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地球的大小怎样测定

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地球大小的人是古代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他是在亚历山大城长大的。在亚历山大城正南方的785千米处有一个叫塞尼的城市,塞尼城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到夏至那天的中午12点,阳光都能垂直照到城中一口枯井的底部。也就是说,在夏至那天的正午,太阳正好悬挂在塞尼城的天顶。

虽然塞尼城与亚历山大城大致处于同一子午线上,但亚历山大城在同一时刻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太阳总是处于稍稍偏离天顶的位置。在一个夏至日的正午,埃拉托色尼在城里竖起一根小木棍,测出太阳光线与天顶方向之间的夹角是7.2°,相当于360°的1/50。

鉴于太阳与地球之间遥远的距离,太阳的光线可以近似地被看作是彼此平行的。埃拉托色尼根据有关平行的定理得出了∠1等于∠2的结论。

在几何学里,∠2被称作圆心角。根据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因为∠2=∠1,所以∠2的度数也是360°的1/50,所以,图中表示亚历山大城和塞尼城距离的那段圆弧的长度,应该等于圆周长度的1/50。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的实际距离,正好等于地球周长的1/50。

由此可知,测出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的实际距离之后,再乘以50,就可以得出地球的周长。埃拉托色尼计算的地球周长为39250千米。

由于这个计算结果是按照大地是球状的假设来运算的,而且得出的数字大得惊人,所以没有人相信。从此以后,对大地的测量和计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欧洲中断了。

公元8世纪初,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张遂曾亲自指导和组织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大地测量。测量的范围北起北纬51°附近,南至北纬17°附近,围绕黄河南北平地这个中心,在全国13个点用传统的圭表测量法对各地冬夏至、春秋分的正午日影长和漏刻昼夜分差进行了测量。此外,张遂还对各点的北天极高度(即当地的纬度)进行了实地测量。例如,在河南省平原地区,他测得该地一纬度的经线的弧长约为129.41千米。它与现代测算的北纬34°5′ 地方的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千米相比,相差20.7千米,相对误差为18.7%。

18世纪时,法国科学院曾派出两个大地测量队,一个队去了南美洲的赤道地区,另一个队到了瑞典的拉普兰,两队分别测定两个区域里的经线一度的长短。结果证实:地球上经线一度的长度在赤道要比在极区略短些,这说明地球是个扁球体。

科学家们从19世纪以来又对地球的大小进行了无数次的测量和计算。前苏联学者克拉索夫斯基和他的学生在前苏联、西欧和美国等地进行弧度重力测量后所得出的数值,在当时是较为精确的。

由于近年来测量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已获得了对地球测量的各种方法。特别是利用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进行测量,能够使人们获得更为精确的地球数据: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140千米,极半径是6356.755千米。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之差同赤道半径之比是1∶298.25。如果按照这个扁平率做成一个半径为298.25毫米的地球仪,极半径与赤道半径只有1毫米之差,这样一来,就像一个真正的圆球了。

运用现代科技测量出的相关数据显示:地球的经线圈周长约为40000.5千米,赤道周长大约是40075.5千米,整个地球的质量约为600000亿亿吨,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体积约为10830亿立方千米。

埃拉托色尼测定地球周长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