说现在的世界,正如已开的花朵,虽然正盛放,却已显出衰机。所以他认为尧舜时代是黄金时代,此后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清末的康有为根据《公羊传》春秋三世之说而提倡进化观,认为世界由据乱世进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

新史学

新史学受外来影响而发生,强烈地冲击了传统历史观念。

著作中,新史家认为,过去史书是写给帝王或贵族等少数人看的。现在应以全民为读者对象。过去史书是为死人而作的,如帝王纪传、私家墓志家传等都是颂扬死人功德,现在应为生人而作。过去为警戒后世,往往记录失真,现在应以客观记述为主。

同时,史的范围应以收缩为扩张。过去史外无学,天文、历法、官制、刑法……史书里无所不包,后来专门研究发展,渐渐成为独立学科,因而历史范围应当缩小。例如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志》,从《汉书》一直到《明史》,总不厌其烦地记载那些星座运行,这些都属于天文学的范畴,史书不应容纳。史书所应记载的是天文学史,比如何时发现中星,何时发明岁差,关于恒星、行星的辨别,盖天、浑天的争论都有哪些观点发展,等等,这是天文史应该记载的。如此,历史书既可以把各科学术还给那些学术本身,同时又记载了每种学术及一切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因而这收缩也是扩张。

新史家们还认为,过去史书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大体都是片断性地记录,或缺乏同一时间发生事件的联系,或没有前因后续的发展联系。史家缺乏创新意识,现在应大胆进步突破。过去注重人名、地名的记载,偏重政治或影响格局的大事变,现在应关注一般人物、事物的变迁历史。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可作为新史学的代表。他的史观有些方面虽不免旧俗,但治史方法确是科学的,可说是新史学的开路者。

在新史学者们的努力下,在清末民初,史学的工作获得了初步的业绩。

史料方面。删除过去帝王起居注一类的史料,另外发现许多新的史料。

殷墟甲骨文及古器物的发掘。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都有研究报告。如王国维的《殷墟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实了《世本》和《史记》中殷商帝王谱系的真实性。

西域考古的发现。罗振玉曾据此编成《鸣沙石室古籍丛残》三十种及《鸣沙石室佚古续编》。

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首先是罗振玉在京城的市场中发现。一批档案已当成废纸卖掉,将运往造纸厂化作纸浆。罗振玉重金收买,编《史料丛刊》十册。另一批还没卖掉的被当时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整理,编成三集《明清史料》。

各民族文字的发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民族文字已经泯灭,现在的人已经不能通晓。如辽、金、西夏文,随着北方各处石刻及地下发掘,逐渐被发现,还有西北各地的佉卢文、回鹘文、粟特文等。有关西南边疆民族的文字,有丁文江整理编辑的《爨文考释》一书。

研究工具的丰富。如地质学、考古学、古生物学、解剖学、金石学、语言文字学等科学,都为史料的鉴别提供了便利。

史学著作的突破。五四运动以后,以疑古精神为中心的国故整理运动,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尽了一种开辟道路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