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焦虑是什么,它是如何控制你的
焦虑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焦虑的种类繁多,有对于生活成本的焦虑、工作压力的焦虑、陌生环境的焦虑,甚至还有产生在特定情况下的焦虑,比如年底焦虑、婚前恐惧等等。
1.焦虑无处不在,像空气一样蔓延
提到焦虑,我们会想到很多。焦虑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焦虑的种类繁多,有对于生活成本的焦虑、工作压力的焦虑、陌生环境的焦虑,甚至还有产生在特定情况下的焦虑,比如年底焦虑、婚前恐惧、警惕陌生人等等。
只要我们愿意,对于生活中的焦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而且大多数人在每一天结束之后,就都会在清单上再添加好几条。焦虑纠缠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给我们平添了许多困扰和不必要的担心。
那么,焦虑是不是值得担心呢?很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听到“焦虑”这个词的时候,很多人是唯恐避之不及的,然而,这其实只是证明了他们对于焦虑的认识并不够全面。
就像所有的事情都有其正反的对立面一样,焦虑也是如此。焦虑所带给人的影响并不都是恶劣的,适度的焦虑甚至会有一些好处,它不仅可以激励我们的进取心,还会令我们积极地去接受一些新的事物。因此,焦虑是利是弊,关键就要看我们如何把握焦虑的程度。
科学界认为,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并且还会随着一个人的心理状况而不断蔓延。
譬如我们在学生时代,面对快要临近的考试,由于过分担心考试成绩,就会在考前表现出各种不安。这种不安当然不好,但带来的后续影响也未必就是坏的,比如适度的担心会激励我们抓紧时间复习,以便取得一个好成绩,但是如果这种不安过度了,担心就会让我们的内心得不到平静,拿不出心思来学习,结果只会导致由于过度的焦虑而无法应对考试,甚至临场发挥不好,最终导致考试失利。
从这个例子上看,适度的焦虑会激励我们抓紧时间复习应考,积极的行动减轻了焦虑的过度蔓延,这时候的焦虑就是一种保护性反应,科学界将之称为生理性焦虑。但是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相符时,或者焦虑时间持续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科学界将之称为焦虑症状,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焦虑症。
科学界的焦虑理论是根据焦虑的程度不一可以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健康的焦虑和不健康的焦虑。健康的焦虑,如慎重、警惕、预防,这些可以帮助你实现你的人生目标,所以焦虑在一定情况下是有益的。如当你过马路时、以正常的速度驾驶时、选择健康的食品时、夜晚减少外出时,这些适度的担忧可以帮你减少受到危害的可能性。
健康的焦虑可以减少人生路上各种威胁的出现,但是,焦虑往往会被人们自我放大,膨胀成不健康的焦虑。不健康的焦虑具有破坏性,会让你的利益受损。比如说过马路,健康的焦虑会提醒你要看好红绿灯,注意观察周围车辆,你会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快速地穿过马路,而不是像蜗牛一样,迈不开步子。但是,过度的焦虑会把你变成蜗牛。在绿灯的情况下,因为过度担心而四肢战栗不已、眼睛左顾右盼、心怦怦乱跳,这就是严重的焦虑症。在这种情况下只会导致你在一分钟之内走不到马路对面,而被来往的车辆堵在马路中央,增加了出现意外的概率。
因过度焦虑而产生的焦虑症,从目前来看已经成为一种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科学调查发现,如今的焦虑症已经扩散至整个社会。据调查,在国外,焦虑症在一般人口中的发病率为4%左右,而在精神科门诊要占到6%~27%。
焦虑是对未来威胁的预感,与惧怕不同,惧怕多是对客观已经存在的具有某种特殊威胁性事物的反应。焦虑的正常表现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来临时自我防护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以防御为目的复杂的综合情绪。焦虑也常常被看做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严重的焦虑是病理性焦虑,它是一种控制不住、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盲目恐惧,其威胁要远远超过焦虑的影响程度。病理性焦虑症在很多时候不仅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很多的压力,还会给身边的人带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天,心理咨询所接待了一名三十多岁精神焦虑抑郁的财务总监。
他在咨询师的沙发上坐下,开始叙述起自己的焦虑史:我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要求特别完美的人,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但是最近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这种过度追求给工作带来了麻烦,因为我在工作中对属下的要求过度苛刻,对于安排给属下的工作我总是很担心,就会习惯性地反复检查,结果除出了老板对我的工作表示满意之外,我的属下都对我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态度。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我的苦恼也有很多,身边的朋友都说我难以相处,因为我有严重过的洁癖,还有许多的清规戒律,不愿意朋友们的社交打乱我原本的生活计划。结果,我身边的朋友渐渐开始远离我,到现在我连女朋友也没能交到。
他一口气说了很多,然后问面前的心理咨询师,是不是我的性格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啊?
心理咨询师时却说,与尤其说你的性格有问题,倒不如说你的心理有问题。因为一个人的性格是由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你在工作与生活中对自己和别人的过度要求有明显的强迫症表现。这是由于你自身过度的防御造成的,简单地说就是焦虑症的一种变现形式。因为对工作的担心,所以你会加大对下属的要求;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所以对外界环境形成洁癖的防御形式;因为担心朋友会打乱自己原有的生活计划,所以拒绝有朋友的深度交往。这些都是由于你的焦虑引起的,所以要想改变这一切,还要有从改变你的焦虑状态开始。
其实发生在这位财务总监身上的事情,我们也会时常遇到。比如说因为看到自己最近的身体状况与某一病症极其相符,我们就会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并且越来越觉得自己正在朝着严重化发展;因为看到新闻上爆料了某种饮料的化学成分超标而顿觉自己的身体不舒服;因为最近老板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而怀疑是老板要炒掉自己的前兆,每天忧心忡忡。这些都是焦虑症的表现,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提前担心不已。
焦虑就像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最初表现形式,最常见的就是失眠。不要以为焦虑只是存在于重压力的挑战面前,它也许还会以各种你不以为然的形式存在着,区别只是在于焦虑的严重程度。
适度的焦虑只存在于特定的场合,比如考试、竞争、疾病、婚前,这些都是最容易产生焦虑的场合。在我们被各种压力折磨得夜不能眠的时候,其实就是焦虑出现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只是正常现象,过度的焦虑不仅会导致失眠情况的加剧,影响生活、工作,还很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强迫症、失眠、神经症、狂躁症等等,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我们时常出现的焦躁情绪。
2.简单的测试方法,你焦虑了吗
前面我们讲过,焦虑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内在心理表现形式,但即便如此,一旦自我保护过度,焦虑也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焦虑是一种本能的恐惧,其产生是缺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或者是完全没有根据而出现的不安情绪。焦虑通常会出现在面临某些挑战、困境或是危机的时候,因为它们超出了我们客观认识或者心理的承受范围,所以就会导致我们出现正常甚至过度的情绪反应。
通常情况下,焦虑多发生在受到某些精神打击或者即将面临危机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会表现出紧张、痛苦、压抑甚至是失去自制能力,最终只会导致我们在挫折面前不堪一击,或者是对朋友造成伤害,成为一个脱离社交群体的孤独“个体”。
像这种不受自我控制的严重情况会经常发生,过度的焦虑就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病态,这种时候我们就要寻求医生的帮助。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引起的实质性疾病。在过去5年的30万份相关案例中,就有7900位患者最终只能选择就医治疗。他们所有人在一开始都因为自己没有发现或者不够重视,一味地拖延,最终错过了自我修复的最佳时机。
焦虑本身就具有一种不易被察觉的特性,在正常情况下它仅仅作为一种合理的情绪反应被表现出来。但是如果焦虑的主体缺乏对客观因素的了解,将导致极度的不安和期待状态,还会伴有不明缘由的恐惧感、威胁感、被害感,那么整个人就会陷入到病态的极度紧张中,最终导致焦虑症。
病态的焦虑状态在人体上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精神紧张、惴惴不安、心理敏感、坐立不安和行为失常,并且还会伴有心悸、出汗、四肢冰冷等身体反应,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全身震颤、昏厥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现象。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人们来说,焦虑的分布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在年轻人的身上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症,这是因为年轻人的心智还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弱,造成处理问题的经验不足;另外在男女性别中也会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都比较感性,所以更容易出现焦虑症。那么怎样才能对自己的焦虑程度做出一个科学的判断呢?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自我检测表——焦虑自评量表(SAS):
填表注意事项:下面共有二十道自我检测题,选择之前请仔细阅读每一道题的内容,在把意思完全弄明白之后,再根据您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选项。每一道题都有四个选项,它们分别表示:A没有;B少部分时间;C大部分时间;D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时间。该测试题为单项选择题,切勿多选。
1.我觉得自己在平时很容易紧张或着急(焦虑)
2.我时常会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害怕)
3.我经常会感到心里烦乱或感到惊恐(惊恐)
4.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可能会发疯(发疯感)
5.我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很好,并不会发生什么不幸(不幸预感)(反向问题)
6.我在紧张的时候手脚会发抖打战(手足颤抖)
7.我经常会因为头疼、颈痛或背痛而感到苦恼(头疼)
8.我经常觉得自己容易衰弱或疲乏(乏力)
9.我觉得自己可以保持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在长时间里安静坐着(静坐不能)(反向问题)
10.我觉得在陌生环境里心跳得很快(心悸)
11.我因为紧张会感到一阵阵头晕而苦恼(头晕)
12.我有晕倒过,或觉得几乎要晕倒似的感觉(晕厥感)
13.我吸气呼气顺畅(呼吸困难)(反向问题)
14.我时常觉得手脚麻木和刺痛(手足刺痛)
15.我常常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胃痛和消化不良)
16.我在紧张的时候常常要小便(尿意频数)
17.我的手脚常常是干燥温暖的(多汗)(反向问题)
18.我在被很多人注视的时候脸红发热(面部潮红)
19.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睡眠障碍)(反向问题)
20.我经常会做噩梦(噩梦)
计分:正向计分题A、B、C、D按1、2、3、4的分值计分;反向计分题按4、3、2、1的分值计分。
反向计分题号:5、9、13、17、19。
分值计算方法:
将20条道题的得分相加算出总分“Z”。
根据公式Y=1.25×Z,取整数和部分的标准分。
若,Y<35,则表示心理健康,无焦虑症状;
若,35≤Y<55,则表示偶有焦虑,症状轻微;
若,55≤Y<65,则表示经常焦虑,中度症状;
若,65≤Y,则表示有重度焦虑,必需时请教医生。
当然,上面给出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并不能准确地对你的焦虑症作出判断。但是测试结果却可以你最近的心理状况作出大致的判断,如果得出的结果趋向于严重化发展,那么你就有必要找专业的相关医师进行询问并及时医治。
有些人因为有比较严重的焦虑心理,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就医的必要性,而是选择自我缓解,吸烟、酗酒、斗殴甚至是毒品,这些都不是明智的选择,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加重自己的焦虑,使自己的生活坠入恶性循环的状态,无法自拔。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而在这其中有很多都是物质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时候,心理就可以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左右人的行为。健康的心理状态会引领人们迈向光明的前景,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只会令一个人失去斗志,一生碌碌无为。所以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用科学的方法理性调节自己,不能让我们消极的精神状态挡住我们前行的脚步。
3.焦虑是不治之症?无稽之谈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飞速发展的今天,与之相对应地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物质与精神追求的不断提升,使我们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焦虑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滋生。对中国而言,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迫切需要解决焦虑的困扰。它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后果之一,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无论是上层社会看似风光无限的精英们,还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生活忙碌的人群,每一个阶层都被各种程度不一、类型不一的焦虑所困扰着。它就像是一场传播范围极广、持续时间极长的流行性感冒,发现及时的可以将其遏制在开始萌芽的阶段,没有及时救治的就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演变成不治之症。没错,焦虑就像是不治之症,恶化迅速,根治缓慢。但是,我们在完全绝望之前难道就真的只能任其发展下去吗?
赵某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整天忙于各种工作应酬,经常在凌晨回家,频频外出谈业务,生活缺乏规律。
他很认可自己的成功,年轻有为,前途无量限。聊起自己的事业总是很自信,滔滔不绝,精气十足。
但是有一次,赵某在酒桌上与客人们高谈阔论时,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跳加剧,胸口好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总之就是呼吸困难,觉得自己就要窒息了。当时他非常地恐惧,脸色煞白,全身直冒冷汗,一点力气都使是不上来。当时把在场的人都吓坏了,朋友立刻把他送去了医院,他立刻就被推进了抢救室,但是说来也奇怪,还没等医生处理,他马上就恢复了正常,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医生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的情况。他的生活又恢复了往常的模样,上班、应酬、出差,都照常进行。
如果仅一次,可以说是不明缘由的意外,那么第二次就值得让人担心了。
3个月后,赵某再一次出现之前的症状,并且之后开始频繁发生,每次他都异常的恐惧,害怕自己会被活生生地的憋死。并且每次发病的时间都不固定,有时候是在早晨,有时候是在中午,有时候是在半夜凌晨。这样的情况反反复复地的折磨着他,让他每天都胆战心惊的。
赵某也去过不少的医院,来来回回做过不少检查,但是所有检查数据都显示他身体的各指标都很正常。可但是,问题还在是继续发生着,就像是被人施了魔咒一样挥之不去。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他去拜访了一名心理医生,结果他被告知患上了焦虑症。
这个案例的突发性就像是被突然告知患上了癌症一样,它就像是心理学界的“不治之症”,让每一个人听了都难以置信,不愿意相信这样不幸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可是事情还是会发生,只是不知道下一个是谁而已。
我们都会焦虑,这毋庸置疑,但是值得区别开来的是焦虑的侧重点与轻重不同而已。焦虑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心理失衡和短期的负面情绪的爆发,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它还是一种群体的心理状态,广泛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只是因人而异,会出现良性与恶性的本质区别。
作为“恶性”的焦虑症,它并不见得就真的是不治之症,它只是由于我们对心灵的管理不当引起的,所以要想抛开焦虑的重压,还是要从源头解决。
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急速变革和转型,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甚至还要相应地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结构的巨大变化,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位置很可能在一瞬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都紧张不已,严重缺乏安全感。
这种对现实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就是形成焦虑症的最根本原因。比如“中等收入焦虑症”,那些工资收入位居社会中等水平的人群,看似过着不愁吃穿的自在生活,但是与工资相对应的各种压力也接踵而来,房产、教育、医疗,这些领域上的投资也成为他们焦虑的集中点。
由此看来,焦虑症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我们自己施加给自身的压力,要想让自己摆脱窒息的可能,就要给自己来一次深呼吸。
我们之所以感觉自己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过度期待”。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一个最完美的计划,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我们就要不断地追求。但是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生活并不是都会尽如人意的,拼搏久了就会让人产生厌倦感,疲惫随之而来。
与其一味地为自己制订高不可攀的人生目标,倒不如给自己规定一个下限,只要生活能够满足你的最低需求,就证明你的生活可以毫无压力地继续。最坏的打算就是最好的防守,给自己一个最坏的打算,就不至于令自己一败涂地。有了最稳妥的失败预想,也就没有什么失败会令我们措手不及了。
站在最底层向上努力,每走一步都算是进步,把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也就没了过多的欲望与压力,生活自然会恢复轻松自由的状态,没有了压力,焦虑感自然无法生成。可见,焦虑是我们自身心理郁结的结果,只要我们开朗地面对每一次压力的挑战,平淡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那么自然就可以消除焦虑症。
4.解开焦虑的面纱,让焦虑不再神秘
焦虑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一种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多重压力一起作用的结果。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最终形成于过度担心失去这些期待、希望。焦虑在内心活动的表现有烦躁、压抑、愁苦,另外还会有外显的行为方式,表现为没有精神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梦中惊醒等。一个人如果只是短时期的焦虑,那么对身心、生活、工作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妨碍;但是长时间的焦虑,会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给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其实焦虑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难以避免或者难以治愈。焦虑症作为一种受心理因素影响的病症,患者应该从较好的生活习惯开始改变自己,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症状的恢复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另外,由于焦虑症临床症状的表现往往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不易捉摸,所以相关的医生在治疗时会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长,抓住主要症状或主要症候群进行对症治疗。如果症状复杂难以分清时,多选用百合清脑静神剂进行治疗,可快速减轻症状,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另外,对于服用西药控制的患者,医生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服用西药,以免产生依赖性,让病情进一步恶化。焦虑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怕,找到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
小李是一位年轻的网络编辑员,最近她被告知换上了“信息焦虑症”。这是在现代特别是在白领阶层的常见病。
和大多数的白领一样,小李每天上班就要打开电脑,而最近,她看到电脑里塞满的邮箱和眼花缭乱的各种资料信息,就会感到眼睛失明酸涩,头晕胸闷,焦躁不安。于是她不得不找到心理医生问自己该怎么办。
医生说:关键是别让自己陷进恶性循环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两个看不见又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力量在左右着我们的成功与失败。一个是良性循环,一个是恶性循环。
就好比如说一个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取得了好的成绩,于是就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所以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他就会听得的特别认真,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所以数学成绩一直保持在班里的前几名上,这就是良性循环。但是,同样还是这名学生,因为一次的考试失利,语文成绩没有考好,于是老师毫不客气地对他进行了当众批评,还要求他下次一定要提高语文成绩。但是事情的结果却是,在以后的语文课上他却总是抬不起头来,更是鼓不起勇气举手,语文课对他来说简直就像是煎熬,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因为他陷入进了恶性循环中。于是他就被这样两个完全相反的循环影响着,导致严重地偏科现象。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它们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了两极分化。
小李似乎明白了:我现在的焦虑症也是处在恶性循环上,因为得了信息焦虑症,所以我就变得特别焦虑,越是焦虑,我的病症就越严重,从此陷入进了恶性的循环中。那么我该怎么走出现在的恶性循环呢?
医生说:要想走出恶性循环,就要迈进良性型循环。要从事情的开始阶段改变自己的思维认识。
如果你也被焦虑症困扰,不妨按以下几种方法先进行自我治疗:
第一,增加自信。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关键。一些人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表示怀疑,总觉得自己注定失败,从而引起莫名的忧虑、紧张和恐惧。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焦虑症的患者,就必须先从增强自信开始,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只要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当自己充满自信的时候,也就是最终驱逐焦虑的时候。
第二,自我松弛。这就是要把自己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危险情景,提前预测好最差的情况,并做好最坏打算,不断安慰自己,试着让自己接受最坏的结果。当最坏的结果你都能够应付得了的时候,你也就不用再为任何小的波动而心惊胆战了。
第三,自我反省。有些神经性焦虑是因为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而引起的,虽然它们被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并不代表已经消失了,它们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并郁结成病症。所以在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自我压制的痛苦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选择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就会消失。
第四,自我刺激。焦虑性神经症患者的发病症状往往表现为在脑中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面对这种情况,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在胡思乱想时,选择出去慢跑或者看一部有意思的电影,这样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从困苦中解脱出来,转移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上去。这样就可以防止胡思乱想,再产生其他病症,同时也可增强你的适应能力。
第五,自我催眠。焦虑症患者往往都会伴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强制自己睡眠,把睡眠当成任务,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比如可以想象一下下次要去哪里旅游,或者用手举书读等动作促使自己入睡。
如果你正在被焦虑症困惑着,不要以为它是多么难缠的东西,要积极地去了解它。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了你的对手,你才能信心十足地做好迎战准备。
5.应急焦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在很多心理咨询专家的心理咨询经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存在心理障碍的人,追溯其最根本的原因,大部分都与多年前曾经遭遇的类似的事情有关,而这些经历往往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哪怕是多年过去了,那些不幸的事情也都已经过去了,人们也认为自己可以重新生活了,殊不知那些痛苦经历却依旧影响着他们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人对事的看法及行为准则。
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哪怕是伤口愈合后从皮肤上看不出任何的痕迹了,但是对蛇的恐惧感却已经是深埋心底,以至于当自己看到与蛇相似的绳子时,还是会条件反射般地躲闪。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个是有记忆,二是咬与怕之间有因果关系,三是井绳与蛇相似。在现实生活中造成的结果就是对于类似的事心里会有阴影,有时候未必不是好事,但是对待类似的事情会更谨慎小心,养成防范心理。
有人曾经用小白鼠对人的恐惧做过相关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如下:
该实验的对象是一名婴儿。在实验开始的时候,实验者先给婴儿看狗、猴子、白色绒棉以及白鼠,结果婴儿对这些动物和物体都很感兴趣,并时不时用手摸它们,整个过程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恐惧。
在接下来的实试验中,当婴儿用手触摸到白鼠的时候,实验者就放出敲击钢条敲起的巨大的声响声,婴儿马上就停止了动作,但是并没有哭。当他再次去触摸白鼠的时候,实验者再一次放出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声,这时婴儿猛烈跳起,并张口大哭。在他试图第三次去触摸白鼠的时候,同样又响起了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声,这次他猛烈跳起,张口大哭,并做出想要爬开的动作。接下来,实验者又拿来一只兔子给他,他大哭并试图爬开。然后,实验者又把毛衣拿到他的面前,结果婴儿并无接近倾向。最后,实验者又拿来带毛发的面具,这时婴儿反应强剧烈,大哭,立即向相反方向爬去。
实现技术之后,实验者是如何进行分析的呢?分析如下:
在上述实验中,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就是无条件刺激,婴儿对于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而产生的恐惧情绪就是无条件反应,拿出小白鼠是条件刺激,多次将小白鼠和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同时呈现给婴儿就是强化过程,婴儿看到小白鼠时就会产生恐惧感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当他看到带有皮毛的动物或物体时产生同样的恐惧感是条件反射的泛化。
在分析后,实验者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剖析:在实验一开始的时候,婴儿对这些动物和物体都很感兴趣,并时不时用手摸它们,整个过程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恐惧,是因为这些动物或物体对于婴儿而言都是中性刺激,还没有与无条件刺激相联结,所以构不成引起心理反应的条件刺激。
实验中的婴儿对于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出于本能会产生恐惧,这是天然的无条件反应。当这种巨大响声与小白鼠同时呈现给婴儿的时候,中性刺激(小白鼠)与无条件刺激(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在时间上的相互结合,诱发婴儿将这两种刺激联结起来,就产生了对小白鼠恐惧的反应,但恐惧程度并不强。
当实验者多次将巨大响声和小白鼠同时呈现给婴儿的时候,婴儿对于小白鼠的恐惧感不断增强,小白鼠就成了条件刺激。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只要该婴儿看到小白鼠,他就会产生恐惧感,这就是条件反射。随后,该婴儿仅仅只是看到与小白鼠类似的带有皮毛的兔子、毛衣和面具,也同样会产生恐惧感并且大哭不止,这就是婴儿看到小白鼠条件反射性地产生恐惧感不断泛化的结果。
上述实验中婴儿对小白鼠与带有皮毛的兔子、毛衣和面具的反应就像是一开始我们所说的蛇与绳子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学上,我们就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心理障碍。
生命就像是一条河,压抑好比河上的大坝,沉溺则如洪水泛滥。早在心理学产生之前,人们就已经有了一种直觉,认为有一种仿佛是流体的生命力。生命力多,人就会活得生机勃勃,生命力少,人就萎靡不振。比如说儿童就好像很有生命力,他们一天到晚不知疲倦,或者是哭,或者是笑。而老年人却完全相反,似乎比较缺少生命力,所以他们每天只是一动不动地在墙根儿下晒太阳,对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
生命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得到它。在心理学中,人们把这个生命力说成是“心理能量”。当这种心理能量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兴奋、激动,继而往往就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比如,当我们被一个异性吸引的时候,在性的本能中激发了我们的生命力,于是我们就会变得活跃,激情澎湃、乐于表现,这就是快乐的情绪。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我们的心理能量就会得到自然的释放。一些内在的表现是,脑子里充满幻想、想象等等,另外还会有一些外在的行动,比如跳舞、和异性亲近等等。
但是,心理能量还存在着两种不正常的运动。
一个是压抑。比如,喜欢一个美女却非要装作不喜欢,讨厌老板却要装成很是尊敬的样子,生气了还要装作无所谓的态度,这些都是压抑的表现。适当的压抑也有它的益处,生活在社会当中,人总是要有一些压抑的地方。适度的压抑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可以给人们宽宏大量的感觉。但是如果过度压抑,则会有害处,压抑会使人有明显的不痛快,爱不能完全地爱,恨也不敢痛快地恨,这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这就像是如果大坝蓄水过多,就会给大坝造成太大压力,一旦大坝垮掉,就会泛滥成灾。
另外一个是沉溺,可以是沉溺于一些好的情绪,也可以沉溺于坏的情绪。比如在与朋友吵架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你就相当愤怒,而愤怒的情绪会激发一些消极的联想。你突然想到认识他的这些年来,他身上的所有不好的毛病你都在此时想起来了,于是你就会变得越想越生气,终于小事情爆发了大战争,结果对方也开始数落你的不是,批评你的缺点,这样又使你更加愤怒,于是你就沉溺在愤怒的情绪中,一时难以自拔。
这些我们看不到的心理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一时的思想念头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后果,甚至还会让我们产生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的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这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比如说,当人们遭遇重大挫折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的情绪,有的则表现出沮丧、退缩、自暴自弃的情绪,或者出现愤怒甚至是冲动报复。这些往往是由于过度应用防卫机制来进行自我保护的结果,并且表现出一系列不良的行为。如果严重的心理障碍长期持续得不到适当的调适或者无法从中解脱出来,就会很容易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
其实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比如一段时间内的消极情绪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又或者是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等,这些一开始不被重视的心理变化,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变成对“草绳”的恐惧。一点事情演变成这种心理障碍,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一时的应急策略虽然只会产生一时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其背后的潜在威胁,一旦我们对“蛇”的恐惧演变成对“草绳”的恐惧,那么就说明我们已经对“蛇”有了心理阴影,以至于对类似的事物都产生了心理障碍。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找心理医生解决,否则会继续影响我们日后的生活,甚至还会愈演愈烈,像受压力过多的水坝,终有一天会垮掉,一发不可收拾。
6.广泛性焦虑:月光族,月月光的悲哀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焦虑和担忧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情绪的一种表现。但是过度的焦虑却是一件麻烦事,它就像是一种疾病一样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工作,并引起躯体不适。当一个人出现了不切实际的长时间的担忧,并成为处世的习惯方式,那么他就很可能患了广泛性焦虑症。
在广泛性焦虑症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月光族的悲哀。
克洛普是住在美国纽约北郊的一名联邦探员,最近他老是抱怨自己的钱不够花,于是朋友问他,“那你觉得你一个月挣多少钱才够呢?”
克洛普回答说:“如果工资是现在的10倍,那我就再也不用为金钱发愁了。”
但是朋友们却我敢说,就算克洛普的工资涨到现在的10倍,他还是会嫌自己的钱不够花。
克洛普向朋友列出了自己的一份消费清单,每个月有70%的花费用在了自己并不需要的事项上,当他的月薪只有4000美元时,这项花费是2800美元,当他的工资涨到6000美元时,相应的,这项花费涨到了4200美元,甚至还有更多的时候。
也许这就是他总觉得工资不够花的原因。他说:“每天要用到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只要一间宿舍就足够了,平时我有没有什么应酬,但实际上,当你处在这个环境上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还有很多你想不到的地方要用到钱。有些确实是生活所需,但是有些却是你的心理欲望在作怪。”
其实事情就是这样的,挣怎样的工资就有怎样的活法,不是我们的工资不够花,而是我们的欲望在日益增长。
因为欲望在作祟,所以我们总会有各种期待,在没有钱的时候欲望被压制着,一旦工资发下来,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去实现被压制已久的期待,于是我们的工资就在瞬间被挥霍一空,接下来的日子不得不顶着月光族的头衔,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由于每天都在为金钱而焦虑着,严重的就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演变成广泛性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性地担忧,它的特征就是过分和不切实际的担忧,并且会随之出现一系列躯体和心境症状,包括震颤、肌肉疼痛、坐立不安、腹部不适、头昏眼花、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出汗、易怒和敏感等不适症状。这类患者担忧的内容往往会超过两个不同的生活事件,比如健康、金钱或事业前途等,这种现象一般会持续3个月以上。在相同的环境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要比大部分人更容易产生担心心理及更加紧张的状况,焦虑很难或不可能消失,并且还会影响到患者其他方面的能力。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因为在担忧上付出了太多的精力,所以就削弱了处理其他信息的能力,甚至会出现记忆困难。
国外的研究报告显示,人群中超过5%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候会患上广泛性焦虑症。对此专家认为,广泛性焦虑症可能是由于生物学因素和生活事件相互作用引起的。在这些人中有些是因为对广泛性焦虑症存在遗传易感性,而有些本身就具有焦虑素质的人常常习惯把世界看成是失控和危险的,这类人就更容易患广泛性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症的发病人群多集中在20岁出头的青年人群中,但在儿童期也时有发生,同时也有30岁以上首发的病例报道。广泛性焦虑症常常会受到应激的影响,在患病之前数月或数年,很多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都会有生活事件增加的现象,比如亲人死亡、患病、失业或离婚等。另外,积极的生活事件同样也可以诱发广泛性焦虑症,比如结婚、分娩、新的工作等。但是研究发现,应激只是充当着催化剂的作用,它并不会直接引起广泛性焦虑症,应激会促使那些有慢性焦虑体验的人群产生广泛性焦虑症。比如说像失去工作后对经济的担忧,这在一开始并不是广泛性焦虑症的症状,但是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并且过分担忧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就会演变成广泛性焦虑症。
月光族一旦从一开始的短期的、单一的金钱焦虑演变成后来的长期的、复杂的焦虑,那么很有可能就是患上了广泛性焦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会随之出现其他的并发症。要想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就要在一开始将焦虑症扼杀在摇篮里。
对于月光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自己与金钱的关系,避免让自己沦为金钱的奴隶,要对我们每一个月的工资做好合理的安排,理性花销。
对每月的薪水应该好好计划,哪些地方的消费是必需的,哪些地方的花销需要节省,并且做到每月把工资的1/3或1/4固定纳入个人储蓄计划,最好是办理零存整取的储蓄业务。储额虽然只占工资的小部分,但从长远来看,一年下来也会积攒一笔不少的资金。储金不但可以用来添置一些大件物品如电脑等,还可以应对突如其来的一些生活变动,或者是作为旅游娱乐等支出。另外也可以为自己做一份“个人财务明细表”,对于本月中不必要的大额支出,在下月的支出中可稍作调整。
另外还要择友而交,你的交际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消费观念。如果身边那些以胡乱消费为时尚,以追逐名牌为面子的朋友多了,你也会多多少少受到影响,不顾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而盲目攀比,胡乱消费,最终只会导致自己的“财政赤字”。所以我们还是要多交些平时不乱花钱、有良好消费习惯的朋友,要根据自己的收入和实际需要进行合理消费。另外,与朋友交往时,不要为面子一味地在朋友面前树立“大方”的形象,在聚会吃饭、娱乐活动中抢着买单,这样只会使自己的钱包越来越扁,让自己陷入窘迫之中。所以最好的也是最公平的方式还是大家轮流坐庄,或者实行“AA”制,这样可以避免因为钱而产生的矛盾。
此外,在日常消费中要学会自我克制。年轻人大都喜欢逛街购物,往往一逛街便会激起自己的消费欲望,看到什么都喜欢,看到什么都想买,往往会造成为了一瓶水进超市,结果出来后却在购物车里装满了零食。因此在逛街前要先想好这次主要购买什么和大概的花费,现金不要多带,最好不要带信用卡,用金钱来克制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不要盲目购物,买些不实用或暂时用不上的东西,花了钱不说,还会造成闲置,造成双重浪费。
只有从源头上杜绝了大手大脚的消费,账号里才能有余款,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月光族的圈子,进而也就避免了患广泛性焦虑症的危险。
7.社交焦虑:爱你在心口难开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种情况:有人会对猫感到莫名的恐惧,有人会对外出感到害怕,有人与人交往时会过分地紧张、害羞。这些现象在一百年前,人们不会认为这是一种病。人们只会把这种人叫做是“胆小鬼”,认为是性格上的缺陷而已。小孩子会因为看到生人而吓得躲进母亲的怀里,这已经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父母也不会为此过度担心。但是如果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过分地害羞和胆小就是一种病,它并不是简单的性格缺陷。因为这类疾病严重时,可以直接影响你的生活、工作及人生的发展。这类疾病在精神科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并被归类于神经症,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指的是,当有人跟你交流的时候,你就会突然心跳加速,不知所措,想快点摆脱眼下的局面,逃离这个“与人交流”的场所,回到自己的一人世界当中去。这类患者在与朋友聚餐或身处一个团队中时就会觉得全身不舒服,心里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这种糟糕的场面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社交焦虑症最主要的表现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会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严重的还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这种患者在一个人的时候悠然自得、心情舒畅,一旦进入到社交群体就会无法自处,这样的人通常会表现出孤僻、自闭,在他们眼中,外面的世界复杂而又危险,所以他们喜欢躲在小小的角落里,用警惕的眼神看着外面的人来人往。
大多数人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多少都会觉得紧张,这是人类的正常反应,它可以提高你的警惕性,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潜在意识,同时也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了解对方。正常人的这种紧张往往只是短暂的,随着了解的深入,大多数人都会很快放松,继而开始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但是对于患社交焦虑症的患者来说,如果要让他们面对陌生人和社交场合,简直就是把他们往火坑里推。与人通电话、接待来访者、会见权威,把他们介绍给陌生人,或者让他们在被人注视的情况下完成一件事情以及在公共场合讲话、吃饭等,会让他们有种被“谋杀”的感觉。他们的紧张不安和恐惧会一直存在,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得到缓解。另外,恐惧感的持续还意味着患者在每个社交场合、每次与人交往时,都会出现这种紧张状态。
每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多多少少都会感到紧张,虽说感到紧张,但是我们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面试时,我们虽然紧张得不得了,但我们会进行自我安慰,消除紧张,保证正确地回答问题,保持自己的最佳形象,最终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但是社交焦虑症患者的紧张恐惧却是远远超过正常程度的,他们面对紧张就像面对将近的死亡一样,会产生强大的恐惧。这种恐惧很难控制,足以令患者逃离,从此再也没有勇气进入社交场合。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露西就患有这种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她在和拉杰约会时甚至紧张得跳窗逃走。
这种在社交场合感到过度紧张恐惧的疾病就称为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症的发病年龄往往都比较低,青少年时期(13~19岁)是这种现象的多发期,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2%~5%的人一生中至少会发作一次,相对于男性,女性的患病率会更高,95%的患者都是在20岁左右时发病。
社交焦虑症可以说是一种慢性疾病,很少能够自行缓解,会有13%的患者是终身患病。社交焦虑症患者常常还会引发其他的一些精神障碍。据调查,有49%的患者伴有其他类型的焦虑症,其中会有28%的患者试图通过饮酒来缓解这种紧张情绪,有11%的患者伴有强迫症。
其实社交焦虑症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在错误的人际交往中慢慢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圈,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往往这种愿望越强烈,就越容易受到社交焦虑症的困扰。只要有一个人对你表现出排斥,患有社交焦虑症的患者就会多想。比如素未谋面却在经常制造噪音的邻居、每天在一起工作却极不友好的同事、平时没有什么联系却突然跑来找你借钱的同学、菜里有虫子却没有丝毫歉意的服务员……
这些人给你的不友好,会让你对所有人都产生排斥,慢慢地就会害怕与别人打交道,拒绝积极地与人交流。渐渐地,你就会否定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走到人群里就会觉得所有人都在嫌弃你,所以最终会导致自己趋向于另外一个极端,用愤世嫉俗的态度抵抗这个世界,渐渐地就真的变成了一个令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被身边的人所排斥。
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了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都不要太在意对方的态度。如果他是刻意用挑衅的态度来对待你,那么不理会他就是了;如果对方无理取闹、故意找茬,那就简单扼要、一针见血地将问题公开化,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纠缠,化繁为简。总之,不要为了任何人任何事改变自己的心情,不要因为这种人而放弃与人交流的信心,要知道,难缠的人只是少数,在人际交往的时候,情投意合的人还是有很多的。
所以,不能因为一次的不开心遭遇而放弃与人交流的机会。只要你肯花时间了解别人,你就会发现其实在身边还有许多值得交往的朋友,因此不要对任何人都持怀疑与警惕的态度,要积极地让自己融入到身边人际交往的圈子里,去了解更多的人,发现更多的朋友,渐渐地你就会喜欢上身边的朋友,并乐于与他们分享彼此的开心与忧愁,生活也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人际交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彼此付出真心,事情就会变得很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要积极地表现出你的友好态度,双方要坦诚相待,对喜欢的人也要大胆地表现出你的喜欢,通过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彼此的感情,促进双方的彼此信任。