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文明古国的辉煌和没落

古代埃及

奔腾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全长6000余千米,是非洲最大的河流。公元前3500年左右,尼罗河畔存在着众多的“诺姆”,即由同一地域的若干氏族联合组成的州。各州之间常年战争不断,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上埃及国王美尼斯于公元前3200年统一了埃及,开创了埃及的第一王朝。从此,埃及跨入了文明时代。

古代埃及的历史有2000多年,经历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后王朝等若干时期。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埃及,这一段历史又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历史跨入了马其顿希腊时期。

在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之后,他将都城迁至上、下埃及之间的孟斐斯,埃及第一王朝从此开始了,一套专制统治机构也建立了起来。国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许多官吏治理国家。国王被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后来人们又将之尊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古埃及的专制主义统治的君主,在法律、行政、财政、军事和宗教等一切方面实行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独裁统治。

古埃及历史上的一位关键性转折人物是图特摩斯三世,他开创了古埃及王朝最为兴盛辉煌的时期,被后人称为埃及的“第一个伟大的征服者和古埃及的拿破仑”。他执政20年,先后出征巴勒斯坦、叙利亚、努比亚等地,使埃及成为一个空前的霸国。后来,新王国受到“海上民族”的入侵,遭到沉重的打击,从此便一蹶不振。

宗教的力量是古埃及法老统治臣民惯于借助的手段,但这样也给以僧侣为首的神权集团提供了发展壮大、干预政事、与王权对抗的机会,使之成了威胁王权统治的不利因素。法老阿蒙特普四世(公元前1379~前1362年)执政后,进行了宗教改革,以便对阿蒙僧侣集团进行削弱和打击。他首先提出重新崇拜古王国的国家主神太阳神拉,用于与阿蒙神对抗,同时将阿蒙神庙的财产封闭,将其僧侣驱赶出境。阿蒙特普四世打破所有传统和模式,在臣民中树立多神教的思想以此树立君主专制的绝对权力。但他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已超出宗教本身的意义,他的宗教改革只能归于失败。

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孕育了人类早期最灿烂夺目的文化,主要表现在象形文字、纸草文献、建筑、天文、数学以及医学各个方面。古埃及最为辉煌的成就是建筑艺术。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塔基是正方形,四壁是倾斜向上的三角形,越往上越窄,直到顶端形成尖状,从四面看像汉文中的“金”字,故中国称其为“金字塔”。“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成了今天闻名于世的建筑。在神庙建筑中,埃及最为著名的是底比斯阿蒙神庙。

金字塔的兴建

金字塔的兴建,代表了古代埃及在建筑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金字塔既是古埃及文化的最高成就,又标志着其文化日臻成熟。金字塔、神庙、宫殿等雄伟的建筑物,历经数千年,至今仍闪烁着艺术的光芒。

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是由早王国时期的马斯塔巴形陵墓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体现了王权神化的思想。著名的胡夫大金字塔,高143.5米,是法国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被称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胡夫金字塔,也称大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千米的吉萨高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也是较为古老的金字塔,始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法老胡夫统治时期,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建造的陵墓。根据古埃及宗教理论:只要保护好尸体,人死之后灵魂可以继续存在,3000年以后就会在极乐世界复活并从此获得永生。这与佛教理论中的轮回转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鉴于此,古埃及的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便着手为自己修建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统治时期正逢古埃及盛世,因此他的陵墓规模也空前绝后。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米,后因顶端受到侵蚀,现在的高度为136.5米,大致相当于40层楼房那么高。在1889年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成前,它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建筑。整个塔身呈正四棱锥形,底面为正方形,占地5公顷,四个斜面分别对着东、西、南、北4个方位,误差不超过圆弧的3分,底边原长230.35米,由于年深月久的侵蚀,塔身外层石灰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落,目前底边缩短为227米,倾斜角度为51度52分。胡夫金字塔通身由近23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石头重量在5吨至160吨之间,石块的接合面经过认真打磨,表面光滑,角度异常准确,以至于石块间都不用任何粘合物,全部依靠自然拼接,在没有被风蚀、破坏的地方,石缝中连薄薄的刀片也难以插入,可以想见其工艺之精湛。

埃及金字塔俯视图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在其北侧面,距地面18米,从入口通过甬道可以深入神秘的地下宫殿,该甬道与地平线呈30度夹角,与北极星相对。由此可见,北极星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沿甬道上行则能到达国王殡室,殡室长10.43米、宽5.21米、高5.82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42.82米,墓室中仅存一具红色花岗岩石棺,别无他物,这也正是后来某些考古学家怀疑金字塔不是作为法老陵墓的一个重要论据。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人估计,法老胡夫至少动用了10万奴隶,耗时20~30年时间建造完成。但最新的权威考古学家发现:金字塔应由劳工建造而非奴隶,其主体部分为贫民和工匠,而且采用轮流工作制,工期约为3个月。因为考古人员在金字塔附近地区发现了建造者们的集体宿舍等生活设施的遗迹和墓地,以及大量用于测算、加工石料的工具(作为随葬品),而奴隶是不会享受此种待遇的。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在吉萨高地一字排开,组成灰黄色的金字塔群。这些单纯、高大、厚重的巨大四棱锥体高傲地屹立在浩瀚的沙海中,向世人夸耀着古埃及人的智慧和伟大。其旁边更有气势磅礴的狮身人面像(高约20米、长约46米)相伴。狮子在古埃及人眼中是力量与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所以法老才选择它为自己守陵,它也确实忠于职守,一守就是4000多年。

集巨大、精密、和谐为一体的金字塔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在天文星象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极高造诣。

最早的太阳历

古埃及的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已出现,这跟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讲,甚至可以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催生了太阳历,所以在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尼罗河的情况。

尼罗河,是上源青尼罗河、白尼罗河两条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后的正式称谓。它全长6700千米,堪称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它流经坦桑尼亚、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等国家,最后向北注入地中海。尼罗河主宰着它流经国家的命运,离开了它的滋润,这里的文明将灰飞烟灭。但由于尼罗河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沉积使河床持续增高,致使多次泛滥成灾,但河水退后,又留给当地人大片沃土。因此,古埃及人需找到其中的规律以趋利避害。

埃及的太阳历

经过长期观测,古埃及人逐步发现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当它开始泛滥时,清晨的天狼星正好位于地平线上。这一点天文学上称为“偕日升”,即与太阳同时升起,于是这一天便被设定为一年的第一天。不巧的是,天狼星偕日升的周期并没有很快被发现,智慧的古埃及人也没有放弃,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发现:天狼星偕日升那天与其120周年后那一天恰好相差一个月,而到了第1461年,偕日升那天又重新成为一年的开始。于是古埃及人设定1460年的周期为天狗周(因为他们的神话中称天狼星为天狗)。

我们把古埃及的太阳历与当前的公历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就不难发现其科学性:一年的天数为365天,继而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末了还剩5天则作为宗教节日,就如同我们传统的春节一样也是5天,这比精确的一回归年(365.25天)仅少0.25天,120年后少30天,1460年后就会少365天,又接近一年,如此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这样精妙的历法凝结着无数古埃及先民的智慧。

在古埃及,人们运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天象的观测,特别是对天狼星位置的观测更加细致入微。他们发现,在固定的时间里,天狼星从天空消失,在太阳再次出现在同一位置时,它又从东方的天空升起,这就是一个周年。同时,古埃及人把天狼星比太阳早升起的那一天定为元旦。

古埃及人创制的太阳历对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古埃及跻身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正是有了这样一部较为完备的历法做指导,古埃及的先民才得以准确预测尼罗河河水涨落,合理安排农事,做到趋利避害,获得一年又一年的大丰收,从而具备了稳定的衣食之源。在这个物质基础上,古埃及才得以在宗教、建筑和医学等领域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

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

20世纪20年代初,经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发掘,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了200余处城市和村落的遗址,其中最大的城市遗址是摩亨佐·达罗(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和哈拉巴(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内)。由于哈拉巴遗址发现的时间早些,学者们便把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称为“哈拉巴文化”。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范围很广,从南到北相距约1100千米,从东至西约1550千米。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是达罗毗荼人。

印度河流域文明体现为城市文明,但其基础是建立在农业经济之上的。居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务农。这一时期的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胡麻,另外还有瓜果、椰枣等园艺作物。在畜牧业方面,已驯养的牲畜有水牛、黄牛、象、狗、鸡、骆驼、山羊、绵羊等。这些驯养的动物,既是耕耘、运输的工具,又是人们肉食的来源。在手工业方面,有粮食加工,棉、毛纺织,制陶业,冶金业和珠宝业等。这些行业都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当时的商业贸易不仅在印度本土进行,而且与西亚也有贸易联系。

印度河流域文明已有了城市建筑规划和极为完善的下水道疏通导引系统。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城相距400英里,城市建筑非常相似。它们的周长都在3英里以上,都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哈拉巴的卫城是用高达50英尺、基底厚达40英尺的砖墙围成的,这里可能是统治者的居住区;下城则为普通居民区。摩亨佐·达罗的建筑规模较哈拉巴更为宏大。卫城的四周设有防御的塔楼,西部可见一处规模宏大的谷仓;南部一组公共建筑物的中心为会议厅,面积约25米见方;东北部的建筑群中有一座很大的长厅。卫城中央有一个公共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4米,南北两端的阶梯延至底部。浴池的北面又有多间小浴室,室内垒砌的高台上置放着水罐,应该是用来提供热水的。联系到普通住宅也大多备有水井及洗浴设施的情况,给人以古城居民特别爱清洁、讲卫生的突出印象。

城内的房屋大都用烧砖砌成,其规模和设施差别很大。穷家小户只有一两间简陋逼仄的小屋,与另一些广宅大厦形成鲜明对比。大户人家有中央庭院,四周环绕许多间房屋,还有大厅。有一幢巨大建筑物内甚至含多间大厅,外带一个储藏库。另有不少引人注目的二层楼房。

人们更讶异于古城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令人瞠目: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这两座城市,一个在印度河的上游,一个在印度河的下游,表明这两个城市是两个互不相属的国家的都城。

印度河流域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保存在各种陶、石、象牙制的印章上。迄今所知属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字符约有500个。

从遗迹中可以看出,当时印度河流域文明已有了国家,哈拉巴、摩亨佐·达罗等大城市便是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自公元前20世纪中叶起,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部落,带着他们的战车、人马、畜群、食物和供奉的神龛,一批接一批地从中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涌入次大陆。雅利安人最初的故乡在南俄草原,后来驮着帐篷出外漂泊,寻找新的家园。其中进入伊朗高原的一支成为后来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向南的一支进入印度河流域。

“雅利安”意为“高贵的”。这些以“高贵者”自居的白种人,把被他们所征服的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说成没有鼻子或只有扁平鼻子的、说邪恶语言的人,称其为“达萨”或“达休”(意为敌人)。在漫长的征服过程中,雅利安诸部落同“达萨”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梨俱吠陀》的《因陀罗(雷雨神或战神)赞歌》这样唱道:

他使万物变化无常;

他使达萨瓦尔那屈服、消灭;

他像赢得赌金的赌博者,拿走敌人的财产。

噢,人们哟!他是因陀罗。

摩亨佐·达罗最终被彻底摧毁了。

两河流域古王国的兴亡

在尼罗河下游埃及大金字塔拔地而起时,埃及东面亚洲的两河流域也已经跨入文明时代。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先驱者,也是苏美尔文明的创造者。苏美尔文明之后,两河流域南部进入了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800~前2371年)。到了公元前18世纪前期,整个两河流域都被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所统一。公元前8~前7世纪,地跨西亚、北非的亚述帝国推翻了古巴比伦,但后来亚述帝国又被新巴比伦和米底王国消灭。

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为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楔形文字与埃及象形文字、希腊迈锡尼线形文、中国甲骨文都是人类文明初期的著名文字,它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出现了,起源于图形文字。苏美尔人开始将发明的文字刻在石头上,后来他们用粘土和水制成泥板,将字在半干的泥板上刻压,留下的文字很像木楔,字迹笔画上宽下窄,所以人们称其为“楔形文字”。

在文学创作方面,《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两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叙事诗。在自然科学中,古代两河流域以天文学最为突出。苏美尔人早在苏美尔时代就以一昼夜为一天,以月的圆缺周期来规定月。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其中6个月每月30天,6个月每月29天,共354天。这便是著名的太阳历。

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和雕刻也具有很高的水平。公元前22世纪,乌尔大寺塔出现了,另外还有亚述帝国时代最著名的建筑——萨尔贡二世的王宫。在雕刻艺术方面,代表作品很多,有乌尔王陵出土的金盔、“金牛头木琴”、“乌尔军旗”、“纳尔姆·辛王的石柱”、“汉谟拉比法典碑”等。

苏美尔人城邦争霸

苏美尔城邦在两河流域南部星罗棋布,各城邦都由一个位于中心位置的城市和围绕这个城市的若干个村镇构成,都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

苏美尔城邦宗教氛围浓厚。每个城市都有几个神庙,其中的主神庙在城邦中的地位最高。神庙是当时城邦的经济中心,拥有很多可耕地。神庙土地属于城邦公有地,不能买卖。到了早王国后期,城邦首领渐起私心,逐渐将神庙土地据为己有。

苏美尔神庙不仅是城邦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城邦的政治中心。城邦首领住在主神庙内,是该邦主神最高祭司。他主持祭祀活动,管理神庙经济,监督神庙工作人员。同时,他还主管修筑灌溉运河、城市防卫、战时统率军队、领导城邦会议等世俗事务。

手持战斧的苏美尔战士

苏美尔城邦的社会结构犹如苏美尔塔庙:高踞塔顶的是城邦首领;其下是由王室高级官员和神庙高级祭司所组成的贵族阶层;贵族以下是拥有小块土地的平民;平民以下是显贵家庭、神庙和宫廷的依附民,他们没有土地,只能临时租种神庙或贵族的土地;社会最底层的是归显贵家庭、神庙和宫廷所有的奴隶,他们一般来源于战俘,也有因极端贫困而被家长卖为奴隶的孩子以及卖身为奴的整个家庭。奴隶的处境非常悲惨,他们只是作为主人的财产和牲畜,并且身上烙有印记,可以被买卖。

苏美尔诸城邦虽然有着语言和文化的一致性,但是邦际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善。为了扩大领土、控制水利灌溉权以及争夺霸权,各邦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早王国中期,基什取得了霸国的地位后,其国王麦西里姆曾以霸主的身份调解拉伽什与乌玛两邦之间的边界冲突,并为两邦划了分界线。后来,拉伽什逐渐强大起来,其第三代国王安那吐姆征服了巴比伦尼亚许多城邦,号称“苏美尔诸邦之霸主”。

苏美尔的每个城邦都由一群贵族来治理,在战争时期,他们会选出一位首领来统治,直到战争结束。

早王国后期,苏美尔各邦之间的争霸战争更加频繁激烈。经过长期混战,两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霸主的南方同盟与以基什为霸主的北方同盟。南北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小邦林立、独立自治局面的结束与地域性统一王国的出现。

在城邦争霸战争中,统治者为了支付繁重的战争经费,不断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从而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矛盾。约公元前2384~前2378年,拉伽什的国王卢伽尔安达横征暴敛,广大平民无法生存下去,纷纷起来反抗,终于罢黜了卢伽尔安达的王位,推举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基那执政。

乌鲁卡基那执政后,实行了目前所知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其主要内容是除弊兴利,即废除前国王的种种弊政,大兴有利于平民的改革。新政禁止以人身保障作为借贷条件、禁止欺凌孤寡以及减轻人民殡葬费用之类的措施,受到民众的欢迎。因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缓和拉伽什极为紧张的社会矛盾,以城邦主神的名义恢复正义,扶助贫困,抑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贵族,所以乌鲁卡基那的改革具有进步意义。乌鲁卡基那改革后8年,拉伽什遭强敌乌玛与乌鲁克联军入侵,被兼并而亡。

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文明是由地中海东部克里特岛的古代克里特人(或称米诺斯人)创造出来的文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克里特岛就出现了新石器文化。公元前3000年中期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原始社会开始分化解体。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岛进入青铜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克里特文明分为早王宫时代和后王宫时代。

早王宫时代(约公元前2000~前1700年)是克里特文明的初级阶段。当时奴隶制城邦刚刚兴起,在岛屿中部的米诺斯、法埃斯特、马里亚等地先后出现了王宫建筑,宫殿都用石料砌成,有宽敞的大厅、宫室、仓库、作坊等。青铜器制造技术已相当先进,手工业和农业也已分离。这一时期制造的青铜双面斧、短剑、矛头、长剑以及金质和银质的碗等工艺品,都十分精美。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文字,并由图画文字发展为象形文字。

后王宫时代(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阶段。原来被毁的王宫又重新修建起来,而且比以前更加壮观。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都很发达。农业上使用犁耕,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大豆等;园艺作物有橄榄、葡萄等;手工业方面已经能够制造出一种高头低舷的远航船只。克里特岛同爱琴海诸岛、希腊半岛、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以及西部地中海地区,都有密切的贸易联系。海外贸易成了克里特岛的经济命脉。另外,此时还出现了书写古代克里特语的音节文字——线形文字甲种(或线文A)。

后王宫时代,克里特岛上的城邦比以前大大增加,此时的克里特岛有“百城”之称。“百城”之中米诺斯的势力最为强大,称霸于克里特岛,并控制了爱琴海中的一些岛屿。已被完整发掘出来的米诺斯王宫,占地2公顷,一般多是三层建筑,并有供水、排水设备;宫中设有“宝殿”、寝宫、神坛、粮仓、地窖、牢房、作坊、武器库等,结构复杂,曲折通达,有“迷宫”之称。

克里特文明衰落后,爱琴文明转入以迈锡尼文明为主的阶段。

迈锡尼文明

阿卡亚人(希腊人的一支)创造的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500~前1100年),是指以迈锡尼为代表的南希腊的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阿卡亚人于公元前1650年前后,从巴尔干半岛北部侵入中希腊和南希腊。此时他们正处于氏族社会的解体时期,从当时的竖井式的坟墓中可以看出来,随葬品有很大区别。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规模宏大的圆顶墓代替了竖井墓,同时在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地有宫殿和城堡出现。因此,圆顶墓的出现,标志着迈锡尼等地奴隶制城邦的产生和迈锡尼文明的开始。

迈锡尼文明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金属冶炼和手工业品的制造技术,超过了克里特文明时期的水平。迈锡尼社会是奴隶制社会,城邦的统治阶级包括国王、将军、贵族、官吏、祭司;政治机构有贵族会议和民众大会;社会的基层组织是公社,首领是长老。土地基本上分为私有和公有两种形式。奴隶多属于国王所有,但也有私人奴隶,他们从事手工业、农业等生产性或非生产性劳动。

迈锡尼文明时期出现了文字——线形文字乙种(或线文B)。迈锡尼文明时期的建筑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太林斯城墙厚度达20米,非常坚固。迈锡尼也有高大的城墙和塔楼,其石头城门——“狮子门”以宏伟坚固著称。

公元前12世纪初,以掠夺为目的的迈锡尼率南希腊诸国攻打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

迈锡尼建筑中的狮子门,以宏伟坚固著称。

希腊人率领自己的联合舰队从位于尤卑亚海峡的奥里斯出发,在小亚细亚海岸登陆后,在特洛伊平原上建立了一个巩固的大本营,然后迅速包围了特洛伊城。

特洛伊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阿伽门农每次攻打都遭到特洛伊盟军的反击。战争持续了9年,双方损兵折将,死伤无数。

转眼进入第十个年头,希腊联军中最勇敢的战将阿喀琉斯因和主帅阿伽门农争夺女俘而退出了战斗。其好友借用他的盔甲、盾牌和武器去攻城,结果被特洛伊人的统帅、太子赫克托尔杀死。阿喀琉斯知道后怒火冲天,重返战场,要为好友报仇。赫克托尔出城应战,与阿喀琉斯杀得难分难解,最终赫克托尔因体力不支而战死沙场。

特洛伊人见统帅被杀,发起了猛烈的反攻。海伦知道阿喀琉斯的弱点在脚后跟,便帮助小王子帕里斯寻找机会,用毒箭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阿喀琉斯中毒身亡,帕里斯也在这场战役中被希腊将士用乱箭射死,战争陷入僵局。

特洛伊城久攻不下,阿伽门农只好采取了奥德修斯的计策。

一连数日,希腊人不再攻城,战场上出现了少有的平静。特洛伊人很奇怪。更奇怪的事发生了,一天早晨,特洛伊人突然发现躁动的希腊军营空荡荡的,海面上高挂着希腊联军旗帜的战舰向远处驶去。饱受战争之苦的特洛伊将士和老百姓欢腾起来,纷纷走出城门,庆祝希腊人的撤走。

突然,人们发现希腊军营中有一个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好奇地围着转来转去,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们猜测:希腊人攻打特洛伊,激怒了天神,天神派木马降临赶跑了他们。于是,特洛伊将士和百姓纷纷跪祭木马,感谢天神的保佑。特洛伊国王还吩咐手下将这宝物拉到城里。木马太大,城门进不去。国王下令推倒一段城墙,这才把木马拉进城里。

整个特洛伊城沸腾了,为庆祝胜利,一桶桶的美酒被喝得精光,守城将士都昏醉在岗位上。

黎明时分,茫茫的海面上突然闪现灯光,一艘艘战舰向特洛伊疾驶而来。这时,木马的肚子里冲出数十位全副武装的希腊勇士。守城的特洛伊士兵还未反应过来就成了刀下鬼。希腊勇士打开城门,10万希腊大军如潮水般涌进特洛伊城。10年未被攻破的特洛伊城瞬间被希腊人占领了。

迈锡尼等希腊城邦虽然获胜,但为时10年的战争也大大地削弱了他们的力量,使他们的防御能力大减。约公元前1125年,多利亚人从希腊半岛北部趁机入侵,征服迈锡尼诸城邦,迈锡尼文明至此结束。

古代印度

南亚次大陆两条最大的河流印度河和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山麓,印度河向西南注入阿拉伯海,而恒河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以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为中心,包括周围地区以及印度半岛、斯里兰卡等地,构成了古印度的地理概念。

考古学家研究认为,印度河文明是存在于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之间的一种早期人类文明。20世纪初,人们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一些古老的印章,上面刻有动物图像,还有象形文字符号。经过半个世纪的勘察发掘,“印度河文明”被发现了。

古印度种姓

在“印度河文明”衰落之后,大约从公元前1500~前600年的印度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吠陀”是印度最早的宗教典籍,意即“知识”或“神圣知识”,共有4部,其中最重要、最古老的一部是《梨俱吠陀》,它所反映的时代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500~前900年;另外3部反映的时代较晚,称为“后期吠陀时代”,时间约从公元前900~前600年。后期吠陀时代是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形成的时代。此时,雅利安人内部出现了等级,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在后期吠陀时代,古印度进入了“列国时代”,由于当时诸国林立、各自为政,因而得名。列国时代是印度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学派、教派纷纷兴起和空前活跃的时代,一些新思想和新学说蜂拥而出,许多新学派和新教派纷纷兴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耆师教和佛教,而顺世治派最为激进。

孔雀王朝的创建者旃陀罗笈多,是古印度著名帝王阿育王的祖父。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建国并定都华氏城,古印度由此进入帝国时代。孔雀帝国最强盛的时代是由阿育王开创的。他结束了列国争雄的分裂局面,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孔雀帝国,使人民安居乐业,并且大力提倡佛教,将佛教定为国教,大力兴佛。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很快便衰落。大约到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被推翻。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印度最为著名的两部史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同时,《佛本生经》亦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民间故事集。在建筑和雕塑方面,古印度著名的有桑奇建造的大窣堵波、阿旃陀石窟、阿育王四狮柱头、犍陀罗艺术等。

希腊的荷马时代

公元前11~前9世纪的希腊历史通常被称作“荷马时代”,它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荷马时代的社会较迈锡尼时代来说,确实是一种倒退,遍及希腊的氏族部落完全淹没了迈锡尼文明。但生产力水平却有很大提高,突出表现在希腊已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考古学家在这一时代发现了用铁制成的斧、锄、刀、剑等生产工具和武器,还发现了铁匠作坊。《伊利亚特》中提到给射鸽运动员的奖品就是铁斧。铁器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学会用双牛拉犁,在平原、盆地种植大麦、豆类等作物,在山坡丘陵栽培橄榄、葡萄。农业的发展既提供了较多的生产资料,也刺激了分工的发展。手工业已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了金属制造、纺织、皮革、造船等行业。生产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应运而生。不过当时是以物易物,用于交换的主要物品是金属和牲畜,特别是牛,既是交换媒介,也是主要的财产形态。据《伊利亚特》介绍,此时的物物交换有两种类型:一是以牛易物,一是以牛易人(奴隶)。此外还有馈赠等其他形式。

当时的阶级分化已初露端倪,动产的私有制已显而易见,不动产(土地)的私有制似乎也已产生。氏族贵族占有较多较好的土地和大量牲畜,村社农民只能耕种小块份地,失去份地的农民有的充当雇工,有的沦为乞丐。奴隶制已经产生,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被拐卖的人。男奴多用于放牧,女奴多用于家务和纺织,直接参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奴隶还很少见。

古代希腊城邦文明

公元前5世纪,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在取得希波战争的胜利后,进入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繁荣的古典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希腊陷入了城邦危机。此时,马其顿王国于北方兴起,乘机南下,将希腊半岛征服,结束了古希腊的城邦时代。

古希腊文明的肇端是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早期,奴隶制城邦刚刚兴起,文字开始出现,并由图画文字发展为象形文字。克里特文明进入繁荣时期的重要证物是后人发掘出的米诺斯王宫,它宏伟高大、气势恢宏。公元前1450年左右,迈锡尼人占领米诺斯,克里特文明衰落,爱琴海文明转入以迈锡尼为主的阶段。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极快,金属冶炼和手工业品的制造已经超过克里特文明时期的水平。考古学上所说的“线形文字两种”便是迈锡尼文明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著名的建筑有“狮子门”等,至今残迹犹存。他们的文化除了一些壮观的城堡外,还因大规模的竖穴或坟墓和金属工艺品而闻名。迈锡尼在公元前1125年被多利亚人灭亡。

荷马时代指的是公元前11世纪至前9世纪的希腊历史,它因《荷马史诗》而得名。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是希腊面积最大的城邦。斯巴达国家实行极为严格的军事制度和教育制度,重武力而轻文学艺术、自然科学。雅典位于阿提卡半岛,在荷马时代,这里有4个部落,每个部落有3个胞族。多利亚人南下时,相传是提修斯联合各部,对氏族部落组织进行改革,以雅典为中心建立城邦机构。通过改革,氏族部落管理机制正式发展为贵族独占的国家机构。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提高了公民大会的作用,规定各等级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决定战争与媾和等国家大事,并可以选举官员。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实行了更深入的政策改革。他主要是重新划分民主选区,使民主政治的运作机制更趋合理完善。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民主之父”。

公元前492年,希波战争爆发,战争历经波斯人进攻、希腊人反攻和双方相持三个阶段,终于在公元前449年以希腊尤其是雅典的胜利而告终结。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文化的成就首先表现在文学上,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便是其中的杰作。还有大量的戏剧和历史著作产生,为希腊文学增添了亮丽的风采。古代希腊哲学也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哲学家。希腊人在艺术上也有伟大的创作,著名的建筑有帕特农神庙和伊利特昂神庙,雕刻有女神雅典娜像和宙斯像,《掷铁饼者》更是闻名于世。

强大的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约公元前8~前7世纪)的建立,是通过不断的军事征服逐渐完成的。为亚述帝国的建立奠定基础的是公元前9世纪前期的亚述王那西尔帕二世(约公元前883~前859年)。他率领军队打败了阿拉米亚人,洗劫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对北面的乌拉尔图予以重创,扩大了东部山区疆界,挥师直达西部的腓尼基海岸。

亚述帝国的创建者是公元前8世纪后期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他执政后进行了众多领域的改革。军事方面的改革主要是把常备军划分成七八个专门的兵种,如重装步兵、攻城兵、战车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同时他还改善了武器装备,军队里配备了铁制的弓箭、刀枪、盔甲等,制造并使用攻城用的投石机、冲城器和云梯。通过军事改革,亚述军队成为当时西亚、北非最强大的军队。亚述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把亚述人好战的习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征服是他最大的欲望,每一次对外的征服都助长了他扩张的野心。公元前745年,亚述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以协助平定反乱为名,在巴比伦国建立了亲亚述政权。公元前744年,亚述人率先向东北开始扩张,顺利征服了米底各部落。

亚述宫墙上的浮雕

两次征战的胜利,助长了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扩张欲。公元前743年他率领大军进攻大马士革城。大马士革城体坚固,守城将士和城中百姓,奋勇杀敌,拼死保卫大马士革。亚述国王见久攻不下,急忙调集投石机,向大马士革城内发射巨大的石块和熊熊燃烧的油桶。投石机是古罗马和中世纪时代的一种攻城武器,凭借金属外壳的保护,机内的将士可把巨石投进敌方的城墙和城内,造成破坏。

一时间,整个大马士革城一片火海,城内士兵和百姓都无心继续守城。亚述将士还用装有巨大金属撞角的攻城槌对城门和城墙发起攻击,大马士革城被攻陷。

亚述国王对大马士革人的顽强抵抗极为恼火,命令士兵大肆屠杀城内军民,还让战俘躺在削尖的木桩上,直到死去。

亚述国王的暴行使周边震惊,以色列、叙利亚、巴勒斯坦及阿拉伯等19国结成联盟,在黎巴嫩山区展开了对亚述人的反抗会战。亚述人凭借精良的装备及训练有素的将士击败了联军。

十九国联军俯首称臣后,亚述国王开始北伐乌拉尔图。乌拉尔图倚仗险峻的地势和顽强的抵御,使亚述人连胜势头有所收敛。然而,亚述人不甘心,又转而西征,并大获全胜。公元前714年,亚述再次北伐,国王率大军翻山涉水,抄小道直奔乌拉尔图的腹地。乌拉尔图守兵猝不及防,锐气尽挫,整个穆萨西尔城被亚述人洗劫一空。

对外征服是亚述国的传统,不管是哪届国王,都充满了征服的欲望。

萨尔贡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722~前705年),亚述继续向外扩张领土。萨尔贡二世刚一即位就发兵攻陷了撒马利亚,消灭了以色列。公元前714年,他又大举进攻乌拉尔图,攻占其圣城穆萨西尔。到阿萨尔哈东执政(公元前680~前669年)时,他于公元前671年率军越过西奈半岛,击败埃及军队并占领了埃及首都孟斐斯。最后到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公元前668~前627年),亚述军队又攻陷了埃及古都底比斯,彻底消灭了东方的埃兰。至此,亚述的版图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起伊朗高原西部,西临地中海东岸,西南至埃及,北抵乌拉尔图,南濒波斯湾。这时的亚述已成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属于铁器时代的大帝国。

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不断反抗,亚述社会内部的各种激烈的矛盾斗争,直接导致了亚述帝国走向衰亡。

帝国末期,亚述周围出现了一些强国—东方的米底、北方的吕底亚、南方的迦勒比(新巴比伦),这也是导致亚述帝国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655年,埃及摆脱了亚述帝国,重新独立。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的迦勒比人宣布独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以后,它同米底结盟共同进攻亚述。公元前612年,两国联军攻陷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亚述西部的最后一个据点卡尔赫米什也被攻破,亚述至此宣告灭亡。

古代罗马

古代罗马兴起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城,是上古世界形成较晚的国家,当希腊各邦衰亡时,它正方兴未艾。公元前9~前8世纪,罗马地区的主要居民是维兰诺瓦文化的创造者——印欧语系的一些意大利部落。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形成,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统治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世纪中期,又将西部地中海地区控制;到了公元前1世纪,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罗马建成了版图上的帝国。至此,共和制已转变成帝制。

从传说中的罗慕洛建城到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罗马历史被称为“王政”时代。王政时代前期,罗马作为一个大的部落联盟,主要的管理机构是库里亚大会、元老院和勒克斯。王政时代后期,罗马阶级的分化日益加剧,平民和氏族贵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公元前509年,塔克文二世被推翻,罗马人民推举布鲁图和柯来提努为执政官。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历史进入了共和国时代。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和贵族发生了较为激烈的斗争,致使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机器逐渐得到完善,确定了公民、军队、土地三位一体的基础,为罗马的强盛和对外扩张提供了条件。在对意大利、地中海发动战争后,罗马继而又向东部地中海扩张,通过对这些地域的征服战争,罗马的疆域发展到全盛时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但在国内,对外扩张和掠夺却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公元前73年,意大利本土爆发了著名的斯巴达起义。

斯巴达起义后,罗马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愈演愈烈。公元前60年,克拉苏、庞培和恺撒结成秘密政治同盟,史称“前三头同盟”。三人瓜分了罗马国家的权力,这实质上是三人的独裁统治。公元前45年,恺撒彻底击败庞培,成为全罗马军政领袖,并于第二年被元老院任命为终身独裁官。恺撒统治时期,他对当时的罗马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扩大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适应了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历史趋势。但他的改革同时也触犯了元老贵族的利益,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在元老议事厅被政敌密谋刺杀。

恺撒遇刺后,执政官安东尼、骑兵长官雷必达和恺撒的养子屋大维于公元前43年10月,公开结成政治同盟,史称“后三头同盟”。屋大维先后于公元前40年和公元前31年将雷必达、安东尼击败,建立并巩固了个人的独裁统治。至此,罗马共和国灭亡,共和制度最终被帝制取代。

罗马文化受伊达拉里亚文化、希腊文化、古代东方文化的影响很深。在宗教信仰上,最早的罗马人将诸神加以人格化。在罗马文学创作中,拉丁散文占有很大的分量,奠基者为大加图,他创作的《创始记》和《农业志》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恺撒也有佳作《高卢战记》和《内战记》传世。值得一提的还有罗马的建筑艺术,其主要成就在共和国后期,普遍使用石拱结构是其一大特点。

玛雅文明

当19世纪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偶然发现高大的、用石头建成的金字塔形状的庙宇与大广场时,他们惊呆了。这些建筑属于古代墨西哥人的玛雅文明。玛雅人建造了令人惊奇的城市,他们是学者,发明了自己的书写体系,并精通数学与天文学。但是他们也是一群好战的人,城市之间相互进攻,把罪犯和战俘当做祭品祭祀神灵。

玛雅人于公元前2000年就生活在墨西哥,但是他们的城市在很久后才变得强盛。公元300年后,是历史学家们所称的玛雅文明的古典时期,他们发展出有效的农耕技术,生产玉米、南瓜、豆以及根茎蔬菜以供养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

古典时期,一些玛雅城市已经很大了,可容纳约5万人。他们居住在泥砖房屋中,绝大多数的房屋只有一到两个房间,家具很少,只有薄薄的芦苇垫子以供人们坐,还有厚一点的芦苇床垫。

蒂卡尔一号神庙遗址

早在公元前9世纪蒂卡尔已经形成村落,公元前6世纪开始建立城邦,直到公元前3世纪,这里一直是玛雅人重要的祭祀中心。

玛雅主要的城市包括帕伦克、哥邦、泰可以及奇琴伊察。每座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有金字塔形状的庙宇建筑群。玛雅人不断地重修这些金字塔形状的庙宇,添加更多的土和石头,来使得它们变得更大更高。

玛雅文明延续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由于内战不断,消耗掉了他们的财富与力量。奇琴伊察约在1200年衰落,到16世纪,当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时,只有一些小的玛雅城市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