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5

职场资本,技能胜过激情

是什么成就了一份伟大的事业

在上一章里,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主张:假如你想爱上自己的事业,就要摒弃激情思维(“世界能给我带来什么?”),转而采用工匠思维(“我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要对这个策略展开论述,首先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什么成就了一份伟大的事业?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理解得更为具体。在规则一中,我举了几个例子,其中涉及的人物都拥有伟大的事业,并且热爱(或曾经热爱)他们的事业。因此,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用的东西。这些人是: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电台主持人艾拉·格拉斯以及冲浪板制作大师阿尔·梅里克。仍以他们三位为例,我现在要问的是:这三份事业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让它们如此有吸引力?下面是我给出的回答。

成就大事的特质

创造力:格拉斯不断拓展着广播领域的界限,在这个过程中得了很多奖。

影响力:从苹果II型(Apple II)到iPhone的一系列产品,乔布斯改变了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

自主力:没人告诉梅里克几点起床、该穿什么。他不会朝九晚五地出现在办公室里。相反,他的冲浪板工厂离圣巴巴拉海滩只隔着一个街区。梅里克还经常去海滩冲浪。据伯顿滑雪板公司(Burton Snowboards)创始人杰克·伯顿·卡彭特(Jake Burton Carpenter)回忆,这两家公司的合并谈判就是他和梅里克站在人群里等待海浪时进行的。

这个总结并不全面,但是你如果仔细想想自己幻想中的完美工作,可能就会在其中发现这几项特质的某种组合。于是,我们要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何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这些特质?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我首先注意到,这几项因素是稀缺的。大部分工作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不会赋予员工很大的创造力、影响力或是自主力。比方说,作为一名从事着初级工作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你更有可能听到的是“去换桶水”,而不是“去改变世界”。

根据定义,我们知道这些特质也是宝贵的,因为它们是成就大事的关键。在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些已知的知识点。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获得某些既稀缺又宝贵的东西,就需要提供同样稀缺而宝贵的东西作为交换,这就是经济学上最基础的供给与需求理论(Supply and Demand)。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事,就需要提供某些很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交换。当然了,假如这种推论成立,那么我们应该看到它在这三个案例中也是成立的,而结果也的确如此。在搞清了要寻找什么之后,那些吸引人的职业按照这种交易的方式解读起来也就突然清晰了。

让我们来看乔布斯的经历。当乔布斯走进保罗·特雷尔的字节商店时,他手上拿着的东西的确是稀缺而宝贵的:当时新兴的电脑市场上比较先进的个人电脑之一、苹果I型(Apple I)的电路板。售出100块原创的电路板所能得到的资金会让乔布斯对自己的职业拥有更多的自主力。但是,用古典经济学的术语来说,为了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特质,他需要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正是从这一刻起,乔布斯的事业开始加速腾飞。他接受了马克·马克库拉(Mark Markkula)的250000美元资金,并且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一起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脑,而这款产品无疑优秀到了不能被忽视的地步。在旧金山湾区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圈子里,在技术上与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水平相当的工程师大有人在,但乔布斯的眼光独到:他接受了投资并且在技术上集中精力生产一种组装完整的产品,结果就有了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的苹果II型:它带有彩色图形显示功能;显示器和键盘被整合进机箱内;开放式架构,允许快速扩展内存和连接外设(例如,由苹果II型首次引入主流应用的软驱)。正是这款产品让苹果公司在市场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并把乔布斯从一个小打小闹的创业者推上了领导一家梦幻公司的宝座。他产出了某种很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作为交换,他的事业被注入了创造力、影响力和自主力。

电台主持人格拉斯证明了自己是公共电台最出色的编辑和主持人之一。在此之后,他才有机会创办了树立其个人风格的广播节目《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格拉斯初入职场时是一名实习生,后来为《面面俱到》(Al Things Considered)节目剪辑录音带。很多年轻人和格拉斯一开始的发展路径一样:先在一家当地的广播电台实习,然后升到一个低级制作岗位上。然而,格拉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技能更稀缺、更宝贵,一旦如此,他便逐渐脱颖而出。由于他剪辑得干脆利落,所以赢得了主持一些节目的机会。虽然格拉斯的声音听起来没有一点电台应有的庄重感,但他的节目开始让他获奖。这其中也许有他天生的编辑潜能在发挥作用,但请回想一下:规则一里曾提到,格拉斯强调的是努力培养技能的重要性。“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来说,你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但还存在某种‘差距’。你做的东西还不那么好,对吧?你努力想做好,但就是没那么棒,”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关键是,要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强迫技能形成。这是最难的阶段。”他在“寻路之旅”的采访视频中如此阐述。换句话说,他的故事讲的不是一个天才在大学毕业后便轻易找到了一份电台工作,然后就突然因某个节目而走红。对格拉斯了解得越多,你越会发现早年的他其实是这样一个年轻人:他被迫培养自己的技能,直到这些技能变得宝贵到无法被忽视。

这种策略是有效的。在他为《面面俱到》录制的节目获得成功后,格拉斯被挖到芝加哥公共广播电台,与别人一起主持了一系列的地方节目,这进一步提升了他技能的价值。1995年,电台经理决定推出一档形式自由的节目《美国生活》,打算在全美联播,而格拉斯便是被优先考虑的人选之一。如今,格拉斯拥有充满创造力、影响力和自主力的事业。但是,只要你细想一下他的经历便会发现,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还是很清楚的——格拉斯用自己努力获得了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从而换来了一份很棒的工作。

在梅里克身上,我们也毫不意外地发现了类似的经历。作为一名专业的冲浪板制造商,梅里克的事业得以开展,依靠的也是稀缺而宝贵的技能,而且这项技能定义得非常清楚:他做的冲浪板让使用者在比赛中获胜。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梅里克曾做过几年的造船工作,并且从中获得了玻璃纤维成型的相关经验。另外,他断断续续地从事着冲浪这项运动,因此对冲浪有所了解。尽管如此,他还是做了大量努力才使自己的制板技能达到了宝贵的地步。“起初,你会一直担心自己失败,担心让你做板子的人是个世界冠军,而你给他做的板子会不好用。”他在“寻路之旅”的采访中回忆道,“这只会让我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努力地尝试,最终实现我想用冲浪板实现的东西。”在离海滩一个街区的地方拥有一间办公室,还可以随时跑去冲浪,这听起来很棒,但这种工作不是唾手可得的。为了拥有这份工作,梅里克意识到自己需要用稀缺而宝贵的技能去交换。一旦像凯利·斯莱特(Kelly Slater)这样的职业冲浪手用上了他的板子,并且赢得了比赛,他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职业生涯。

关键词

职场资本(Career capital)职场资本,是个人在职场中具备相对稀缺的能力,并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以及得到关系近的人的关注,得到机会的一种表现。以往的职业资本仅仅关注了个人的能力,而个人的能力是在职场中才有价值,能够成为资本。职场中还有人际关系、相对稀缺技能、职场转移机会等。——编者注

对个人所拥有的、在职场中属于稀缺而宝贵的技能的描述。要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这是关键通货。

我将这些故事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称为“成就大事的职场资本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成就大事的特质稀缺而宝贵。

供求关系说明,假如想获取这些特质,你需要提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作为交换。这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可视为一个人的职场资本。

工匠思维不断专注于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于获取职场资本的策略。因此,如果你的目标是打造自己热爱的工作,那么工匠思维要胜过激情思维。

关键词

成就大事之职场资本理论(The career capital theory of great work)

成就大事的特质稀缺而宝贵。假如想获取这些特质,你需要提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作为交换。这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可视为一个人的职场资本。工匠思维非常适合于获取职场资本。

乔布斯、格拉斯以及梅里克都采用了工匠思维。某些人甚至就用这些词来描述自己。“我是个工匠。”在一次关于他制板早期经历的采访中,梅里克这样说。从职场资本理论来看,这不是巧合。成就大事的特质要求你用某些稀缺而宝贵的东西(被我称作“职场资本”的技能)来交换。想要尽量多地获取职场资本,你应采用的思维模式正是不断专注于个人产出的工匠思维。归根结底,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倡工匠思维而不提倡激情思维的原因。我并不是在这里就激情的存在或努力奋斗的价值做什么哲学上的思辨,而是一直从非常实用的角度出发:你需要让自己优秀,从而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得到好处,而工匠思维一心想达成的正是这个目的。

然而,我必须承认,从这个观点出发会得出一个比较悲观的论断:激情思维对打造自己热爱的工作是无效的;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它还可能起反作用,有时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不要活在别人的成功模式下

2009年夏天,《纽约时报》在两天之内相继刊登了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突出反映了激情思维和工匠思维之间的差异。第一篇文章的主人公叫莉萨·福伊尔(Lisa Feuer)。38岁的福伊尔放弃了自己在广告和营销方面的工作。她一直因为公司生活的种种约束而很恼火,于是开始怀疑那份工作是不是她想要的。她说:“看着我的丈夫一步步经营起自己的事业,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因此,她决定尝试创业。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福伊尔参加了一个200小时的瑜伽教练培训班,并以房产作为抵押,贷款支付了4000美元的学费。在拿到证书后,她开办了卡玛幼儿瑜伽(Karma Kids Yoga),专注于幼童和孕妇的瑜伽练习。“我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她对记者说道,虽然她也承认在自主创业中遇到了种种困难。

以激情思维来看,福伊尔的决定是正确的。对于那些沉迷于寻找使命的人来说,放弃舒适转而追求激情,这是最英勇不过的举动。以作家帕梅拉·斯利姆(Pamela Slim)为例,她信奉激情思维,并且写了畅销书《逃出格子国》。在其个人网站上,斯利姆举了下面这段对话作为例子,而且声称自己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对话:

我:那么,你准备好按照计划进行下去了吗?

他们:我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但是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我有什么资格装作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教练/咨询师/按摩师……要是别人看到我的网站时嘲笑我竟然打算出售自己的服务,那该怎么办?别人为什么要联系我?

我:该在你的脊梁骨上下点功夫了。

在这些情形的激励下,斯利姆推出了一项电话研讨服务,叫“重塑人生脊梁”(Rebuild Your Backbone)。目的是为了说服更多的人像莉萨·福伊尔那样,拿出勇气去追随自己梦想。课程说明里写到,斯利姆会就一些问题进行解答,比如“我们为什么会陷入‘活在别人的成功模式下’这样的境地”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拿出勇气,在世上做一番大事”。这项课程收费47美元。

关键词

勇气文化(Courage culture)

越来越多的作者和网络评论家提倡的一种观点,即只要鼓起勇气、脱离预期的职业轨道,你就能找到梦寐以求的工作。虽无恶意,但这种文化会带来危害,因为它低估了以职场资本来支撑职业抱负的重要性。

“重塑人生脊梁”是“勇气文化”(courage culture)的一个例子。“勇气文化”的支持者是逐渐增多的一类作家和网络评论家。他们鼓吹这样一种观点:在你和你所热爱的工作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勇气——摆脱“别人对成功的定义”的勇气,以及追随自己梦想的勇气。放在激情思维的模式下,这种想法绝对说得通:假如真的有某种完美工作在等着我们,那么不追随这份激情就是在浪费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福伊尔的想法似乎是很勇敢的,而且早该如此;她可以在帕梅拉·斯利姆的电话研讨会上当演讲嘉宾了。但是,从职场资本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就站不住脚了。一时间,卡玛幼儿瑜伽看起来像是一场可怜的赌博。

职场竞争力

激情思维不好的一面是它让人失去自己的长处。对于像斯利姆这样的激情拥趸来说,投身自由职业是简单的,而且能给自己带来自主力、创造力以及影响力,只要你真正“动起来”就没什么能绊住你。对于这个观点,职场资本理论并不认同。我们知道,伟大的事业并非有很大勇气就可以了,它还需要有很高价值(而且是真正价值)的技能。福伊尔放弃了她的广告职业,转而开办一家瑜伽工作室。在这种情况下,她不仅放弃了多年来在营销行业所获取的职场资本,还转行到了一个不相关的领域,一个她几乎没有任何资本的领域。鉴于瑜伽的热门程度,在瑜伽从业者技能金字塔中,只接受过一个月训练的福伊尔处于接近最底端的位置。这意味着,她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让自己优秀到无法被忽视。因此,根据职场资本理论,她在自己的瑜伽职业生涯中几乎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力量。因此,对福伊尔来说,事情的发展不会顺利。不幸的是,结果正是如此。

2008年,受经济衰退的影响,福伊尔的事业举步维艰。她授课的一家健身房关门了。接着,她在当地一家公立高中带的两门课也被取消了。另外,由于经济吃紧,私教的需求也大大减少了。2009年,也就是《纽约时报》选中她作人物报道的那年,她的全年收入预计只有15000美元。那篇报道结尾提到,福伊尔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我现在在食物券办公室排队。”签名是:“发送自我的iPhone。”

对福伊尔的报道发表两天后,《纽约时报》又向读者们介绍了另一位营销主管,乔·达菲(Joe Duffy)。和福伊尔一样,达菲也从事广告行业,并且最后也对公司生活的种种约束感到恼火。“我厌倦了广告代理业务。”他回忆道,“我想让生活简单一些,而且想把精力重新投向创作方面。”达菲本来受的就是艺术家式的训练,进入广告行业并成为一名技术绘图师纯粹是因为他很难靠画画谋生。因此,激情思维的支持者也许就会鼓励处于达菲这种情况的人放弃广告、重拾艺术创作的激情。

结果,达菲属于工匠学派。他没有转身逃离自己目前工作的桎梏,而是开始获取必需的职场资本,从而将自己从桎梏下解放出来。他专攻的是国际商标和品牌标志。随着能力的增长,他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最后,他被位于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的法龙·麦克艾里哥特广告公司招致麾下;这家公司甚至允许他在其内部运营他自己的附属部门:“达菲设计”(Duffy Designs)。换句话说,他的资本给他换来了更多自主权。

达菲在法龙·麦克艾里哥特广告公司工作了20年,为索尼、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公司设计商标。之后,他再一次用他的职场资本获取了更多的自主权。这一次,他开办了一个属于自己的15人工作室:达菲及合伙人(Duffy & Partners)。这一创业举动与福伊尔形成鲜明对比。达菲开办公司凭的是足够的职场资本,因此事业立即蓬勃发展起来。他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品牌设计师之一,并且拥有排队等候的客户。相反,福伊尔开办自己的公司凭的只是200小时的训练以及大把的勇气。

你可以猜得出来,刚退休不久的达菲热爱自己的事业。他的工作让他获得了大量的自主力和尊敬,还对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广告的重要性)。不过,对我来说,与福伊尔对比最鲜明的是达菲买下了达菲雪道(Duffy Trails)。这是位于威斯康星州托塔嘉提克河(Totagatic River)两岸的一处40万平方米的休养地。达菲是个越野滑雪发烧友,而这里的林间小道有8公里长,从11月份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份都适合滑雪。因此,这个地方对他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根据《纽约时报》报道,这片领地上还附有3处可住人的建筑,可以轻松招待至少20名宾客。不过,在炎热的夏季,最吸引游客的是湖边的观景凉亭。那片6万平方米的湖里养着成群的鲈鱼。

达菲在他45岁的时候买下了这片地产:比福伊尔离开广告行业转而经营瑜伽事业时大不了几岁。这个相似之处令这两个故事有了些许弗罗斯特式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后面引号中的诗句出自他的诗歌《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译者注的意味:“黄色的丛林里分出两条路”;一个旅行者选择“精通之路”,而另一个则受“激情之光”的感召。到最后,前者成为业界名人,掌控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和家人在一处僻静的林间居所过周末;而后者靠食物券过活。

职场竞争力

这种比较不一定是公平的。我们无法知道假如福伊尔留在了营销、广告行业,并且也不断投入精力让自己变得优秀,她是不是就能复制达菲的成功。但作为一个隐喻,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问题。达菲顺利完成了海外出差,返回“达菲雪道”,滑着雪度过一个轻松的周末;而岁数相仿的福伊尔却排着队,等候发放食物券。这个画面令人深思。它很好地说明了从零开始创业的风险和不合逻辑之处;与之相反的做法是获取更多职场资本,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福伊尔和达菲在自己的工作上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大约同样的时间点,而且他们同样渴望热爱自己的事业。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到最后,致力于发展技能的达菲明显成了赢家。

当工匠思维不再有效

在写本章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邮件。发信人叫约翰,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我博客的资深读者。他对自己税务咨询师的新工作感到担心。虽然他觉得这份工作“有时候很有意思”,但工作时间太长,而且任务也都是严格规定好的,因此想表现突出很难。“除了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约翰抱怨道,“我还觉得自己的工作起不到更大作用。事实上,它还伤害了最脆弱的人群。”

在本章中,我们的讨论都是站在工匠思维这边去反对它的对立面(以激情为中心)。工匠思维之所以令人激动,部分在于:它对于你从事的工作类型持不可知论的立场。理论上说,成就大事的那些特质是用职场资本换来的,它们并不来自于工作和内在激情的匹配。正因如此,你不必对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而感到焦虑,因为几乎任何工作都可发展成为一份有吸引力的工作。约翰了解这个观点,而他给我写信的原因是他发觉很难将其应用到自己作为税务咨询师的工作中。虽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他想知道:他是不是应该像个好工匠那样忍受这份工作,继续关注于让自己变得优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是这样对约翰说的:“听起来,你应该辞掉现在的工作。”通过思考,我清楚地发现,有些工作适合运用职场资本理论,而有些并不适合。为了帮助约翰,我最后想出了三条特征,用来排除那些不具备良好基础的工作,即,你无法以它们为基础来打造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不适用工匠思维的三条特征

1.该工作无法让你有机会通过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而与他人区别开来。

2.你认为该工作所关注的内容是无用的或者甚至可能对世界有害。

3.该工作迫使你与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

一份工作假如带有上面这几项特征的任意组合,就会使你积累和利用职场资本的努力受挫。如果满足第一条特征,技能就不可能增长;如果满足后两条特征之一,那么即使能够积累到职场资本,你也很难坚持足够长时间来实现资本积累的目标。约翰的工作满足了前两条,因此他需要放弃。

再举一个例子:在写这本书时,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计算机科学家,我收到过几封华尔街猎头的邮件,他们在为一些职位招人。这些职位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发展空间,而且他们不在乎用很高的薪水来换取你的时间。“差不多有三四家华尔街公司付的薪水比其他家高,”最近给我写信的一家猎头说道,“这家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朋友们告诉我,这些公司的起薪在20万~30万美元。然而对我来说,这些公司满足上面列举的第二个条件。意识到这点,我便在收到这些工作机会时,非常自信地把它们删掉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排除特征仍然无关乎一份工作是不是正好符合某种内在的激情。它们依然很笼统。因此,“正确地工作”仍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

我已经对工匠思维进行了讲解,并用上面举出的例外情况对其稍加限制。现在,该看看它的实际运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