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4

工匠思维,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

蓝草乐手的技术关注点

当我第一次拐入梅普尔顿街(Mapleton Street)时,这栋老掉牙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就掩映在周围整齐的城郊建筑之中。等我走近了才发现这里有些怪异:外层的油漆已经开始剥落,门廊外放着一对皮躺椅,地上乱扔着一些空的啤酒瓶。

乔丹·泰斯(Jordan Tice),这位新原音乐派(New Acoustic style)的职业吉他手倚在前门上,抽着烟。他冲我挥了挥手,示意我过去。我跟着他进去,一进门就发现小小的门厅已被改成了一个卧室。“有个班卓琴手睡在那儿,是个麻省理工博士,”泰斯说,“你会喜欢他的。”

很多乐手不停地搬家、租房子、挤在任何一个能住人的地方;泰斯正是其中之一。“欢迎来到蓝草兄弟会。”他示意道。我们来到了他住的二楼。泰斯的屋子像是一个隐居者的住处。它比我在大学里住过的任何一间宿舍都小,仅够放一张双人床以及一张简易的纸板书桌。屋子的一角放着一个功放,另一角是一个带轮子的行李箱。我猜他的大部分吉他都放在楼下的公共练习室,因为这个屋里只有一把破旧的马丁吉他。我们不得不从另一个屋里借来一把椅子,这样两个人才能都坐下。

泰斯24岁,这个岁数在传统行业里很小;但他在签下第一张唱片时还是一名高中生,因此在原声音乐圈里,显然不是新手。他还谦虚得让人难受。他的第三张专辑《说来话长》(Long Story)有一条评论是这样开头的:“音乐界总是不缺奇才,从莫扎特直到今天。”这种褒奖之辞正是泰斯不愿我去写的。当我问起为什么著名的蓝草艺术家加里·弗格森(Gary Ferguson)会选择16岁的他一起巡演时,他结巴得说不出话,然后陷入沉默。

“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我继续追问,“他选择了你作为他的吉他手。他有很多的吉他手可以选择,但偏偏选了一个16岁的少年。”

“具体到那件事上,我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他终于回了一句。

真正令泰斯感到兴奋的东西是:他的音乐。我问他:“今天忙些什么?”他正从桌上拿起一本打开的编曲本,听到这话,顿时两眼放光。本子上用铅笔淡淡地记着5行曲谱,其中大部分是速弹的四分音符,上下跨越了整个八度,并间以手写的说明。“没什么,也就写首新曲子,”他又解释了一句,“一首相当快的曲子。”

泰斯拿起他的马丁吉他,为我弹奏那首新曲。节奏还是蓝草的节奏,但旋律(灵感来自德彪西的作品)欢快得不像是一类的风格。弹奏时,泰斯两眼盯着指板,呼吸急促,并不时屏住呼吸。他一度漏掉了某个音,于是很不安。稍作停顿后,他又从头开始,坚持弹到不出错地完成整段乐句。

我告诉他,这段曲子的速度令我大开眼界。“不算什么,这还是慢的。”他回应道。接着,他给我演示了他想达到的速度:至少要快一倍。“我还弹不了前奏部分,”他为没衔接好而表示歉意,“我觉得我可以做到,只是还不能弹出我想要的音来。”接着,他向我说明了前奏部分的一连串音符是如何跨越,因此弹起来更加复杂。“跨度真的很大。”

在我的要求下,泰斯向我展示了这首曲子的练习计划。他先以足够慢的速度来弹,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想让旋律的基调出来,同时填进去其他的音。接着,他开始提速,快到自己刚好不能顺利完成。然后,他便这样一遍一遍地重复。“这对身心都是磨炼,”他解释道,“你得努力跟上不同的旋律,还有其他的东西。弹钢琴时,所有的键都清清楚楚地摆在你面前,10个指头绝对不会互相干扰。但弹吉他时,你必须安排好自己的手指。”

他把自己在这首曲子上的练习称为当前的“技术关注点”(technical focus)。通常,如果不需要为演出做准备,他会以这样的强度和稍快于舒适点的速度,连续弹上两三个小时。我问他掌握这项新技能需要多长时间。“可能要一个月。”他估摸着说。接着,他又弹了一遍。

天生喜剧狂的修炼

声明一点:我真的不在乎泰斯是不是热爱他的工作,也不在乎他为什么决定当一名乐手,或者他是不是将吉他演奏视为自己的“激情”所在。乐手的职业道路具有特殊性,并且通常依赖于特殊的环境因素以及人生早期的幸运转机。泰斯的父母都是蓝草乐手的事实就明显对他早早献身于吉他演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从不认为艺人的职业开端与其他人有多大关系。我对泰斯真正感兴趣的地方在于:他每天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我发现其中藏着一条深刻的见解,对我探求如何打造热爱的工作非常有价值。

指引我结识泰斯并有了这条见解的是2007年的一集《查理·罗斯访谈录》(Charlie Rose)。节目中,罗斯正在采访演员、喜剧家史蒂夫·马丁(Steve Martin),谈论后者的回忆录《天生喜剧狂》(Born Standing Up)。他们谈起马丁出名背后的真实经历。“我读了些自传,”马丁说,“但我经常感到不解……我想问那些作者,‘你这里漏了一段,你是如何得到那个剧的试镜机会,然后突然一下就到科帕(Copa)工作了?这都是如何发生的?’”马丁自己写了一本书来回答这类有关“如何”的问题,至少是关于他自己如何在喜剧表演方面获得成功的。正是在解答这些“如何”的过程中,马丁讲了一个简单的观点,使我一听到就震惊了。在采访的最后5分钟里,当罗斯问马丁有什么建议可以对艺人有所启发时,马丁说了下面这段话:

没人在意(我的建议),因为那不是他们想听到的答案。他们想听到的是“……(如此这般)……你就能找到经纪人、就能写出剧本……”但我总说:“要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罗斯发出了标志性的哼哼声。为了回应罗斯的模棱两可,马丁为自己的建议辩护道:“要是你一直在琢磨‘我如何才能变得真正优秀’这个问题,别人就会找上门来。”

正是这种人生哲学让马丁一举成名。在年仅20岁的时候,他便决心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创新,使其成为某种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的东西。“那个时候的喜剧元素也就是些套路、包袱……讲着老套台词的夜总会丑角,诸如此类。”马丁向罗斯解释道。他认为喜剧可以更复杂些。大概在接受访谈前后,马丁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这样描述自己思想的演变:“要是没有包袱会怎样?要是没有提示会怎样?要是我制造紧张但一直不释放会怎样?在大学时,马丁曾读过一篇关于喜剧的论文,认为笑是讲故事的人制造紧张、然后用笑点释放紧张的结果。——译者注要是我似乎要达到一个表演高潮但传递出来的却是一个反高潮(anticlimax)会怎样?”在一段著名的表演中,马丁对着观众说,下面表演的是他著名的保留节目《麦克风上的鼻子》。接着,他向前靠了靠,把鼻子贴在麦克风上几秒;然后,后退几步,长长地鞠了一躬,并像模像样地向观众致谢。“当时没有人笑,”他解释说,“等他们发觉我已经继续进行下一段表演时,才开始笑起来。”

职场竞争力

据马丁自己估计,他花了10年时间才形成自己的表演体系;但是,当表演成型时,他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一点他讲得很清楚,那就是,对于他后来的成名,没有什么真正的捷径可走。“到后来,当你有了足够丰富的经验,就会散发出某种自信,”马丁解释道,“我认为观众可以觉察到这种自信。”

“要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我第一次听到这条建议时,正在网上看马丁的访谈。那是2008年的冬天,第二年就是我作为研究生的最后一年。那个时候,我已经出了两本针对学生的指导书。在那两本书的激励下,我刚开了一个叫“学习技巧”(Study Hacks)的博客,主要提供针对大学生的学习技巧。然而,在听到马丁的那段话后,我便匆匆写了一篇博文,向我的读者们介绍他的想法。“听起来它(这个建议)很吓人,”我总结道,“但是,我认为它更能解放人。”

由于我的研究生学业即将结束,所以我对自己的研究策略十分在意——这种“在意”体现在我不停地编写、修改个人网站上对自己工作的描述。这个过程令人沮丧:我感觉自己在竭力想让这个世界相信我的工作是有意思的,但是没人在乎。马丁的那句箴言让我暂时摆脱了这种自我拔高的窘境。它告诉我:“不要注重这些小细节,而要注重让自己更加优秀。”受此启发,我把注意力从个人网站转移到一个延续至今的习惯上去:追踪每个月花在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专门思考上的小时数。例如,在首次撰写本章的那个月,我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专门花了42个小时。

这种“时数追踪”策略有助于让我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所写内容的质量。然而,与此同时,我觉得自己似乎并没有领悟马丁思想的全部内涵,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后来,我开始探索人们如何才能最终爱上自己的工作。没过多久,我把视线又转回马丁的建议上。直觉告诉我,这个建议对打造一份非凡的事业会有重要作用。我去找泰斯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要真正理解马丁的那句箴言,我需要去了解那些按照它的要求来生活的人。

职场竞争力

听到泰斯谈起他的日常练习,我深有感触的是他对自己作品的关注很有马丁的风格。我们回想一下:在一个几乎没有装修的简陋房间内,他连续几周每天花费数小时来练习某种新的拨弦技巧,虽然筋疲力尽,但却乐此不疲。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认为这种技巧可以给他的曲子添加一些重要的东西。我还意识到,这种对个人作品的专注,也是他谦虚得令人难受的原因。对于泰斯来说,傲慢自大是没有意义的。“创造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呈现给世界,这才是我看重的。”他解释说。

与泰斯的会面启发了我。于是,我联系上了马克·卡斯蒂文斯(Mark Casstevens),想知道这位愤世嫉俗的老音乐人如何看待艺人的思维模式。卡斯蒂文斯是一名来自纳什维尔(Nashville)的录音棚乐师。他的资历自不用说:曾演奏过99首“公告牌”(Billboard)排名第一的热门单曲。当我和他说起泰斯时,他对“执着于作品的质量是专业音乐圈的规则”这一观点表示认同。“它比你的外貌、乐器、个性以及关系网都重要,”他解释说,“在录音棚乐师中有句格言,‘录音带不会说谎’。录完音后马上就会回放,你的能力一览无遗。”

关键词

工匠思维(The craftsman mindset)

对待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是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对于打造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至关重要。

我喜欢“录音带不会说谎”这句话,因为它很好地总结了是什么在激励着像泰斯、卡斯蒂文斯以及马丁这样的艺人。假如不关注于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你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这种清晰性使人耳目一新。

为了方便后面叙述,我将这种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称为工匠思维。规则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接受这样一种观点:不管从事哪种工作,工匠思维对于打造自己所热爱的事业都至关重要。对泰斯这样的艺人研究得越多,这种观点就越明确。不过,在继续讨论之前,我想花点时间将这种思维模式与大多数人的职业观进行一下对比。

激情思维的逻辑

“专注于寻找‘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将其与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相联系,(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而不断进步。”波·布朗森(Po Bronson)2002年在《快公司》杂志(Fast Company)上发表了这句宣言。这听起来应该很耳熟,因为它正是听从激情假设的人所给出的建议。因此,让我们把布朗森所赞同的这种对待工作的方式称为激情思维。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而激情思维则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大多数人是用后一种思维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

关键词

激情思维(The passion mindset)

对待职业生涯的另一种方式;关注世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模式与工匠思维相对立。激情思维最终会导致长期的不满,并让人不切实际地幻想还有更好的工作。

我不喜欢激情思维有两条原因。这里的意思是,除了规则一中论述的“激情思维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这个事实之外,还有两条原因。首先,假如只关注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会让你极其注意工作中自己所不喜欢的方面,从而导致自己长期处于不幸福的状态。初级职位尤其如此,因为从职责上来说,这些职位不会被分配太多有挑战性的项目以及自主权——这些是以后的事情。如果你带着激情思维进入职场,那么分配给你的那些烦人的任务,或是在公司官僚体系中遇到的挫折,都会让你应付不过来。

职场竞争力

更严重的是驱动激情思维的深层次问题,即“我是谁”以及“我真正热爱什么”,基本上没有确定的答案。“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吗”和“我热爱这个吗”这样的问题很少能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换句话说,激情思维几乎保证会让你永远处于不满和困惑的状态。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布朗森在他的“求职圣经”《这辈子,你该做什么?》(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中开头就承认:“书中的每个人都经历过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错过了享受生活的机会。”

像真正的艺人那样对待工作

总结起来,我向大家呈现了对待职业生涯的两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是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第二种是激情思维,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工匠思维具有清晰性,而激情思维则让人陷入含糊且无法回答的问题泥潭。我在见到泰斯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工匠思维包含着某些能使人摆脱束缚的内容。它要求你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去担心工作是不是“刚好合适”,而是要俯下身子、努力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它主张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基于这一点,我们自然羡慕泰斯这类艺人的清晰思路。但是,规则二的核心论点是:我们不应该仅仅去羡慕这种工匠思维,而是应该效仿之。换句话说,在这里,我建议:你应该把“我的工作是我真正的激情所在吗”这个问题放到一边,将注意力转向如何让自己变得“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也就是说,不管以什么为职业,你都要像真正的艺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工作。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我的探求”来说是个令人兴奋的进步。然而,我发现这种转变在有些人身上比在另外一些人身上来得更容易。正当我在博客上开始思索工匠思维时,一些读者变得不安起来。他们的反驳集中于一种常见的观念。在继续讨论之前,我应该先对此回应一二。其中一位读者这样写道:

泰斯愿意不求回报地付出大量时间,是因为这样做是服务于他当前明显热爱并且长期以来一直热爱的某样东西。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正确职业。

这种反应我已经听得多到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 “激情事先存在论”(the argument from pre-existing passion)。其核心观点是,工匠思维仅在那些已经对其工作产生激情的人身上是可行的,因此不能说它取代了激情思维。

我不接受这个观点。

首先,不用去讨论泰斯或马丁这样的艺人是不是确信自己已经找到属于他们的真正使命。如果曾跟专业艺人,特别是刚出道的新人共处过哪怕一小会儿,你就会注意到:他们对于自己能否维持生计没有安全感。泰斯将这些对朋友们怎么生活以及自己的技艺是不是更有优势的忧虑起了一个名字,叫 “挥之不去的外部干扰之云”。

职场竞争力

驱散这团乌云的过程是一场持续的战斗。在这个问题上,马丁在其专注于改进表演套路的10年间曾经感到不自信,经常遭受焦虑发作之苦。这些艺人所具有的工匠思维,并非源自某种确信无疑的内在激情,而是源自某些更实际的需求:获得能在文艺圈行得通的东西。正如卡斯蒂文斯所说的,“录音带不会说谎”,假如你是一名吉他手或喜剧演员,你的作品基本上说明了一切。如果你花费太多时间纠结于自己是不是找到了真正的使命,那么这个问题将会一直没有答案,而你同时会发现自己已经失业了。

更重要的是,我确实不关心艺人们为什么采用工匠思维。前面讲过,他们的世界具有特殊性,而且他们大部分的行为方式都无法推广。我关注泰斯的故事,是因为想让大家见识一下工匠思维在实际中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不要去想泰斯为什么采用这种思维模式,而要注意他是如何运用的。在下一章里,我将讲到:不管你现在认为自己的工作如何,你都能以工匠思维为基础,打造一份有吸引力的职业。“激情事先存在论”让事情倒退了,这就是我不接受它的原因。事实上,正如我将阐述的那样,你先采用工匠思维,然后激情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