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
商汤灭夏
商族发展到商汤时,已十分强大。夏朝末期,夏王桀大兴土木、奢侈淫逸、征伐邻国、残杀异己、横征暴敛,以致怨声四起。大臣关龙逄曾多次劝谏夏桀,最后却被夏桀所杀。商汤于部族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扶困救穷、勤政廉明,周边诸侯都归顺他,百姓也亲附他,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固。他又任用伊尹、仲虺为左右相。伊尹出身奴隶,深知人民疾苦,为相后,施行改革,安定社会。此后商汤入据中原,先击败韦、顾等邦国,后又击败昆吾,并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与夏军决战。夏桀大败奔溃,南窜于南巢(今安徽巢湖附近)而死,夏朝灭亡。
商汤像
盘庚迁殷
汤建立商朝时,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商朝因政治动乱和水患等原因,多次迁都。至公元前14世纪,第20代王盘庚将都城自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这是第四次迁都。盘庚迁都时对臣民训诰,继续行汤之政,使百姓安定,商朝的统治得以稳定,从此未再迁都,故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殷商。
伊尹辅政
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今山东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伊尹是成汤的宰相,曾辅佐成汤灭夏建商,治理国家。商汤死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了他的儿子及孙子太甲等多位商王。太甲失德,伊尹就把他囚禁在桐宫,促使他悔过。太甲改过后,伊尹又将他迎回。作为商朝的开国功臣,伊尹受到了后世历代商王的尊崇。
武丁中兴
盘庚把都城迁至殷以后,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进步,武丁临政时商王朝达到最强盛。武丁是商朝的第23帝,是商代后期功业最盛的君主。武丁在位共59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武丁继位后,先为父守丧3年。亲政后,勤于政事,取得了上层人士的支持。他任用贤才,从普通劳动者中得到贤人傅说,任为国相,还任用甘盘为大臣。武丁以傅说和甘盘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在其统治获得巩固的基础上,武丁对其周围的方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为商王朝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商汤
商汤是商朝的创建者,在位30年(公元前1617~前1588年在位),其中17年为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君王。商族第15代首领,商王朝创立者,又称武汤、成汤、成唐。原为活动在夏朝东边的商部落首领。当时夏朝的君王桀政治腐败,国势衰弱。汤任用贤臣伊尹等执政,积聚力量,图谋灭夏。先经过11次征战,陆续吞并了周边十余个拥护夏朝的小国,后成为当时的强国。发布征伐夏桀的誓师辞《汤誓》,起兵伐夏。鸣条一战歼灭夏桀大军,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纣王
又称帝辛,商朝的末代君王(公元前1075~前1046年在位),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传说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能同野兽格斗。他即位时,商王朝已处于分崩离析的局势。他即位后,奢侈腐朽,荒淫无度;对百姓赋税繁重,统治暴虐;对外穷兵黩武,耗尽国力;对不满的大臣横加杀害或囚禁,导致众叛亲离。后因周武王会合各诸侯来讨,纣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
比干剖心
商纣王是个荒淫无度的暴君,但在早期也曾攻克东夷,开发东南,对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功绩。然而,他即位后,生活奢华腐化,荒淫残暴到了极点,使商朝笼罩在一片乌烟瘴气中。纣王的叔叔比干见他如此荒淫残忍,实在忍耐不住了,决心拼死劝谏。他历数纣王的种种过错。纣王听了大怒,就下令将比干杀了,并将他的心取出来。后世,人们常常把忠臣直言进谏而反遭杀害的事概括为“比干剖心”。对昏君而言,是讽刺;对忠臣而言,是褒扬。
武丁
商朝国君(公元前1259~前1200年在位),军事统帅。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相传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武丁是商代后期著名的君王。他不断对西北和东南叛乱的少数民族进行征伐,南至江淮,北至河套,西达渭油,扩展疆土,威震四方。武丁当政的59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在位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盘庚
盘庚(公元前1300~前1277年在位)是商代后期的贤明君王。盘庚即位时正值商代国势日渐衰落,为摆脱政治困境和避免自然灾害,他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自盘庚迁都至殷后,政治稳定,社会生产发展,商代国威日盛,一直至纣灭亡再不迁都。盘庚奠定了商代后期发展的基础。
殷墟
殷墟是在河南安阳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发现的商朝后半期的文化遗址。该地在商朝时称为殷,从盘庚迁殷到纣亡国,共经历了8代12王273年的时间。中国历史上又称商朝为“殷代”、“殷商”和“殷朝”。商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殷都被废弃,逐渐荒凉,以至变成废墟,年长日久被埋没在地下,后来人们叫它为“殷墟”。从1928年起,这里先后发掘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和甲骨(10万多片),还发掘出许多墓葬和宫室遗址。
人祭和人殉
商朝的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构成。奴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据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奴隶有隶、臣、妾、奚等分别,战俘和宗族灭亡者是奴隶的主要来源。贵族不仅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而且可以随意地施以杀戮。最为典型的杀戮就是杀人祭祀和活人殉葬。商王和贵族在祭祀天帝、祖先、鬼神和山川河流的时候,除了宰杀猪、牛、羊等牲畜之外,还经常屠杀战俘和奴隶。此外,统治者死后,都要用活人殉葬,少者一两个人,多的有数十人或数百人,他们企图在所谓的“阴间”继续奴役这些奴隶为其服务。人祭和人殉在整个商朝都非常普遍,数量之多、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这也充分暴露了奴隶主阶级野蛮残暴的阶级本性和奴隶社会血淋淋的阶级关系。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契文”、“卜辞”, “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甲古文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1899年被学者王懿荣首次发现,清末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开始对甲骨文加以解释。1928年后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10余万片。这些文字都是商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下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为盘庚迁殷到纣亡200多年间的遗物,是研究商朝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在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刻辞卜骨
商代的占卜
商代人已经有了初步的宗教观念。他们崇拜上天、崇拜山川风云等自然物,他们还特别迷信,认为到处都有鬼魂的存在,所以,在日常生活和管理国家事务时,无论大事小事都必须占卜定吉凶。占卜时先烧灼甲骨,再看甲骨上的裂纹,并根据裂纹的走向和排列结构来判断事情的吉凶与成败,并且还要把吉凶情况刻在甲骨上,以备日后查看是否应验。
宗法制度的形成
宗法制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宗法制度下,嫡长子,即正妻所生长子,称为宗主,为族人共尊,是为大宗;众庶子为小宗。爵位、封土均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另行分封。宗法制在商朝只是开端,到西周才发展完备。
青铜器与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它的冶铸始于夏朝,发展于商代,完善于西周春秋。这种合金颜色发青,故将用它制成的器物叫青铜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有两类:一类是兵器和生产工具;另一类是以青铜器制成的各种礼器。
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该鼎呈长方形,有四足,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量达875公斤。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说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要铸造这样的庞然大物确非易事,它充分反映了商代铸造业的高度发达。
“商人”的起源
商朝灭亡后,商族人成了周朝的奴隶。周武王把殷商遗民分给各诸侯国,由于商族原是贵族,养尊处优,身无长技,一下变为贱民,又被剥夺了土地和特权,无力赡养家眷,只好走南闯北劳碌奔波,以做买卖为主要职业。周族人重视农业,鄙视生意人,认为买卖只是借交易获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是士农工商最后一等。在周人的心目中,做买卖的人就是商人。这就是中国人称生意人为“商人”的缘由。“商业”、“商品”、“商旅”等词汇都由此派生出来。
内外服制度
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政治制度。内服是指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则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商朝与各方国由此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由于商王对方国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所以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状态,且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因此商王朝是靠军事实力维持的朝代,是不稳固的。
商王朝的职官也因此而分为在朝中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内服官是真正受商王控制的官职,而外服官则主要由方国内部人员担任。
木铎
商周时期,政府组织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的行政人员。政府需要传达政令时,便由一种叫做遒人的政府官员到民间走街串巷传达,同时官员也顺便采采民风,因此这种官员可谓是兼具上令下达和下情上达两个功能,是政府与社会的直接连接者。木铎是遒人巡行各地随身所带的器具,是一种带木柄的金属铃铛,类似于走街串巷的小贩所拿的拨浪鼓。遒人正是用这个东西将大家召集起来发布政令。因此,木铎经常象征了王道。后来,孔子周游列国时,一个卫国的小地方官因为被孔子的个人魅力所折服,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将孔子比做上天的代表。从此,木铎便也象征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