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突破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永远不要指责他人的错误

在我研究青年时代的林肯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胸襟博大的林肯一开始竟然是一个以指出别人的错误为乐的人。在他年轻的时候,他非常喜欢对别人进行评论,并且经常写信讽刺那些他认为很差劲的人。他常常把信直接丢在乡间路上,使别人散步的时候能够很容易看到。即使在他当上了伊里诺州春田镇的见习律师以后,他还是经常在报纸上抨击那些反对者。

1842年的秋天,林肯经历了一件令他刻骨铭心的事情。当时他写了一封匿名信发表在《春田日报》上,嘲弄了一位自视甚高的政客詹姆斯·希尔斯。这封信使希尔斯受到了全镇人的讥笑。希尔斯愤怒不已,全力追查写信人,最后查到是林肯写的那封信。他要求和林肯决斗,以维护自己的名誉。本来林肯并不喜欢决斗,但是却无可奈何,只能答应。他选择了骑士的腰刀作为他的武器,并且请了一位西点军校毕业生来指导他的剑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肯一直处在一种十分愧疚和自责的状态下,因为这一切都是他指责对方的错误而导致的。他在这样的心态下等待着那惊心动魄的时刻的到来。幸好——非常意外地——在决斗开始的前一刻,有人出面阻止了这场决斗。

由于指责别人的错误而被迫与别人一决生死,这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林肯终于决定以后再不做这样的事情了。他不再写信骂人,也不再为任何事指责任何人。

内战期间,林肯好几次调换了波多马克军的将领,但是这些将领却屡次犯错。人们无情地指责林肯,说他用人不当。林肯并没有因此而对这些将领进行指责,而是保持了沉默。他说:“如果你指责和评论别人,别人也会这样对你。”他还说:“不要责怪他们,换作是我们,大概也会这样的。”

1863年7月3日开始的葛底斯堡战役是内战期间最重要的一次战役。7月4日,李将军率领他的军队开始向南方撤离。他带着败兵逃到了波多马克河边,他的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河,身后是乘胜追击的政府军。对北方军队而言,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完全可以一举歼灭李将军的部队,从而很快地结束内战。林肯命令米地将军果断出击,告诉他不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为了确保命令的下达,他不仅用了电报下令,另外还派了专门人员传达口信给米地将军。

结果呢?米地将军并没有遵照林肯的命令行事,而是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他借故拖延时间,甚至拒绝攻打李将军。最后,李将军和他的军队顺利地渡过了波多马克河,保存了实力。

当听到这个消息后,林肯勃然大怒——他从来没有这么愤怒过。失望之余,他写了一封信给米地将军。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米地将军:

我不相信,你也会对李将军逃走一事感到不幸。那时候,他就在我们眼前,胜利也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战争势必继续进行。既然在那时候你不能擒住李将军,如今,他已经到了波多马克河的南边,你怎么取得胜利?我已经不期待你会成功,而且也不期待你会做得多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对此深感遗憾。”

你可以猜测一下米地将军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会有什么表情。但是,你可能会感到意外的是,他根本没有收到过这封信,因为这封信林肯并没有寄出去——人们是在一堆文件里发现它的。

林肯忘记把这封信寄出去了吗?这是不可想象的。众所周知,这是一封十分重要的信件。有人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这仅仅是我的猜测……”林肯在写完这封信时,心里想道,“当然,也许是我性急了。坐在白宫,我当然能够看得更加清楚,也更加能够指挥若定。但是,如果我在葛底斯堡的话,我成天看见的是因为伤痛而嚎哭的士兵,或者成千上万的尸骨,也许那样,我就不会急着去攻打李将军了吧!我一定也会像米地将军一样畏缩的。现在,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它。至于这封信,如果我把它寄出去的话,我想除了让自己感到愉快之外,将不会有任何其他的好处。相反,它会使米地将军跟我反目,迫使他离开军队,或者断送他的前途。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林肯把那封已经装好的信搁在了一边。因为他相信,批评和指责所得的效果等于零。

林肯总统从以前总爱指出别人的错误到后来如此宽容的巨大转变,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指责他人的错误。

当年,西奥多·罗斯福入主白宫的时候说,如果他在执政期间能有75%的时候不犯错,那就达到了他的预期目的了。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作为普通人的你我呢?假如你确定自己能够做到55%的正确率,你就可以去华尔街,在那里你可以日进100万美元,丝毫没有问题。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把握,那么你也不要去说别人哪里对哪里错了。

我现在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地确定任何事了。20年以前,我几乎只相信乘法表;现在,我开始对爱因斯坦的书里所说的感到怀疑;而20年后,我或许也不再相信这本书里所说的话了。苏格拉底的那句话说得实在很精彩:“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不敢跟苏格拉底相比,因此我也尽量不告诉别人说他们错了。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会进行逻辑性的思考,他们都犯有主观的、偏见的错误。多数人都有成见、忌妒、猜疑、恐惧以及傲慢的心理,而这些缺点将给他们的判断带来影响。如果你习惯于指出别人的错误的话,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它摘自于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的《怎样做人》一书。

“当我尝试了解他人的时候,我发现这实在很有意义。对此,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你可能会想: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去做吗?我认为,这是绝对必要的。我们在听到他人说话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进行判断或进行评价,而不是尽力去理解这些话。当别人说出某种意见、态度或想法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说‘不错’、‘太可笑了’、‘正常吗’、‘这太离谱了’等等评论性的话。而我们却很少去了解这些话对说话别人有什么意义。”

另外,詹姆斯·哈维·鲁宾逊教授在《决策的过程》中写了下面一段话,对我们也很有启迪意义。

“……我们会在无意识中改变自己的观念。这种改变完全是潜移默化而不被我们自己注意的。但是,一旦有人来指正这种观念,我们一般会极力地维护它。很明显,这并不是因为观念本身的可贵,而是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在为人处世时,‘我的’这个词既简单又重要。妥善地处理好这个词,是我们的智慧之源。无论是‘我的’饭、‘我的’狗、‘我的’屋子、‘我的’父亲,还是‘我的’国家、‘我的’上帝,都拥有同样巨大的力量。我们不仅不喜欢别人说‘我的’手表不准或‘我的’汽车太旧,也不喜欢别人纠正我们对于火星上水道的模糊概念、对于E·Pictetus一词的读音,以及对于水杨素药效的认识,或对于亚述王沙冈一世生卒年月的错误……我们总是愿意相信我们所习惯的东西。当我们所相信的事物被怀疑时,我们就会产生反感,并努力寻找各种理由为之辩护。结果怎样呢?我们所谓的理智、所谓的推理等等,就变成了维系我们所习惯的事物的借口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得出的判断可靠吗?当然不可靠。既然自己都不能确信自己就是对的,我们还有资格对别人指手画脚吗?

当然,如果一个人说了一句你认为肯定错误的话,而且指出来对你们的交流会有好处的话,你当然可以指出来。但是,你应该这么说:“噢,原来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另外一种想法,当然,我可能不对——我总是出错。如果我错了,请你务必毫不客气地指出来。让我们看看问题所在。”

用这类话,比如“我也许不对”、“我有另外的想法”等等,确实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不会有人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让我们看看问题所在”。

柏拉图曾经告诉人们这样一个方法:“当你在教导他人时,不要使他发现自己在被教导;指出人们所不知的事情时,要使他感到那只是提醒他一时忽略了的事情。你不可能教会他所有的东西,而只能告诉他怎么处理这种事情。”英国19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查斯特费尔德对他的儿子这样说:“如果可能,你应该比别人聪明;但绝不能对别人说你更加聪明。”

永远不要这么说:“我要给你证明这样……”这对事情无益,因为你等于在说:“我比你聪明,我要告诉你这样去做才是对的。”你以为他会同意你吗?绝对不会,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他的判断力以及他的自尊。这永远不会改变他的看法,他甚至有可能起来反对你。即使你用严谨如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来和他辩论,你也不能改变他的看法。因为,你已经伤害了他的感情。

如果你确定某人错了,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了他,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事例,因为事例可能更有说服力。

F先生是纽约的一位青年律师,最近参加了一个重要案件的辩论。这个案件由美国最高法院审理。在辩论中,一位法官问F先生:“《海事法》的追诉期限是6年,是吗?”

F先生有些吃惊,他看了法官一会儿,然后直率地说:“审判长,《海事法》里没有关于追诉期限的条文。”

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法庭中的温度似乎降到了零度。F先生是对的,法官是错的,F先生如实地告诉了法官。但是结果如何呢?尽管法律可以作为F先生的后盾,而且他的辩论也很精彩,可是他并没有说服法官。

F先生犯了一个大错,他当众指出了一位学识渊博、极有声望的人的错误,所以他失败了。他这样做有益于事情的解决吗?事实证明,一点也没有。

即使在温和的情况下,也不容易改变一个人的主意,更何况在其他情况下呢?当你想要证明什么时,你大可不必大声声张。你需要讲究一些策略,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观点。

如果你想要在这方面找一个范例的话,我建议你读一读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在这本书里,富兰克林讲述了他是如何改变争强好胜、尖酸刻薄的个性的。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总是冒冒失失。有一天,教友会的一位老教友教训了他一顿:“你可真的是无可救药。你总是喜欢嘲笑、攻击每一个跟你意见不同的人,而你自己的意见又太不切实际了,没人接受得了。你的朋友一致认为,如果没有你,他们会更加自在。你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没有什么人能够再教你什么,而且也没有人愿意去做这种事情,因为那是吃力不讨好的。可是呢,你现在所知又十分有限,却已经学不到什么东西了。”

富兰克林决定接受这尖刻的责备,实际上他那时候已经很成熟和明智了,但是他知道这是事实,而且对他的前途有害无益。富兰克林回忆说:

“我订下了一条规矩:不许武断、不允许伤害别人的感情,甚至不说‘绝对’之类的肯定的话。我甚至不容许自己在自己的语言文字中使用过于肯定的字眼,比如‘当然’、‘无疑’等等,而代之以‘我想’、‘我猜测’、‘我想象’或者‘似乎’。当我肯定别人说了一些我明明知道是错误的话,我也不再冒冒失失地反驳他,不再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来。回答时,我会说‘在某种情况下,你的意见确实不错;但是现在,我认为事情也许会……’等等。很快地,我就发现了我的改变所带来的效果。每次我参与谈话,气氛都变得融洽和愉快得多。我谦逊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让别人能够容易接受,而且还会减少一些冲突。而当我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也不再难堪;当我正确的时候,更加容易使对方改变自己的看法而赞同我。

不要指责他人的过错

⊙尊重他人的意见,不要随便地给出你的判断。

⊙在你指出他人的过错之前,想一想这样做是否有好处。

⊙判断别人的对错,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原则,可以试着用他人的原则,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争辩得胜只能使你得不偿失,逞一时之快不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好处。

⊙你可以不同意他人的意见,同时你也要想一想,他人也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

“一开始,采取这种方法的确跟我的本性相冲突,但是时间一长,也就越来越习惯了。在过去的50年里,我没有再说过一句过于武断的话。当我提议建立新法案或修改旧法律条文能得到民众的重视,当我成为议员后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都要归功于这一习惯。虽然我并不善辞令,没有什么口才,谈吐也比较迟缓,甚至有时还会说错话,但一般而言,我的意见还是会得到广泛的支持。”

在这一小节中,我并没有讲什么新的观念。你要知道,在将近2000年前,耶稣就已经说过:“尽快跟你的敌人握手言和吧!”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的2000多年前,古埃及国王阿克图告诫他的儿子说:“谦虚而有策略,你将无往不胜。”我们似乎也可以这么理解:不要同你的顾客或你的丈夫争论,不要指责他错了,不要刺激他,你需要讲究一些策略,这样你才会成功。这就是我要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