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更迭
北宋建立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病死,恭帝继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掌握兵权。第二年(公元960年)元旦,朝廷接到边境谎报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匆忙派赵匡胤统兵北上。大军行至陈桥驿时,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和幕僚赵普策划将士发动哗变,声称愿意奉赵匡胤为天子。赵匡胤故作辞让,将士们把一件黄袍加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随即带着大军回师开封,逼迫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的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北宋王朝(公元960~1127年),史称“黄袍加身”。赵匡胤取后周而代之,引起地方势力的极大不满,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赵匡胤两次亲征,消灭了二李,也震慑了其他藩镇势力,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庆历新政
宋仁宗时,由于对西夏战争的失利和向辽国输“纳”的增加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统治的危机迅速加深。要稳定统治,亟须进行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为相,他在富弼、韩琦和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内容涉及整顿官僚机构,改革吏治,富国强兵,取信于民等,历史上称做“庆历新政”。庆历新政以缓和阶级矛盾为主要目标,自然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范仲淹被诬陷专权结党而被迫请补外职,其他参与改革的人也相继被罢官,实行仅仅一年多的新政措施被全部废除。新政宣告失败。社会危机依然没有解除。
辽国建立
狩猎图
描绘契丹人在草原上狩猎的情景。
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国家。契丹是辽河上游的一个游牧部族,唐太宗时归附中央,唐以其地建立松漠都督府,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并赐姓李。公元901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公元907年,阿保机取得了部落首领的位置以后,以武力统一了契丹各部。公元916年,阿保机正式称帝,年号神策,国号契丹。公元938年,耶律德光继位,改国号为辽。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阿尔泰山,北至克鲁伦河,南至河北边境,占据了黄河流域以北的广大区域。其周边国家高句丽、后晋、夏国都向其称臣。北宋建国以后,宋太祖为了收复燕云失地,和辽之间发生了高梁河之战,宋军失败。宋太宗又进行了雍熙北伐,亦以失败而告终。此后,辽对北宋黄河以北的地区进行了长期的侵扰。
王安石变法
1067年,宋神宗即位。他任用王安石(1021~1086年)为相,实行变法,以求解除严重的社会危机。1069年,中央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创立新法的机构,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法,对于经济、军事、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在财政经济方面,主要有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在军政方面,主要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及设置军器监。在教育方面,兴学校,改科举。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是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引起了特权阶层的普遍反对,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因用人不当而给下层人民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只因有皇帝的强力支持,变法才得以推行。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于1086年出任宰相,新法几乎被全部废除,变法归于失败。
宋辽澶渊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皇太后和辽圣宗以收复瓦桥关南十县为名率兵南犯宋境。十一月,抵达重镇澶渊城北,直接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临危不乱,力请宋真宗亲征澶渊。宋军在澶渊前线射杀了辽军统军使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的催促之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大振。两军出现相互对峙的局面。辽军因为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同年十二月,双方达成以下协议:一、宋辽各守疆界,互不侵犯,约为兄弟之国,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二、宋朝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为岁币。三、双方人户不得交侵,对于逃亡越界者,双方都要互相遣送。此后宋辽形成了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
西夏建立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国家。党项族原活动于青海的东南部和四川西北边区一带。公元635年,部族首领拓跋赤辞率部归附唐朝,被封为都督。唐末党项族协助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节度使,赐姓李,晋爵为夏国公,领有夏、银、绥、宥、静五州。宋初党项内部出现分裂,与宋朝也不时发生战争。1032年,李元昊继位为党项首领,他先后占领了东至黄河,西到玉门,南接固原,北及大漠的广大地区。1038年十月,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定都于兴庆府(今银川市),因为它位于北宋王朝的西部,历史上称之为西夏。西夏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统治机构,也推行科举考试,同时仿照汉字创造了西夏文字。西夏建国以后,采取联辽攻宋的策略,多次对宋朝发动战争。1044年,宋夏达成和议,元昊取消帝号,对宋称臣,由宋册封为夏国王。西夏与宋之间的战争宣告停止。
金国建立
金国是女真族建立的一个国家。女真族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地区,隋唐时期称为靺鞨,五代时称为女真,臣属于辽国,辽国对女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都比较严重。1113年,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部落联盟的首领,统一了女真各部。次年,阿骨打集结各部举兵反辽,在几次战役中获得了大量的兵器、马匹和战俘,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兵力,进而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1115年正月,完颜阿骨打正式称帝,国号“大金”,取其坚实不衰之意。建国之后,金国与北宋联手对辽国发动了猛烈的攻势,经过10年的战争,于1125年灭掉了辽国。此后,金军目标直指北宋,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的末日已为期不远。
靖康之变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分东、西两路南侵。十一月,两路金军渡过黄河,北宋军队望风而退,举朝惊惶,被迫答应了金朝以黄河为界的退兵条件。但是这也只不过是金军稳住北宋君臣、争取进军时间的诡计。此后两路金军陆续抵达汴京城下,城中宋军不过数万,京城危在旦夕,但城中军民的抗敌情绪十分高昂,请求作战的群众多达30万人。而宋钦宗却亲往金营议降,答应了金人提出的巨额勒索。靖康二年(1127年)钦宗再赴金营时被扣押。北宋朝廷严令禁止军民的武装抗金。二月,金军下令废除徽宗和钦宗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四月,金军掠夺了大量的财物,带着徽、钦二帝及宗室、大臣等3000多人撤离汴京北归。这就是“靖康之变”。
南宋建立
临萧照瑞应图(局部)
此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沦陷,康王赵构在军营中睡觉,梦见自己黄袍加身,做了皇帝。
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徽、钦二帝北还。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同年在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他就是宋高宗。随后朝廷南迁至临安(杭州),南宋(1127~1279年)开始。南宋建国之初,高宗为了收买人心,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进行抗金的斗争;同时他又担心战争胜利后宋钦宗会回来和他争夺皇位,于是又任命了一大批投降派的官僚居于要职。因此,南宋抗金斗争中主战派与投降派之间的激烈斗争自南宋初年就开始了。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对李纲的抗金斗争百般阻挠,李纲入相仅75天即被罢免。1129年金军发动了对南宋的第三次战争,宋高宗一路狂奔逃到了海上。南宋军民群起而抗金,次年金军北退。宋高宗从海上回到了临安。1138年,临安正式成为南宋的都城。此后,东起淮水、西到秦岭的宋金战线逐渐地稳定下来。
岳飞抗金
靖康之难以后,黄淮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抗金斗争。岳飞(1103~1142年)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1139年金军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岳飞率领岳家军顽强反击,挺进中原。七月,岳飞和金兀术1.5万精锐骑兵发生激战,大败金兵,然后乘胜向朱仙镇进军。此次北伐中原,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南宋的抗金斗争发生了根本的转机。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宋高宗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钦宗回国,他就难保皇位,因此与秦桧极力破坏抗战。他们首先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然后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12道金牌令岳飞班师。为了避免孤军被灭,岳飞被迫回师。回到临安以后,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岳飞精忠报国,不屈不挠地坚持抗金战争,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蒙古汗国建立
蒙古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10世纪时,蒙古高原上生活着蒙古部、塔塔儿部、弘吉剌部、汪古部、蔑乞儿部、克烈部等,各部之间相互攻战残杀。1189年,蒙古族的杰出英雄铁木真(1162~1227年)被推举为蒙古部的首领。他经过十年的征战,先后打败了札塔剌、克烈、乃蛮等部,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为高原各部的最高统治者,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宣告建立,都城建在和林。成吉思汗制定了一整套的政治、军事、法律制度,壮大汗国的实力。
成吉思汗西征
蒙古汗国成立以后,成吉思汗率领精锐的铁骑对邻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掠夺战争。先后征服了中亚、西亚、欧洲诸国,建立起了地跨欧亚大陆的幅员辽阔的国家。1219年起,成吉思汗带着他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人,统领20万大军大举西征,陆续攻下了讹答剌城、不花剌、撒麻耳干、玉龙杰赤、呼罗珊、克里木半岛等地,一直打到了里海边。在攻城略地的同时,西征部队与以前的异族征战部队一样,一路野蛮地烧杀抢掠。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后代又发动了两次西征,一直打到了欧洲,先后攻下了不里阿耳(保加利亚)、孛烈儿(波兰)、马札儿(匈牙利)、报达(巴格达)等地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给中亚、西亚和欧洲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又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元朝建立
1258年,蒙古国大汗蒙哥决定征伐南宋。他亲率大军4万进攻四川,以忽必烈为帅进攻鄂州,以镇守大理的兀良合台北上,意在三军会师鄂州,然后顺江而下消灭南宋。1259年,蒙哥汗在战争中受伤不治。忽必烈随后撤军回国夺取汗位。次年三月,忽必烈率军北行到了开平,接受诸王和大臣的“劝进”,即大汗位,以开平为都城。同时,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和林宣布自己为大汗。1264年,阿里不哥汗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改称开平为上都,燕京(今北京)为中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第二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实现了元朝统治中心向汉地的转移。
文天祥抗元
忽必烈稳定了政权之后,大举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占领了临安,宋恭帝被俘。临安陷落以后,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仍然率领军民坚持抗元斗争。同年五月,益王赵昰即位,改元景炎,他就是宋端宗。端宗任命文天祥为丞相兼知枢密院事。文天祥建议组织水军经海路收复两浙失地,被左丞相兼都督陈宜中否决,他只好以同都督的身份离开朝廷前往江西发动军民抗战。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军反攻江西,先后收复了赣州、吉州的部分土地。次年四月,宋端宗死,赵昺即位,改元祥兴,移驻广东。文天祥收拾宋军残部,继续坚持战斗,直至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以后,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于1283年从容就义。1279年二月,宋元双方在海上展开会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王朝的抗元力量被全部消灭。
马可·波罗来华
元世祖在位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西方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纷纷慕名来中国观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马可·波罗。马可·波罗1275年到中国,他聪明伶俐,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元世祖十分赏识他,就派他到云南去办事。马可·波罗每到一处,都留心观察风俗人情。马可·波罗在中国整整住了17年,被元世祖派到许多地方视察,还经常出使国外。马可·波罗回国后,向人们讲述了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情况。有一个名叫鲁思梯谦的作家,把马可·波罗讲述的事记录下来,编成《马可·波罗行纪》(又名《东方闻见录》)。在这本游记里,马可·波罗对中国的著名城市都作了详细的介绍,称颂中国的富庶和文明。这本书一出版,便激起了欧洲对中国文明的向往。从那以后,中国和欧洲国家及阿拉伯之间的来往更为密切。阿拉伯的天文学、数学、医学知识开始传到中国来;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也传到了欧洲(中国的另一个大发明造纸术,传到欧洲要更早一些)。
红巾军大起义
元朝后期,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大批农民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在这种情况下,韩山童、刘福通利用白莲教组织农民,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在颍州准备起义。消息泄露,遭到敌人包围,韩山童被害。刘福通率众突围,攻占颍州,起义正式爆发。义军以红巾裹头,所以称做红巾军。红巾军连克亳州、项城、朱皋各州,声威大震。1355年,刘福通率军攻下亳州以后,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1357年起,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但是由于北伐没有严密的战略部署和相对集中的统一指挥,而且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所以进行得并不顺利,至1362年止,几路北伐大军被各个击破。1363年,刘福通遇难。红巾军起义逐渐被镇压下去了。
活字印刷术
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以后,广泛应用于书籍印刷。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仍然感到不便。北宋仁宗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成单个的字,印刷时排版,一版印完以后,拆版再印,字印可以重复使用,和雕版印刷相比,极为神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是印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元代时,又发明了木活字和锡活字。清朝时期,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发展,逐步走向了普及。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常使用硝石、硫磺、雄黄和含碳物质等药料。这些物质如果混在一起加热,就可能发生猛烈的燃烧甚至爆炸现象。至少在中唐时期,炼丹家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了这种现象。他们利用伏火法来炼制这些物质的混合物,并称之为“火药”。北宋初年,火药走出了炼丹家的丹房,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引起了军事科学的巨大变革。宋朝在与辽、金、元的战争中,使用了大量的火药武器。在宋末元初时,随着中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和元朝军队的远征,火药、火器相继传至南亚、西亚、阿拉伯和欧洲。
明朝建立
朱元璋(1328~1398年)于1352年参加了红巾军,1355年升任都元帅。第二年,他率大军攻占集庆(南京),改为应天府。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迅速向皖南、两浙地区发展,陆续攻占常州、江阴、徽州、扬州、建德等地,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十分注意招揽人才,许多名士都投奔到他的麾下。1357年,攻占徽州以后,朱元璋采纳了谋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注意巩固后方。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1364年正月,朱元璋接受部下“劝进”,即位称王。1365年,朱元璋对张士诚发动战争,次年九月俘虏了张士诚。1367年,朱元璋派25万大军北伐,开始了灭亡元朝的计划。他在战斗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第二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帝,国号大明(1368~1644年),建元洪武,他就是明太祖。同年八月攻占大都,元朝灭亡。然后又用了20年的时间,统一了全国。
靖难之役
明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把他的20多个儿子分封为王,一部分授以兵权,节制诸路兵马,而且还规定,诸王有移文朝廷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靖难”大权。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诸王割据的局面。1399年,朱元璋死,皇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及其诸大臣鉴于诸王势力太大,决定削藩。同年八月,拥有重兵的燕王朱棣不甘心被削权,援引祖训以进京诛杀奸臣为名,从北平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建文帝先后派老将耿炳文和李景隆率兵,都被燕王打败。经过四年战争,朱棣攻破了南京,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夺取了政权,于1403年即皇帝位,年号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郑和下西洋
明朝初年,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逐渐强盛。永乐、宣德年间,朝廷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出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炫耀“天朝大国”的富强,“宣德化而柔远人”。郑和(1371~1433年)初名马三宝,12岁时入宫为太监,又称做三宝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率领由63艘大船、27670人组成的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沿福建海域南下,到了越南的南部,又经过爪哇、苏门答腊群岛,直达印度半岛西南端。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归国。此后,郑和又进行了6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的蒙巴萨。郑和船队的远洋航行,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纵横将近30年,开辟了多条新航线,是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叶以后,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日本海盗经常出没于东南沿海,侵犯中国领土,抢劫商旅,杀害百姓,无恶不作。人们把这些以日本浪人为主的海盗称做“倭寇”。嘉靖年间,倭寇气焰十分嚣张,沿海人民深受其害。名将戚继光(1528~1587年)奉命抗倭。他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并配以精良的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他创造出了“鸳鸯阵法”,即以12人为一队,长短兵器配合,灵活作战。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大败倭寇。第二年,福建告急,戚继光率军入闽,在兴化、横屿等地给进犯的倭寇以歼灭性的打击。第三年,他又和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合力清除了广东的倭寇。为害多年的东南倭寇之患最终平息。
抗倭图卷(局部)
此图描绘倭寇船侵入浙江沿海,登陆、探察地形、掠夺放火,百姓避难,明军出战、获胜的全过程。这部分是明军与倭寇激战的情况。
张居正改革
明朝中叶,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张居正与太监冯保合谋,排挤掉权臣高拱,自任首辅,掌握了朝政大权。他针对当时朝廷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诸多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政治上,他提出“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解决官僚阶层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军事上,他起用戚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镇守辽东,又在北方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多座,加强了北方的军备。其改革的主要内容,还是在经济方面。他陆续实施清通欠、省驿递、惩贪墨、省支出等措施。在此基础上,他开始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一、赋役合并,以丁田分担役银;二、田赋征银;三、赋役的征收解运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原来粮长、里长代征代解赋役的旧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继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张居正的改革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国家财政有所好转。
明朝援朝战争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其战争意图是想在取得朝鲜以后进而侵略中国。明朝政府深知日本的侵略意图,决定立即派兵援朝。宋应昌、李如松率军数万东渡鸭绿江。在朝鲜军民的配合之下,明军很快收复了平壤、开城、汉城。日本军队施用缓兵之计,遣使乞和以求卷土重来。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日人丰臣秀吉派兵40万再犯朝鲜。明朝派都督陈璘和老将邓子龙率领水陆大军再次援助朝鲜,与朝鲜人民一道连败日军。第二年,丰臣秀吉死,日军军心不稳。邓子龙与朝鲜将军李舜臣在海上与日本海军展开激战,给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邓、李两位杰出将领也壮烈牺牲。
李自成起义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灾荒,农民纷纷起来反抗明朝的统治。天启六年以后,李自成聚集了3万人造反起义,崇祯三年(1629年),他率领人马投靠闯王高迎祥,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崇祯七年,高迎祥战败被杀,李自成被众人推举为闯王,经过连年的征战,到崇祯十三年时,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崇祯十四年,起义军攻破洛阳,诛杀福王朱常洵,没收王府的金银和粮食,赈济灾民。此后,农民三次包围开封,连克项城、南阳、襄城、朱仙镇。崇祯十六年,李自成被推举为顺天倡义大元帅,称新顺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义军兵分两路直指北京。三月十九日,大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由于起义军在胜利时丧失了警惕,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四月下旬,李自成率20余万大军迎战,失败后退回北京。随后放弃北京南下,经晋入陕。次年四月,在湖北通山的九宫山下为地主武装所围困,李自成牺牲,起义宣告失败。
清朝建立
公元10世纪后,世居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金朝,灭辽伐宋。明朝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满族出自建州女真。明朝万历年间起,努尔哈赤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统一了女真各部。在部族统一战争中,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了大金国,历史上称做后金。明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打败了明朝军队的进攻,攻取了沈阳,五年后把都城迁到了这里。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势力最大,夺取了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由皇太极和其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共同主持军政大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他就是清太宗。清朝(1636~1911年)正式建立。
清军入关
1643年,皇太极死,其子福临即位,这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由于福临年幼,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清军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倾巢南下。当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攻入了北京,推翻明朝,崇祯皇帝自缢。辽东总兵吴三桂率精锐部队南下进入山海关,并拒绝了李自成的招降。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双方在山海关发生激战,吴三桂兵败在即。四月十五日,清朝大军行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向山海关进军。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正式投降了清朝。李自成寡不敌众,只好撤退。战略重地山海关大门洞开,清朝大军进入中原,取代了明朝对全国的统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岛自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就遭到了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清初的全国性的抗清斗争中,活跃在东南沿海的是郑成功(1624~1662年)所领导的“海上武装”。随着全国性抗清高潮的低落,郑成功准备渡海登台,寻求新的抗清根据地。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官兵,大小战船数百艘,从福建金门出发,经澎湖,抵达台湾西南沿海,在赤嵌城附近的禾寮港登陆,并率兵围攻赤嵌城。荷兰守军放弃赤嵌,退守台湾城负隅顽抗。郑成功切断了城内水源以及和外界的所有联系,同时派水师阻击荷兰的海上援军。8个月后,荷兰殖民者宣布投降。在遭受了38年的殖民统治之后,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像
平定三藩
清军在入关的战争中,降清的明将屡立战功,受封为王。到康熙时,这些汉族武装实力大增。其中,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他们都远离京师,拥兵自重。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下令撤藩。当年十一月,吴三桂就在云南起兵反叛,率兵迅速攻入湖南。第二年,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举兵反叛,广西和四川等地也群起响应。天下呈现出大乱之势。康熙皇帝根据具体的形势,制定了“打击首恶,剿抚兼施”的策略,对于东南、西北两个战场以抚为主,对西南腹地的吴三桂则予以坚决打击。康熙十五年(1676年),西北叛军投降,东南耿精忠随后也向清军乞降。第二年,尚之信也宣告降清。吴三桂穷途末路,不久死去。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最后平定。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明朝末年,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准噶尔部的欺凌,向西南方向迁移,来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随着沙俄势力的向南扩张,土尔扈特部逐渐被其所控制,受到其压迫。他们多次想重返故乡,均因路途遥远而未能成行。清朝建立以后,他们和中央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多次奉表入贡,受到清政府的盛情接待。18世纪中期,沙俄对土尔扈特的压迫更加深重。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部族首领渥巴锡率领全部正式起义,和沙俄追堵部队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经过历时8个月的万里跋涉,终于胜利抵达伊犁。清朝政府对于他们的归来十分重视,安排他们仍驻故地,由伊犁将军统辖。乾隆皇帝亲自接见了渥巴锡一行,并作《土尔扈特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以作纪念。
大小和卓叛乱
清朝前期,居住在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称为回部。乾隆年间,回部贵族波罗尼都兄弟发动了“大小和卓叛乱”。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朝派兵前往南疆镇压。由于波罗尼都兄弟在当地的统治十分残暴,人民痛苦不堪,清军一到,纷纷响应,甚至一部分维吾尔族上层也和清朝军队合作平叛。第二年,清军在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之下,迅速打败了叛军,波罗尼都兄弟在逃窜中被当地群众杀死。不久,清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明清之际,由于东北边界兵力空虚,俄罗斯帝国乘机入侵。到清朝初年,沙俄势力已经到达黑龙江流域。顺治六年(1649年),沙俄再度侵入黑龙江,占领了雅克萨城。在平定三藩之后,国内局势稳定下来,康熙皇帝决定对沙俄展开反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在瑗珲设立黑龙江将军,加强对于边防的控制。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瑗珲,收复雅克萨。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清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雅克萨,陆师布阵于城南,战船集中于城东南,列大炮于城北。二十五日黎明,清军对雅克萨发动猛攻,沙俄侵略军伤亡惨重力不能支,宣告投降,请求清军放行,撤退至尼布楚。侵略军被迫撤离以后,贼心不死,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接到沙俄再犯的奏报以后,康熙皇帝即下令反击。侵略军被围困一年时间,近1000名士兵最后剩下66个。沙皇急忙向清朝求和,并派遣使者议定边界。雅克萨反击战结束。
文字狱
清王朝为了加强文化专制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文字狱的大规模兴起是在康熙晚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发生了《南山集》一案,其作者戴名世因为议论南明史事,用了南明诸帝的年号,被人告发而处斩,不少人遭到牵连。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案是最大的一件文字狱,吕留良是清初著名学者,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曾静接受了他的思想主张,于雍正四年(1726年)上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岳飞后人),劝其举兵反清,被岳告发。吕留良被开棺戮尸,相关人员或死或流。此外著名的文字狱还有查嗣庭、胡中藻、王锡侯等案,其他文字狱则数不胜数。文字狱的处罚极为惨无人道:死人开棺戮尸,活人凌迟、斩首或绞死,亲属遣戍,妇女入官为奴婢,等等。这种残酷的文化钳制政策,使得清中后期的读书人为了避祸全身,将大量的聪明智慧用在了文字、训诂等烦琐考证之类的学问上面,思想、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强力的钳制,于后世流毒无穷。
鸦片战争
18世纪末,西方列强竞相对海外进行殖民扩张。英国在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向中国输入了大量鸦片,严重损害了中国百姓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利益,引起中国朝野的严重关切和强烈不满。1838年底,清政府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全权办理禁烟事宜。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把英美等国商人的2万余箱鸦片当众销毁。1839年10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第二年6月,由近50艘舰船和4000名士兵组成的“东方远征军”侵入广东海域,封锁珠江口,正式挑起战争。8月进逼天津大沽口,直接向清政府施加军事压力。清政府将林则徐等革职查办,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谈判。谈判期间,英军于1841年1月突然攻占虎门沙角和大角两处炮台。8月,英国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陆续攻陷定海、镇海、宁波等地,随后进入长江。清政府在武力威逼之下,被迫接受英国的全部侵略要求,签订了《南京条约》。
广州海战图
这幅英国凹版图画中,一艘中国战船因被英国战舰“奈米西斯”号开炮击中而烧毁。此战发生于1841年1月,地点在珠江三角州亚森湾,在两个小时的作战中,11艘中国战船被击沉,500名船员阵亡,而英军只有几人受伤。“奈米西斯”号是英国的第一艘铁甲战舰。在这样的战舰面前,中国海军的木船不堪一击。
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与法国共同出兵,再一次发起了侵略战争,历史上称做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攻广州,由于清军未作战争准备,广州失守。第二年春,联军北上,在大沽口登陆,攻陷天津。当时清王朝正全力与太平天国军作战,只得与英法两国议和。6月下旬,英、法、美、俄公使威逼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条约签订后,英、法政府决定以武力为后盾坚持进京换约。1859年6月17日,联军舰船再次攻打大沽口,被清军击退。英法政府决定进行大规模的报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10月初,联军进逼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以后,大肆烧杀抢劫。随后,英法政府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俄国乘机从中渔利,与中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11月,侵略军撤出京津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朝政黑暗,民不聊生。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宣传人人平等的思想,号召人们起来斗争。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月宣布登基,称天王。8月,太平军攻占永安以后,进行了封王建制的工作。洪秀全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为王。1852年,太平军从永安北上,一路攻州克县,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到1856年,太平军击溃清军江北、江南大营,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就在此时,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自相残杀的“天京事变”,清军趁机全面反攻。1863年,曾国藩统率的湘军开始围困天京。次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辛酉政变
咸丰十年(1860年,辛酉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焚烧圆明园。咸丰皇帝带着皇族大臣逃往热河。次年七月,咸丰皇帝病死,遗诏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一切军政事务由辅政大臣处理。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一心想掌握朝政大权。她首先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然后和恭亲王奕勾结,预谋除去辅政大臣,以达到垂帘听政的目的。慈禧太后利用咸丰灵柩运回北京的时间,于9月30日发动政变,逼令载垣、端华自杀,将肃顺斩首,其他辅政大臣被革职查办。11月3日,任命恭亲王为议政王。11日,同治皇帝即位。从此两宫太后开始垂帘听政,而慈禧独掌晚清朝政大权近50年。
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阶级就如何解决内外矛盾的问题,形成了一个较为开明的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上则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等为主力。他们力主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以富国强兵,“自强御侮”。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主要生产子弹、火药和炸弹,这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其他还有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同时,还兴办铁路事业,创建海军,筹设海防。为适应需要,洋务派还举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并分批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法战争
19世纪60年代起,法国开始侵占越南,威胁中国南部边境。1882年,越南正式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法军随即骚扰中国边境。1884年五月,法国从海陆两路大举进攻中国。其海军舰队到达福建海域。8月23日,事先驶进福州马尾军港的法国舰队主力突然袭击泊于港内的福建海军。福建海军仓促应战,仅仅半个小时的战斗中,福建海军军舰被击沉7艘,其余全部被毁,官兵死伤超过700人。马尾海战惨败,朝野震惊,清政府随即对法宣战。老将冯子材在国难当头临危受命,率军赶赴广西前线对法作战。光绪十一年二月,法军兵分三路进攻镇南关,冯子材指挥军队进行激战,坚守关隘,两天后对法军发起总攻,取得镇南关大捷的辉煌战果。正当前线大捷之时,清廷却命令停战撤军,并在6月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新约》。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一直以吞并朝鲜和侵略中国为其基本国策。到1887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征讨清国策”制订完毕。1894年,朝鲜内乱,日本趁机入侵朝鲜,占领了仁川和汉城。以李鸿章为首的妥协派并不认真备战,而寄希望于帝国列强的“调停”。7月,日本攻入朝鲜王宫,成立了傀儡政权。7月17日,日本正式作出了发动战争的决定。接着日本不宣而战,对中国军队发动海陆两路袭击,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日军9月攻占平壤,随后向中国东北边境进犯。9月17日,中日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烈的海战。10月下旬,日军分兵两路侵入东北,由于李鸿章的一再妥协卖国,日军毫不费力地攻占旅顺、大连,在旅顺进行了兽性的屠城,最后只留下36个人抬尸。1895年1月,日本向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发起总攻,李鸿章经营了十几年的北洋舰队全部覆没。2月,日军迅速占领了辽东半岛。京津震惊,清政府遂派李鸿章赴日议和。至此,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
戊戌变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的主张。他们陆续创办报刊,组织社团,宣传维新变法。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之下,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内容有: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维新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极力反对。他们在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慈禧太后宣布“亲政”,戊戌变法失败。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等地的一种民间秘密组织。1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组织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次年秋,斗争迅速蔓延到山东和直隶的大部分地区。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血腥镇压义和团。1900年春,义和团挥旗北上,连克州县,势力发展到了京津地区。慈禧太后见义和团难以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默许其为合法民团。是年6月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清廷对外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8月初,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慈禧太后在出逃途中颁布“剿匪”谕旨,通令官兵对义和团斩尽杀绝。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之下,义和团运动归于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席卷京津等地,严重威胁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利益。1900年4月,英、美、德、法四国照会总理衙门,限令清政府两个月内“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出水陆各军代为“剿平”。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奥匈帝国)各国组成八国联军,共2100多人,在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的率领下,由天津进犯北京,正式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月16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天津近郊的义和团与清军协同作战保卫天津。6月21日,清政府对八国联军宣战,但是不几天,又电令驻外使臣请求各国体谅,并保证惩办义和团。7月14日,八国联军攻下天津,集结2万兵力进犯北京。8月14日,北京沦陷。联军分兵四处攻掠,烧杀抢劫,繁华的京津之地变成了瓦砾场。1901年9月,清政府和西方11国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