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信心,目光远大
担心有什么意外?我是不大相信这一套的。有什么意外,都是因为自己脑筋不够用的缘故。
——胡氏物语
白手兴家的人,信誉是第一财产。有了信誉之后,利益便会随来。信誉这种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要经过许多时间才挣回来。能够建立信誉,是说明的确付出过代价,经过考验。不过,信誉并不代表富贵,信誉和利益两者之间有着一大段路。有了信誉之后,更加要小心修养,因为名之所至,谤亦随之,有了名声之人,往往变成众矢之的。闯出名誉是一件艰巨的工作,能够保得住名誉,又是另外一件艰难的工作。
杭州城失陷以后,另一位人物何桂清如何呢?
何桂清已身败名裂。由于他为人胆怯,怕动刀动枪,太平军一起,他便挟产私逃。清政府为了维护威信,只好来个杀鸡儆猴,将那些变节投降,或者退缩的人拿了来祭旗。何桂清的结果是富贵一场空,多少年的努力,都付诸流水,真是既可怜又可惜。
平息了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的权力逐渐落入汉族官僚之手。满洲入关后这200年内,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满族人的手上,汉族人呢?只是旁观站班的副手。满人和汉人的权力是相差很远的。
满洲贵族因为享尽荣华富贵,以前骁勇善战的八旗,早已腐败不堪,太平天国的兴起,是向腐败的制度提出的警告。
满人既然没有力量去应付太平军,便只好让汉族官僚出手应付问题。
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借助自己在乡间的力量,将民众组织起来,对抗太平军,终于将他们完全打败。
清朝的江山既然是由汉人保住的,权力方面,便因此转移了。
汉族有才干的人,有出头的机会了。
自此之后,晚清时代的高官,多数以汉人为主。
这时一个潮流兴起,那是学习西洋科技的热潮。清政府在战争中吃了苦头,明白自己在科技上及不上洋人,于是,由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领导的开明力量,慢慢开始了洋务运动。
这个洋务运动是艰巨的工作。自晚清开始,到了今天,已经100年有余,但在今天来说,仍有顽固的人未能接受西洋物事,何况当年沉迷于大中国思想的士大夫呢?
大时代的转变,当然有大人物的出现。胡雪岩便好像是一位顺应潮流而产生的人物。他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以下可以归纳为几点:
第一,他勤于学习。胡雪岩没有受过多少年教育,知识水平很低,这是他的缺点,但他肯学,能接受新东西,学完之后又能即时应用。
很多人手上有证书文凭,这些东西却往往变成了包袱,阻碍了他们进步。许多读书人以为自己的知识已经够多,便不再学,反而那些没有学历的人,见了新知识,便好像吸水纸一般,不肯放过学习的机会。
第二,他对前途有信心。胡雪岩认为世界是会越变越好的。他出身贫穷,明白如不工作,就会饿死。生活经验告诉他,只要他肯工作,生活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对前途有信心,肯拚命去干,生活自然变得好。只要努力便有成绩,有了成绩,便能激励人心,令人拼得欲罢不能。
出身富贵的人呢?便没有这个好处了。穷人赚到100万元,非常开心,富人赚100万元呢?没有什么感受。穷人受别人少少恩惠,便得到鼓舞。富人呢?不但没有受恩惠的机会,还易成为被骗的对象。因此之故,碰上乱世的时候,富人往往努力收缩,刮得几多便几多。对前途失了信心之后,事业便办得不顺利。
第三,胡雪岩的眼光远大。他深信太平天国的反传统思想,是不会长久地胜利的。由始至终,胡雪岩都是支持传统势力。太平军兴起的时候,他只好躲在上海洋人势力范围内等机会。当太平天国衰退时,他便即时跑回杭州去做救济的工作,比之地方政府还要努力。
做官的要维持治安,商人要赚钱也得要治安好。因此之故,胡雪岩最喜欢协助政府官员搞好地方治安。碰上天灾人祸,他必定努力捐献,因为穷人受生活压迫太大,走投无路时便会作乱。
暴乱中损失最大的,肯定是商人。因此胡雪岩这个做生意的人,便协助治安上的工作。
第四,胡雪岩会投资。除了在货物上投资,他更会在未得志的人才身上投资。他的投资也不是次次成功的。他逢人相求也肯出手协助,好像播种一样,撒完种子之后,自然有树苗长出来的。长出了树苗,他便慢慢培植。当树苗长大,他便有遮荫的地方了。胡雪岩深信秋收在于春耕。因为对自己有信心,所以他肯付出,努力做好面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