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是怎么回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海洋探测技术逐渐被人们用到了和平的海洋研究之中。人们发现,有一条高高隆起的海底山脊在大洋中心的海底延伸着。更令人惊奇的是,海底山脊的中央还有一条沿着山脊分布的裂谷。在裂谷中,火山活动频频发生。这个被称做“大洋中脊”的海底山脉,不但分布在整个大西洋中,而且还相互连接成一体。许多形成于不同年代的条状火山岩对称地分布在这些大洋中脊的两侧。以太平洋中脊作为例子,能够在中脊的东部由新到老找出1号到32号不同年代的火山岩条带;同样在中脊的西部,也可以找到与东部形成时间相同的1号到32号火山岩条带。
与此同时人们又发现大洋的中心竟然不是海洋最深的地方,大洋的边缘才是海洋最深的地方。大洋的边缘呈狭长的沟槽状,紧贴着一些海岛分布,人们称它为“海沟”。广袤的大洋底部竟然全部都是由年龄很小的岩石所组成的,一般只有几千万年,而且,海底岩石的年龄越靠近大洋中脊越小。
美国地质学家迪茨和赫兹在20世纪60年代初共同提出了一个叫做“海底扩张”的理论。指出因为大洋中脊是新地壳诞生的地方,所以那里的火山活动较为活跃。更新后的新地壳把这些新形成的地壳推离中脊,在中脊两侧形成了较为对称的岩石条带,由于中脊两侧的洋底不断地向外扩张,在抵达大陆边缘时,这些岩石条带受到大陆的抵抗,不得不插入到大陆底下,深邃的海沟由此形成。
1986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吸收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与“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精髓之后,结合当时又发现的众多的新的地质现象,又提出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在这一学说中勒比雄把全球地壳划分成面积大小不等的六大块,这些地块最小的也有几百万平方千米,但厚度相对小得多,最大的厚度通常不超过100千米,就像一块块薄板似的,所以把它们称为“板块”。
后来,许多科学家不断地完善了由勒比雄创立的这一板块学说。在最新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中指出:岩石圈这层在地球表面包围着的坚硬的外壳,并非铁板一块的完整岩石,而是被许多活动的构造带——如海沟、大洋中脊、活动的大断层等分割成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有的全部由海洋组成,有的既有大陆,又有海洋。在板块与板块之间,还会有相对的运动发生。有的互相背道而驰,表现的地理现象为海底的扩张。有的迎头撞击,若陆地板块与陆地板块相撞,高高的山脉便会在碰撞处崛起,如喜马拉雅山;若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相撞,则海洋板块就会钻入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岛弧或海沟。另外,还有些板块,慢慢地向着相对的方向擦肩远离。这一新理论还指出,板块的现状并非一成不变,它还会随着地球的演变而变化,可能使一个板块分裂成两个以上的新板块,可能使两个老的板块拼合成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